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一中学2024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一中学2024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古文运动不仅是反对陈腐的今体文,更重要的是力图复兴极衰的儒家学说,推翻声势极盛的佛道二教,所以韩愈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不愧为“凌云健笔意纵横”的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宋人诗话说“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耳”。
韩诗与古文一样,像长江大河,浩浩瀚瀚,表现笔力雄健才思富瞻的极致,李白杜甫的精华,被韩诗吸收并神而化之,独成一大家,可以说杜文不很工,却不可以说韩诗不工。
韩愈在《调张籍》诗里指出自己学李杜的心得“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说明韩诗与李杜诗精神融合成一体,没有刻意经营,却自然合于李杜。
韩诗变化怪奇,主要得自李白;法度森严,主要得自杜甫,他在《调张籍》诗中斥责李杜优劣论(当以元稹为此论代表),说,“不知群儿恶,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如果不是学李杜同样有得,对李杜同样深知,那么,对李杜的认知是容易出偏差的。
韩愈是中唐创硬体诗的一大家,有如白居易创通俗诗也是一大家。
韩派诗人多有名人,最著者张籍、孟郊、贾岛、樊宗师、卢全、李翱、李贺等人。
张籍于唐德宗时登进士第,深得韩愈重视,韩愈《醉赠张秘书诗》云“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
《调张籍诗》云“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韩愈承认张籍学李杜,与自己有同样的成就,可以颉颃同飞。
所谓“学古淡”,“古”是指张诗擅长乐府,多用古乐府为题:“淡”是指辞意通显,不作雕饰。
张籍与白居易、元稹唱和,诗句通俗,但不同于元稹、白居易末流,所以说“轩鹤避鸡群”。
如《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上。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中的这种意境,也是从学杜得来。
韩愈给张籍诗评价很高,《病中赠张十八》诗云“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
张诗往往语已尽而意有余,扛鼎的笔力当是指此。
中唐时期可与元稹、白居易、韩愈并列的大诗人还有柳宗元。
柳宗元诗既不像韩愈诗那样豪放纵横,也不像元稹、白居易诗那样平易通俗,他虽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但受《文选》影响甚深,他的古文含有很多骈句,特别是最著名的山水记,显然从郦道元《水经注》写景文化出。
他的诗含有选体气味,谢灵运、陶潜是他学诗的范本,当然不是模拟陶谢的形迹,而是变化为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
朱熹说柳子厚“诗学陶者便似陶”。
又说“学诗须从陶柳入门庭也”。
苏轼称“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
这些评价大致是平允的。
不过,柳宗元学陶的真正恬淡处却还有一些距离。
陶潜绝意仕进,极少流露仕途受阻的不平心情,柳宗元因热衷仕进,横被压抑,怨愤之情处处流露,尽管柳诗学陶功力甚深,在恬淡的气韵上,柳总稍逊陶一步。
柳诗与陶诗相比,相当于山水记之与《水经注》写景文相比,各有其不可企及之处,而后起的模拟者总不免比创始者要稍逊一筹。
(摘编自《范文澜评韩愈、柳宗元诗文的特点和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他的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他被认为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B.韩愈认为,张籍学习李杜,张籍的成就与李杜相同,他们可以并驾齐驱,不分伯仲。
C.朱熹认为,柳宗元的诗歌学陶渊明像陶渊明;苏轼则认为,柳诗的成就不及陶诗。
D.柳宗元的诗歌学习谢、陶,但不是模拟谢、陶的形迹,而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韩愈《调张籍》中的诗句,论证唐代有些文人所持的李杜优劣论错误。
B.文章第二段多处引用韩愈的言论,同时引用张籍的有关诗歌内容进行论证,论据丰富。
C.文章第三段将柳宗元的诗和韩愈、陶渊明等人的诗进行对比,论述他们的诗歌的异同。
D.文章首先阐述了韩诗的继承性,接着阐述其诗的独创性,最后论述柳诗的特点和成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韩诗变化怪奇,主要得自杜甫;法度森严,主要得自李白。
韩诗与李杜诗精神融合成一体,他不刻意经营,却合于李杜。
B.张籍擅长写作乐府诗,多用古乐府为题。
他的诗辞意通显,不做雕饰,诗句通俗,但不同于元稹、白居易这种末流。
C.柳宗元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始人,所以受《文选》影响很深,他的古文特别是最著名的山水记含有很多骈句。
D.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相比,相当于山水记与《水经注》的写景文章相比,各自有优点,但是后面的模仿者都不如他们两个人。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望春风
王韵
路边的大树开始褪去了枯黄,和田间的桃枝一起绽出新叶。
我也受到了感染,心情顿时明媚了许多。
路上行人明显多了起来,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喧嚣。
不时看到戴着口罩、装备齐全的骑行者,他们塌下身子,双手稳稳地攥住把手,如一尾尾灵活的鱼儿,在车流的汪洋中穿行。
第一批被春天唤醒的,总是乡间的农人。
在乡村,春风是人们最好的朋友。
它把山坡吹绿,把枝头的新芽催绽,与田野上每一个守护着土地的人不期而遇,带来花的清香与叶的肥嫩。
疫情逐渐缓解,卡口渐次开放。
农民陆续走入田中,土豆已经种上了。
麦子地里,农业站的技术管理员在查看麦苗长势,指导农民除草施肥、喷洒农药。
苹果地里,果农们在为果树剪枝、开沟、追肥。
度过了这一个多月焦灼的日子,农民们终于回到那片一生难以割舍的土地,扑向那地毯般铺张开来的田野,不错过惊蛰前后的每一个日子。
郊外田畦都齐齐整整,荠菜花满坡满地,不时能看见三五个人戴着口罩在麦地里挖野菜。
那些肥嫩的荠菜、苦菜
子被人们摘下,收进随身带来的布袋、提篮中。
在挟裹着乡土气息的清风里,他们带着满心的喜悦回家,品尝这大自然恩赐的美味。
姜地里,一家家姜农戴着口罩,扛犁带锨,拉着竹竿和塑料薄膜,提着推着正月里在土炕上生的姜芽,开始下地种姜了。
干活干得起了兴,他们脱掉了羽绒服外套,忙得满头大汗。
很快,白花花的塑料膜包上地畦,一大块黄土地就这样落了一层亮亮的白雪。
村庄路口,一个穿深绿棉衣的老太太正拉着一个穿暗红外衣的老太太的手,隔着彼此的口罩,絮絮地嘱咐着什么。
两位老太太都是70多岁的年纪,干瘦矮小的身体,核桃般沟壑纵横的面孔,灰白的头发。
两人拉扯了一会儿,红衣老太终于离开绿衣老太,走向马路对面,步子缓慢,但是很沉着,稳稳的,没有回头。
春天的风依然凛冽,吹着老人灰白的头发、瘦小的身子。
绿衣老太一直站在那里,目光始终追随着红衣老太。
终于走到了路南侧的人行道上,红衣老太默契地回首,仰起菊花般的笑脸,挥舞着胜利的手势,向对面的老太太大声喊着什么。
隔着一条路的距离,只能看到口罩在动。
绿衣老太也挥起了手,大声地喊着什么,那笑容也如菊花般,层层叠叠。
然后,红衣老太转过身,步子似乎轻盈了很多,继续向前方走去。
路北侧的绿衣老太突然意识到了寒冷,肩膀缩了起来,搓着两只手,缓缓转身离去。
她们应该是一对老友吧。
疫情阻隔多日不见,红衣老太一定是惦记着闺蜜,于是穿过村庄路口去看望。
离别时,绿衣老太不放心,执意要送老友,红衣老太摆脱了她拉扯的手,安慰说自己能走。
老人过马路时故意走得镇静而从容,因为她知道,老友温暖的目光正陪伴着她前行。
(节选自《光明日报》20年3月20日第15版)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乡村春景着手,移步换景,远近结合,形象地描绘了疫情缓解后乡村中的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B.文中用菊花来比喻两位老奶奶的笑容,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了两张因老友重逢而喜悦绽放的被岁月侵蚀而沟壑纵横的脸庞。
C.结尾处,绿衣老太太在老友温暖的目光中走得镇静而从容,体现了老友间浓浓的情谊,展现了疫情逐渐退去,人情不减的浓浓的人情美,深化了文章主旨。
D.文章通过一幅幅朴实自然的劳动、生活画面,塑造了一个个勤劳、淳朴、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农人形象。
2.文章以村口两个老人相逢、相离的平常场景作结,作者运用了大量笔墨使得两位乡村老妪形象跃然纸上,请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两位老人形象的。
3.俗话说:“好题一半文”,题目对文章的解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请你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试分析本文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过《水浒传》的人,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即它的语言的地域色彩与其他名著不同。
它不像《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那样,是以一种地方话作为基础方言,形成全书的语言色彩,而是既有大量的山东话,又有大量的江
浙话。
两种方言构成了全书语言的地域色彩。
《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与《水浒传》成书之前说话艺术发展的历史、与宋代“靖康之变”后南北文化交流、其中包括说话艺术中心南移这两个因素直接相关。
我国的说话艺术源远流长。
大约在中唐时期,说话就成为一个面向社会大众的独立的艺术品种,到北宋时期,说话进一步发展,分为小说、说铁骑儿、说参请、讲史四家,还有了专题说话艺人、献艺的固定场地。
当时的汴京成为全国的文化也包括说话艺术的中心。
靖康之变后,杭州成为新的政治文化中心。
北方官话作为一种强势方言,集中、成片地进入汪洋大海般的吴语区。
同时,杭州原居民使用的吴语方言,因为有周围广大吴语区为依托,也不会被北方官话代替。
两种方言在并存并行的局面中,经过长时期的交流、碰撞、磨合,就形成了以两种方言为基础的混合型的方言。
《水浒传》的语言就是在这种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近代以来,学术界公认《水浒传》是在宋元说话艺术的基础上成书的。
南末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的《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这四种话本的名目,应当是最平出现的小本水浒故事。
最早讲说这些水浒故事的,是南宋初年南移入杭州的鲁西南籍山东人。
他们以山东人用浓厚的山东乡音讲说发生在山东的英雄好汉的故事,受到新移居杭州的广大北方市民和北方士兵的热烈欢迎。
但是,他们毕竟生活在杭州,他们的受众必然也有或多或少的杭州原居民,因此他们在讲说时也就不能不注意适当吸取一些吴语词汇,以吸引原居民。
同时,他们的行业晚辈承传人,这些自幼生长在杭州的年青一代,在严格遵循父老、师尊的说话家数、规矩和口耳相传的水浒故事内容的同时,在讲说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掺入了更多吴语方言词汇和句式。
而且年代越久,承传的辈分越多,故事中的吴语方言色彩越重,以至达到了并存并行的程度。
经过几代说话艺人淘沙取金、删芜存精般的千锤百炼,水浒故事发展到南宋后期的《宣和遗事》具有整体框架的三十六人的大故事,最后到思想、艺术俱臻成熟的元代后期的“施耐庵的本”,水浒故事的基本内容、篇章结构、语言风格终于定型化,再也容不得后辈艺人随意作出改动了。
直到元末明初经罗贯中最后“编次”成为定本的百回《水浒传》,罗贯中虽然作了一些加工和增益,但对我们前面指出的那些基本部分,并未触动。
总之,《水浒传》语言以江渐吴语方言和山东方言为基础方言构成的双重地域色彩,是在南北宋交替之后,在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出现的现象;是当时文化中心南移,大批北方包括山东籍说话艺人移入杭州,说话艺术在一个南北两方的人们群居共处、两种方言并存并行的特殊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产物。
这种双重语言成分,由于经过几代艺人千锤百炼的功夫,它们和谐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放射出强烈的艺术魅力,显示出有别于其他长篇名著的独特风格。
(摘编自李永祜《<水游传>语言的地域色彩与南北文化融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指的是小说中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大量的山东话和江浙话并存。
B.南北方人在“靖康之变”后群居共处是《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特征形成的一个客观因素。
C.《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的形成与《水浒传》成书之前我国说话艺术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
D.相较于《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拥有更强烈的艺术魅力,值得研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通过与其他名著的语言进行比较,指出了《水浒传》语言的双重地域色彩的特征。
B.文章从我国的说话艺术的发展、宋代政治变迁、南北文化大融合的角度来阐述《水浒传》语言地域色彩出现的原因。
C.第三段先说明《水浒传》成书的基础,再分析讲书艺人的讲书情况,闸释各种语言因素的融入,直至“编次”成为定本。
D.文章运用“总分总”结构,通过分析《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的成因来揭示《水浒传》的价值和影响,论证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等作品的语言和《水浒传》一样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所不同的是这些作品是以一种地方话作为基础方言,形成全书的语言色彩的。
B.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可以看到,在语言融合进程中,强势方言总是冲破障碍占据优势地位,并在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中鲜明地表现出来。
C.最早讲说水浒故事的鲁西南籍山东人只能用山东乡音讲说发生在山东的英雄好汉故事,而其行业晚辈承传人在讲说时已能运用吴语方言。
D.元代后期《承浒传》“施耐庵的本”思想、艺术俱臻成熟,特别是在语言上,双重语言成分和谐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后人再也难以作出一些变动。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公绰字仲裕,荫补
..将作监丞、知陈留县。
天圣中,为馆阁对读。
召试,直集贤院,辞,改校理,迁太子中允。
夷简罢相,复为直集贤院、同管勾国子监,出知郑州。
尝问民疾苦,父老曰:“官籍民产,第赋役重轻,至不敢
多畜牛,田畴久芜秽。
”公绰为奏之,自是牛不入籍。
还判吏部
..南曹,累迁太常博士、同判太常寺。
或请复太医局,及请设令、丞、府史如天官医师。
钧容直假太常旌纛,为优人戏,公绰执不可,遂罢之。
虎翼卒刘庆告变,下吏案验,乃庆始谋,众不从,庆反诬众以邀赏。
因言:“京师卫兵百万,不痛惩之,则众心摇。
”遂斩庆以徇。
迁史馆修撰。
时夷简虽谢事,犹领国史,公绰辞修撰。
夷简薨.,还兵部员外郎,复为修撰。
服.除,复同判太常寺兼提举修祭器。
公绰以郊庙祭器未完,制度多违礼,请悉更造。
故事,荐新诸物,礼官议定乃荐,或后时陈败。
公绰采《月令》诸书,以四时新物及所当荐者,配合为图。
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改枢密直学士。
安远砦诸羌来献地,公绰顾其属曰:“天下之大,岂利区落尺寸地以为广邪?”却.之。
弓箭手马多阙公绰谕诸砦户为三等凡十丁为社至秋成募出金帛市马马少则先后给之祀明堂,迁刑部郎中,召为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
岁余,愿罢府事,进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刑院兼判太常寺。
初,公绰在开封府,宰相庞籍外属道士赵清贶受赂,杖脊道死。
至是,御史以为公绰受籍旨,杖杀清贶以灭口,左迁龙图阁学士、知徐州。
方杖清贶时,实非公绰所临。
顷之,公绰亦自辨,复侍读学士,徙河阳,留侍经筵。
时久不雨,帝顾问:“何以致雨?”曰:“狱久不决,即有冤者,故多旱。
”帝亲虑囚,已而大雨。
迁右司郎中,未拜,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弓箭手马多阙/公绰谕诸砦户为三等/凡十丁为社/至秋成/募出金帛市马/马少/则先后给之/
B.弓箭手马多阙/公绰谕诸砦户为三等/凡十丁为社至/秋成募出金帛市马/马少则先/后给之/
C.弓箭手马多阙/公绰谕诸砦户为三等/凡十丁为社至/秋成/募出金帛市马马/少则先后给之/
D.弓箭手马多阙/公绰谕诸砦户为/三等凡十丁为社/至秋成/募出金帛市马/马少/则先后给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也称为奏荫、恩荫、资荫、奏补、任子等,指在古代因先世荫庇而补为官职。
B.文中的“吏部”,指中国古代官署。
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C.文中的“薨”指死亡。
古代称皇帝、诸侯以及有爵位的大官死亡都会用“薨”表示。
D.文中的“服”是指一种丧服制度。
中国古代可通过丧服等级表明亲属亲疏远近关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绰关心百姓疾苦。
当百姓们认为官府依据财产的多少来评定赋役重轻都不敢养牛时,他把这种情况上奏,使得朝廷改变了政策。
B.公绰有很强的原则性。
有人请求设立太医局,让仪仗乐队借太常旌旗,提供给优人来演戏,他坚决反对,最终导致这项提议废止。
C.公绰非常讲究礼制。
他发现祭器不完备,制度多违礼法,时鲜食品又失时损坏,于是请求重新制造全部祭器,并将物品与祭品编成图册。
D.公绰有谦逊精神。
他认为自己担任了过多的官职,于是在升任刑部郎中,召见龙图阁学士之后,就请求辞去右司郎中等一系列的府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虎翼卒刘庆告变,下吏案验,乃庆始谋,众不从,庆反诬众以邀赏。
(2)至是,御史以为公绰受籍旨,杖杀清贶以灭口,左迁龙图阁学士、知徐州。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谈笑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史怀古的作品,首句歌颂了“历遍穷通”的伊尹和吕尚,展示了一代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感情。
B.“若使当时身不遇”词人为伊尹和姜子牙感到庆幸,也为没有被知遇的英雄而惋惜。
C.下阕首写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遇合”就会“风虎云龙”,使国家兴盛。
D.本诗用典贴切,借用历史中二位“英雄”,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2.某位评论家说:“二翁合也,均本诗之□□也”,这两个字是本词的词眼。
你知道词眼是什么吗?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⑵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⑶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⑷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⑸________________,连月不开。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⑹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⑺君子博学于文,____________,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
⑻牢骚太盛防肠断,_____________。
(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7、“成绩排名”,一直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手段。
但近日,我省出台的有关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公布按照考试成绩的排名属于“违法”。
对此,有人提出了疑问:不排名,拿什么激励学生?对这个疑问,请你作一回答。
字数在80字以内。
8、《主持人大赛》是中央电视台精心打造的一项重大赛事,假如你是参赛选手,请从以下三个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
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50字以内。
(1)假如你是《朗读者》的主持人,本期嘉宾是中国女排总教练一—郎平,她将以“青春”为主题进行朗读,请你为郎平的出场写一段主持稿。
(2)元宵佳节,作为央视元宵喜乐会的主持人在节目现场你将与海外华侨直播连线,请写一段主持稿,引出海外分会场的直播。
(3)作为《最美中国人》的主持人,该节目的其中一位获奖者一一钟南山将上台领奖。
请你为这位84岁高龄仍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的“最美逆行者”写一段颁奖词。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接力是田径、游泳比赛中的一个集体项目,比的是团队的整体实力,而运动员之间接力棒的交接尤为重要,讲究技巧与默契。
接力棒,传出了友谊,传出了力量,传出了希望。
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各种“接力”现象,有爱心的接力,有责任的接力……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有艺术的接力,文化的接力……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1.B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本题中,B项,“他们可以并驾齐驱,不分伯仲理解错误。
”原文是“韩愈承认张籍学李杜与自己有同样的成就,可以颉颃同飞”,韩愈认为张籍学习李白、杜甫,与自己有同样的成就,可以与自己并驾齐驱。
故选B。
2.本题考查分析文中结构,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本题中,C项,“论述他们的诗歌的异同”不恰当,第三段只论述了柳宗元的诗和陶渊明的诗的异同,而柳宗元和其他人的诗只论述其异,没有论述其同。
故选C。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张冠李戴,由原文“韩诗变化怪奇,主要得自李白;法度森严,主要得自杜甫”可看出,李白和杜甫位置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