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史的现代性阐释与想象力——评《现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史的现代性阐释与想象力
——评《现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兴起》
《现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兴起》涂凌波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理论新著】
新闻观念是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新闻传播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代以来的新闻业,尽管不像其他一些学科的观念、概念那么深远,但同样有着自己的演变史,需要专门的观念史考察和研究。
研究中国的新闻观念,需要回答的问题很多,包括新闻观念的内涵、构成、机制、演变等等。
因此,新闻观念史的研究既十分重要,又纷
繁复杂、千头万绪,较难把握。
《现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兴起》正是啃了这块难啃的骨头。
从新闻传播学科的视角出发,涂凌波博士的新著,以“新闻与现代性关系”为切口,回应并推进这一思路。
作为一种舶来品,现代报纸进入中国语境,催生出怎样的社会逻辑?该书从整体变动的角度打造了两个核心概念——“新闻观念”与“新闻知识”,并以此为脚手架,重新梳理1815年至1926年间现代报纸与中国现代化探索之间的关联。
该书具有浓厚的理论关切,视角宏大,肯在基础问题上下功夫,值得一读。
该书的书写方式颇有新意,可谓独辟蹊径。
与以往的新闻史书写方式不同,该书不以人物、著作和时间为线索,而是结合思想史、观念史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全景展示了新闻观念演变的历程,将一个多层次、复线式的历史轨迹加以细致描绘。
书中将这一历史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15年—1911年),新闻观念是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产物,既有西方的知识内容,又有传统儒学的背景;随之而来的是过渡阶段(1895年—1926年),新闻观念与启蒙观、革命观等社会思潮碰撞,报纸的启蒙、教育以及监督功能得以凸显,“革命报”“宣传”“舆论政治”等观念开
始出现;到了第三阶段(1918年—1926年),此时的新闻观念相对成熟并具有现代性的意涵,它以“新闻为本位”,强调新闻的社会功能,新闻实践突出专业化与职业化,知识分子对新闻业中的商业化、资本主义、公共性、大众化等问题都有深入反思。
作者认为,“现代的新闻观念”有别于前现代的传播观念,它与国家、社会和个体的现代化过程息息相关。
因此,该书从社会结构、社会思潮与知识观念变迁的历史脉络中,审视、探讨新闻观念,将其作为一种“超越报刊等具体媒介形态的整体概念,是事实观念与价值观念的结合”。
对于现代新闻观念的关切,作为一条红线,清晰地贯穿于本书的各个章节之中。
在宏观层面探讨之外,该书的细节也不乏精彩之处。
如果说“新闻观念”关系着大的历史演进,那么“新闻知识”则是具体而微的引入、吸收、转换与传播的过程,与近代史上的具体事件和人物关系密切。
该书就围绕着“人们对于报纸和新闻的认识、理解和使用”,重点关注这种新闻知识的变迁。
从对出使大臣、留学生、知识分子、报人等群体的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外部引入的新闻知识是如何进入中国语境,并在属性、主体、承继、来源等方面发生变化。
这些细节不仅可读性强,而且引发我们的进一步思考。
总体来讲,作者认为经过历史变迁,新闻知识具有了一般性,并呈现出现代性特征,因而是一种现代知识,本土的知识资源表现出更为根本的作用,外因需要借助“内力”生根发芽。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蒂利曾在一篇研究社会结构的论文中,提出过著名的“查尔斯·蒂利的挑战”,即一项研究,是否可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记录大的社会结构变迁;第二,重建普通人在这些变迁中的历史经验;第三,将两者结合起来。
在此书中,经由“新闻观念”与“新闻知识”这样核心概念的巧妙构建与组织,我们得以从现代报纸宏览中国现代性的探索进程,并完成对知识分子、报刊事件的复线深描。
同时,也开启出另外一种精到细腻的现实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