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技士考试各科重点考点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技士考试各科重点考点汇总
1.羊水的外观及出现异常的临床意义:
(1)正常:妊娠早期羊水为无色透明或淡黄色液体,妊娠晚期略显混浊。
(2)异常:①胎儿窘迫时,羊水中因混有胎粪而呈黄绿色或深绿色;②母儿血型不合时,羊水中因含有大量胆红素而成为金黄色;③羊膜腔内明显感染时,羊水呈脓性混浊且有臭味;
④胎盘功能减退或过期妊娠,羊水为黄色、黏稠且能拉丝。
2.检查胎儿肺成熟度的试验:羊水泡沫试验、羊水吸光度测定以及卵磷脂/鞘磷脂(L/S)测定。
3.肿胀性退变和固缩性退变:
①肿胀性退变表现为胞体肿胀,约增大 2~3 倍,细胞边界不清楚;胞质内出现液化空泡,有时可将细胞核挤压至一边;细胞核表现为肿胀变大,染色质颗粒模糊不清。
最后胞膜破裂,胞质完全溶解消失,剩下肿胀的淡蓝色裸核,直至逐渐核溶解消失。
②固缩性退变表现为整个细胞变小而皱缩变形;胞质染成深红色;细胞核染色质致密着深蓝
色,最后细胞核破裂为碎片或溶解成淡染的核阴影,称影细胞。
表层鳞状上皮常表现为固缩性退变;中、底层细胞常表现为肿胀性退变。
4.尿干化学分析检查与显微镜检查结果的比较:
(1)白细胞:①分析仪法(+),镜检法(-):可能的解释为尿液在膀胱贮存时间过长或其他原因致使白细胞破坏。
②分析仪法(-),镜检法(+):多发生在尿液中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为主时,应以显微镜检查结果为准。
(2)红细胞:①分析仪法(+),镜检法(-):可由于尿液中红细胞常被破坏而释放出血红蛋白,或某些患者尿液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肌红蛋白或菌尿,引起红细胞干化学法测定结果的假阳性。
②分析仪法(-),镜检法(+):可发生在尿液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100mg/L)
或试带失效时。
5.常用抗凝剂和使用方法:
(1)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常用有钠盐或钾盐,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
EDTA 盐对血细胞形态、血小板计数影响很小,适用于血液学检查,尤其是血小板计数。
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建议,CBC抗凝剂用E DTA-K2·2H2O,量为1.5~
2.2mg/ml血液。
不适于凝血检查、血小板功能试验。
(2)草酸盐:常用有草酸钠、草酸钾、草酸铵,溶解后解离的草酸根离子能与样本中钙离子形成草酸钙沉淀,使C a2+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
草酸盐不适于凝血检查。
双草酸盐抗凝剂:草酸钾可使红细胞体积缩小,草酸铵则可使红细胞胀大,两者按适当比例混合,恰好不影响红细胞形态和体积,可用于血细胞比容、CBC、网织红细胞计数等项目检查。
双草酸盐抗凝剂可使血小板聚集、影响白细胞形态,不适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
(3)肝素:加强抗凝血酶(AT)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作用,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并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肝素是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的理想抗凝剂。
但肝素可引起白细胞聚集,瑞氏染色后产生蓝色背景,不适于 CBC、细胞形态学检查。
(4)枸橼酸盐:常用有枸橼酸钠,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形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
枸橼酸钠与血液的抗凝比例为 1:9 或 1:4。
适用于红细胞沉降率、凝血检查,是输血保养液的成分。
6.细菌性阴道炎的临床诊断依据为:
①线索细胞:为阴道鳞状上皮细胞黏附大量加德纳菌及其他短小杆菌后形成。
②pH>4.5。
③胺试验阳性。
④阴道分泌物稀薄均匀。
凡有线索细胞,再加上述任意其他 2 条,诊断即成立。
7.血液凝固的三条凝血机制:
①内源凝血途径:内源凝血途径是指由FⅫ被激活到FⅨa-Ⅷa-Ca2+-PF3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②外源凝血途径:外源凝血途径是指从T F释放到T F-FⅦa-Ca2+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③共同凝血途径:共同凝血途径是指由 FⅩ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它是内外源系统的共同凝血阶段。
8.依赖维生素 K 凝血因子:包括 FⅡ、FⅦ、FⅨ和 FⅩ,其共同特点是在各自分子结构的氨基末端含有数量不等的γ-羧基谷氨酸残基,在肝合成中必须依赖维生素 K。
9.接触凝血因子:包括经典 FⅫ、FⅪ和激肽系统的激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接触反应启动内源凝血途径,并与激肽、纤溶和补体等系
统相联系。
10.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包括 FⅠ、FⅤ、FⅧ和 FⅩⅢ,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凝血酶敏
感。
11.抗凝血酶Ⅲ的抗凝机制:肝素与 AT-Ⅲ结合,引起 AT-Ⅲ的构型发生改变,暴露出活性中心,后者能够与丝氨酸蛋白酶如凝血酶、FⅩa、FⅫa、FⅪa、FⅨa 等以1:1 的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使这些酶失去活性。
12.纤维蛋白(原)降解机制:PL 不仅降解纤维蛋白,而且可以降解纤维蛋白原。
PL 降解纤维蛋白原产生X片段、Y片段及D、E片段。
降解纤维蛋白则产生X,、Y,、D-D、E,片段。
13.荧光免疫技术常用的荧光色素:
①异硫氰酸荧光素,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
②四乙基罗丹明,呈橘红色荧光。
③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呈橙红色荧光。
④藻红蛋白,呈明亮的橙色荧光。
14.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是目前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应用最广泛的标记用酶。
15.邻苯二胺(OPD)被认为是 HRP 最为敏感的色原底物之一。
16.四甲基联苯胺(TMB):TMB 是一种优于 OPD 的新型 HRP 色原底物。
已成为目前 ELISA 中应用最广泛的底物。
17.吖啶酯是目前常用的直接标记发光剂。
18.免疫组化最常用的制片方法有冷冻和石蜡切片。
首选的制片方法是冷冻切片。
19.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Ficoll 分离液可作为常规的淋巴细胞分离液,主要用于分离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是一种单次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其分布由上到下依次为:稀释的血浆层、单个核细胞层、粒细胞层和红细胞层。
20.T细胞表面标志:CD3+CD4+CD8-辅助性T细胞;CD3+CD4-CD8+细胞毒性T细胞;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
21.T 细胞表面主要的 CD 抗原:
①CD2 表达于全部人 T 细胞和 NK 细胞表面,因其能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又称为绵羊红细胞受体。
②CD3 是一种多链的糖蛋白,表达于全部 T 细胞表面,是 T 细胞的表面标志,是 TCR-CD3 复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CD4/CD8:CD4 和CD8 分子分别表达于外周血不同的 T 细胞亚群表面,是区分 T 细胞亚群的重要标志。
表达 CD4 的主要是辅助性 T 细胞,表达 CD8 的主要是细胞毒性 T 细胞。
22.膜免疫球蛋白(mIg)又称为 BCR,表达于所有成熟的 B 细胞和大多数 B 细胞瘤的细胞表
面,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原型,是 B 细胞最具特性的表面标志。
23.NK细胞的表面标志:目前NK标志以C D3-、CD16+、CD56+为公
认。
24.T 细胞功能检测:T 细胞增殖试验、T 细胞分泌功能测定、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和体内试验(特异性抗原皮肤试验和 PHA 皮肤试验)。
25.B 细胞功能检测:B 细胞增殖试验和溶血空斑试验。
26.溶血空斑试验:每一个空斑中央含一个抗体形成细胞,空斑数目即为抗体形成细胞数。
空斑大小表示抗体形成细胞产生抗体的多少。
27.HIV 抗体检测试验:
初筛试验常用 ELISA 法、胶乳凝集法和免疫金层析法。
确认试验主要用免疫印迹法。
28.甲胎蛋白(AFP):
AFP 含量明显升高见于:①原发性肝癌;②病毒性肝炎与肝硬化;③生殖系统肿瘤和胚胎性肿瘤;④妊娠。
29.癌胚抗原(CEA):
血清 CEA 升高主要见于:①结肠癌、直肠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胃癌以及转移性肝癌等,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②肠道息肉、憩室炎、结肠炎、肝硬化、肝炎、胰腺炎和肺部疾病等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阳性的百分率较低;③吸烟者中约有 33%的人CEA>5μg/L。
30.超急性排斥反应,是在移植物与受者血液循环恢复后的数分钟至 1~2 天内发生的不可逆转的体液排斥反应。
常见于ABO 等血型不符、多次妊娠、反复输血或接受过器官移植者,也可发生在被移植器官灌流不畅或缺血时间过长等情况时。
31.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于移植后数周至数月内,是排斥反应最常见的类型,发生于移植后数
周至数月内,患者多有发热、移植部位胀痛和移植器官功能减退等临床表现。
32.慢性排斥反应一般发生于移植后数月甚至数年,病程进展缓慢。
血管壁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和瘢痕形成是此类排斥反应的病理特点,时有血管硬化性改变。
33.肾脏移植是临床开展最早、应用最多和效果最佳的一种器官移植。
34.基因物质的转移和重组:
(1)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提供的游离 DNA 片段整合重组,使受体菌的性状发生变异的过程。
(2)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基因转移到受体菌内,导致受体菌基因改变的过程。
(3)接合:是受体菌和供体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所带有的 F 质粒或类似遗传物质转移至受体菌的过程。
(4)溶原性转换:是噬菌体的 DNA 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宿主菌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的遗传型变异。
(5)原生质体融合:两种经过处理失去细胞壁的原生质体混合可发生融合,融合后的双倍体细胞可发生细菌染色体间的重组。
35.培养基种类:
(1)基础培养基:含有基础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最常用的是肉浸液,俗称肉汤,主要成分含牛肉浸液和蛋白胨。
基础培养基广泛用于细菌的增菌、检验,也是制备其他培养基的基础成分。
(2)营养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可加入葡萄糖、血液、生长因子等特殊成分,供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和需要特殊生长因子的细菌生长。
最常用的是血琼脂平板、巧克力血平板等。
(3)鉴别培养基:利用细菌分解糖类和蛋白质的能力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在培养基中加
入特定的作用底物和指示剂,观察细菌生长过程中分解底物所释放的不同产物,通过指示剂的反应不同来鉴别细菌。
例如糖发酵管、克氏双糖铁琼脂(KIA)、伊红-亚甲蓝琼脂和动力
-吲哚-尿素(MIU)培养基等。
(4)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抑制剂,去抑制标本中的杂菌生长,有助于所选择的细菌种类的生长。
例如培养肠道致病菌的 SS 琼脂,其中的胆盐能抑制革兰阳性菌,枸橼酸钠和煌绿能抑制大肠埃希菌,因而使致病的沙门菌、志贺菌容易分离到。
(5)特殊培养基:包括厌氧培养基和细菌 L 型培养基等。
前者是培养专性厌氧菌的培养基,除含营养成分外,还加入还原剂以降低培养基的氧化还原电势,如疱肉培养基、巯基乙醇酸钠培养基等。
后者是针对细胞壁缺损的细菌 L 型,由于胞内渗透压较高,故培养基必须采用高渗低琼脂培养基。
36.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
(1)常用的平板划线分离法有以下两种:①连续划线分离法:此法主要用于杂菌不多的标本。
②分区划线分离法:本法适用于杂菌量较多的标本。
(2)斜面接种法:该法主要用于单个菌落的纯培养、保存菌种或观察细菌的某些特性。
液体接种法:多用于一些液体生化试验管的接种。
(2)穿刺接种法:此法主要用于半固体培养基、明胶及双糖管的接种。
(3)倾注平板法:测定牛乳、饮水和尿液等标本细菌数时常用此方法。
(4)涂布接种法:常用于纸片法药物敏感性测定,也可用于被检标本中的细菌计数。
37.
血琼脂平板上的溶血分类:
(1)α溶血:菌落周围血培养基变为绿色环状;红细胞外形完整无缺。
(2)β溶血:红细胞的溶解在菌落周围形成一个完全清晰透明的环。
(3)γ溶血:菌落周围的培养基没有变化;红细胞没有溶解或无缺损。
(4)双环:在菌落周围完全溶解的晕圈外有一个部分溶血的第二圆圈。
38.
葡萄球菌:
(1)本属菌革兰染色阳性,形似葡萄串状。
触酶试验阳性。
(2)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耐热,耐干燥,耐高盐,是抵抗力最强的无芽胞细菌。
(3)致病性:①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②烫伤样皮肤综合征;③中毒性休克综合征;④葡萄球菌性肠炎。
(4)金黄色葡萄球菌:触酶试验阳性、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对新生霉素敏感。
表皮葡萄球菌:触酶试验阳性、血浆凝固酶试验阴性、对新生霉素敏感。
腐
生葡萄球菌:触酶试验阳性、血浆凝固酶试验阴性、对新生霉素耐药。
39.
链球菌属:
(1)A 群链球菌对杆菌肽敏感;B 群链球菌 CAMP 试验阳性,可水解马尿酸钠;七叶苷试验阳性用于鉴定 D 群链球菌;α-溶血性链球菌对 optochin 耐药,不被胆汁溶解,不分解菊糖,可与肺炎链球菌相鉴别。
(2)根据链球菌在血平板上溶血情况分为三类:
1)甲型(α)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呈灰色针尖状,菌落周围有 1~2mm 宽的草绿色溶血环,故又称草绿色链球菌。
本菌为条件致病菌。
2)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通称溶血性链球菌,菌落较小,灰白色,菌落周围有 2~4mm 宽的透明溶血环。
该型细菌致病性最强,常引起人和动物多种疾病。
3)丙型(γ)链球菌:呈灰白色细小菌落,在菌落周围无溶血环。
一般无致病性。
(3)猩红热多由 A 群链球菌感染所致。
草绿色链球菌常与亚急性心内膜炎相关。
40.肠球菌属能在高盐(6.5%NaCl)、高碱(pH9.6)、40%胆汁培养基上和 10~45℃环境下生长,并对许多抗菌药物表现为固有耐药。
能水解吡咯烷酮-β-萘基酰胺(PYR)。
41.脑膜炎奈瑟菌能产生自溶酶,易自溶,采集的标本不宜置冰箱,应立即送检,35℃保温。
42.淋病奈瑟菌在脓汁标本中,此菌通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而在慢性淋病时常位于细胞外。
43.大肠埃希菌:
(1)革兰阴性短杆菌。
IMVIC++--。
MIU++-。
(2)大肠埃希菌有五个病原群:
①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引起霍乱样肠毒素腹泻(水泻)。
②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主要引起婴儿腹泻。
③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可侵入结肠黏膜上皮,引起痢疾样腹泻(黏液脓血便)。
④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又称产志贺样毒素(VT)大肠埃希氏菌(SLTEC 或UTEC),其中 O157:H7 可引起出血性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临床特征为严重的腹痛、痉挛,反复出血性腹泻,伴发热、呕吐等。
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⑤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AggEC):也是新近报道的一种能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
44.沙门菌属:
(1)在SS 琼脂上形成黑色中心菌落。
(2)抗原结构:主要由 O 抗原和 H 抗原组成,部分菌株有类似大肠杆菌 K 抗原的表面抗原,与细菌的毒力有关,故称 Vi 抗原。
(3)变异性:
①S~R 变异,菌落光滑型经人工培养传代后逐渐变成粗糙型。
此时菌体表面的特异多糖抗原丧失,在生理盐水中可出现自凝。
②H~O 变异,指有鞭毛的沙门菌失去鞭毛的变异。
③相位变异,具有双相 H 抗原(第Ⅰ相为特异相,第Ⅱ相为非特异相)的沙门菌变成只有其中某一相 H 抗原的单相菌,称相位变异。
④V~W 变异,失去全部 Vi 抗原的变异。
(4)临床上可引起肠热症。
肠热症的第一、二周采血液,第二、三周采粪便与尿液。
整个病程中骨髓分离细菌阳性率较高。
食物中毒采集食物与粪便。
45.变形杆菌:
在营养琼脂和血琼脂平板上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大多数菌株呈迁徙扩散生长现象,即迅速形成波纹状薄膜而布满整个平板培养基表面。
这种迁徙生长现象可被 0.1% 苯酚、4%硼酸、5%~6%琼脂以及同型血清或胆盐所抑制。
(1)在含有铁或铅离子的培养基中产硫化氢菌株的菌落中心呈黑色。
SS 培养基上有与沙门菌、志贺菌相似的菌落特征。
46.鼠疫耶尔森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可形成絮状沉淀和菌膜。
底部絮状沉淀堆积呈“钟乳石”状。
47.霍乱弧菌:
(1)新分离的菌株形态典型,经人工培养后易失去弧形而呈杆状。
(2)取患者米泔水样粪便作悬滴观察,可见该菌呈穿梭样或流星状运动。
液体培养物滴片染色镜检,可见排列如“鱼群状”革兰阴性弧菌。
(3)耐碱不耐酸,常选用 pH8.5 的碱性蛋白胨水增菌培养。
(4)在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平板(TCBS)上,形成较大黄色菌落。
在含亚碲酸钾琼脂平板上,因还原亚碲酸钾成金属碲,使菌落中心呈灰褐色。
或庆大霉素琼脂上形成的菌落中心呈灰褐色。
(5)O1 群霍乱弧菌:菌体抗原由 A、B、C 三个抗原组成,O1 群霍乱弧菌可根据其菌体抗原
不同,又分三个血清型,即 O 抗原成分为 AC 的稻叶型,AB 的小川型,ABC 的彦岛型。
48.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弧菌。
致病菌株能使人或兔红细胞发生溶血,对马红细胞不溶血,称神奈川试验阳性。
49.弯曲菌属:微需氧菌,初次分离时需在含5%O2、85%N2、10%CO2气体环境中生长,传代培养时能在10%CO2环境中生长。
50.产气荚膜梭菌:
(1)革兰阳性粗短大杆菌,芽胞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次极端。
是临床上气性坏疽病原菌中最多见的一种梭菌。
(2)本菌可产生外毒素及多种侵袭性酶类,外毒素中最重要的是α毒素,为卵磷脂毒,能分解人和动物细胞膜上的磷脂和蛋白质的复合物。
(3)多数菌株有双层溶血环,内环完全溶血,外环不完全溶血。
在牛乳培养基中,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称为汹涌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