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随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随笔
导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
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随笔》,欢迎阅读。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随笔【第一篇】:浅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
教材中的每一幅图片、每一段对话、每一次提醒都凝聚着教材编者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呵护和尊重。
一、析学情重基础关注学习效益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教师应首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示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例如,教学《亲亲热热一家人》时,从展示台“我来介绍我的家人”入手,先请孩子们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自己的家人,在课堂上通过向小伙伴、老师介绍自己的家人,增进儿童与家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培养儿童对家的自豪感和对家人的情感,体味一家人的幸福。
《道德与法治》课程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又走向儿童的生活,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幸福、校园的可爱、社区的美好,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和生活习惯,学会生活和做人。
二、引探究重体会关注学习收获
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关注学生当下的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观念,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如在执教《上学的一天》“过马路”这一板块时,通过先让部分孩子根据课本“小剧场”学走人行横道线的提示、模仿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来表演如何过马路,再请孩子们结合生活常识讲讲平时过马路的经验或者体会,最后,结合“法治墙”板块的内容让孩子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知道哪些路道是安全或危险的,让孩子的上学之路更安全。
课堂教学要把知情意行结合起来,让儿童学以致用,解决儿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儿童的生活。
三、看长远重实践追求健康成长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从儿童的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
所以,课堂的学习不能只局限在教室,而应该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挥作用,学以致用,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随笔【第二篇】:改变,应从”我”开始
前日,我们来到了弋阳进修学校七楼参加了小学统编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
上午,组织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朱之文《统一思想抓细抓实确保义务教育统编三科教材顺利使用》进行了视频讲话。
朱之文强调,这次国家组织专门力量统一编写义务教育三科教材,不是对原来教材编写出版方式的简单调整,而是着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要从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把好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关的战略选择、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奠基工程的高度,充分认识统编三科教材的重大意义。
朱之文指出,统编义务教育三科教材在理念上,突出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在内容上,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和法治教育等重要内容。
随后,陈禾根主任就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做了整体介绍,就编者的指导思想、编写思路和特点、以及《道德与法制》教材框架和说明做了详细的阐述,并结合生活中、教学中生动的实例加以说明,浅显易懂。
下午,二小骆帅老师就统编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制》(上册)教材做了详细的剖析,每一个单元、每一课都做了详细的解读。
让我们教者有据可依,有法可学,让我们明白了编者的意图与目的,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这门学科开设的重要性。
我们老师有义务把编者的思想落到实处,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纪律意识、规则意识和道德与法制意识,切切实实为培养社会主义优秀的小公民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这次培训结束后,让我想起了方华局长写的《做有温度的教
育》书中的一些观点:他说教育还应有一些更深、更长远的看不见、摸不着、一时发现不了,甚至永远都无法量化和具体化的东西。
这些东西成不了教育的功劳,而只是教育的功德。
他还说教育就是育人,我们不要做”十八岁的应试教育”,而要做”八十岁的终身发展教育”。
是的,《道德和法治》学科里有很多的知识是不可量化的,也是无法检测的,这就更需要我们老师运用好教材,竭尽所能多做一些功德无量的事。
老师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不停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生观,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
因此,我们需要学习,我们需要改变,改变应该从”我”开始。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随笔【第三篇】:《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
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教会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用随笔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教学感受,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随笔伴我一路走来,发我深省,催我上进。
在给一二年级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很不容易集中,很容易被一些外来的因素所干扰。
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
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因
此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充分的认识上去,仔细观察小学生有哪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的找出成因,研究商讨帮孩子改掉坏习惯的方法,并把理论付诸与行动,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吧,因为好习惯会成就孩子的一生我会尽力去做,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责任。
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良好品格的形成必须遵循特有的规律,通过管束、训导和陶冶,使儿童逐步从“无律”、“他律”过渡到“自律”的道德水平。
既重视过程评价,又重视全程评价,切实提高教育实效,促进儿童终身可持续性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尊重儿童们的天性,要尊重他们的自然生活,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束缚。
儿童是一道风景,老师是陪衬。
帮助孩子挖掘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
尽量将儿童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对儿童的生活、对他们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思想品德等各方面有所启发,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把品德与生活课与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就是要为儿童架起一座通向生活的桥梁,把孩子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把他们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
我认为,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教材是课程和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
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引导儿童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同时,这个过程引导和提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
引导儿童关注、实践和创造自己的生活,对于儿童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对于品德与生活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只有引导儿童学习和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
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应引导儿童重视、关注、观察、感受、体验、反思、提高和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不应该让儿童成为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评论者、模仿者,而应该引导儿童“过他自己的生活”,成为他自己生活的实践者,成为他自己生活的观察者、反思者、体验者和创造者。
关注儿童的真实生活,新教材较好地注意到选取儿童当前正在进行的“生活事件”作为范例,在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关注儿童当下、即刻的真实生活,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意义牵涉”、“利益”关联的关系,一方面使儿童面对教材“生活”产生情感的触动,使教材对于儿童而言是“价值有涉”的,另一方面,引导儿童对当前的真实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反省、体验,并最终走向更好的生活实践。
课堂生活只是儿童整体生活的一个部分,课堂和学校里的资源也只是课程和教育资源的一个部分。
因此,品德教学应从课堂
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育的场所;使游戏、电视和网络,使教师、家长、公众以及儿童自己都成为品德教育者。
总之,使儿童的全部生活和儿童生活周围中的一切事、所有人都成为教育资源和教育者。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随笔【第四篇】:一年级《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
下午,我校组织学习一年级新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培训。
听了陈淑芳老师的讲座,我感受颇深,作为一名已经教了二十几年的教师深感惭愧,觉得自己以前做的远远不够。
陈老师从“道”与“德”的说文解字说起,阐释了它的意义,使我耳目一新,以后更应该像陈老师说的那样,对学生要深入务实,贴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心里。
由于课多平常和孩子们接触的多,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都能观察到,老师的一举一动学生们也都能观察到,所以平常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一个榜样,让他们从小就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今天学了之后,使我更加坚信了教育对于我和学生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培训我所获得的感想与体会可概括如下:
首先谈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它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
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
教材关注一年级学生的整体成长、生活;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
方式;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的参与学习。
整本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
新教材具备了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教材力图体现和谐与温暖的情怀,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
学生从课本中能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让自己努力从适应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觉、自主。
新教材中没有了说教性的内容,呈现方式体现了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力求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渗透法制教育。
其次,有效分析学情,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做为一名小学教师想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教育的改革,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这一切都要从有效分析学情为出发点,老师所做的一切无非都是为了学生,我们作为老师首先知道我们想让学生得到什么?提高什么让学生得到?怎样让学生得到?这就是我们老师所要考虑的。
第三、引探究、重体验、关注学生收获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指出,在新课改中,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开始发生了变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也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
此我以后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合作能力,更多关注学生的收获。
第四、让课堂与生活链接,让学习对生活有意义
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让小学生感受到,我学习的内容对我的生活有作用,帮助我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我能做得更好了,这样的活动才是有意义的活动。
所以我在上课时经常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让学生分析和回答,这样既能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掌握又能加深记忆和兴趣。
第五、相信学生、放开学生的手脚和头脑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给学生思考、表述的空间和时间,相信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新课标指出课堂是学生的,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自课改以来,新课标一直强调我们要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往往存在老师教学生学的旧观念,我们的这种教学观念早应该好好改正过来,相信学生,放开学生的手脚和头脑,让他们敞开想象,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思维空间。
总之,今天听了陈老师的课,使我受益匪浅,我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改正自己以前的教学态度、把注重学生的发展和需求做为教学的首要,一切要从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标的一切,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随笔【第五篇】:《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
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教会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用随笔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教学感受,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随笔伴我一路走来,发我深省,催我上进。
在给一二年级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很不容易集中,很容易被一些外来的因素所干扰。
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
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因此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充分的认识上去,仔细观察小学生有哪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的找出成因,研究商讨帮孩子改掉坏习惯的方法,并把理论付诸与行动,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吧,因为好习惯会成就孩子的一生我会尽力去做,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责任。
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良好品格的形成必须遵循特有的规律,通过管束、训导和陶冶,使儿童逐步从“无律”、“他律”过渡到“自律”的道德水平。
既重视过程评价,又重视全程评价,切实提高教育实效,促进儿童终身可持续性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尊重儿童们的天性,要尊重他们的自然生活,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束缚。
儿童是一道风景,老师是陪衬。
帮助孩子挖掘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
尽量将儿童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
对儿童的生活、对他们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思想品德等各方面有所启发,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