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浅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浅谈
第一篇:初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浅谈
浅谈初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理解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整体,尊重个别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而新课标理念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是指生物课程要面向所有的学生。
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家庭背景等等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生物科学的机会。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生物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等。
根据这个教学理念,我认为,生物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关心在本学科中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要想方设法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学生的观察、探究为主,通过学生的感知、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采用各种教学方式,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活跃起来,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想方设法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
学生通过探究、思考、猜想、设计并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会用生物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
比如:采用合作式学习的课堂组织教学,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讨论, 以前后座位的两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到课堂。
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 也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具体的列出了许多重要概念,每个重要概念都有案列和点评。
这不仅让我们认识了重点,还让我们学会一些课堂教学中的技能技巧。
通过阅读和学习,我们学得了很多,感慨很深。
在
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要转变观念、转变教法。
让学生学会观察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
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轻松的体验生活,掌握知识。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初中生物实验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直观性,它将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进而获得所学知识。
目前,生物新课改大力倡导初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探究教学。
但是对于大多数初中生物教师来说,课堂上实施探究教学是新生事物,不知如何实施,所以研究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实施策略意义重大。
一、前言
纵观当前初中实验,往往缺乏对学生思考的激发和引导,演示过程也只是单纯的教师活动。
在生物演示实验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往往只是观看老师的操作,并不去关注实验技巧;只注意现象,并不思考实验现象所反映的问题。
这很容易使学生陷入不分析不思考的消极学习状态之中。
这样即使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也不易将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融合在一起,更不能将学校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而探究性教学正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病,要求教师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得到充分得发展。
例如,在讲授如何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时,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将生长旺盛的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选取一片叶,用黑纸片把该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起来,然后移到光下照射。
几小时后,摘下该叶片,去掉遮光的黑纸片;将该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直到叶片变成黄白色;取出黄白色叶片并用清水漂洗,然后平铺在培养皿里,滴加碘液;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脱去绿色的叶片遇碘后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为什么要脱去绿叶中的叶绿素……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学生的参与性大大提高,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究
1.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探究教学的基础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乐于观察、探索和思考,而这正是开展探究性教学的前提,也可以说是起点。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作为实验教师的首要任务来抓。
例如在“探究鼠妇的生活环境”实验时,针对学生对鼠妇一无所知,更不知道从何处探究起。
有的教师首先自己先捕捉一些鼠妇提前向学生展示,简单介绍它的食性及它对人没有伤害、是从哪儿抓来的等。
学生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捕捉鼠妇及完成后面的探究活动的兴趣。
这种方法也叫情境激趣法。
其次是矛盾、悬念激趣法。
如在做“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的实验前,教师设置悬念:“同学们都知道用胶卷拍照,那你们知不知道绿叶也能拍照?”教师在教学中故意制造矛盾现象、设置悬念,利用学生急于知道结局、寻找答案的心理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再次是生活激趣法。
如果学的知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的生活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学生对它的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地提高。
2.教师指导是探究性教学的桥梁
探究性实验教学并不是教师放手不管,任由学生自行实验、自行讨论、自己完成探究活动。
教师在任务在于点拨和指导,特别是对于初一刚刚接触生物课的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更是需要逐步完成、需要引导的。
在探究性活动的初期,作为教师要给学生示范基本程序。
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给出的样式来熟悉探究活动的一般程序。
例如还是上述的“探究鼠妇的生活环境”实验,教师先给出科学家对“腐肉生蛆”现象的探究过程,学生可以模仿其探究步骤设计“探究鼠妇的生活环境”的探究活动。
紧接着针对学生缺乏探究活动所需要的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师提供背景资料。
例如,探究“蚯蚓的刚毛在运动中的作用”实验,由于学生没有学习动物学,对蚯蚓的刚毛几乎不了解,这给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设计探究性实验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教师应适时地给学生一个跳板:介绍蚯蚓的形态特点如体表湿润,体壁上生有刚毛,尤其要指出的是刚毛主要生长在蚯蚓身体的腹面,为什么呢?有的学生马上就会想到可能与
蚯蚓的运动有关。
那么它在蚯蚓的运动中会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会很自然地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最后,是指导科学方法,重要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
如何分析解读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都是难点,这同样也需要教师搭桥铺路,即方法的指导,3.小组合作学习是探究性教学的最好形式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实验内容多、实验器材、材料多、过程复杂,个别学生独立完成活动任务重、难度大。
这时如果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不仅可以大大节约时间,而且可以提高活动效率。
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初中班级人数较多,小组成员以4人为宜。
因为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超过4人会造成有的学生任务太少,有的甚至无所事事,养成学习的惰性,无法实现探究性教学的价值。
其次,组内合理分工。
每个同学都在活动中承担一定任务,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中,有的大胆的学生负责携带、有的负责制作实验装置、有的记录、有的清洗器材,做到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了学习效率。
例如,在进行“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实验”探究时,教师安排学生在实验室利用课余的简短时间完成分组实验,并提出以下的要求:各小组所用容器的大小、水量的多少、萝卜的大小要统一;对其所用盐的分量则有不同的规定。
建议并鼓励学生同时做5个(包括不放盐的清水条件下的实验),以便形成对照;测量和观察液位的变化与萝卜的变化。
然后,在课堂上要求各小组将实验结果呈现出来做比较。
他们不难发现——第1小组容器中原有的水溶液变少了,萝卜变硬了;第2~4小组容器中原有的水溶液变多了,萝卜变软缩了。
通过观察和交流,还发现,当盐量增加到一定量之后,随着盐量的增加而萝卜软缩现象逐渐变得明显。
而盐量较少时则萝卜反而类似在清水中的变化,变得硬挺。
对不同组实验出现的差异,学生感到十分惊喜和迷惑,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结语
总之,我们所实施的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是始终贯穿着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实践活动,是通过实验探究教学之途径,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望,开发创造潜能,发展思维、提高素质、培养创造力等诸方面的综合性发展为目标的探究过程;是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实验教学模式。
试验证明,在初中生物实验进行探究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篇:学校体育课新课程基本理念
学校体育课新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以“健康第一”贯穿学校体育教育的始终。
其次,对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在贯彻新课程基本理念时对内容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要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地区与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
要体现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民族生活习惯和差异,丰富并充实新课程体育教学。
第三,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三点:
(一)符合新课程的要求(领域目标、水平目标等);
(二)符合地区与地域特色(校本课程、民间民族体育项目、传统项目校等);
(三)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是科学的教学设计。
它分为两点:
1、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设计,这是原先没有的。
2、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要求体现“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五点讲的是对教学评价的设计。
新课程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评价的重心从终结性评价逐渐转向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
因此,应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作为重要的设计内容,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把握评价环节,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并对改进教学活动及时提供有效的信息。
第六,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本着“既经济又实效”的原则,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学生的特征、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策略以及学校的条件等来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媒体,突出教学媒体的目标性、功能性、针对性、适度性和方向性,发挥教学媒体应有的作用。
对教学媒体的应用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特点、教学媒体的技术特点等因素来设计。
最后,要有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组织的形式有很多不同类型。
教师与学生的既有直接交往也有间接交往;参与教学组织形式对象既有全班也有小组和个体。
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课的教学目标而确定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组织结构方式。
总之,通过对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体育课的有效教学设计学习,提高了对新课程体育课的有效性教学设计的认识。
是从实践到理论的一次升华。
第四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目标之一课程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之二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现状
λ学科课程与必修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经验课程与选修课程微乎其微λ各科之间比重失衡(语文,数学高于日韩,科学和体育与健康则低)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难:就是课程目标要求过高,教材难度过大,有些学科内容过深,不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于理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往往事倍功半。
偏:就是偏于知识传授,偏到
考试科目上,考试出偏题、怪题,各学科缺乏联系,忽视了基础教育广而博的特征。
旧:就是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的新知识和新进展。
繁:就是课程内容繁多、重复,有些内容甚至带有繁琐和形式主义色彩,不必要地加上一些形容词、名词,使简单的命题复杂化,学生难于理解。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5设置“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 从小学3年级起开设,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包括信息技术)。
1.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
① 自然现象和问题的研究
② 社会研究
2.社会实践学习
① 社会服务活动
② 社会考察活动
③ 社会公益活动
3.生活学习
①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
②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目标之三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目标之四课程实施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一、主动性。
二、独立性。
三、独特性。
四、体验性。
五、问题性。
目标之五课程评价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目标之六课程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动手操作
2、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只有在学生自主的活动中才能进行。
3、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
4、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新
1.新课程目标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
2.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发展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3.新课程实施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新体育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关键在于要将新体育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新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课程改革的目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二、新课程的目标定位
1.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2.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
五、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2.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倡导学生要富有个性的学习。
4.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以人为本,育人为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二: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三: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四: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五: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六: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七: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第五篇: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
小学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
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
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