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课程资源库小石潭记复习课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佁然不动佁然:古义:今义:静止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
1.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2.环:面竹树环合/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堵萧然
明灭可见如鸣珮环/腰白玉之环
3.清:水尤清冽/清荣峻茂 4.差:参差披拂
以其境济者似与游者相乐
清风徐来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三、考点分析:①文言词语的积累、迁移运用②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抓住景物特点,了解本文的写法③理解作者的心境
四、问题串讲
1.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小石潭”的什么特点?(见板书)(顺便提到写法)
小结:本文描写了小石潭清幽、寂静的景色和气氛,表现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2.如何理解作者先乐后忧,似难相容两种感情?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凌神寒骨,悄怆幽邃。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0.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1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1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三、内容梳理
1.本文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和气氛,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写作顺序:写作顺序:发现小潭——————;
6.而:乃记之而去/登轼而望之 7.以:全石以为底
潭西南而望以其境过清/不以封疆之界
隶而从者/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卷石底以出
环而攻之而不胜以天下之所顺
8.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皆以美于徐公
隶而从者固以怪之矣
民弗从也徇蕲以东
9.为:全石以为底 10.伐:伐竹取道
为坻,为屿齐师伐我
故不为苟得也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
《小石潭记》复习测试题
一、重点词语解释:
(一)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2.下见小潭
3.皆若空游4.日光下澈
5.潭西南而望。6.斗折蛇行
7.其岸势犬牙差互8.凄神寒骨
9.心乐之10.隶而从者
11.似与游者相乐
(二)古今异义
1.乃记之而去去:古义:今义:前往,到某处
2.崔氏二小生小生: 古义: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北京市第七十一中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时间
授课人
郭文燕
授课班级
初三1、2班
教学内容
《小石潭记》复习课教案
一、学习内容分析
07年—2015年北京中考未考过《小石潭记》的内容,但此篇可以和多篇课外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
本文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他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柳宗元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小石潭的特点:;作者的整体感受:、
3.在写水时,抓住了“、、”;采用描写与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的特点。
4.如何理解作者先乐后忧,似难相容两种感情?
五、课堂教学(问题导学、展示促学)
一、导入:齐读课文
二、文体介绍:“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记可以全是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如《岳阳楼记》。
二、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重要文言词句,能够迁移运用。
2.理解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册学习的课文,学生对本文以往很多,需要两课时加以巩固。
四、翻转独学任务设计
1.独立复习,完成独学检测。
为宫室之美11.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为天下唱遂许先帝以驱驰
士卒多为用者
(四)重点实词解释
1.俶尔远逝2.往来翕乎3.悄怆幽邃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五、课堂检测
六、教学设计
(三)一词多义
1.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2.环:面竹树环合/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堵萧然
明灭可见如鸣珮环/腰白玉之环
3.清:水尤清冽/清荣峻茂 4.差:参差披拂
以其境济者似与游者相乐
清风徐来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三、考点分析:①文言词语的积累、迁移运用②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抓住景物特点,了解本文的写法③理解作者的心境
四、问题串讲
1.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小石潭”的什么特点?(见板书)(顺便提到写法)
小结:本文描写了小石潭清幽、寂静的景色和气氛,表现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2.如何理解作者先乐后忧,似难相容两种感情?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凌神寒骨,悄怆幽邃。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0.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1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1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三、内容梳理
1.本文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和气氛,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写作顺序:写作顺序:发现小潭——————;
6.而:乃记之而去/登轼而望之 7.以:全石以为底
潭西南而望以其境过清/不以封疆之界
隶而从者/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卷石底以出
环而攻之而不胜以天下之所顺
8.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皆以美于徐公
隶而从者固以怪之矣
民弗从也徇蕲以东
9.为:全石以为底 10.伐:伐竹取道
为坻,为屿齐师伐我
故不为苟得也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
《小石潭记》复习测试题
一、重点词语解释:
(一)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2.下见小潭
3.皆若空游4.日光下澈
5.潭西南而望。6.斗折蛇行
7.其岸势犬牙差互8.凄神寒骨
9.心乐之10.隶而从者
11.似与游者相乐
(二)古今异义
1.乃记之而去去:古义:今义:前往,到某处
2.崔氏二小生小生: 古义: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北京市第七十一中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时间
授课人
郭文燕
授课班级
初三1、2班
教学内容
《小石潭记》复习课教案
一、学习内容分析
07年—2015年北京中考未考过《小石潭记》的内容,但此篇可以和多篇课外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
本文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他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柳宗元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小石潭的特点:;作者的整体感受:、
3.在写水时,抓住了“、、”;采用描写与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的特点。
4.如何理解作者先乐后忧,似难相容两种感情?
五、课堂教学(问题导学、展示促学)
一、导入:齐读课文
二、文体介绍:“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记可以全是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如《岳阳楼记》。
二、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重要文言词句,能够迁移运用。
2.理解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册学习的课文,学生对本文以往很多,需要两课时加以巩固。
四、翻转独学任务设计
1.独立复习,完成独学检测。
为宫室之美11.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为天下唱遂许先帝以驱驰
士卒多为用者
(四)重点实词解释
1.俶尔远逝2.往来翕乎3.悄怆幽邃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五、课堂检测
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