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的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痛症
西医定义:足跟部承重时疼痛,称跟痛症。
病因:引起足跟部疼痛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有跟骨骨骺炎、类风湿跟骨炎、跖筋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等。
其中以后两者较常见。
临床上可根据不同年龄期不同原因分为:(1)青少年或儿童跟骨痛的主要原因是跟骨骨骺缺血性坏死,亦称跟骨骨骺炎。
好发于幼年跟骨的两次骨化中心,即跟骨的骨骺。
发病原因可能为外伤后局部缺血,骨骺继发坏死所致。
物理或化学刺激也可诱发本病。
(2)青年或中年人跟骨痛的主要原因是类风湿性跟骨炎或Relter病。
(3)老年人的跟骨痛多因跖筋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及跟部脂肪垫变性所引起。
人群:好发于40~60岁的中年或老年人。
发病机理:足跟是人体负重的主要部分,而足的纵弓是承力的主要结构。
足的纵弓由跟、距、舟、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组成。
维持足纵弓的"弦",即跖腱膜,起自跟骨跖面结节,向前伸展沿跖骨头面附着于五个足趾的骨膜。
在正常步态中,体重下压之重拉力,均可集中于跟骨跖面结节。
从解剖上看,跟下部皮肤增厚,在皮肤和跟骨之间有弹性脂肪组织存在,称为脂肪垫或跟垫。
足底部这种由弹性组织包围脂肪形成的无数小房,在人体负重时起到一个重要的缓冲作用。
在跟垫与跟骨之间有跟下滑囊存在。
另外,在跟腱止点的前、后部和前下部,各有微小的滑囊,以保持跟腱免受损伤。
上述各种解剖结构和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机体素质的下降、
长期慢性的劳损,以及持久站立、行走及运动的刺激,均可使滑囊囊壁充血、肥厚、囊腔积液;跖腱膜附着点处产生充血性渗出、钙化性改变;脂肪垫充血、肥厚;跟腱附着点处或跟腱纤维撕裂、组织渗出;跟骨亦出现退引性改变。
从而产生各种跟骨周围痛症表现。
临床上一般分为三大类:①跟后痛,包括跟后滑囊炎、跟腱止点撕裂伤、类风湿性跟骨炎;②跟下痛,主要有跖腱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脂肪垫炎;
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年龄、疼痛部位、压痛点、X
线检查是诊断与鉴别诊断跟痛症必不可少的因素,再结合疼痛性质就不难对其作出明确诊断。
老年人的跟痛症多因跖腱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脂肪垫炎引起,而以跖腱膜炎发病率最高。
后者依据疼痛的性质及特点易诊断。
青、中年跟痛症的主要原因是类风湿性跟骨炎,此病可依据实验室检查而确诊。
青少年或儿童跟痛症的主要原因是跟骨骨骺缺血性坏死。
X线片可帮助诊断。
西医治疗:本病治疗应根据病因分别处理,如:
(1) 跟骨骨骺炎所致之跟骨痛,多数可自愈。
早期应少承重,穿软底、软垫和有后跟的鞋。
抬高足跟可使承重力线前移,减少足跟受压。
同时采用足部热敷、物理治疗。
(2)类风湿性跟骨炎或Reiter病所致之跟骨痛,除应用常规的抗风湿药物外,应垫高鞋跟,在鞋内用软垫止痛,必要时可用醋酸氟美松痛区封闭治疗,每周1次,可连用3—4次。
骨质增生明显,影响走路及劳动,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将增生的骨质切除。
(3)跖筋膜炎滑囊炎所致的跟骨痛,应少承重,减少站立及走路。
穿软底或带软垫的鞋。
患者还应减轻体重,局部热敷、理疗或用热水熏洗。
经上述治疗无效者,可用地塞米松(氟美松)局部封闭,每周1次,可连用3—4次。
经上述各种治疗无效者,可行跟骨骨刺周围炎症组织及滑囊切除术,或在跟骨外侧钻多数小孔,以减少骨内静脉压。
中医病机:足跟是人体主要的受力负重部位。
由于劳累过度,腰脚伤损,骨弱筋弛,加之高年之人,脾肾阳虚,肾精亏耗不足以濡养筋骨,故发足跟疼痛。
若起居失慎,露卧贪凉或久居湿地,则风寒湿之邪乘虚而人,痹阻经络,血脉滞涩,则发为痹之症。
中医诊断:跟痛症的辨证首先应从肾虚立论。
若病久不愈,血脉滞涩,营卫不得贯通,或居湿地,贪凉露卧,虚邪贼风乘虚而入则发为肾虚痹阻性跟痛。
所以本症可分为肾虚与痹证性跟痛两大类。
1.肾虚:
证候:行走、站立时双腿酸软无力,双跟部酸痛,走路越长酸痛越明显。
舌淡苔薄白,脉细。
辨析:年老体弱或久卧不起,以至肝肾不足,骨萎筋弛,故双腿酸软无力,双足跟痛,舌脉皆肾气虚之象。
2.痹证:
证候:跟部肿胀、疼痛、皮肤色红、肤温稍高,膝关节时有疼痛并困怠无力,舌淡红苔腻,脉弦涩。
辨析:劳伤之人,肾气亏损,
复感受风寒湿之邪,虚邪相客,经络痹阻,气血不舒,故见疼痛、肿胀、双膝困怠。
风湿之邪,积久化热,故见皮温高,皮色红。
舌脉乃风湿闭阻经脉之象。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
1.肾虚:
治法:补肾壮阳,强筋壮骨。
方药: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
2.痹症:
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若疼痛较重者可加用制川乌、红花;寒邪偏盛者可加用附子、干姜,湿邪偏重者可加防己、苍术;正气未虚者可酌减白芍、地黄、人参等药。
二、其他疗法:
外用药物:痹证性跟痛症可选用损伤风湿膏外敷。
亦可选用骨科外洗二方、骨科外洗一方外洗。
推拿按摩术者每天按摩患者足跟部,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起到活血通络、松解粘连作用。
康复肾虚性跟痛症应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功能锻炼,如膝、踝关节的屈伸锻炼,以增强下肢肌力。
继之进行步行,逐渐加大运动的时间,使之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和减少跟骨的疏松、筋骨的萎弱。
秘方治疗跟痛症
跟痛症又叫足跟痛。
症见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
不红不肿,行走不便。
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韧带、滑囊、筋膜等病变引起的。
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也可由外伤等因素引起。
跟痛症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脚跟处胀痛或针刺样痛。
临床上主要有以下病症:跟骨骨刺、跟垫损伤萎缩、跟骨高压、跟骨骨膜炎、跟骨滑囊炎、跖腱膜炎以及跟腱周围炎等。
跟痛症多见于中老年人。
尤以女性为多见。
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
肝主筋,肾主骨。
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导致经络淤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和研究,从众多医方中选出以下两方,此二方对多种原因造成的跟骨痛有确切疗效,大家不妨一试。
方剂如下:
一、当归木瓜皂角头
发各等分
用法:煎汤熏洗。
每次40分钟。
搓脚心二、三百次,以热为度,早晚两次。
二、熟地36克肉桂牛膝防己木瓜各6克杜仲12克枸杞15克炙甘草3克当归12克
用法:男用水煎,女用黄酒煎。
一日服二次。
青海名医治跟痛症方
青海名医治跟痛症(气血瘀滞)方:
处方:黄芪、威灵仙、白芍各20克,桃仁、川牛膝、当归、川芎、延胡索各12克,鸡血藤25克,红花、乳香、没药、土鳖虫、甘草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用于治疗跟痛症,中医辨证属气血瘀滞型。
症见痛处固定,呈刺痛,晨起足跟着地时疼痛明显,行走后可轻度缓解,再休息后可明显减轻或完全缓解,患侧踝关节周围常可见瘀斑,舌质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青海名医治跟痛症(肾气亏虚)方:
处方:熟地、鸡血藤各25克,枸杞子、补骨脂、菟丝子、独活、当归、桑寄生、怀牛膝各12克,杜仲15克,白芍20克,淫羊藿、山茱萸、巴戟天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补肝肾,通络止痛。
可用于治疗跟痛症,中医辨证属肾气亏虚型。
临床症见患者疼痛位于跟骨内侧,呈钝痛,行走时疼痛加重,或伴腰膝酸软无力,或耳鸣,舌质淡,舌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涩。
青海名医治跟痛症(寒湿痹阻)方:
处方:麻黄5克,熟地、薏苡仁、鸡血藤各25克,白芥子10克,当归、川牛膝各12克,木瓜、鹿角胶各15克,制附子、通
草、肉桂、桂枝、炮姜各6克,细辛3克,蜈蚣2条,炙甘草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用于治疗跟痛症,中医辨证属寒湿痹阻型。
症:见呈酸困样痛,痛处较弥漫,休息或足部受凉后疼痛明显,适当活动或足部保暖后可缓解,伴肢冷,食欲不振,乏力,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