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厦门市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厦门市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北京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
A.北京人的体态特征B.北京人进入旧石器时代
C.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D.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
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一处距今约7000年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

据此得出的结论是,该遗址居民
A.生活于黄河流域B.处于旧石器时代C.己进入农耕社会D.已形成早期国家3.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每年的清明节,为了纪念人文始祖,数万华夏子孙汇聚在“天下第一陵”前,以“九鼎八簋”的传统礼制及浩大乐舞举行规模宏大的公祭典礼。

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
A.尧B.舜C.禹D.黄帝
4.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弟周公旦被封在反周势力强大的商、奄故地;政治、军事经验十分丰富的姜尚被封在反周势力非常强大的夷人故地。

这表明分封制
A.扩大周朝的控制区域B.意图建立王畿的“藩屏”
C.防止夏、商旧族叛乱D.阻止周边少数民族内侵
5.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中国先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更是世界文化库藏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下列有关甲骨文发现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骨文的使用反映了严格的等级界限
B.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夏朝
C.研究表明其并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D.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依据
6.下列对先秦(秦朝以前)时期历史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造彩陶
B.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
C.“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晋、秦
D.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当时起着捍卫周王室的作用
7.《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其中在战国初期消失不见的诸侯国是
A.齐B.楚C.秦D.晋
8.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子贡问仁,孔子却说:“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词(说话谨慎)。

”这说明孔子在教育学生方面()
A.因材施教B.言传身教C.教学相长D.有教无类
9.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下列关于汉字的发展顺序正确的是()
A.甲骨文、金文、隶书、篆书B.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
C.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 D.金文、甲骨文、篆书、楷书
10.据史书记载,秦朝时“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赭衣(指罪犯)塞路,囹圄(指监狱)成市”“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这些记载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秦的暴政B.赋税沉重C.刑法残酷D.徭役繁重
11.下图漫画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
A.“削藩”——秦始皇B.“推恩令”——汉武帝
C.休养生息——汉高祖D.“北击匈奴”——晋武帝
12.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饰”。

为此,汉高祖采取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B.休养生息C.奖励耕织D.土地自由买卖
13.“民心”问题,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是一个根本问题。

曾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优势所在。

下列历史人物的执政结局,依据“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分组正确的是
A.商纣、周武王、汉景帝B.夏桀、商纣、光武帝
C.盘庚、周厉王、汉景帝D.汉高祖、汉文帝、光武帝
14.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识读下图所示的战争示意图,指出此次战役的主要影响是
A.奠定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基础B.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形成了南北朝分立对峙局面
15.鲁迅先生曾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下列关于《史记》的表述,正确的是()
A.记述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B.作者司马光生活在汉代
C.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D.肯定了陈胜吴广反秦的革命首创精神
16.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前往西域B.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
C.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D.西域的核桃、葡萄等物品传入了中原17.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现象。

这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A.经济发展B.战乱频繁C.民族交融D.国家统一
18.江南地区在秦汉时期“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到东晋后期“人口增加,经济迅速发展”,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社会的动荡B.学术思想的繁荣
C.自然环境的恶化D.北方人口的南迁
19.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骤灭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司马氏篡魏 B.石崇、王恺斗富C.七国之乱D.八王之乱
20.下列三幅图片的内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古代文学艺术辉煌B.古代手工业工艺高超
C.古代科技成就卓著D.古代医药学成果丰颈
二、解答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秦策一》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商鞅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哪个措施最受当时秦国农民欢迎?哪个措施是奴隶主贵族最反对的?(3)材料二中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并且影响深远的措施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说一说当时商鞅变法得以推行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1)图一中画像人物是谁?他一生中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图二是()的政治体制示意图,在这种体制中,()掌管行政,御史大夫掌管(),在地方推行()。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图一人物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2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分裂的时期,但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和不变的追求。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1)请完成下列表格。

项目秦始皇汉武帝
政治皇帝总览大权;在中央设①、太尉、御史大夫实行“②”削弱诸侯国势力
思想③独尊儒术
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实行④
A、都是开国皇帝
B、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D、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立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3)请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我国北方黄河流域的三个政权。

(4)北魏的孝文帝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

这些措施的推行,有什么影响?
(总结认识)
(5)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所以C 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在题干信息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故选C。

2.C
解析:C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说明当时已经进入农耕社会,故C正确;生活于黄河流域的是半坡居民,种植粟而非水稻,故A错误;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

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错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错误;故选C。

3.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逐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

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故D正确;尧、舜、禹是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现的部落联盟首领,与题意不符,故ABC错误。

综上所述,故D正确。

4.B
解析:B
【详解】
根据“被封在反周势力强大的商、奄故地”“被封在反周势力非常强大的夷人故地”可得出周王利用新族与功臣防患叛乱势力最大的地区,说明其试图通过分封制建立王畿的“藩屏”,B 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区域,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夏朝,排除C;材料与少数民族无关,排除D;故选B。

5.D
解析:D
【详解】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依据,D符合题意;甲骨文的使用没有体现严格的等级界限,A排除;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B排除;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C排除。

故选择D。

6.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没有晋,故C符合题意;半坡居民遗址发现了磨制石器和人面鱼陶盆,故A不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带来了社会大变革,故B不符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在当时起着捍卫周王室的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故选C。

7.D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战国时期的诸侯主要是秦、韩、赵、魏、楚、燕、齐,晋国已经析分为赵、韩、魏,所以不见的诸侯国是晋国,故选D,排除ABC。

8.A
解析:A
【详解】
根据题干可以看出,孔子针对不同学生对“仁”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体现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A正确;BCD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

故选A。

9.C
解析: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金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秦始皇统一使用的文字是小篆,后出现更为简单的隶书。

故汉字演变顺序排列正确的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C符合题意,排除A;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排除BD。

故选C。

10.A
解析:A
【详解】
“丁男被甲,丁女转输”也就是说男子身穿坚甲,女子掌管运输,男女都苦不聊生,也就是说秦朝的徭役、兵役繁重;“赭衣(指罪犯)塞路,囹圄(指监狱)成市”反映的是秦朝刑法残酷;“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反映的是秦朝赋税沉重,它们共同反映了秦的暴政,A符合题意;BCD项反映片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1.B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这样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B符合题意;秦始皇时期没有实行分封制,故A不符合题意;“休养生息”政策,与材料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北击匈奴”与封地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B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西汉建立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饰”,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呈现百废待兴的状态,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故B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是历代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故A不符合题意;奖励耕织是商鞅变法的措施之一,故C不符合题意;土地自由买卖,与材料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高祖登基后,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光武帝。

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

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租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裁并郡县,精简官员。

因而,汉高祖、汉文帝、光武帝符合“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故D正确;“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指的是实行暴政,引起人们反抗。

依据所学,商纣是夏商周时期的著名暴君,因实行暴政,引起人们反抗,故AB错误;依据所学,周厉王是夏商周时期的著名暴君,因实行暴政,引起人们反抗,故C错误;故选D。

14.B
解析:B
【详解】
根据图片中“官渡”、“曹军”、“袁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故选项B符合题意;奠定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基础的战役是长平之战,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的战役赤壁之战,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官渡之战与南北朝分立对峙局面的形成无关,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因此陈胜吴广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肯定了其革命首创精神,所以D项符合题意;《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为D。

16.C
解析:C
【详解】
史实是纯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而观点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论,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是对丝绸之路的评价,属于观点,C符合题意;ABD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

故选择C。

17.C
解析:C
【详解】
据题干关键信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胡人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相互交融,体现了民族融合,C符合题意;AB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择C。

18.D
解析: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不满了南迁的流民。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放,使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D正确;C排除;江南地区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与学术思想无关,B排除;两晋时期,南方战乱少,社会比较稳定。

A排除;故选D。

19.D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亡于最高权力的争夺,八王酣战未休,五胡又揭竿而起,遂演成著名的永嘉之乱,西晋王朝从此覆亡。

由此可见,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八王之乱”,故D符合题意;司马氏篡魏,建立了西晋,故A不符合题意;石崇、王恺斗富,体现了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故B不符合题意;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C
解析:C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伤寒论》是医学著作;《齐民要术》是农学著作;《水经注》是地理著作,这三者显示了古代科技成就显著,故C符合题意;古代文学艺术辉煌,说法片面,故A不符合题意;古代手工业工艺高超,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古代医药学成果丰颈,说法片面,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二、解答题
21.(1)富国强兵,秦孝公.
(2)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
解析:(1)富国强兵,秦孝公.
(2)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2)根据材料二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最受当时秦国农民欢迎。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是奴隶主贵族最反对的。

(3)根据材料二“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并且影响深远的措施是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根据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商鞅变法得以推行的原因是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

22.(1)秦始皇;历史功绩: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丞相;监察事务;郡县制。

(3)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国
解析:(1)秦始皇;历史功绩: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丞相;监察事务;郡县制。

(3)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图一中画像人物是秦始皇(或嬴政);他一生中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依据图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示意图;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由皇帝掌控。

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了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故本题干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丞相;监察事务;郡县制。

(3)依据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及图三、图四信息可知,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如统一了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图三是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图四是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23.(1)①丞相②推恩令③焚书坑儒④盐铁专卖
(2)B
(3)曹魏、西晋、前秦、北魏;(三个即可)
(4)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5)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意思相近亦可)
解析:(1)①丞相②推恩令③焚书坑儒④盐铁专卖
(2)B
(3)曹魏、西晋、前秦、北魏;(三个即可)
(4)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5)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意思相近亦可)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总览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采纳了主父偃的建立,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他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给中华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汉武帝为了掌握经济命脉,实行盐铁专卖政策,掌握了经济权力。

(2)依据上述表格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汉武帝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B项是相同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不是二者的相同点,不符合题意;故选B。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曹魏、西晋、前秦、北魏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我国北方黄河流域的政权。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的孝文帝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例如说汉话,改汉
姓,与汉人通婚等,这些措施的推行,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5)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孝文帝统一了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所以我的认识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