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学校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形态 1.前制度化教育:孔子的教育 2.制度化教育:标志:近代学校系统(体系)的形成 中国: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壬寅学制》、 《癸卯学制》 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代表: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的非学校 化观念;提出构建学习化的理想社会是非制度化教育 的重要体现。
三.教育的个体功能 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四、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与人口
(二)教育与文化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二、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是由神所创造的,教育 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 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 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沛西能) 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 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 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 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 育的社会性。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孟禄) 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 无意识的模仿。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 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否认了教育是一种 自觉有意识的活动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观点: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时间活动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经验的传递生产;生产劳动 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 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主观依据: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教育理想 2.客观依据: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历史发展进程;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三节 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概述 (一)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 规律,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 二、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 性相近、习相远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启发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标志: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 中心,课堂为中心(传统教育的代言人)。 杜威 :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 。以儿童为中心 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凯洛夫代表作《教育学》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要内容
一、教育基础(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小学教育基础 知识及基础课程教育改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 科学研究知识) 二、学生指导(学习、品德心理) 三、班级管理 四、学科知识 五、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试卷题型 一、选择题 二、简答题 三、材料分析 四、教学设计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最早出现教育一词)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 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 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 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与小学教育衔接。 2.强化义务教育,延长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的类型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二节教育功能和目的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一)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二)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三)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的自然性(三层含义) 2.卢梭 : 代表作《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 3.康德 : 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 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4.裴斯泰洛齐 : 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 的一切天赋力量。德智体全面发展。 5.洛克 : 白板说;代表作《教育漫话》;培养绅士
第六节 小学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概述 (一)学校管理的概念 (二)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 1.管理者 2.管理手段3 .管理对象 (三)学校管理的原则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2.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3.民主管理 4.提高工作效率原则
二、学校管理过程 (一)计划 (二)实施 (三)检查 (四)总结 四、小学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一)内容 1.思想品德管理 2.教学(中心) 3.教务行政 4.总务管理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问答法:讽刺;定义;助产术(国外最 早启发教学)。 2.柏拉图:《理想国》 理性-------智慧--------哲学家 意志-------勇敢--------军人 情感-------节制--------劳动者。 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教育 最高目的是追求美德;主张教育事业应是公共的, 不是私人的;提出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代表作 《政治学》
二、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一)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作用 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二)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作用 为高一级学校打基础、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打基础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全民性 (二)义务性 (三)全面性 四、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一)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 (二)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 (三)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
(二)方法 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 3.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意义:出发点,落脚点,指导意义
(三)作用:导向,激励,评价 (四)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五)、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 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 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代表人物有卢梭、马斯洛等 2.社会本位论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代表人物有柏 拉图、涂尔干等 3.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马克思的观点)
2.墨家(兼爱、非攻) 3.道家(教育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4.《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教育与政治关系: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 学” 藏息相辅。 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所以君子的教 化是善于晓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 循序渐进:学不躐等
(二)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 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 根本区别)
5.古代教育的特点:
阶级性
道统性 专制性 刻板性 象征性
(二)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三)近代教育的特点 1.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加强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二战后世界教育改革与发 展的特点、当代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含义及表现)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三)教育与学校文化的关系 1.学校文化:定义 2核心: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 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3学校文化的特性: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传递文化传统为已任;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4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
(四)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人力资本理论)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五)教育与政治
第五节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改革背景 二、新中国历次课程改革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二)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三)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四)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以“三个面向”、“三个代表”为指导。 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要求,爱国爱集体爱社会主 义;具有民主法律意识;具有创新精神、有知识、身 体健壮,成为“四有”新人。
五、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的表达 (一)基本精神
《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 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道德与知识) 2.德智体全面发展,脑力和体力和谐发展(脑力和体力 3.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 力(个性与创造)
三、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教育
1.古代中国
学校类型:庠、序、学、校 西周以后: 国学(设在王城与诸侯国都)与乡学(设在地方) 六艺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汉武帝以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代以后:四书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பைடு நூலகம்
2.印度:婆罗门教:经典是《吠陀》佛 教:关心大众 3埃及: 宫廷学校:皇子皇孙与贵族。 职官学校:贵族 文士学校:奴隶主(最多) “以吏为师,以僧为师”是埃及教育的特征 3.雅 典:文化修养,政治家,商人。重商主义 4.斯巴达:体育训练与政治道德灌输。培养军人。
2.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3.教学过程的改革 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的应用 4.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材开发与管理 5.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评价 6.构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一)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 本价值取向 (二)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 (三)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室的引 导下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五)改变课程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 三级课程管理。 6.改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
第一章 教育基础
本章重点
1.了解小学教育的历史、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的基础知识 4.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5.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8.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9.小学教育科研 10.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第一节 教育的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第四节 小学教育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产生于殷周,校、序、庠 (二)近代: 1. 1878年,张焕纶 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 1897年,盛宣怀 南洋公学 建国后:普及小学教育的基本方针:两条腿走路; 实行多种类型的办学形式
2.清末的小学教育 3.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 4.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小学教育 1.普及小学教育 2.学制改革试验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及内容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环节 1.重构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的要求(综合性、选择性、均衡 性) 具体做法(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综合实 践活动作为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