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2)
1.1 农业园区发展的历程回顾 (2)
1.1.1 探索与初创阶段 (2)
1.1.2 发展与规范阶段 (4)
1.1.3 成熟和提高阶段 (5)
1.2 对农业园区的基本评价 (7)
1.2.1 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 (7)
1.2.2 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8)
1.2.3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8)
1.2.4 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9)
1.3 农业园区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0)
1.3.1 土地经营权问题 (10)
1.3.2 农民组织化问题 (11)
1.3.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12)
1.3.4 现代农业人才问题 (13)
1.3.5 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创新问题 (14)
1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1.1 农业园区发展的历程回顾
我国农业园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当时的背景是:政府以“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提出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希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更强调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应用。

我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市场主体缺位,农民总体文化素质较低,生产分散而缺乏规模,资金与信息有限,多数的农业企业以家庭作坊式经营为主。

这使得农业技术科研部门与农民不能有效对接,加上农业投资体制的制度性障碍,阻碍了资金向农业领域的流入。

因此,要清除传统农业的制度障碍,必须寻找到合适的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发展平台和经济组织形式,能够将分散的农户或农业中小企业的生产集中起来,并进行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对新技术和资金的流入,有足够的吸引力,从而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的实现。

农业园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一般认为,我国农业园区的发展历经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2000年)为初创探索阶段,以1994年前后建立的北京中以示范农场、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为标志,各地纷纷建立以设施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园区或示范园区。

第二阶段(2001~2009年)为规范发展阶段,以2001年国务院委托科技部和农业部牵头,联合六部委实施农业科技园区国家项目为标志,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农业园区逐步步入规范与发展的轨道。

第三阶段(2010年以后)为成熟和提高阶段。

各级农业园区的网络体系逐步完善,各类农业园区定位更加合理,运行与管理机制趋于规范,效益更加显著,并逐渐成为各级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型样板和农业现代化的先导示范基地。

1.1.1 探索与初创阶段
(1)基本情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粗放型现代集约型转变,农业科技园作为现代集约型农业和高新技术应用示范的窗口应运而生,呈快速发展趋势。

进入90年代,农业高科技园区在政府政策的主导下纷纷成立。

当时中央政府致力于构建新的科技投入转化机制,实现高新技术成果向农业领域转移,在全国创办了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

高新技术对农业的渗透与扩散,日益成为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北京于1993年建立了展示以色列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为主体的示范农场,此后又出台了《现代化农业科技工程(1996—2000年)纲要》,在北京市范围内建立了17个市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培养形成了8个产值超亿元的星火产业集团。

上海在1994年投资2400万元建设了10个市级农业示范区,其中就有著名的引进荷兰全套玻璃温室和工厂化生产技术的孙桥现代农业示
范区,形成了现代化大农业的初步格局,在全国开创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先河。

1997年,国务院进行重大工程立项与地方政府共同投资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同时在湖南长沙马坡岭建立了国家农业高新科技园“隆平农业高科技园”;原国家科委正式立项启动了北京、上海、沈阳、杭州和广州5个城市的国家工厂化农业示范区。

1998年国家科技部立项建立了15个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199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设立了17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根据农业部调查统计,到1997年底,我国各地创办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达405个,其中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即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42个,地市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362个。

在此阶段,各类园区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特点,依靠科技进步,促使潜在的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山东禹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引进蔬菜、花卉、果树新品种及组培快繁技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技术,肉牛性别控制与胚胎移植技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海珍品人工养殖技术等30多个项目,充分发挥科技的“龙头”作用,以园区带动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中仅推广脱毒马铃薯面积已达20万hm2,平均增长在30%以上。

——浙江省萧山现代农业园区以高新技术为依托,集开发区资源、科研、生产、加工优势,依靠深精加工开发,已形成出口蔬菜、特种水产养殖、蜂产品、休闲食品、啤酒等11个支柱产业,年产值近100亿元。

——广东省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将推广应用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建立种养基地5000多个,其中深圳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成为面向港澳地区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北京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将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温室、日光温室等设施陆续向游人开放,通过观光、采摘、休闲等活动,从而实现了以旅游业带动观光农业、观光农业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双重目的。

据统计,仅1999年,北京市观光农业景区就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亿元。

在初创阶段,在全国产生有较大影响的园区还有北京锦绣大地、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珠海农科中心等,这些园区分别由国资企业、外资企业、农业科技单位等单位投资开发和运营,丰富了我国农业园区的内容,并为农业园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或教训。

(2)初创阶段农业园区的特点
1)园区定位
以展示和应用世界先进农业设施和农业高新技术为主要内容。

我国农业园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受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热潮的影响,一些地区开始尝试在原有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基础上建立农业科技园区。

这一时期趋于主要展示和推广国外农业高新技术。

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率先启动了农业科技园区项目。

2)基本目标
园区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以及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和服务,吸引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入驻园区,扩大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因此,以实现科技示范和推广为目的,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作示范。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并在园区内进行转化,再进一步对外推广示范,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引进科学技术成果的重点在于设施农业、优良品种等重在增产的科技成果。

3)经营机制
政府在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园区投资和建设主体以政府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也有一定的民营企业投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多数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重在社会效益,辅之经济效益,园区领导由政府委派担任等。

农业园区体现了政府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主导性作用,借鉴了工业园区企业化管理的特点,园区管理委员会以企业化运作。

4)与农户关系
园区内直接引进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先进设备、从事企业化生产,运用高新技术对优质农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或贮藏保鲜,与当地农户基本上没有合作关系。

1.1.2 发展与规范阶段
全面运作阶段。

培育品牌、培植龙头企业和地方特色支柱产业,不断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1)发展与规范阶段园区的基本情况
本阶段从2000年开始,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标志。

2000年3月,国家科技部为了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在广泛征求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的基础上,决定设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2001年7月,科技部颁布了《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和《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国陆续建立50个具有区域代表性和引导、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当年8月批准了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试点园区,2002年5月科技部又正式批准了宁波慈溪等15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这进一步刺激了地方各级政府对发展农业园区的热情。

到2003年底,全国各类农业园区已发展到4000多个,其中国家级园区1个,科技部认定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3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示范区600多个,省级各类农业园区1000多个,地市级以上的农业科技示范区600多个。

其他园区如观光农业园、果蔬采摘园、畜牧养殖园、农副产品加工园、休闲农业园、度假村、民俗观光村、生态农庄、农产品物流园等也大量出现。

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各地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推动了当地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农业园区的建设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

(2)农业园区发展与规范阶段的特点
1)园区定位
本阶段的农业园区更加注重园区多种功能的开发。

从发展趋势看,农业园区将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示范样板区,以名牌产品或支柱产业为主导,以生产基地为依托,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农业生产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机组织和衔接,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加销一体化管理。

农业科技园区利用其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特点,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要求建立起优质农畜产品规模化、安全化、标准化的生产及管理体系。

农业园区逐步成为现代多功能农业和新型农业产业的开发基地,逐步显现出现代农业体系中高效生产、生态服务及传统农业文化传承等多功能特性。

2)基本目标
以开发高技术和开拓新产业为目标。

园区努力产生以下效应:产学研组织机构的聚集效应;多种学科融合的集成效应;科研开发的孵化创新效应;现代产业的增值增收效应;合理人才结构的优化效应以及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辐射示范效应。

3)运行机制
一是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科教单位参与,把农民受益放在首要位置。

二是以企业为运作主体,项目实行产业化开发。

园区产业化水平较高,能促进区域结构调整
和主导产业的形成。

建设主体清晰,管理机构明确、内部制度健全,并成立园区建设发展公司。

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列入当地政府优先扶持名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竞争主体入园创业,鼓励农科教单位在园区创业。

对基地性质的园区建设,一般成立专门协调领导小组,有技术依托单位参与,有较强的示范转化能力,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要求园区带动当地农户生产,不再局限于园区内产业基地的成长。

要求园区建设符合优质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有比较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

能够转化和推广一批农业科技成果,培育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和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对园区引进的项目,要求经济效益明显,符合环保要求,能促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与农户关系
入驻园区企业拥有相应的自主权。

企业在园区中进行农业技术成果的开发、引进、转化,并获取相应的利润。

通过土地的反租倒包或直接承包,吸纳园区农户参加园区建设与生产,并通过订单农业等方式与农户直接联系。

农户是园区建设的参与者与生产者,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与企业合作:一种形式是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入股形式参与园区建设;另一种是通过与企业签订产品供销合同,进行各种优质农产品的生产。

1.1.3 成熟和提高阶段
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标志。

2010年中央1号文件对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要“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社会稳定”,园区的主导功能由示范为主向带动区域产业发展为主转变。

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一个相对开放、规模范围较大的区域,包括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中心等相对集中的核心区域与各类农业园区,可形成一区多点、多园的发展格局。

示范区的建设主体为农民、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生产大户以及科研推广事业单位等。

(1)本阶段农业园区的发展要求
国家对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要求是:代表区域内现代农业发展先进水平。

要求园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组织管理、特别是农业科技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推广运用等方面在当地处于领先地位。

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突出,以粮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为主导产业,体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意志。

示范区既可以在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中某一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也可以在种养加协调发展的地区,要求生产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善。

避免非粮离农的倾向。

在农业组织经营方式、科技进步、新型农民培养、服务体系建设、多元化投入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开展探索。

对农业园区的新要求,是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为目的,这种相对集中的资金、技术、人力的投入而形成的农业园区,无论属于哪一个级别(一般分国家、省(市)等级别),都要求集生产、销售、农业技术创新为一体,产前、产中、产后相关联,基础设施、种养殖品种、生物技术相融合,农业工程、农业材料、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推广相结合,体现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现代农业产业特征。

在部分省份(如江苏、安徽等),政府已经出台现代农业产业园或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具体推进办法,纷纷制定有关标准,配置财政专项资金,计划在3-5年内使每个县都建成一个
或多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或示范区)。

浙江省还出台了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标准和各类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标准。

(2)本阶段农业园区的特点
1)园区定位
园区的主导功能由示范为主向带动区域产业发展为主转变,逐渐发展多样化的建设类型以及多元化建设主体的局面。

及要求功能齐全,产业化发达,组织化程度高,能够带动规模范围更大区域的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方面,要求园区规划功能齐全,含农产品生产、科技推广、种子种苗繁育、教育培训、综合服务等不同功能区。

另一方面,要求有较高的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

在农业产业化发达地区,区域化布局突出,在总体生产布局集中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地区各自的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

积极发展大型龙头企业,以便更有效地进行开拓市场、组织生产和进行综合服务。

在龙头企业建设上,主要倾向于依靠产后处理加工和销售的企业带动,通过他们将农产品经过适度加工和包装后进入市场。

通过这样的一个产后处理环节,把农户和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

2)基本目标
以带动区域产业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标。

一方面强调的是综合效益。

包括园区生产基地亩均效益、加工与流通企业效益、辐射带动农民增收的效益。

另一方面,注重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均衡化。

3)运行机制
全面推进企业化管理,园区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市场化经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等均比较规范。

园区的中介服务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园区“技术中心”的作用得到发挥,成为连接科技与产业经济的枢纽。

有完善的园区企业与项目的引入机制和退出机制,确保园区产业水平及其带动能力的持续提高。

本阶段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更加注重农业产业化组织和企业化经营。

通过农业产业化组织,引导分散的农户由小生产转化为社会化大生产,由多方参与者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进行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主发展。

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将生产、加工、贮运、运输、销售、标准、管理等机密结合在一起,不仅保证了产品的有序供应和质量,还组成了一个能实现不同群体最大利益的共同体,农民不再以势单力薄的形象出现在市场,而是以平等贸易伙伴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分享市场交易成果,提高农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使农业产业由弱变强,降低了农业经营的风险性,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保证了农民的稳定收入。

有些地区还建立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大大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和延长产业链。

通过建立加工园区,可以进一步聚集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强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实力,较快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提升农产品档次,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增殖,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

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基地带农户”“公司加农户”“协会连农户”“科技组织连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

在一些有条件开展农业旅游的地区,当地政府积极推动,促成农民与企业合作,将地方优美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特色农业以及当地的文化艺术、文化娱乐、民间工艺品等产业统一规划,合理利用,提升其品位和价值,并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

通过政府支持、市场运作、产业带动的方式,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资农业,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符合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层次较高、配套完善、综合应用先进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经营管理体系较为完善的现代农业园区。

园区实行“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用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管理园区,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返租倒包等多种灵活
形式来经营园区。

对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不具备的农业园区,一般采用承包制、租赁制等经营形式。

4)与农户关系
本阶段发展的农业园区,更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

农民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组织参与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园区在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农民受益的总方针要求和指导下,其实是一种市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这一组织载体承担着两方面的重要职责,其一是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其二是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

在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方面,农业园区体现政府的有关决策意图,将政府决策具体化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农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如政府决定推广某种新作物(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新工具(科技推广)、新的产品标准(食品安全)等,就可以将这些新项目按照符合市场规则的方式集中展示在农业园区中,供农民学习模仿。

另一方面,农业园区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参与市场竞争。

农业园区由于其规模效应,拥有比分散经营的农民丰富得多的市场信息。

园区建立科技培训中心对周边农户进行专业培训,通过辐射扩散、等级扩散、跳跃扩散三种扩散效应,把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给周围地区。

1.2 对农业园区的基本评价
回顾我国农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农业园区为三农问题的解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2.1 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
农业园区尤其是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先进科技、知识、经济的展示平台。

农业科技园区中科技示范项目主要突出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示范。

农业科技园以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以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纽带,把科技、生产、市场结合于一体,使农业设施、品种、技术相融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工程、农业新材料技术组装配套,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联结起来,进行必要的专业分工和生产要素重组,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物质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农业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同时,园区优美的环境和优惠的政策,吸引和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农业科技人员到园区创业,已成为许多科技人员知识再现的创业平台。

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大大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进程。

其原因在于:①农业科技园区是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农业科技园区本身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农业科技园往往与科研院校合作形成合作的关系,也是区域农业科技成果的集中产地,容易形成“科研院所+基地+农民”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把教学、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紧密结合起来;②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成果实现的理想场所。

农业科技园区具有土地连片、水利交通设施齐全、技术人员充足、劳动者素质较高等优势,是农业科技成果中试、试验和示范的优良场所;③农业科技园区享有政策、税收的多重优惠,拥有先进的管理运营机制、多重的资金筹措机制、强大的技术依托机制,是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培育农业科技企业的最佳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