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宣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
详细答案)
安徽省宣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左传》的“闲笔”
“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
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
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
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
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
“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
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
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左传》常常在风云激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事件显示大历史发生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
《左传》定公十年,宋景公宠爱向魋,将公子地的四匹白马转送给向魋,引起公子地的不满,向魋准备逃亡,宋景公伤心欲绝,竟然“目尽肿”,一个细节写出了景公内心的无限悲伤,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次写出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
钱钟书《管锥编》有“一饭之恩仇”的论述,他指出,一饮一饭,分配不均,看似小事却往往引发政治的连环报复,甚至造成激烈的流血冲突、朝野动荡。
《左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记载。
宣公四年,郑国大夫子宋、子家一起朝见,子宋以其“食指动”,预言此日“必尝异味”,而恰逢郑灵公烹制楚人送来的大鼋,两人相视而笑。
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子宋染指而出,两人最终杀死了郑灵公。
襄公二十八年记齐国“公膳日双鸡”,而饔人却将鸡更换成鸭子,御者又换掉鸭肉只送上肉汁残汤,这让子雅、子尾愤怒异常,从
而导致齐国庆氏集团被逐
事件的发生,而这场宫廷流血事件又恰恰改变了齐国的政治走向,致使陈氏家族在崔、庆之乱中渔翁得利,篡取了齐国的政权。
“细笔”不细,“闲笔”不闲,《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12月25日第13版)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左传》中“闲笔”涉及的小事件、小情节常在风云激荡处出现,看似无关紧要,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上的双重意义。
B.“正笔”的生命活力离不开“闲笔”,《左传》也正是借助“闲笔”才显示出其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C.“闲笔”往往是叙事愈紧张出现的频率愈高,它的出现能使历史故事的叙述张弛有度,制造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D.“闲笔”既是一种文学笔法,也是春秋文学艺术品格的体现,某些叙述还能从小处体现春秋人的精神世界、审美偏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传》描写晋楚棘泽之役中,晋人张骼、辅跞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的情景,于紧张的战事描述中传递出悠闲轻松的意味。
B.“目尽肿”这一个细节便展现出宋景公的伤心欲绝,可见《左传》善于从细微处展示人物的心理,这也是中国叙事文学中首次出现的动人细节。
C.《左传》记述了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终招致杀身之祸这一事件,《管锥编》中也用同样的史实来佐证“一饭之恩仇”的论述。
D.齐国“公膳”上双鸡被替、只送上肉汁残汤之事,激起了大臣的愤怒并最终导致齐国易主。
这足见小事件能够直接改变国家的政治走向。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依据《左传》中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大量运用,推论出“闲笔”这一文学概念的出现可提前到春秋时期。
B.正是因为历史的发展过程是跌宕起伏的,所以闲笔才更能显示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并最终比“正笔”更能体现艺术上的进步。
C.文章通过对“闲笔”不闲、“细笔”不细的探讨,揭示了《左传》独到的眼光,也印证了细微处、小事件影响大历史的观点。
D.文章围绕美学效果和文学价值这两个角度,列举相应的事例,逐层递进地论证了“闲笔”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14分)
焚鹤人
余光中
一连三个下午,他守在后院子里那丛月季花的旁边,聚精会神做那只风筝。
全家都很兴奋。
一放学回家,雅雅、真真和佩佩三个女孩子等不及卸下书包,立刻奔到后院子里来,围住工作中的爸爸。
可是他的兴奋,是记忆,而不是展望。
记忆里,有许多云,许多风,许多风筝在风中升起。
对于他,童年的定义是风筝加上舅舅加上狗和蟋蟀。
无意间发现远方的地平线上浮着一只风筝,那感觉,总是令人惊喜的。
只要有一只小小的风筝,立刻显得云树皆有情,整幅风景立刻富有牧歌的韵味。
如果你是孩子,那惊喜必然加倍。
他永远忘不了在四川的那几年。
丰硕而慈祥的四川,山如摇篮水如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而最有趣的,该是有风的晴日了。
舅舅提着刚完工的风筝,一再嘱咐他起跑的时候要持续而
稳定,不能太骤,太快。
他的心卜卜地跳,禁不住又回头去看那风筝。
那是一只体貌清奇、风神潇洒的白鹤,绿喙赤顶,缟衣大张如氅。
翼展怕不有六尺,下面更曳着两条长足。
舅舅高举白鹤,双翅在暖洋洋的风中颤颤扑动。
后来,有一次,那只鹤挂在树顶上,不上不下,一扯,就破了。
他记得当时两人怔怔站在那该死的树下,久久无言。
最后舅舅解嘲说,
鹤是仙人的坐骑,想是我们的这只鹤终于变成灵禽,羽化随仙去了。
第二天舅甥俩黯然曳着它的尸骸去秃岗顶上,将它焚化。
一阵风来,黑灰满天飞扬,带点名士气质的舅舅,一时感慨,朗声吟起几句赋来。
当时他还是高小的学生,不知道舅舅吟的是什么,后来年纪大些,每次念到“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他就会想起自己的那只白鹤。
因为那是他少年时唯一的风筝。
等到他年纪大得可以欣赏舅舅那种亭亭物外的风标,和舅舅发表在刊物上但始终不曾结集的十几篇作品时,舅舅却已死了好几年了。
舅舅死于飞机失事。
那年舅舅才30出头,从香港乘飞机去美国,正待一飞冲天,游乎云表,却坠机焚伤致死。
三天来他一直在糊制这只鹤。
他,朦朦胧胧感到,眼前这只风筝一定要做好,要飞得高且飞得久,这样,才对得起三个孩子,和舅舅,和自己。
他很难决定:放风筝的人应该是哲学家,还是诗人?这件事,人做一半,风做一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表面上,人和自然是对立的,因为人要拉住风筝,而风要推走风筝,但是在一拉一推之间,人和自然的矛盾竟形成新的和谐。
这种境界简直有点形而上了。
但这种经验也是诗人的经验,他想。
一端是有限,一端是无垠。
一端是微小的个人,另一端,是整个宇宙,整个太空的广阔与自由。
你将风筝,不,自己的灵魂放上去,放上去,上去,更上去,去很冷很透明的空间,鸟的青衢云的千叠蜃楼和海市,最后,你的感觉是和天使在通电话,和风在拔河,和迷迷茫茫的一切在心神交驰。
这真是最最快意的逍遥游了。
终于走到了河堤上,他和女孩子们。
三个小女孩尤其兴奋。
他一面向前走,一面放线。
走了十几步,他停下来,回头看着雅雅。
雅雅正尽力高举白鹤。
鹤首昂然,车轮大的翅膀在河风中跃跃欲起。
一瞬间,他幻觉自己就是舅舅,而站在风中稚髫飘飘的那个热切的孩子,就是20多年前的自己。
握着线,就像握住一端的少年时代。
在心中他默祷说:“这只鹤献给你,舅舅,希望你在那一端能看见。
”
然后他大声说,“一——二——三!”便向前奔跑起来,立刻他听见雅雅和真真在背后大声喊他,同时手中的线也松下来。
他回过头
去,白鹤正七歪八斜地倒栽落地。
他跑回去,真真气急败坏地迎上来,手里曳着一只鹤腿。
“佩佩踩在鸟的脚上!”雅雅惶恐地说,“我叫她走开,她不走!”“姐姐打我!姐姐打我!”佩佩闪着泪光。
“雅雅,你的发夹给爸爸。
”他把断腿夹在鹤腹上。
他举起风筝。
大白鹤在风中神气地昂首,像迫不及待要乘风而去。
“我来拿风筝,”真真说。
“好吧。
举高点,对了,就这样。
佩佩让开!大家都走开些!我要跑了!”
他跑了一段路,回头看时,那白鹤平稳地飞了起来,两只黑脚荡在半空。
孩子们拍手大叫。
他再向前跑了二三十步,一面放出麻索。
风力加强。
那白鹤很潇洒地向上飞升,愈来愈高,愈远,也愈小。
孩子们高兴得跳起来。
忽然孩子们惊呼起来。
那白鹤身子一歪,一条细长而黑的东西悠悠忽忽地掉了下来。
“腿又掉了!腿又掉了!”大家叫。
接着那风筝失神落魄地向下堕落。
他拉着线向后急跑,竭力想救起它。
似乎,那白鹤也在作垂死的挣扎,向四月的风。
“挂在电线上了!糟了!糟了!”几个小孩子挤在狭窄的田埂上,情急地嘶喊着,绝望地指划着倒悬的风筝。
他站在田埂头上,茫然握着松弛的线,看那狼狈而褴褛的负伤之鹤倒挂在高压线上,仅有的一只脚倒折过来,覆在破翅上面。
那样子又悲惨又滑稽。
这时,田埂上,河堤上,草坡上,竟围来了十几个看热闹的路人。
有人拿了一根晒衣服的长竹竿跑了来。
他接过竹竿,踮起脚尖试了几次,始终够不到风筝。
忽然,他感到失去了平衡,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