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诗词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诗词鉴赏
学习贵在勤奋,虽然有时也会失败,但也不要放弃,让我们记住:失败是成功之母。
只有这样,希望之光才会驱散绝望之云。
最后,只要我们坚持勤奋,就能得到满意的收获。
古人也是如此。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红梅》鉴赏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咏梅诗词在中国诗坛上可谓车载斗量,而这首律诗却别具一格,在刻画红梅时,不但赋予它性格化,还展示出它的精神世界,同时又寄寓自己的情怀,堪称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咏梅佳作。
诗的开首,以拟人手法描写梅的形象:冬末晚开,迟于群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自己那玉洁冰清的容颜不合时尚,受到世人猜忌。
此处写出了梅的意态宛然,愁情荡漾。
其实,这是诗人自己的悲慨。
“自恐”句点出了这位“愁美人”的心态,实乃诗人历经艰难后的感叹。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1080)被贬黄州。
此时,刚刚过去两年。
经历惊险的诗人,对忠而获咎的境遇难以释怀。
一个“恐”字,乃点睛之笔,点出了心灵痛苦的印记。
颔联写出“红”的缘由。
在诗人心中,此梅是玉洁冰清的白色,现在偶然出现红色,对应首联中的“怕”“恐”,是故作姹紫嫣红的“随大流”姿态。
紧接着“尚余孤瘦雪霜姿”却奇峭地勾出了梅的神韵,道出了梅的本来气质。
“孤瘦”,点出花朵稀疏俊逸、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
“雪霜姿”是梅品格本质所在,此时,尽管故作红色,然而傲雪霜的风姿犹存。
“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
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
同。
颈联对梅的内心作了深入探究,并解开了白梅何以变“桃杏色”之谜:“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寒心”出自《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春态”即“小红桃杏色”。
诗人把梅的内心——“寒心”与外表——“春态”对立起来,用“未肯”来连接,表示出梅的孤傲品格。
而对红色的出现,诗人轻松地解释道:美人刚喝过酒,“酒晕”浮上了“玉肌”。
到此,悬念解了:梅的心灵——寒心,外表——玉肌,原本分不开;红色为“酒晕”,乃一时之变相,本质未变。
“酒晕”句极富美感,也出人意料,實为高雅之戏谑,幽默诙谐的性格与曲折绝妙的诗意糅合得水乳交融。
末尾两句,“诗老”指北宋诗人石曼卿。
石曾有《红梅诗》:“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东坡觉得此句可笑,不用诗人眼光看梅,而仅以“红”色与桃杏相辨,这是他不能同意的。
东坡讥讽“诗老不知梅格在”的同时,把对梅的赞扬与自身的理想巧妙地升华,也做足了“红梅”的题目。
这个结尾,升华了全诗,余味无穷。
这首诗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
全诗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藉,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鉴赏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参考译文】
我的胸中藏有数不尽的用兵韬略,但却因找不到报国的门路而白白浪费了这些惊人的才华。
我只好在醉中草书,以酒为旗鼓,以笔为长矛来当作武器,笔势急骤,像是银河从天而泻一般。
在端砚中研好了浓浓的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笔泼墨。
转眼间,我收起书卷,又开始饮酒,如同看见了山河万里清平的气象。
大丈夫要敢作敢为,敌军的气数已经差不多消失殆尽了。
什么时候能看到宋军像当年的汉军一样出征北伐,不再只听到纸上谈兵的喧哗,而是马鞭奋扬的声音?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新颖别致的构思,把万里胡尘的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全詩的风格极为雄健纵肆。
诗的前八句写诗人醉中作草,宛如临阵杀敌,在蓄势、疾书、书成的整个过程中,其踌躇满志的神情清晰可见。
诗的后四句写书后的感想,运用典故,将渴望战斗的激情化为不平之鸣,高亢激越,震撼人心。
诗人将满腔壮志和豪放的英雄气概运之于书中,最后生发出报国杀敌的壮志和渴盼,表现了其高昂的爱国热情。
白居易《遗爱寺》鉴赏
遗爱寺
--白居易
弄②石临溪坐,
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③鸟语④,
处处是泉声。
【注释】
①遗爱寺:寺名,位于庐山香炉峰下。
②弄:在手里玩。
③闻:听。
④鸟语:鸟鸣声。
【大意】
手里玩赏着奇丽的彩石,观赏着面前的潺潺溪水。
绕着寺旁那弯弯的小径,探寻着绚丽多姿的野山花。
鸟儿声声脆,婉转歌唱;泉水咚
咚响,脉脉流淌。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短诗,诗人将石、溪、花、鸟、泉等多种自然景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勾勒出遗爱寺令人神往的风景,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图画。
诗歌两联虽然皆为对仗,但由于诗人善于运用动词,并在第二联中,及时变换句式结構,使得诗歌既具有整饬之美,又充溢着一种流动的、活泼的诗意,生动地展现了遗爱寺周围生机盎然、清幽雅致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王安国《清平乐·春晚》鉴赏
清平乐·春晚
【宋】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翻译】
春天想留也留不住,费尽了黄莺的口舌。
满地的红花落瓣,就像宫中的锦缎被泥水玷污,那是昨夜南园里有一场风雨的缘故。
这歌女还是初抱琵琶,清晨时,她的思绪已远远地飞往天边。
她不肯过画堂朱门的富贵生活,宁可化作春风中自由自在飞舞的杨花。
【赏析】
古来伤春愁秋的诗词不可胜数,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感。
王安国这首《清平乐·春晚》就是这样一首好词。
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词人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南园已满地残红了。
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感。
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感觉到多情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像词人的叹息。
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感,因为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关。
词人赋予莺
儿以人的感情,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且饶有韵味。
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画。
开头从听莺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
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谢,残红败蕊,满地飘零,狼藉不堪。
百花盛开时,灿烂本如宫锦,可惜此时已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了。
“满地残红”自是残春时节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宫锦被污损,词人痛惜之情可见。
下面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正是惜春惜花之情。
小怜,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因她“慧黠能弹琵琶”,后代诗人常用以借指歌女。
此词中“小怜初上琵琶”是从李贺《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句化出。
这琵琶之声哀婉动人,当此即将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天涯游子。
顾夐《虞美人·晓莺啼破相思梦》云:“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
”这里,作者抒写的是由春天的匆匆归去而引起的年华虚度之感,隱隐寄托着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有着丰富的人生内容。
最后,词人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有的风光: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这景象发人深省。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情怀,寄寓了词人深沉的身世感慨。
全词融情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风骨,堪称一首出类拔萃的伤春词。
词人简介
王安国(1028年—1074年),字平甫,王安石之弟,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
世称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为“临川三王”。
王安国工诗文,词尤博采众长,工丽曲折,近似婉约派。
诗工于用事,对偶亲切。
其天才逸发,器识磊落,文思敏捷,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
深”。
王安国自幼聪颖上进,虽未曾从师入学,但写出的文章却有条理。
12岁时将其所写的诗、铭、论、赋数10篇向人展示,观者无不惊叹其文采超群。
他的《题滕王阁》一诗是在13岁时登滕王阁所作,诗中言有尽而意不尽,极有韵味。
从此,他的文章在士大夫和文人中流传,并得到好评。
而他也愈加奋发读书,对诗、赋更有所长。
他虽然多次参加科举,但因仕籍纠葛,又不愿倚仗其兄王安石之势谋取功名,而未能中第。
为此,欧阳修曾有诗说:“自惭知子不能荐,白首胡为侍从官。
”在参加茂才考试时,负责考选的官员将其所写的文章列为第一,但未能参加进士考试。
王安国不但文采出众,而且长期尽心尽力侍奉母亲,广结善友,是个出名的贤士。
熙宁元年经韩琦举荐,经神宗召试,赐进士及第,任西京国子监教授。
此时王安国已41岁,才从布衣入仕。
王维《送别》鉴赏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翻译】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赏析】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
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
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
这样就把题旨点足。
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对话。
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到哪里去,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
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
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
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歸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的抑郁不平。
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的怀才不遇。
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
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友人的劝慰。
他劝友人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
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蕴含其中。
这两句意蕴非常丰富,诗的韵味很浓。
句中有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
似乎是旷达超脱,却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
从全篇来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
禅宗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
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
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
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