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词类活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课程标准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惑、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与内容
(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
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
(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真题引领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
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
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
”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
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
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
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
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
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
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由是全活甚众。
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
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
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
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
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
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B.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C.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D.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
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答案】 C 【解析】其中“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以”作谓语,“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之间不能断开,可排除AD项。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这一句中“者”的意思是“……的人”,指代前文所说“诈冒事觉”这一类人,共同作“有”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而下一句“上欲杀之”,“上”指皇上,是下一句的主语,引领一个新的句子,要单独成句,可排除B。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 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 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 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B.“抵极刑”,极刑即死刑,“抵”意为达到,意即达到判处死刑的地步。
没有尸体示众之意。
故选B。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胄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B. 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C. 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D. 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错误。
根据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可知,隋朝灭亡是因为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大臣的原因。
故选D。
13.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答案】
(1)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全了大的信用啊。
(2)(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又值得怜悯的人,记下情况上报朝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句:“既”,已经;“断”,处理;“复断之以法”,状语后置句;“忿”,愤怒;“信”,信用。
(2)关键词句:第一句省略主语;“覆视”,查看;“当”,判处;“矜”,怜悯,怜惜;“状”,情况;“可”,值得;“闻”,使……知道。
参考译文:
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
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
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
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
”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
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
”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经常就像这次一样宁肯使李世民发怒也要秉公执法,说出来的话语像不断涌出的泉水一样,而唐太宗全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天下再也没有冤枉的案情了。
鄃令裴仁轨私下使唤看门的人,皇上很愤怒,想要斩杀他。
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劝谏道:“法律,是陛下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不是陛下独有的。
如今仁轨犯了轻罪却遭受极刑,臣担心其他人因此而慌乱,不知如何是好。
”皇上听了很开心,免了仁轨的死罪,让乾祐担任侍御史一职。
皇上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极为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回奏,是打算深思熟虑的缘故。
可是负责的官吏在片刻之间就完成三次回奏。
另外,古代处决犯人,君主为此撤掉音乐演奏,减少膳食。
我的宫庭里没有常设的音乐,然后常常为此而不吃酒肉,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贞观五年十二月)
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二天之内要五次回奏,在外地诸州的要三次覆奏。
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许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许奏乐。
(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又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
”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
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三次回奏。
只有犯恶逆罪(恶逆是十恶之一)的,只要一次回奏就行了。
太宗曾跟近侍大臣讨论诉讼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令於士澄逮捕窃贼,稍微牵连是非难断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服罪,总共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处斩。
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窃贼如此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张元济)最终没敢坚持(公道)奏报(真相),把所有人都杀掉了。
”皇上说:“这岂只是隋炀帝无道,那些大臣也没有尽忠。
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够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为鉴戒!”
高考对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隐含在翻译题目中考查。
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解答题目。
本部分我们将细致讲解《考试说明》规定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的表现形式,各种词类活用和句式的规律特点,并借助课文中熟悉的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思考: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2.名词能否做状语?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
请看例句:二月草已( )。
(沈括《采草药》) 请分析成分。
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
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
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
二、词类活用六大类型
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去推断。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1.名词+名词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分析:“籍”和“吏民”皆为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故“籍”活用为动词,译为“登记”
两个名词连用,两者之间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果这两个名词形成主谓关系,那么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这两个名词是动宾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补语
沛公军.(于)霸上。
(《鸿门宴》) 分析:“军”为名词,与“(于)霸上”构成动补关系,故“军”活用为动词,译为“驻扎、驻军”
名词本来不能带补语,但有时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有了动词的特点,活用为一般动词
3.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 分析:“能”是能愿动词,一般修饰动词,这里修饰了名词“水”,故“水”活用为动词,译为“游水”
被副词、能愿动词修饰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4.(表修饰)+名词
扣舷而歌.之。
(《赤壁赋》) 分析:“而”表修饰关系时,说明后面“歌”的行为的状态。
故句中“歌”为名词,需要活用为动词,译为“唱歌”而
当连词“而”表修饰关系时,其后面的名词表动作行为的状态,要活用为动词
5.名词+代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 分析:“名”为名词,“之”为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故“名”活用为动词,译为“给……命名”
代词作宾语,其前边的名词要活用作动词
[即时小练]
1.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动词的词语并释义。
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②今王鼓乐于此,无所事事( )
③沛公欲王关中( )
④范增数目项王( )
⑤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答案:
①礼:礼遇
②鼓乐:击鼓奏乐
③王:称王
④目:用眼睛看
⑤下东:攻下;向东进军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如果谓语前面的名词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需加上文字:“像……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分析:“翼”解释为“翅膀”,为名词,放在动词“蔽”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译为“像翅膀一样”
2.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分析:“箕畚”为名词,放在动词“运”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译为“用竹筐”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在前面加“每”,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一……”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陈情表》) 分析:“日”为时间名词,与动词“笃”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日”用作状语,译为“一天天地”
4.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或地点。
这一类名词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对”“在”“从”等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 分析:“上、下”为方位名词,与动词“食、饮”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上、下”用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5.表示对人的态度。
翻译时需加上文字:“像对待……一样”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分析:“兄”解释为“兄长”,为名词,放在动词“事”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对人的某种态度,故“兄”用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即时小练]
2.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状语的词语并释义。
①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赤壁赋》)( )
③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陈情表》)( )
⑤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
答案:①夜:在夜晚②南:向南③廷:在朝堂上④犬马:像犬马一样⑤辇:坐辇车
(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形容词+宾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 分析:“善”为形容词,
与名词“留侯张良”构成动宾关系,故“善”活用为动词,译为“与……交好”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没有使动、意动的意思,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形容词译为相应的动词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兰亭集序》) 分析:“欣”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与“所”构成“所”字结构,为名词性短语,译为“喜爱”
2.所+形容词
形容词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
3.能愿动词+形容词
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可”后面,活用为动词
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 分析:“可”为能愿动词,修饰了形容词“亲”,句中缺少了谓语动词,故“亲”为动词,译为“亲近”
4.副词+形容词
形容词放在某些副词之后,往往活用为动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分析:“既”为副词,作状语,修饰了形容词“白”,故“白”为动词,译为“显出白色,天亮”
[即时小练]
3.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动词的词语并释义。
①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
②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④此诚雕虫之技,不足为多也( )
答案:①远:远离②长、短:擅长;欠缺③穷:穷尽④多:推崇,赞许
(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动词活用作名词
当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
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动词翻译为相应的名词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 分析:“至”为动词,与“少”构成主谓关系,故“至”活用为名词,作主语,译为“到达的人”
2.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①形容词用在“其”“之”等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②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作名词
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逍遥游》) 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 分析:①“正”为形容词,用在“之”后面,充当中心语,活用为名词,译为“本性,固有规律”②“贤、少、长”为形容词,在此作主语,活用为名词,译为“贤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即时小练]
4.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名词的词语并释义。
①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
②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
③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答案:①视:视力②谗、讥:谗言;讥讽的话③红:红花④高:高的地方⑤第二个“圣、愚”:圣人;愚人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中心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可以带宾语了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 分析:“舞”“泣”均为不及物动词,但分别带了宾语“潜蛟”“嫠妇”,故“舞”“泣”为使动词,分别译为“使……起舞”“使……哭泣”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过秦论》) 分析:“愚”为形容词,但让后面的宾语“黔首”具有了“愚昧”的状态,故“愚”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愚昧”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判定名词的使动用法,应分两步:首先按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方法来判定这个名词是否活用;然后看这个活用作动词的名词是否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果有,则判定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②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②徐孺下.陈蕃之榻。
(《滕王阁序》) 分析:①“王”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之”构成动宾关系,故“王”为使动用法,译为“使……为王”②“下”为方位名词,不能带宾语,却与代词“陈蕃之榻”构成动宾关系,故“下”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放下”
[即时小练]
5.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使动用法。
①齐威王欲将孙膑( ) ②汗牛充栋( )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 ) ④外连衡而斗诸侯( )
⑤李牧连却之/却匈奴七百里( ) ⑥既来之,则安之( )
⑦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⑨春风又绿江南岸( ) ⑩项伯杀人,臣活之( )
⑪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答案:
①将:使……为将②充:使……充满
③生:使……复生;肉:使……长肉
④斗:使……斗⑤却:使……退却
⑥来:使……来;安:使……安顿⑦闻:使……知道
⑧从:使……跟从⑨绿:使……绿⑩活:使……活⑪弱:使……削弱
(六)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一般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意动用法主要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动词一般没有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一个形容词如果表示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性质,我们就称之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渺.沧海之一粟。
(《赤壁赋》) ②而耻.学于师。
(《师说》) 分析:“渺”和“耻”均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分别与名词“沧海之一粟”和“学于师”构成动宾关系,故“渺”“耻”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渺小”“以……为耻辱”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往往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判断方法分两步: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②吾从而师.之。
(《师说》) 分析:“侣、友”和“师”为名词,不能带宾语,却分别与名词“鱼虾、麋鹿”和代词“之”构成动宾关系,故“侣、友”和“师”为意动用法,译为“把……看作伴侣”“把……看作朋友”“以……为师”
[即时小练]
6.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动用法。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②孟尝君客我( )
③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
④予怪而问之( )
⑤渔人甚异之( )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答案:
①鉴:以……为借鉴②客:把……看作客人
③小:认为……小④怪:认为……怪
⑤异:认为……奇怪⑥耻:以……为耻
(七)其他类型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任何一类词皆可活用。
因此,我们除了重点掌握以上六种词语活用类型外,还应关注一下下面三种时有出现的活用类型。
1.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含有“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味,可译为“为……”。
(1)动词的为动用法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第二个“死”作谓语动词,“国”为宾语,“死国”即“为国家而死”。
(2)形容词的为动用法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哀”为形容词,此处是为动用法,其宾语是“之”,“哀之”即“为之而哀”。
(3)名词的为动用法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寡人之于国也》)“丧”为名词,此处是为动用法,其宾语是“死”,“丧死”即“为死人办理丧事”。
2.数词用作动词、形容词
(1)六王毕,四海一.(作动词,统一)(《阿房宫赋》)
(2)用心一.也(作形容词,专一)(《劝学》)
(3)四望如一.(作形容词,相同)(《始得西山宴游记》)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作动词,把……看作一样)(《兰亭集序》)
3.副词用作动词
则尽.其天年(作动词,享尽)(《五人墓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