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
村上很擅长对故事环境、情调、韵致和气氛的描写,笔调轻灵,描写
细致入微,引人入境。

比如:“这是初秋一个天朗气清的午后。

云如枯骨,细细白白,长空寥廓,似无任何遮拦。

风的气息,光的色调,草丛中点缀
的小花,一个音节留下的回响,无不告知我秋天的到来。

”只简单几笔,
就把初秋的韵味写出来,给人一种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现场感。

村上春树的这部作品之所以被很多人喜欢,是因为他的文字能触动人心,能引起人的共鸣。

比如:“死并非生的对立面,它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愿意失望”;“无论谙熟怎样的哲理,也
无以消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

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
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派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好的,就是从
这片悲哀中挣扎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

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
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软弱无力。

”像这样的句子在书中比比
皆是,引人共鸣,令人深思。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跟书中所描写的时代如出一辙。

物质的极大丰富,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撞融合,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各种压力的不断
加压,令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惶惶度日。

中年人终日疲于
奔命,年轻人选择自闭、孤独,在偶像剧、电子游戏中消遣自己。

前途,
只是一片迷雾,看不清,摸不着,只是茫然的活着。

《挪威的森林》这本书,是对濒于瓦解的家园意识的伤怀的修复,传
达现代人的现状,点化人们的情感方式和生命态度。

要想完成自我救赎,
就必须要付出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在救赎别人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救赎。

我想,这也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终极意义。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
智慧、是我们到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

读名著,发感想。

自古至今名著
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

但是可以从
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不久之前读了《挪威的森林》,感觉很不错。

这是我第一次读村上春
树的小说,译者是林少华。

翻译细节上有一点问题,但仅仅是细节有问题,无伤大雅。

晚上+早上看完了没有森林。

感觉并不是特别喜欢。

和原著意
境差太远原著对于周围风景景色的描写,让挪威的森林整体有一种很安逸
的感觉。

更像是在回忆,更能把我们想象中那个年代的氛围,模样表现出来。

我特别喜欢日本小说和电影的这种感觉。

让人心里平静没有杂念。

相比,续篇整体写得很匆忙,一路都是对话,到处跑。

感觉很混乱。

以至于
晚上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最后早上6点起来继续看到8点。

看完原著,虽
然有点伤感。

但还期待渡边和绿子或许会在一起,也算比较好的结局了。

到了续篇,还是纠结在一个问题上。

忘不了直子。

其实我觉得有点开始落
入俗套了。

因为一个已故的女人而伤了另一个爱你的人。

最后绿子的死,
有点出乎意料。

就这样死了。

哎,让全篇完全成了悲剧!没办法,原著始
终还是最好的,虽然略带伤感却还给人留有希望的,留有遐想空间。

其实
最后续篇说要去找纪香。

和她把一切话说清楚。

然后就没有了。

我有点想
不通。

为什么找纪香把一切都说清楚当初为什么不找绿子说清楚况且他和
纪香有过什么一个吻我觉得这个结尾写得太过马虎。

SO,我真的不是特别
喜欢续篇。

整体感觉和原著格格不入。

期待电影版的上映吧!这几天心情很烦,
但看看每天一部小说,让我平静了不少。

回忆起高三上学期时候,每逢压
力大,心情不好时就看巴金的小说。

不到一个月就把巴金的全部中长篇看
完了。

现在的动力不逊于高三啊。

每天一部,加油!
在我看来,永泽是代表一类“没心没肺”的人,他的一套关于人生的理论以及自己所谓的成为“绅士”的行为规范带有太多让人触之心凉如冰的冷色,不消说是亲身历练,只是多注目一眼也会让你迅即染上某种病症——刚强者一杯温水即能恢复如初,柔弱者则久久地囿于其中不能自拔。

我不愿面对这本书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边两人所构建起来的让人忧郁的关联让我决绝地认为这个世界所给我们的指引着实黯淡无光,死亡倒不失为一种精神释放的绝佳去处;二是永泽这个太“硬”又带点灰色调“炫”了一点的角色,委实让我阅之如梗在喉,虽然他的话有时对人性的嘲讽往往一语中的-——“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

”——入木三分!
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笔触去缅怀六十年代的动荡,无聊,压抑,彷徨,消沉,以及对爱情的无望,时空的更迭便生出高于事件本身的幻象。

在二十世纪的时空对于我们来说还只是将来时时,人们总想着到了二十一世纪所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世纪的钟声敲过以后,人们失望地发现,身旁只是多了几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消失殆尽,但有希望总是好的,生活总是不断地在给你机会。

一则笑话云:一对穷人夫妇,一日得到神仙帮助,可满足他们三个愿望。

饥饿的农夫立即说要是有根香肠吃就好了,话音刚落,香肠出现了。

他的妻子见他就这么浪费了一个愿望,都快气疯了,遂诅咒他,让这根香肠长到他鼻子上去。

她的愿望也实现了。

故事的结局也就是第三个愿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该死的香肠。

这个笑话在我看来是如此残忍:你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这个机会。

闲下来的时候我问自己:如果给我三个机会,我的愿望是什么第一个念头是我要健康要快乐,远离失意。

细想一下,却发现这些愿望受亦舒张
爱玲小说影响太多以致过于苛求:我现在并非不健康,一口气可打四个小
时网球;也不乏快乐的时刻;没有失意的衬托,我的得意和快乐岂不乏味很久没读小说了,准确地说,是很久没读书了。

离开家的时候,怕路
上无聊,从儿子的书柜中找出,没想到,飞机上读了一半,到喀什后,分
两次,竟然读完了,而且,没有想象地那么难看。

书的代入感很强,读着读着,很容易就把书中的“我”想成现实中的我,或者把现实中的我想象成小说中的“我”,也许,从内心里,是对主
人公“渡边”的一种心理认同吧。

渡边孤独、随性,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反
映漠然,一直在寻求自我救赎,象极了自己。

不太喜欢小说的叙事风格,类似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象记流水账。

好在村上是东方人,所描写的环境也并不算陌生,加之线索简洁,书中人
物的命运又委实令人牵挂,就不知不觉地读完了,否则,肯定又是和《在
路上》一样,读了一半就摞下了。

合上书的那一刻,忽然有一种“解放”的感觉。

你会发现这世界上有
很多与你不一样的人,过着与你不一样的生活,他们都会过完他们的一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着他们的故事。

这时,你就不会觉得,你的生活是理
所当然的,你的三观是唯一正确的。

渡边、木月(自杀)、直子(自杀)、初
美(自杀)、玲子、绿子、永泽、“敢死队”等等,几乎没有一个是所谓的
正常人,但他们都有他们的人生,他们的人生也是很有意思,至此,你会
觉得应该宽容一些,包括对自己的--宽容。

最喜欢书的结尾:
良久,绿子用沉静的声音开口道:“你现在哪里”
我现在哪里
因为好奇,下了甲壳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来听,节奏太快,旋律
也不悠扬,闹得慌,但歌词很有意思,完全就是书的风格,难怪取了这样
一个名字。

如同当年读《花季雨季》一样,我错过了这本作品风靡一时的盛景。

别人几年前读得心潮澎湃的作品,我到现在才想起来或许该翻翻。

没想到高中时写为周记的那篇《花季雨季》,竟可以原搬过来给《挪
威的森林》。

当然,十几来我必然是有成长的,至少不会再愤慨为什么这
样的书有那么多人追,合上最后一页,只是长舒一口气。

相较于欢快的记忆,人们总是对纠结阴郁的感觉更不能释怀。

得不到的,没抓紧的,尤其是痛苦辛酸中还能品到一丝甘甜的,理由充分到一辈
子都挥之不去。

只是大多数人还是向往阳光的。

阴郁的思绪在心里悄悄找
个角落藏起来,然后和看来单纯快乐的人一起走接下去的路。

至少这样,
不会怀疑起自己放声大笑的权力和勇气。

或许我真的错了,又晚了很多年去读一本原本会引起很多感慨的好书。

我也很想走那条路,大家都走的那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