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赏析之明、清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之明、清篇
沈周《卧游图》
《卧游图》册页共十七开。
画册开首作者自书“卧游”两字,楷法劲健。
以后各开依次画:仿云林山水(水墨),杏花(设色),蜀葵(设色),秋柳鸣蝉(水墨),平波散牧(设色),桅子花(设色),秋景山水(水墨),芙蓉(设色),批杷(设色),秋山读书(设色),石榴(设色),雏鸡(水墨),秋江钓艇(设色),菜花(设色),江山坐话(设色),仿米山水(设色),雪江渔父(水墨)。
每幅均有作者题诗或词。
▲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巨然长披麻皴法解析
末开跋云:“宗少文(宗炳)四壁揭山水图,自谓卧游其间。
此册方或尺许,可以仰眠匡床,一手执之,一手徐徐翻阅,殊得少文之趣。
倦则掩之,不亦便乎,手揭亦为劳矣!真愚闻其言,大发笑。
”全册引首、画、题诗、跋尾,成为统一的整体,表现着共同的意趣,陶醉在纯朴的自然美景和美好的事物中,恬然自适,怡然自乐。
图系《卧游图》之《江山坐话》。
是此册页七幅山水小景中的一幅。
图中近景集中于画面右下角,溪边浓荫下两高士相对而坐,侃侃而谈;三株不同点法的树木交融错落,与左边山坡遥相呼应;远处屋宇若隐若现,藏露有致;远山含烟,结构雅驯。
款题:“江山作话柄,相对坐清秋;如此澄怀地,西湖忆旧游。
”沈周钤朱文印一方,上刻“启南”二字。
为沈周晚年炉火纯青之作。
沈周此册页除七幅山水小景外,还有花卉十幅。
其中《秋柳鸣蝉》以淡墨画柳枝,浓墨画蝉身及足,极淡墨画蝉翼,薄而透明;《枇杷》剪裁得体,运笔酣畅,结构严谨,设色淡雅,均系沈周神来之笔。
沈周《东庄图》
▲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北苑太守法技法解析
东庄系沈周密友吴宽之父孟融所居的庄园。
《东庄图》画的就是吴宽家东庄中的景色,原二十四帧,明万历时已失三帧,现存二十一帧。
此册画法严谨精到,用笔圆厚,设色浓丽,是沈氏中年所作,为
其传世作品中的佼佼者。
册中画作均无款印,对幅有李应桢小篆书景名。
后有董其昌、王文治、张崟、罗文池、潘奕隽、李宗瀚等十一人题跋。
收藏印记有“吴伯荣氏”、“张则之”、“曾藏潘健盦处”、“虚斋至精之品”等。
《须静斋云烟过眼录》、《虚斋名回录》均有著录。
此图‘湾清溪,茅屋隐隐约约,掩映在疏林修竹之间,前景的山坡蜿蜒曲折;皴擦点染,一方面是书法用笔及其平面构成法的展示,醇厚苍劲的笔墨,宽博伟岸的布局,另一方面是层叠渐进的空间意识的体现,错落穿插、润泽深茂的写实之风油然可见。
整幅作品极富诗情画意和笔墨趣味。
观此图,再读题跋评语,董其昌“观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绝,笔法复纵容,虽李龙眠山庄图、鸿乙草堂图不多让也。
”王文治:“此石翁动心骇魂之作,荟萃唐宋元人菁华,而以搏象之全力赴之。
”顾鹤庆:“此册蕴藉骀宕,全以韵胜,脱尽先生平时峭厉本色。
”这些赞誉之词,可以说沈周当之无愧。
沈周《庐山高图》
▲中国书画函授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研制:墨膏用法
《庐山高图》是沈周四十一岁时为祝贺老师陈宽七十寿辰的精心之作。
此画仿王蒙笔法,图中山峦层叠,草木繁茂,气势恢弘。
画面右下角山坡,两棵劲松虬曲盘缠,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庐山瀑布为中心,水帘高悬,飞流直下,两崖间木桥斜跨,打破了流水飞白的呆板,两侧巉岩峭壁,呈内敛之势。
瀑布上方庐山主峰耸立,云雾浮动,山势渐入高远。
构图由近景的山坡虬松,中景的瀑布、巉岩、峭壁,远景的庐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远,近、中、远景相连,一气呵成,贯串结合而形成S形曲线。
这种构图法很像南宋院体的程式;近景的处理也和马远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
全国群峰直插,回环掩映,争奇竞胜,实在是大家手笔。
此图作者自识“庐山高”篆书,并题古体长歌一首,末识“成化丁亥端阳日,门生长洲沈周诗画,敬为醒庵有道尊先生寿”。
陈宽字孟贤,号醒庵,学识渊博,工诗。
具唐人法,亦善绘画,曾为沈周师。
陈宽祖上是江西人,所以此图写庐山之“高”,以为象征。
沈周是明代大家,承袭宋元名家,上追董源、巨然江南画派,近效元代王蒙、黄公望,而于董源、巨然、李成尤有心得。
沈氏虽承袭上述诸家,但皆能变化出入,非常注重创新。
此《庐山高图》隽秀、润湿而又苍劲的用笔用墨,纷繁、宽博而又伟岸的造型布局,高致绝人,坚实酣豪,就是沈氏师法宋元,又创新意的饱含激情、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
戴进《仿燕文贵山水图》
《仿燕文贵山水图》山石皴染兼施,淡墨烘晕,边皴边染的艺术表现手法,使画面呈现出一派烟霓弥漫之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江南润泽清幽的自然风光。
此图布局平稳,用笔圆浑,淡墨的巧妙运用,使图中韵致舒雅。
前景用浓墨圆点点画树丛,并以此衬出茅屋数椽,与右侧溪水小桥、点缀人物相互照应,形成画面的视觉中心。
房舍里有高士远眺,小桥上有士人觅句,书童侍后,一派悠然闲适的士大夫生活情趣。
图中峰峦,近坡皆用没骨法,而视觉中心部分的房舍、树木则以中锋线条画成,从而形成强烈的艺术对比。
画面由近而远,层次分明,极富空间感,给读者展现出一种空旷高远的境界。
图中自款“钱塘戴进写奉用言老师清供”,钤两印。
右上角有董其昌款识:“国朝画史以戴进为大家,此学燕文贵,淡荡清空不作平日本色,更为奇绝”。
故以《仿燕文贵山水》名之。
讲仿燕氏,其实亦不尽然,但题画中点出此图“不作平日本色”和意境缔造的特点,倒是恰到好处。
戴进山水,主要师承南宋。
明王世贞讲他“其山水源出郭熙、李唐、马远、夏圭,而妙处多自发之”。
实际上,戴进除师法南宋四家外,还涉猎关仝、董源、范宽、米芾等诸家,使他的山水画在水墨苍劲的同时又浑厚沉郁,从而形成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仿燕文贵山水图》就是这样一幅别出心裁,使人清新淡爽、耳目一新的佳作。
戴进《春山积翠图》
《春山积翠图》作于明正统十四年,是戴进六十二岁时的作品。
此图构图、用笔与李唐、马远等南宋院体水墨画派风格—脉相承,以疏爽之笔出之。
整幅作品用二大块斜向切入,近景以浓郁的松冠为主体;中景山岩以凝重浓墨点出树林;远景用谈墨稍示山形,施以苔点。
近、中、远三个景物层次自然推出,简洁明快,颇具气势。
视觉中心几株苍劲虬松屈曲盘桓,生意盎然。
松下一高士曳杖缓行,一书童抱琴侍随,一前一后行进在高岭小径上。
中景和远景的两座山峦相互交叉,左右相切,之间的茅舍隐隐约约,含蓄有致,与前景的人物相呼应。
此图云气采用浸化渲染留出空白,隐无笔痕又弥漫流动。
烟霭于画底油然而生,依山坡斜势施以皴笔,虽寥寥数笔,但将山坡质地表现毕至;小景山峦用笔轻快疏爽,虚实相映;山腰虚处薄雾环绕,宛如轻纱遮盖,穿过两山之间,消失在谷底尽头。
使峡谷中的茅舍树林深幽隐藏,景致愈远愈迷濛。
不仅加强了画面的空间层次感,而且充满了静谧空幽,使整幅画呈现出一种高古清远,悠闲舒适的土大夫的生活情趣。
《春山积翠图》很典型地代表了戴进中晚期画风的演变。
作此图时,戴进这个“浙派”首领生活已经窘迫不堪,在京城已难以立足,只好“乞食南还,既还钱塘,又值俗令票拘画公署屋梁,遂逃入余杭山中,卒靡有能物色之者”。
画这种春山积翠、隐土携琴的题材只能抒发不得其志的抑郁之气,重温昔日“遂名海宇”的旧梦,表达对自然景色的依恋。
此图款识“正统己巳上元日钱塘戴文进为文序至契写春山积翠图”,钤印“文进”、“静庵”。
文徵明《真赏斋图》
此图为文徵明在八十余岁时为好友华夏画的行乐图。
华夏字中甫,无锡人,精鉴别,收藏文物、书画极富。
《真赏斋图》画的是一幅园林小景。
草堂书屋中,二人对坐把玩书画。
草堂周围修竹丛生,古桧高梧掩映,假山怪石玲珑剔透。
并杂以花草树木,异常幽雅。
这件作品无论竹子、树木、草堂、人物都刻画得非常精细,但在工细中寓质朴,于沉着中见灵动,尤其是作者已达如此高龄,还能画出这样工细之作,实为罕见。
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文徵明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文徵明《真赏斋图》
《真赏斋图》明代画家文征明作。
为好友华夏(字中甫)而作。
华夏在无锡隐居时,曾在在太湖边修建了别墅——真赏斋。
他收藏金
石书画凡四十余年,鉴赏水平很高,时称“江东巨眼”。
此图是画家八十八岁时(公元1557年)所作。
构图简洁别致,主题突出,用笔苍润,秀挺,富有表现力。
图右画太湖石一组,展现出一个幽静秀美的天地,古松、高梧中修竹丛生,掩映着一幢草堂书屋。
室中主宾隔案对坐,似展卷交谈,传神的几笔把人物写得生动而准确,使整个画面完整精美.
文徵明《浒溪草堂图》
此图绘高木浓阴,掩映草堂,群山环抱,清波蜒曲,帆樯林立,榭阁屋宇错落。
近处草堂敞轩,二高士案前对坐,似在高谈阔论;溪岸边另有二高土,似主迎过渡来客,正缓步走向草堂。
用笔细腻谨严,山石仅用渴笔微抹,以点苔显出明暗,经营位置,得写生之助,化出清幽境界。
图后上角署款:“徵明写浒溪草堂图。
”钤白文“徵明”印。
卷后别纸有文徵明长跋。
唐寅《落霞孤骛图》
《落霞孤鹜图》是唐寅山水画苍秀一路的代表作。
画高岭耸峙,几株茂密的柳树掩映着水阁台榭,下临大江。
阁中一人独坐眺望,童子侍立,远处落霞孤骛,烟水微茫,景物十分辽阔。
画法工整,山石轮廓用较干笔皴擦点染,线条变幻流畅,风格潇洒苍秀,构图不落俗套。
画上自题诗曰:“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骛渺无踪。
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作者显然是借《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为自己坎坷的遭遇吐不平。
此画近于南宋院体,和他借鉴北宋、元代的作品风格不同,是他盛年时的得意之作。
唐寅除绘画外,兼长诗文、书法,堪称“二绝”,他以高度的文化修养,深化了艺术表现的层次。
唐寅《牡丹仕女图》
唐寅的人物画,大致未逾南宋人物画的格局。
表现在体貌上有两种。
一是线条细劲,敷色妍丽,气质高华,出白南宋院体的有《孟蜀宫伎图》、《簪花仕女图》等作品;另一为意兴潇洒,远笔如行云流水,出自南宋梁楷、法常,并具有元人气息的如《东方朔偷桃图》、《秋风纨扇图》以及这帧《牡丹仕女图》。
此图画棗高髻仕女,右手
持扇下垂,左手拈花上擎,体态丰盈,举止有安详之态,头部勾勒精人晕染匀净,似富贵人家少妇。
画脸、手等处流丽圆畅,而衣裙、披肩、腰带则以飘举方折之笔出之,这种方圆兼施富有对比的笔法,增强了这位少妇轻移莲步的动态美。
设色浅淡清雅,人物发髻扎带和身躯下半部共有四处敷用淡硃色,而披肩和牡丹的叶子却用浅浅的蓝色,两色相映衬,使画中人愈加显得明丽可人。
汪砢玉在《珊瑚网》中评曰:“董其昌云:唐伯虎虽学李晞古,亦深于李伯时,故人物、舟车、楼观,无所不工。
”唐寅在图上方自题一绝:“牡丹庭院又春深,一寸光阴万两金,拂曙起来人不解,只缘难放惜花心。
”起首处有“吴趋”朱文圆印,署名下钤有“南京解元”朱文长方印,“六如居土”朱文方印。
裱边上有清郭麐题的诗,曾经清代陈鸿寿收藏。
唐寅《丘壑独步图》
构图幽奇,意境清旷,运笔疏秀,皴染细丽,墨色苍润。
山峦间泉水曲流,潺潺有声,在小桥曲径,杂树枯枝间,一位“襟带玄古、气度儒雅”的文人袖手伫立,若有所思。
人物虽小,却刻划精细。
树木勾勒简洁凝练。
谨细却不拘束;物象真实而不失韵味,在唐寅作品中另具一格风貌。
此图曾入清官内廷,钤有“乾隆览赏”、“石渠宝笈”等印玺。
后归著名收藏家吴湖帆,钤有“某景书屋”印并跋。
唐寅《陶穀赠词图》
陶谷是五代至北宋人,后晋、后周,以及宋初时,均在朝廷任职,可谓“长乐老”了。
有才,人品似难恭维。
善隶书,著有《清异录》,是一部杂采隋唐五代典故的随笔集,含天文、地理、草木等 37 个门类,648 条,而与饮食有关的果、蔬、禽、兽、鱼、酒、茗、馔8 个门类约占全书三分之一强。
《宋史列传》第二十八有陶谷的传记。
关于陶谷的佚事颇多。
一如“西川犬百姓眼马包儿御厨饭”。
说的是后周世宗柴荣命陶谷出使南唐,南唐派韩熙载招待,韩极尽礼数,但两个月都没让他见到南唐后主李煜。
时至深秋,陶谷至一亭中游逛,于亭壁上书十二字,人皆不解其意。
韩熙载把字抄给南唐丞相宋齐丘,宋解释道:此为字谜,“西川犬”即蜀犬,“独”字,“百姓眼”为民目,即“眠”,
“马包儿”,是爪子,合为“孤”字,“御厨饭”,是官食,也就是“馆”字。
连接起来,十二个字说的是“独眠孤馆”。
二如“一蟹不如一蟹”。
陶谷奉后周朝廷派遣出使吴越,吴越的忠懿王设宴招待,席上摆了十几种螃蟹,从大到小,自蝤蛑至蟛蚏。
陶谷见状,笑曰:“这可真是一蟹不如一蟹啊!”
三如与辟寒的调侃。
宋侍中党进姬妾辟寒,后为陶谷妾。
一日大雪,陶谷命辟寒取雪水烹茶,问:“党家有此景否?”辟寒答曰:“彼粗人,安识此景?但能于销金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羹美酒耳。
”“党家风流”由此而来,乔吉的[双调]《水仙子·咏雪》用其典:“冷无香柳絮扑面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
大灰泥漫了三千界,银棱了东大海。
探梅的心噤难捱。
面瓮儿里袁安舍,盐堆儿里党尉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
再如“题词”事。
宋初太祖派陶谷出使南唐,在李后主面前陶谷态度傲慢。
南唐臣僚忿而设下圈套,派金陵名妓秦蒻兰扮做驿吏之女诱之。
陶谷见秦情不能禁,题词《风光好》,词云:“好姻缘,恶姻缘,奈何天。
只得邮亭一夜眠,别神仙。
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
待得鸾胶续断弦,是何年?”不日,后主设宴招待陶谷,陶谷岸然危坐,作矜持状。
后主令秦蒻兰出来劝酒唱歌,歌词即是陶谷所赠《风光好》。
陶谷顿时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此韵事被演绎为多种版本的故事。
明人杂剧《陶学士醉写风光好》即是其一。
唐寅有《陶谷赠诗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上题诗一首,以作婉刺:
一宿因缘逆旅中,短词聊以识泥鸿。
当时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面发红。
换作伯虎才子,自不必脸发红矣。
此画工笔淡彩,行笔谨细,人物、树木、芭蕉,状似杜堇,颇显劲健;操琴仕女,神色端庄凝重。
傅抱石先生亦有《陶谷赠词图》一幅。
唐寅《王蜀官妓图》
本幅自题:“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
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缘与争绯。
蜀後主每于宫中裹小巾,命宫妓衣道衣,冠莲
花冠,日寻花柳以侍酣宴。
蜀之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漤觞。
俾後想摇?之令,不无扼腕。
唐寅。
”
此图原名《孟蜀宫妓图》,俗称《四美图》,由明末汪砢玉《珊瑚网·画录》最早定名,沿用至今。
近经专文考证,当改为《王蜀宫妓图》,描绘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后宫故事。
画面四个歌舞宫女正在整妆待君王召唤侍奉。
她们头戴金莲花冠,身着云霞彩饰的道衣,面施胭脂,体貌丰润中不失娟秀,情态端庄而又娇媚。
蜀后主王衍曾自制“甘州曲”歌,形容著道衣的宫妓妩媚之态:“画罗裙,能结束,称腰身。
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
可惜许,沦落在风尘。
”唐寅创作此画,则旨主揭示前蜀后主王衍荒淫腐败的生活,寓有鲜明的讽喻之意。
此图为唐寅人物画中工笔重彩一路画风的代表作品,显示出他在造型、用笔、设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艺。
仕女体态匀称优美,削肩狭背,柳眉樱髻,额、鼻、颔施以“三白”,既吸收了张萱、周昉创造的“唐妆”仕女造型特色,又体现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审美风尚。
四人交错而立,平稳有序,并通过微倾的头部、略弯的立姿和攀连的手臂,形成动态的多样变化和相互的紧密联系,加强了形象的丰富性和生动感。
笔墨技巧近法杜堇,远宗唐人,衣纹作琴弦描,细劲流畅,富有弹性和质感,冠服纹饰描画尤见精工,细致入微。
设色鲜明,既有浓淡、冷暖色彩的强烈对比,又有相近色泽的巧妙过渡和搭配,使整体色调丰富而又和谐,浓艳中兼具清雅。
作品画风带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桃花庵主,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
江苏苏州人。
举乡试第一(解元)。
后因科场舞弊案受牵连,功名受挫,又遭家难,经历坎坷。
后半生在苏州城西北桃花坞建一“桃花庵”,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
时与徐祯卿,祝允明,文徵明,切磋文艺,号“吴中四才子”。
唐寅“任逸不羁,颇嗜声色”,自署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擅人物、山水、花鸟。
流传墨迹有《自书诗》、《联句诗》、《落花诗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