十八世纪文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泰恩
感伤小说
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1689—1761)英国感伤 小说家的第一个代表,他走上文坛出 于偶然性,理查生曾受书商请求,写 一本“书信手册”,指导妇女写情书, 书名为《写给好朋友的信和替好朋友 写的信》(1741)。与此同时写了第 一部小说《帕米拉》(1741),这是 一本书信体爱情小说,赞美清教徒道 德。在文学史上被称为第一部现代英 国小说。它把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和人 物心理活动的分析结合起来,着重描 写人物的感情,把感伤主义引进了西 欧文学,导致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运 动的兴起。
第一节 概述
一﹑十八世纪文学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 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 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 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 影响近代世界的启蒙运动,曾经进行 ...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The Enlightenment)是18世纪欧洲 思想的主潮,欧洲资产阶级学者往往把这个思潮称为 “光明观念”运动。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 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 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启蒙”一词, 原意为“照明”和“照耀”(enlighten)。启蒙思想 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 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人们的头脑,建立“理性王 国”,故有“启蒙”之称,也即“光明观念”的含义。 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 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 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2﹒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哲理 性和社会分析性 启蒙作家通过文学作品
宣传启蒙思想,使作品具有哲理性、政治性和分析 性的特点,而少文学性。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 札》,三分之二是抨击时政,揭露宗教,只有“后 房故事”才具有一点文学色彩。
(2)塑造新人物, 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作品的主人公
感伤主义特点
感伤主义的特点是崇尚感 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 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 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强 调表现善良人的不幸,在充满 伤感情愫的描写中,唤起读者 对人物命运的同情与怜悯,在 涩泪涟涟中表现美和崇高,以 激起读者的强烈反响。
感伤主义得名于英国作家 斯泰恩的游记《感伤旅行》(A Sentimental Journey 1768)。
斯泰恩(Laurence Sterne,1713—1768)
感伤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项狄传》(Tristram Shaudy,1759—1767)描写 项狄弟兄的生平故事,但主人公的故事只在书中占很小 篇幅。 该书的最大成就是叙述手法标新立异。全 书没有情节,充满随意性的插话、插曲、颠倒时序、心 理描写、考证、论辩和滑稽场面。成段引用拉丁文,喜 用破折号、断句,大量的星号、白页、黑页、虎皮纹页、 图解等。作品基本情调是幽默、善意的戏谑、感伤暗示。 它对英国文学的重要贡献是使小说开始具有新的内容, 描写人物极为丰富复杂的印象和感情。它的独特的写作 技巧预示了20世纪现代派小说的创作技巧,如乔伊斯十 分推崇斯特恩,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手法很多都源于《项 狄传》。
英国期刊文学
最著名的两个办期刊的散文家是斯梯 尔和艾迪生,他们办了两份脍炙人口的期 刊《闲谈者》(The Tattler,1709—— 1711)和《旁观者》(The Spectator, 1711——1712,1714)。这两份期刊共出 了近千期,将街谈巷议的社会趣闻和俱乐 部的风趣幽默写上期刊,文章短小活泼, 随便亲切,引人入胜,是生动的随笔散文, 深受大众读者喜爱。
理查逊
《克莱丽莎》
理查逊的第二部小说《克莱丽莎》(1748) 是最长的一部英国小说,约有100万字。这也是书 信体小说。他善于用书信体叙述故事,并用以分 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克莱丽莎》对西欧文学影响深远,卢梭的 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是严格模仿《克莱丽 莎》之作。歌德的书信体小说是间接模仿理查生 的小说写成。意大利剧作家哥尔多尼曾把《帕米 拉》改编成两部剧本。
启蒙运动的任务
启蒙运动是一种除旧布新的 运动,它的主要任务是要清算旧 时代的社会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 的文化思想,建立新时代的生活 秩序和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为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了 必要的思想准备。 总的说来,启蒙运动要以资 本宗教迷信,自由主义代 替独裁主义。不免有摇撼权威和 破坏偶像的过激言论。
感伤文学的影响
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对欧洲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感伤诗人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先驱。感伤诗在欧 洲唤醒了浪漫主义情调。 整个18世纪后期的欧洲 小说都弥散着感伤情调。法国卢梭关于人性善良的学说 把感伤小说重视情感分析提高到一种艺术境界,他本人 也写作感伤小说《新爱洛绮丝》。德国歌德也写作感伤 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到了19世纪,狄更斯小说 《老古玩店》,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仍具感伤 情调。 感伤主义在18世纪具有温和的人道主义特 点,反叛古典主义的严峻和理性主义的权威。但在今天, 感伤主义却具有否定的含义,显出人性的矫情、病态、 伤感、温情泛滥和虚假。
哥特小说的精华
哥特式小说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十分 风行,它的主要目的是要给人刺激,引起了 人的恐惧感情。 哥特小说的精华是为小 说打开了通向非理性的大门。它的形式是怪 诞的,不合理的,但涉及到人的潜意识中的 乖戾冲动和种种畸形心理。
哥特小说影响
哥特式小说影响了后世小说。如19世纪德国 霍夫曼的恐怖小说和故事。狄更斯的《荒凉山 庄》、《远大前程》,夏洛蒂•勃朗台的《简• 爱》,艾米丽•勃朗台的《呼啸山庄》。 美 国一直是丰富多产的“哥特式恐怖之地”,产生 了布朗的小说、爱伦· 坡的恐怖小说,福克纳的 《圣殿》(Sanctuary)和《押沙龙,押沙龙!》 (Absalom,Absalom!)都深受影响。
哲理小说
伏尔泰
二﹑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英国
英国启蒙运动特点:
18世纪,英国已经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启 蒙运动面临的任务不是像法国那样准备革命,他们的 任务比较简单,即巩固“光荣革命”建立的君主立宪 政权,清除封建残余。他们的革命比较保守和温和, 不愿采取极端行动,倾向于妥协。
唯物主义哲学是英国启蒙运动的高潮,后来演变 为产业革命。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为启蒙运动 奠定了基石。他在《人类悟性论》中,用“白板说” 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 白板,对任何事物都无印象,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 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来源于经验。
过去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 佳人、王公贵族,18世纪以第三等级为正面主人 公,王公贵族成了批评对象。 如鲁宾孙、苏 珊(《修女》)、费加罗、露伊斯(《阴谋与爱 情》)。
(3)创造新体裁,文学形式多样化
哲理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 小说)、游记体小说、家庭世态小说、正剧等, 都是启蒙文学的新创造。
电影改编《鲁滨逊漂流记》
根据鲁滨逊故事改编的 电影很多,包括故事片和动 画片。这些改编影片都没有 绝对忠实于小说原著。导演 从自己的角度加入了新的思 想和变更故事结构。
由皮尔斯· 布鲁斯南主演 的鲁滨逊,突出种族之间的 和谐相处。 故事最精彩的段落是鲁 滨逊从食人族手里救下一个 土著人,取名星期五,叫他 称呼自己为主人。
1﹒启蒙运动的起源和使命
启蒙运动发轫于荷兰,在17世纪,由于航海 业的发展,荷兰是最进步的国家之一。荷兰哲学 家阿科斯塔写作了《灵魂必朽论》以对抗神学的 灵魂不朽说,用唯物主义精神批判《圣经》。法 学家格洛修斯提倡科学从教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他写作了《战争与和平法》,以自然法的思想来 反对教会的神法。哲学家斯宾诺莎写作了《伦理 学》,主张泛神论,称“神即自然”,从根本上 推翻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影响极大。这是启蒙 运动的先声。
严肃剧
严肃剧亦称市民剧, 即今日所称的正剧,它是 现代话剧的祖宗。是一种 介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体 裁。 狄德罗首创。它以 描写市民生活为主,用日 常生活题材反对古典主义 戏剧。严肃剧有两个特征, 一是严肃性,二是现实性。 19世纪的易卜生、果戈理、 肖伯纳等人的“问题剧” 脱胎于严肃剧。
狄德罗
18世纪法国作家伏尔泰创立的 一种新型小说。作家借小说形式表 现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具 有鲜明的议论性、分析性和批判性。 人物形象缺少鲜明的个性,具有纯 理性的特点,成为作家哲学思想的 代言人。 哲理小说包括书信体小说、 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 书信体:《波斯人信札》(孟德 斯鸠)、《老实人》(伏尔泰) 对话体:《拉摩的侄儿》(狄德罗) 教育小说:《爱弥儿》(卢梭)
《鲁滨逊漂流记》(1719) 是笛福在59岁出版的第一部小说。 一炮走红。 小说受到斯梯尔主 办的一份期刊《英国人》刊载的 特写“水手亚历山大•塞尔克的 轶事”的启发,以此为原型创造 了鲁滨逊。原型水手在荒岛上居 住了4年,笛福改为28年。鲁滨 逊在荒岛依靠火药和文明的工具, 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一个文明世 界,他是西方商业英雄。反映了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征服 世界、占有世界的雄心。
哥特小说(Gothic Novel)
gothic原意指哥特人(古日耳曼族的一支)和中 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因而哥特小说与中世纪的背景相 联系。 哥特小说是18世纪后期出现的长篇小说 的一个新变体。它是对理性主义的一个反动,因为理 性主义不能对现实生活作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哥特小 说以中世纪为背景,描写发生在阴森恐怖的城堡中的 神秘故事和谋杀事件。故事充满神秘、恐怖、鬼怪和 骇人听闻的超自然事件。哥特小说由华尔蒲尔 (Horance Walople,1717—1797)首创,得名于他的 同名小说《奥脱浪图城堡——一个哥特式故事》 (Castle of Otranto, Gothic Story,1764)。
启蒙运动的传播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影响了法国启蒙运动。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都 曾留居英国,他们与英国经验派哲学家洛克和休谟 等人结下了亲密的友谊。他们都欣赏英国的三权鼎 立和议会民主制。狄德罗还十分推崇莎士比亚的戏 剧和理查逊的新型小说。这些文化交流对法国启蒙 运动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启蒙运动由法国传入德国,继而波及欧洲各国, 俄国、意大利等。
二﹑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法国
伏尔泰,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倡导人, ...
法国启蒙运动
法国启蒙运动的总目标是要打垮法国封建统 治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因此它是法国 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法国启蒙运动的基本 思想是:相信永恒的进步,崇拜理性与科学,批 判宗教和专制王权,要求个人自由。 启蒙运 动领袖都是知识分子,政治斗争首先采取了思想 斗争的形式。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
在英国,小说起源于18世纪的期刊 文章。英国期刊兴起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面发达。最初期刊发 布社会新闻,把口头流传的政治见闻、商 业见闻见诸文字,为政治和商业服务。到 了18世纪,期刊具有了文学性,登载各种 娱乐性、杂感性的文章,报导社会上的各 种趣闻,具有“街谈巷议”的小品文特点, 成为期刊随笔。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感伤主义文学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思 潮和流派,感伤主义派(The Sentimentalist School)。 感伤主义的出现是对理性的一 个反拨。认为人性的核心是感情(sentiment), 人类的天性是慈善,即与人为善。怜悯、同情心 和情感(sensibility)是社会道德的内核。从 崇尚感情出发,产生了感伤主义文学思潮。
现实主义小说
18世纪英国文学的最大成就是现实主 义小说。这些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 累时期的生活。描写第三等级的故事。在 小说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流浪汉 小说风格,描写人在路上的冒险传奇。 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是笛福《鲁滨逊 漂流记》(1719) 、菲尔丁《汤姆•琼斯》 (1749 )。
《鲁滨逊漂流记》
感伤小说
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1689—1761)英国感伤 小说家的第一个代表,他走上文坛出 于偶然性,理查生曾受书商请求,写 一本“书信手册”,指导妇女写情书, 书名为《写给好朋友的信和替好朋友 写的信》(1741)。与此同时写了第 一部小说《帕米拉》(1741),这是 一本书信体爱情小说,赞美清教徒道 德。在文学史上被称为第一部现代英 国小说。它把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和人 物心理活动的分析结合起来,着重描 写人物的感情,把感伤主义引进了西 欧文学,导致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运 动的兴起。
第一节 概述
一﹑十八世纪文学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 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 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 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 影响近代世界的启蒙运动,曾经进行 ...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The Enlightenment)是18世纪欧洲 思想的主潮,欧洲资产阶级学者往往把这个思潮称为 “光明观念”运动。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 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 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启蒙”一词, 原意为“照明”和“照耀”(enlighten)。启蒙思想 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 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人们的头脑,建立“理性王 国”,故有“启蒙”之称,也即“光明观念”的含义。 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 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 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2﹒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哲理 性和社会分析性 启蒙作家通过文学作品
宣传启蒙思想,使作品具有哲理性、政治性和分析 性的特点,而少文学性。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 札》,三分之二是抨击时政,揭露宗教,只有“后 房故事”才具有一点文学色彩。
(2)塑造新人物, 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作品的主人公
感伤主义特点
感伤主义的特点是崇尚感 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 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 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强 调表现善良人的不幸,在充满 伤感情愫的描写中,唤起读者 对人物命运的同情与怜悯,在 涩泪涟涟中表现美和崇高,以 激起读者的强烈反响。
感伤主义得名于英国作家 斯泰恩的游记《感伤旅行》(A Sentimental Journey 1768)。
斯泰恩(Laurence Sterne,1713—1768)
感伤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项狄传》(Tristram Shaudy,1759—1767)描写 项狄弟兄的生平故事,但主人公的故事只在书中占很小 篇幅。 该书的最大成就是叙述手法标新立异。全 书没有情节,充满随意性的插话、插曲、颠倒时序、心 理描写、考证、论辩和滑稽场面。成段引用拉丁文,喜 用破折号、断句,大量的星号、白页、黑页、虎皮纹页、 图解等。作品基本情调是幽默、善意的戏谑、感伤暗示。 它对英国文学的重要贡献是使小说开始具有新的内容, 描写人物极为丰富复杂的印象和感情。它的独特的写作 技巧预示了20世纪现代派小说的创作技巧,如乔伊斯十 分推崇斯特恩,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手法很多都源于《项 狄传》。
英国期刊文学
最著名的两个办期刊的散文家是斯梯 尔和艾迪生,他们办了两份脍炙人口的期 刊《闲谈者》(The Tattler,1709—— 1711)和《旁观者》(The Spectator, 1711——1712,1714)。这两份期刊共出 了近千期,将街谈巷议的社会趣闻和俱乐 部的风趣幽默写上期刊,文章短小活泼, 随便亲切,引人入胜,是生动的随笔散文, 深受大众读者喜爱。
理查逊
《克莱丽莎》
理查逊的第二部小说《克莱丽莎》(1748) 是最长的一部英国小说,约有100万字。这也是书 信体小说。他善于用书信体叙述故事,并用以分 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克莱丽莎》对西欧文学影响深远,卢梭的 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是严格模仿《克莱丽 莎》之作。歌德的书信体小说是间接模仿理查生 的小说写成。意大利剧作家哥尔多尼曾把《帕米 拉》改编成两部剧本。
启蒙运动的任务
启蒙运动是一种除旧布新的 运动,它的主要任务是要清算旧 时代的社会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 的文化思想,建立新时代的生活 秩序和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为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了 必要的思想准备。 总的说来,启蒙运动要以资 本宗教迷信,自由主义代 替独裁主义。不免有摇撼权威和 破坏偶像的过激言论。
感伤文学的影响
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对欧洲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感伤诗人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先驱。感伤诗在欧 洲唤醒了浪漫主义情调。 整个18世纪后期的欧洲 小说都弥散着感伤情调。法国卢梭关于人性善良的学说 把感伤小说重视情感分析提高到一种艺术境界,他本人 也写作感伤小说《新爱洛绮丝》。德国歌德也写作感伤 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到了19世纪,狄更斯小说 《老古玩店》,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仍具感伤 情调。 感伤主义在18世纪具有温和的人道主义特 点,反叛古典主义的严峻和理性主义的权威。但在今天, 感伤主义却具有否定的含义,显出人性的矫情、病态、 伤感、温情泛滥和虚假。
哥特小说的精华
哥特式小说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十分 风行,它的主要目的是要给人刺激,引起了 人的恐惧感情。 哥特小说的精华是为小 说打开了通向非理性的大门。它的形式是怪 诞的,不合理的,但涉及到人的潜意识中的 乖戾冲动和种种畸形心理。
哥特小说影响
哥特式小说影响了后世小说。如19世纪德国 霍夫曼的恐怖小说和故事。狄更斯的《荒凉山 庄》、《远大前程》,夏洛蒂•勃朗台的《简• 爱》,艾米丽•勃朗台的《呼啸山庄》。 美 国一直是丰富多产的“哥特式恐怖之地”,产生 了布朗的小说、爱伦· 坡的恐怖小说,福克纳的 《圣殿》(Sanctuary)和《押沙龙,押沙龙!》 (Absalom,Absalom!)都深受影响。
哲理小说
伏尔泰
二﹑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英国
英国启蒙运动特点:
18世纪,英国已经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启 蒙运动面临的任务不是像法国那样准备革命,他们的 任务比较简单,即巩固“光荣革命”建立的君主立宪 政权,清除封建残余。他们的革命比较保守和温和, 不愿采取极端行动,倾向于妥协。
唯物主义哲学是英国启蒙运动的高潮,后来演变 为产业革命。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为启蒙运动 奠定了基石。他在《人类悟性论》中,用“白板说” 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 白板,对任何事物都无印象,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 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来源于经验。
过去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 佳人、王公贵族,18世纪以第三等级为正面主人 公,王公贵族成了批评对象。 如鲁宾孙、苏 珊(《修女》)、费加罗、露伊斯(《阴谋与爱 情》)。
(3)创造新体裁,文学形式多样化
哲理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 小说)、游记体小说、家庭世态小说、正剧等, 都是启蒙文学的新创造。
电影改编《鲁滨逊漂流记》
根据鲁滨逊故事改编的 电影很多,包括故事片和动 画片。这些改编影片都没有 绝对忠实于小说原著。导演 从自己的角度加入了新的思 想和变更故事结构。
由皮尔斯· 布鲁斯南主演 的鲁滨逊,突出种族之间的 和谐相处。 故事最精彩的段落是鲁 滨逊从食人族手里救下一个 土著人,取名星期五,叫他 称呼自己为主人。
1﹒启蒙运动的起源和使命
启蒙运动发轫于荷兰,在17世纪,由于航海 业的发展,荷兰是最进步的国家之一。荷兰哲学 家阿科斯塔写作了《灵魂必朽论》以对抗神学的 灵魂不朽说,用唯物主义精神批判《圣经》。法 学家格洛修斯提倡科学从教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他写作了《战争与和平法》,以自然法的思想来 反对教会的神法。哲学家斯宾诺莎写作了《伦理 学》,主张泛神论,称“神即自然”,从根本上 推翻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影响极大。这是启蒙 运动的先声。
严肃剧
严肃剧亦称市民剧, 即今日所称的正剧,它是 现代话剧的祖宗。是一种 介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体 裁。 狄德罗首创。它以 描写市民生活为主,用日 常生活题材反对古典主义 戏剧。严肃剧有两个特征, 一是严肃性,二是现实性。 19世纪的易卜生、果戈理、 肖伯纳等人的“问题剧” 脱胎于严肃剧。
狄德罗
18世纪法国作家伏尔泰创立的 一种新型小说。作家借小说形式表 现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具 有鲜明的议论性、分析性和批判性。 人物形象缺少鲜明的个性,具有纯 理性的特点,成为作家哲学思想的 代言人。 哲理小说包括书信体小说、 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 书信体:《波斯人信札》(孟德 斯鸠)、《老实人》(伏尔泰) 对话体:《拉摩的侄儿》(狄德罗) 教育小说:《爱弥儿》(卢梭)
《鲁滨逊漂流记》(1719) 是笛福在59岁出版的第一部小说。 一炮走红。 小说受到斯梯尔主 办的一份期刊《英国人》刊载的 特写“水手亚历山大•塞尔克的 轶事”的启发,以此为原型创造 了鲁滨逊。原型水手在荒岛上居 住了4年,笛福改为28年。鲁滨 逊在荒岛依靠火药和文明的工具, 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一个文明世 界,他是西方商业英雄。反映了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征服 世界、占有世界的雄心。
哥特小说(Gothic Novel)
gothic原意指哥特人(古日耳曼族的一支)和中 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因而哥特小说与中世纪的背景相 联系。 哥特小说是18世纪后期出现的长篇小说 的一个新变体。它是对理性主义的一个反动,因为理 性主义不能对现实生活作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哥特小 说以中世纪为背景,描写发生在阴森恐怖的城堡中的 神秘故事和谋杀事件。故事充满神秘、恐怖、鬼怪和 骇人听闻的超自然事件。哥特小说由华尔蒲尔 (Horance Walople,1717—1797)首创,得名于他的 同名小说《奥脱浪图城堡——一个哥特式故事》 (Castle of Otranto, Gothic Story,1764)。
启蒙运动的传播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影响了法国启蒙运动。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都 曾留居英国,他们与英国经验派哲学家洛克和休谟 等人结下了亲密的友谊。他们都欣赏英国的三权鼎 立和议会民主制。狄德罗还十分推崇莎士比亚的戏 剧和理查逊的新型小说。这些文化交流对法国启蒙 运动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启蒙运动由法国传入德国,继而波及欧洲各国, 俄国、意大利等。
二﹑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法国
伏尔泰,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倡导人, ...
法国启蒙运动
法国启蒙运动的总目标是要打垮法国封建统 治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因此它是法国 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法国启蒙运动的基本 思想是:相信永恒的进步,崇拜理性与科学,批 判宗教和专制王权,要求个人自由。 启蒙运 动领袖都是知识分子,政治斗争首先采取了思想 斗争的形式。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
在英国,小说起源于18世纪的期刊 文章。英国期刊兴起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面发达。最初期刊发 布社会新闻,把口头流传的政治见闻、商 业见闻见诸文字,为政治和商业服务。到 了18世纪,期刊具有了文学性,登载各种 娱乐性、杂感性的文章,报导社会上的各 种趣闻,具有“街谈巷议”的小品文特点, 成为期刊随笔。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感伤主义文学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思 潮和流派,感伤主义派(The Sentimentalist School)。 感伤主义的出现是对理性的一 个反拨。认为人性的核心是感情(sentiment), 人类的天性是慈善,即与人为善。怜悯、同情心 和情感(sensibility)是社会道德的内核。从 崇尚感情出发,产生了感伤主义文学思潮。
现实主义小说
18世纪英国文学的最大成就是现实主 义小说。这些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 累时期的生活。描写第三等级的故事。在 小说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流浪汉 小说风格,描写人在路上的冒险传奇。 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是笛福《鲁滨逊 漂流记》(1719) 、菲尔丁《汤姆•琼斯》 (1749 )。
《鲁滨逊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