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棵小草的初心
——记最高科技奖获奖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药学家屠呦呦
韩霁
结缘
①青蒿,在我国南北方很常见的一种植物,科普读物上描述,“属菊科,一年生草本,原产于我国,后被许多国家栽培。

”就是这株貌不惊人的小草,倾注了屠呦呦一生的心血,屠呦呦也为青蒿赋予了新的生命——从中提取的青蒿素,成为挽救生命的神奇药物。

②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专业的屠呦呦被分配到当时的中医研究院(后为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之后又被选派系统学习了中医。

中西兼备的知识结构,奠定了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特有的优势,“两年半的培训让我发现了中医的奇妙和可贵,以及站在人类和宇宙的高度的哲学思辨之美。

”屠呦呦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③这时的中国正在遭受可怕疾病的侵袭。

疟疾,这种古老的疾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大敌。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大范围疟疾爆发,发病人数超过1000万,1970年发病率高达平均每万人就有296.1人患疟疾,是解放后发病率最高的一年。

④鉴于防治恶性疟疾药物研制的紧迫性和艰巨性,1967年我国启动了旨在抗击疟疾等流行病的秘密科研工程,并将召开会议的时间5月23日定名为项目代号——“523”。

之后,全国7个省市、几十个单位、6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

攻关迅速展开,到1969年,筛选的化合物和包括青蒿素在内的中草药,多达万余种,但结果并不理想。

⑤当时只是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凭借着过人的中西医知识和科研能力,被选派为科研组组长,加入了抗疟队伍,从此一生结缘。

初心
⑥如同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屠呦呦将自己的精力、智慧全部“提炼”出来,奉献给了医药事业,实现着当初的愿望。

⑦上世纪70年代,科研条件落后艰苦,为提供足够的青蒿有效部分用于临床实验,科研人员在有限条件下采取“土法”——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

实验室的楼道里,摆放着盛满乙醚的7口大缸。

有些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乙醚是一种挥发性化学物质,具有麻醉作用,对人体有害。

由于缺乏通风设备,缺少必要防护,接触了大量有机溶剂后,很多参与研究的科研人员健康受到了损害,屠呦呦患上了病毒性肝炎。

⑧制剂研制出来之后,为尽快投入临床应用,她和团队成员带头服用提取物,以试药效。

她不仅自己喝,还给自己的丈夫喝。

这在今天也许不能完全被理解,但当时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科学研究就要有奉献,奉献就会有风险、有牺牲。

⑨为了能够全心研究青蒿素,她当年把两个年幼的女儿,一个送回宁波老家交给老人抚养,一个送到幼儿园全托。

当孩子们用陌生的眼神看着自己的妈妈时,屠呦呦心里不可抑制地难过。

但是,面对肆虐的病魔和一批批倒下的患者,一种更强烈的召唤,让母亲的责任只能让位于科学家的使命。

⑩“191”,屠呦呦团队给青蒿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这样命名,这是190次实验失败和1次成功的相加所得。

190和1,两个相差悬殊的数字,里面包含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期待和失望,多少个焦灼内心的考验,多少个可以放弃的理由。

只要其中有一次动摇,都会与成功擦肩而过。

而屠呦呦却把这190次失败当作是找到科研“正确打开方式”的必经过程,对一个个“此路不通”,她作了详细的记录和标记。

直到现在,同事们看到她一本本详细、工整的实验笔记,都感慨不已。

虽然有时连家里的东西都找不到,但对科研她却始终严谨精细。

始终
⑪医者仁心。

治病救人,是医药科学最崇高的使命。

一个将毕生精力心血都奉献给这一崇高事业的科学家,无疑是饱含情怀的使者。

敏行讷言的屠呦呦,却不是一个乐于表达、善于言辞的人。

“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

”这孺慕之思就是她最朴素自然的情感。

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人对诺贝尔奖怀有特殊的情结——因为求而不得而耿耿于怀。

屠呦呦获奖的意义非同寻常,她证明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取得开创性成果的能力,具有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能力。

屠呦呦却不认为这是她个人的荣誉,“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的结晶,此次获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的认可。


⑬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屠呦呦成了“名人”,但她却很少在媒体上露面,对于各种活动她都是能免则免,对一些不得不出席的“场合”,她配合起来也有些勉强,总是提出,“差不多了吧”“可以了吧”“就这样吧”,面对鲜花和赞誉,她没有感到享受,反倒像是对待任务。

⑭对待真正的科研任务,她却十分投入。

尽管年事已高,但屠呦呦还没有放弃工作,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有效性、青蒿素的抗药性、青蒿素的作用机理等等,屠呦呦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她对常常自己的学生说,“要让青蒿素物尽其用”,这也是她对自己要求——尽己所能。

⑮“始终服从安排,始终从事青蒿素研究,甚至始终在一个单位工作,没动过地方。

”共事多年的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用一连串的“始终”形容屠呦呦的经历。

当一些人在抱怨一成不变的工作乏味无趣的时候,屠呦呦却“始终”守着中药研究这个不太热闹的专业,并且创造了“奇迹”。

屠呦呦用她的青蒿素人生告诉人们,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

(选自中国经济网2017-01-09)(1)选文第③段为什么不能删去?
(2)联系上下文,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横线句子。

190和1,两个相差悬殊的数字,里面包含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期待和失望多少个焦灼内心的考验,多少个可以放弃的理由。

(3)选文⑬⑭段与以下《邓稼先》片段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分析它们在对比的内容与作用上的不同。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在我所认识的
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答案】(1)因为第③段写出了疟疾爆发侵袭范围之广、患疾人数之多,交代了开展抗疟工程、提取青蒿素的背景,写出了研制防治恶性疟疾药物这一科研工程的紧迫与艰巨,引出下文内容。

(2)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句子的语势,强调了屠呦呦团队在实验过程中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失败,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严谨细致、攻克难关的精神。

(3)选文⑬⑭段将屠呦呦面对鲜花和赞誉与对待真正的科研任务时的不同态度作对比;《邓稼先》则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作对比。

选文⑬⑭段突出了屠呦呦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对工作十分投入,对名利十分淡泊的品质;《邓稼先》片段则突出了邓稼先忠厚纯朴、坦诚谦虚、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

【解析】【分析】⑴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

分析第三段的内容可知,此段写的是疟疾爆发侵袭范围之广、患疾人数之多。

交代出开展抗疟工程、提取青蒿素的背景,表现了研制防治恶性疟疾药物这一工程的紧迫与艰巨,引出下文。

所以不能删去。

⑵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

画线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强调了屠呦呦团队在实验过程中遭遇的失败次数之多,赞扬了他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严谨细致的精神。

⑶运用对比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来分析即可。

选文⑬⑭段将屠呦呦面对赞誉与对待科研任务时的不同态度作对比,突出了屠呦呦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淡泊名利的品质。

《邓稼先》中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作对比,突出了邓稼先忠厚纯朴、坦诚谦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因为第③段写出了疟疾爆发侵袭范围之广、患疾人数之多,交代了开展抗疟工程、提取青蒿素的背景,写出了研制防治恶性疟疾药物这一科研工程的紧迫与艰巨,引出下文内容。

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句子的语势,强调了屠呦呦团队在实验过程中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失败,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严谨细致、攻克难关的精神。

⑶选文⑬⑭段将屠呦呦面对鲜花和赞誉与对待真正的科研任务时的不同态度作对比;《邓稼先》则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作对比。

选文⑬⑭段突出了屠呦呦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对工作十分投入,对名利十分淡泊的品质;《邓稼先》片段则突出了邓稼先忠厚纯朴、坦诚谦虚、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答题时应注意,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作用,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等等;内容上,写出了疟疾爆发侵袭范围之广、患疾人数之多。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

这一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句子的语势,表现人物勇于克服困难的崇高品质。

⑶本题考查分析对比手法在内容与作用上的不同。

答题时应注意,分析文章对比写法,要仔细观察作者叙事抒情所用的一些特殊的手法,比如:对比的两个方面,具体作用是什么,再分析突出了屠呦呦工作投入,淡泊名利的品质,邓稼先忠厚纯朴、坦诚谦虚、无私
奉献的精神品格。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胡子宏
①15岁那年,我在全县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后,被推荐到县城最好的实验初中读书。

为此,父亲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觉,千嘱咐万叮咛,希望我争一口气以后考上大学中专什么的。

学校实行走读制,每天我都要骑着家里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去上学,风雨无阻。

②条件的艰苦我不怕,可是,那所学校的同学几乎都是县城的孩子,尤其是在我那个班,有好几个县长、局长的孩子。

当我穿着农家孩子的粗衣布鞋迈进教室时,顿时传来一阵哄笑声。

随后就有孩子为我起了“土老帽”、“趿拉鞋”的外号。

在花花绿绿、性格活泼的同学中,我特别敏感、孤独,对新环境充满了恐惧。

许多次我推着破旧的自行车来到学校,就看到县长、局长家的孩子们从吉普车里下来,趾高气扬地斜视我一眼,我顿时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忍受的歧视。

③好在我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学生,基础又扎实,在学习上毫不吃力。

半年以后,期末考试,我在班上乃至全年级都是第一名。

班主任说:明天就要放寒假了,学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每个学生要有一位家长参加大会,届时要对优秀学生颁发奖状和奖金。

我兴奋不已,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并不比别人差。

这时,我听到邻座的几位局长的孩子在嘀咕:那个“趿拉鞋”,也会考第一,“土老帽”……我悄悄地离开学校。

考了第一,仅给了我片刻的兴奋,随即自卑又涌上心头。

④回到家里,我把成绩通知单递给父亲,父亲乐得合不拢嘴。

当我告诉父亲明天要开全体师生家长大会时,父亲立刻张罗开来,叮嘱母亲翻箱倒柜找出春节时他才舍得穿的那件皮大衣。

可是我说:“爹,你别去了,人家的父亲都是城里的干部……”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

我转过身,鼻子不禁又酸了起来,心想:父亲,你为什么不也是干部,你怎么偏偏当一辈子农民……
⑤第二天天未亮,窗外刮起了呼呼的北风,窗户的塑料纸被吹得啪啪作响,外面是一片片的雪白。

我摸索着穿上衣服收拾书包。

父亲说:“我送你去吧,下雪了……”我说:“你就别去了,不就开个会吗?再说,别人的家长是干部,你又不会发言……”打开屋门,一股风雪涌进屋来,好大的雪,我往书包里塞进两个窝头和一块老咸菜,咬咬牙,冲进风雪之中。

凉凉的天,凉凉的心:父亲,对不起您了,我是真心想让您分享我的光荣的,可是,班上就我一个乡下孩子,那么多家长,就你一个人种地的……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学校响起预备铃时,我迈进学校的大门。

雪仍纷纷扬扬地下着,几辆吉普车和轿车很显眼地停在操场上。

⑥铃声响过后,校长登台讲话,校长的讲话不时激起同学们和家长们的一阵阵掌声和笑声,而此时的我身上冷得厉害,肚子饿得厉害,心里孤单得厉害。

我无心听校长的讲话,随意把目光投向窗外的风雪,就这么一刹那,我惊呆了……
⑦父亲,父亲来了!他正透过一扇玻璃向里望,仔细聆听着校长的讲话。

我扬扬手臂,父亲看着我,向我使劲摆摆手。

风正吹,雪正舞,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⑧一阵掌声响起来,有同学使劲扯扯我的衣服,校长正叫我的名字,同时手里展开一张
鲜红的奖状:我下意识地走向讲台,校长很慈祥地凝视着我。

一刹那,我的泪水涌出眼帘,我手指窗外……礼堂里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窗外,投向我的父亲。

校长一个箭步下了讲台,打开门。

风雪呼啸着涌入礼堂,父亲跨进来,抖落身上的一层雪花。

⑨我说:这是我的——父亲!热烈的掌声响起……
⑩放学时,我和父亲步出礼堂,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

男子汉,只要勤奋,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1)通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按要求完成下列批注。

①自选角度,为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做批注。

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

②某同学为文中一句话做的批注是:“运用了心理描写,生动写出‘我’决定不让父亲参加家长会的痛苦愧疚矛盾的心理”请你写出这句话。

(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的作用。

(4)选文【甲】和李森祥的《台阶》都刻画了父亲的形象,结合选文【甲】【乙】,分析两个父亲人物形象的异同。

【乙】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

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

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

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

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

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

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

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

(《台阶》选段)
【答案】(1)我因为家穷,父亲是农民,不想让父亲来参加我学校的表彰优秀学生的家长会,即使我考的是第一名,也拒绝父亲来参加。

但父亲冒着大雪站在窗外参加我的家长会,我大受感动,迎接父亲的到来。

(2)①运用了神态描写,逼真地写出了父亲笑容一下子停滞的神情,表现了父亲的心情由兴奋到难过失落无奈的急遽变化的过程。

②示例一:第④段中“心想:父亲,你为什么不也是干部,你怎么偏偏当一辈子农民……”示例二:第⑤段中“父亲,对不起您了,我是真心想让您分享我的光荣的,可是,班上就我一个乡下孩子,那么多家长,就你一个人种地的……”
(3)结构上的作用: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内容上:点明主题,揭示文章的主旨:人没有必要自卑,人只要勤奋,乐观,可以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

(4)相同点:①身份相同,都是贫穷的农民父亲。

②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如《台阶》中父亲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努力修九级台阶;《父亲肩头一片雪》虽然儿子因自卑而拒绝父亲参加家长会,但是父亲坚持去了。

③都勤劳,如《台阶》中父亲努力修台阶,《父亲肩头一片雪》中的父亲相信勤劳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同点:《台阶》中父亲自尊中带着谦卑,如“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父亲肩头一片雪》中的父亲乐观,坦然面对生活,如结尾教导儿子不怕别人歧视,勤劳
可以改变命运。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内容,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因为家穷,父亲是农民,我不想让父亲参加家长会,看到但父亲冒着大雪站在窗外参加我的家长会,我大受感动,消除爱面子的自卑心理,迎接父亲的到来。

(2)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①“ 笑容一下子凝固了”运用了神态描写,表现了父亲的心情由兴奋到难过失落无奈的急遽变化的过程。

②这对父亲是农民的身份,我嫌弃父亲的心理揣摩作答。

(3)分析结尾段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分析作答。

内容上作用:点明主题,揭示文章的主旨:人没有必要自卑,人只要勤奋,乐观,可以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

结构上的作用: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4)评价人物要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或者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从几个侧面总结。

相同点:都是贫穷的农民父亲、都有很强的自尊心、都相信勤劳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同点:《台阶》中父亲自尊中带着谦卑,《父亲肩头一片雪》中的父亲乐观,坦然面对生活,如结尾教导儿子不怕别人歧视,勤劳可以改变命运。

故答案为:(1)我因为家穷,父亲是农民,不想让父亲来参加我学校的表彰优秀学生的家长会,即使我考的是第一名,也拒绝父亲来参加。

但父亲冒着大雪站在窗外参加我的家长会,我大受感动,迎接父亲的到来。

(2)①运用了神态描写,逼真地写出了父亲笑容一下子停滞的神情,表现了父亲的心情由兴奋到难过失落无奈的急遽变化的过程。

②示例一:第④段中“心想:父亲,你为什么不也是干部,你怎么偏偏当一辈子农民……”示例二:第⑤段中“父亲,对不起您了,我是真心想让您分享我的光荣的,可是,班上就我一个乡下孩子,那么多家长,就你一个人种地的……”
(3)结构上的作用: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内容上:点明主题,揭示文章的主旨:人没有必要自卑,人只要勤奋,乐观,可以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

(4)相同点:①身份相同,都是贫穷的农民父亲。

②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如《台阶》中父亲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努力修九级台阶;《父亲肩头一片雪》虽然儿子因自卑而拒绝父亲参加家长会,但是父亲坚持去了。

③都勤劳,如《台阶》中父亲努力修台阶,《父亲肩头一片雪》中的父亲相信勤劳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同点:《台阶》中父亲自尊中带着谦卑,如“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父亲肩头一片雪》中的父亲乐观,坦然面对生活,如结尾教导儿子不怕别人歧视,勤劳可以改变命运。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⑵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

答题时应注意,可以假设自己就是文章中的某个人物,
对于眼前看到的一幕内心有何感想,但重要的是结合主题,不能偏离主题。

⑶本题考察了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某一段落或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

这里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

答题时应注意,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

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驻守荒原
①西大滩加油站到了,这是离藏区最近的青海加油站,海拔4150米,周围都是无边无垠的荒原。

路过这里的司机,无论多晚,只要叫一声老韩,一个瘦小的男人就颠颠地奔出,披着军大衣,双手习惯性地拢在腰间。

到了近前,老韩解开大衣纽扣,原来怀中藏着的是一只热水袋。

寒潮一过境,加油站上就刮着吹哨子—般的寒风,气温很快降到零下20摄氏度,加油枪就容易被冻住,得用热水袋把它慢慢暖开。

②加完油,如果天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浓黑,老韩会建议跑长途的货运司机在他家借住一晚,次日早上喝过老韩媳妇做的面片汤再走,这样安全。

③老韩应聘到此加油站工作前,四年中加油站已经换了七拨主人——条件太艰苦,工资待遇低,每到夜晚,荒原上呜咽的风就像一个有冤屈的灵魂在游荡,听得人心里毛毛的;这里的海拔太高,就算是本地人,只要身体动作稍微快一点,太阳穴那里就像有一面小鼓在敲,突突地抽痛。

因此,不论是加油站的领导,还是经常光顾的老司机们,都没想到老韩一来,转眼已待足八年。

④因为地处荒凉的高原,老韩一家人的饭食十分简单,长连七个多月的冬季只有洋葱、土豆和白菜这三样蔬菜,连老韩三岁半的孙女也吃这样简陋的饭食,可是万一哪个司机有点高原反应,老韩就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菜面片汤,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里,喝完汤,额头上密密麻麻出一层细汗,无休止敲打太阳穴的那面小鼓就停了。

⑤喝汤的人就说:“老韩,你要是不在这里干了,我们还怪不习惯的。

”老韩很不能接受这样的赞美,局促地搓手回答:“一时半会儿离不开的,我舍不得儿子……”
⑥老韩的大儿子已经落葬在离加油站只有一里地的戈壁上,那里有方圆十几里地唯一的一棵红柳树,早被高原上的风吹成了贴地盆景的模样。

儿子的去世是老韩心里永恒的痛:加油站由旧址搬往新址前,同为加油站员工的老韩的儿子前去看守物资,暖气还没有装好,半夜冻得睡不着,不得不烧炭取暖,就这样再也没有起来。

⑦老韩的媳妇说,老韩以前从不抽烟,但现在,他想儿子想得受不了时,会带上烟,慢慢走到红柳树下面,在那里抽上一根。

⑧每次,老韩走很远的路去抽烟,一向打扮得粉嘟嘟的小孙女就能感应到爷爷心里的难受,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他。

一老一小缓缓走去的背影、让在加油站门口闲聊打趣的司机们都安静下来,近乎肃穆地目送着他们。

⑨在远方,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茎秆在寒风中抖动,犹如火焰一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