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与反动_对约翰_厄普代克_A_P_之主题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欲与反动
———对约翰・厄普代克《A&P》之主题的思考
赵 淳
【提要】 众所周知,性爱、宗教和艺术鼎足而三,共同支撑起了当代美国著名作家厄普代克的艺术殿堂。

然而,如果在研究其作品《A&P》时亦持上述观点,便会对其主题浅尝辄止,难以抓住实质。

实际上,《A&P》体现了人类之个体本能与整体本能之间、爱欲与文明之间的激烈冲突。

这种冲突的结果往往是爱欲受到压抑,从而对文明发起软弱无力的反动。

【关键词】 爱欲 个体本能 文明 整体本能 反动
对厄普代克和众多研究他的学者来说,其作品的主题似乎早已昭然于世。

但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明了———至少《A&P》不在此例。

因为,《A&P》的主题是如此的隐蔽,以至于我们稍一疏忽,便会与它失之交臂。

人们普遍认为,厄普代克善于“决定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什么是道德上的正确”①。

初读《A&P》,发现它俨然便是这一观点的注解。

然而,这只是一种表象。

且不说萨米(Sammy)对以昆妮(Quee2 nie)为首的3个泳装女孩长时间的关注中所包含的色情成份很难让人从道德的正面去产生联想,就算厄普代克希望表现其对道德的思考,他完全可以将作品的场景定位于最能体现美国文化的大城市生活,而非《A&P》中那个封闭的小镇。

然而,小镇毕竟存在于作品之中。

这种存在,应该有其合理性。

以此为前提,我们倾向于认为,小镇只不过是厄普代克尽心挑选的一个场景,是为了揭示某种思想而特意设计的舞台。

《A&P》的主题是什么?在回答这个谜
一般的问题之前,先看看厄普代克自己是怎么说的吧:“中产阶级的家庭风波、对思想动物来说如谜一般的性爱和死亡、作为牺牲的社会存在、意料之外的欢乐和报答、作为一种进化的腐败———这些就是我的主题。

”②不错,这些确实是他的一些作品(如“兔子”四部曲)的主题,但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并不包括《A &P》。

实际上,我们十分怀疑,厄普代克是否能够准确地归纳出《A&P》的主题———如果给他这个机会的话。

这么说并非哗众取宠。

正如荣格所称:“一切自觉意识到的心理功能都事先存在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中。

”③厄普代克也许能解释他有意识的创作思想,却不一定能把握住在那背后的无意识的创作欲望。

《A&P》中,主人公萨米在这一点上与作者有惊人的相似。

直至辞职,萨米似乎也无力说清原委。

“一旦你摆出了一种姿态,而又不做完的话,那将是非常不幸的”(《A&P》):这样的陈述,与其说是理性的诠释,不如说是茫然之中的自欺欺人倒更为合适。

数千年前,霍勒斯(Horace)就说过,文学
的目的“或者是教育,或者是娱乐,或者是融教育和娱乐于一体。

”④那么,不同的读者也就理应从《A&P》中产生不同的感悟。

实际上,在此之前,曾有过不少的关于《A &P》的评述。

“《A&P》的效果源于它的叙述语气、喜剧对比和在主人公的意图与他实际所完成的事情之间的具有讽刺意味的距离。

”⑤这里,有必要来看一看“主人公的意图”。

萨米的意图是什么呢?他“希望得到女孩们的关注,但又办不到。

她们属于一个他所无法企及的阶级”⑥。

为了得到女孩们的注意,他辞职了,因为在他身上有一种“英雄主义”的气质。

“英雄主义的姿态通常是没有意义的,且往往产生于自私的而非无私的冲动。

”⑦这种观点,坦率地说,只有一半正确。

萨米的“英雄主义”———如果真有的话———确实产生于“自私的冲动”,但却并非毫无意义。

因此,为了准确地把握萨米的意图,以便抓住《A&P》的主题,我们首先注意到了萨米对泳装女孩们的关注,进而在为作者卓尔不群的描写能力所折服之余,亦对这种关注的意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女孩的出现显然是偶然而突发的。

这便意味着萨米的关注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性质。

而根据前面所述的荣格的理论,在萨米对女孩进行有意识的细致入微的欣赏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有待于发掘的东西。

这种东西是不能被粗暴地归入色情范畴的,虽然它和性确实有着某种关联。

一般来说,在厄普代克的艺术世界里,性爱是他探索人类生存内容和意义的方式或象征,它包含了严肃与诗意,体现了人类寻求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追求。

然而,在《A&P》中,性更多的只是一种意象,就如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只有碰倒它,才能激发出后面一系列的思想。

它是不是爱情呢?似乎也不像。

当萨米对因美色而几欲晕眩的斯多克塞(Stokesie)说“亲爱的,抓紧我”(《A&P》)之际,我们从
中体味到了一丝早熟的玩世不恭。

很难设想,如果19岁的情窦初开的男孩萨米已坠入情网,却还能保持这份镇定。

何况,从小说中也找不到能将爱情与镇定这两点在萨米身上完美地结合起来的证据。

剩下的解释便是,这种关系的原动力来自于本能,而非简单的英雄主义———虽然在某些时候,英雄主义也产生于本能。

从萨米最终的辞职来看,它还不是一般的生物性的本能。

实际上,正是辞职的举动升华了这种本能,把它划入了意识形态的领域,从而为我们的研究打开了正确之门。

赫伯特・马尔库塞⑧在《爱欲与文明》中,把这种升华了的本能称为爱欲(eros)。

在他看来,由于受快乐原则支配的无意识是先天形成的,因而更能体现人的本质。

无意识中的主要本能是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

由于人首先是一种存在,因而人的本质首先就是与存在原则相一致的生命本能。

这种生命本能就是爱欲,它既包括性欲,也包括食欲、休息、消遣等其他生物欲望,并能使个体的人获得一种全面的、持久的快乐。


在此,有必要说明的是,马尔库塞爱欲理论与弗洛伊德学说是有区别的。

虽然弗洛伊德并没有把爱欲等同于性欲,而是将性欲看作是爱欲向温柔和爱慕的自我升华,但他却没能明确地将这两者区分开来。

λυ这种区分对《A&P》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能使我们摆脱简单的生物欲望,从而上升到理性的层面。

既然爱欲是一种受快乐原则支配的生命本能,而“本能总是努力以根本不同的方式来达到其目的” λϖ,那么,就不难理解萨米对女孩的关注了。

没有理由怀疑,萨米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欢娱。

他自己也许并没意识到,他在不知不觉之间受制于人类寻求快乐的本能,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将这种本能宣泄出来。

这便是我们在小说中所看到的爱欲。

但是,“人的自由和幸福受制于和取决于肉体和精
神、自然和文明共同卷入的本能斗争” λω。

由此可见,个体爱欲和宣泄与满足与否,取决于诸多因素。

简言之,它表现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通过对《A&P》的研究,我们发现,在这种人体与整体之间的本能斗争中,个体往往处于下风。

这个发现十分有趣。

在此提出的“整体本能”这个概念,系指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道德等意识形态观念的社会总和。

它源于个体,又高于个体,并对个体进行制约甚至镇压。

“社会权威已被吸收进了个体的良心和无意识中,并作为他自己的欲望、道德和满足的东西在起作用。

” λξ而众多的个体所构成的整体,通常超出了个体原有的内涵和外延,变成了个体非但无力掌握,反而要受制于它的一种新型的整体本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倒颇似人类创造上帝,然后再臣服于上帝这一过程。

提到上帝,不能不讨论一下《A&P》中的宗教。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厄普代克作品是由性爱、宗教、艺术三大秘密所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λψ实际上,它们也确实在他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鼎足而三,共同支撑起了厄普代克的艺术殿堂。

但是,有必要特别指出的是,它们在厄普代克不同的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并非总是相同的。

《A&P》中的伦吉尔(Lengel)就是一个略带宗教色彩的人物。

然而,宗教之于《A& P》意味着什么呢?这里,不否定厄普代克将伦吉尔摆在萨米的对立面是暗含了某种对宗教的不虔诚之心的。

但细加研究,就会发现,我们事实上被卷入了一个奇妙的螺旋体,在走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前边所述的整体本能上了。

那就是说,伦吉尔的宗教色彩的意义在于,它是构成整体本能的一部分。

从文学的角度看,伦吉尔不过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而已。

而在《A&P》中的整体本能,则是由那个小镇上的形形色色的东西所组合而成的。

那里有两家银行、公理会教堂、报亭和3家不动产经营部,还有大街上再次爆开的下水道。

总之,在这个位于波士顿北方的小镇上,“人们已有二十年没见过大洋了”(《A& P》)。

因而,如果仅仅认为伦吉尔逐走的只是3个泳装女孩,那么我们的理解就未免太肤浅了。

实际上,伦吉尔代表了小镇特定的文化氛围所孕育出来的整体本能。

整体本能存在于现存文明之中。

现代工业社会的文明,一方面赋予了人类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又给人类施加着越来越大的精神制约。

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似乎是体现为爱欲的个体本能的反面。

关于这一点,弗洛伊德有一个基本假设。

他认为,文明与爱欲是对立的,不是压抑爱欲,便是毁灭文明。

λζ这个观点,在《A&P》中,似乎有过激之嫌。

厄普代克在《A&P》中,首先通过萨米的关注,肯定了人的本能乃是追求一切能使之感到欢娱的东西———但若他就此止步,《A &P》将会成为一篇极为普通的本能小说;其次,通过伦吉尔的反对,以及商场的顾客顺着通道向一个方向涌来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我们领略到了整体本能的强大;最后,萨米的辞职升华了他的本能,使之成为爱欲。

正是透过上述3点,我们归纳出了另一个重要的结论,那便是爱欲的反动性质。

在每一种现存文明中,都具备固有的平衡。

这种平衡的基础是所有的个体本能能够被规范到整体本能之中。

女孩被逐,意味着萨米的爱欲宣泄未能得以完成。

但即使如此,文明的平衡尚在。

萨米完全可以通过不做什么或做一些为整体本能所认可的事情来否定自我的爱欲,从而使这个即将遭到破坏的平衡恢复原状。

但是,他选择了辞职。

这就是说,在厄普代克看来,爱欲一旦被挑起,便不可阻止,否则必然会爆发。

虽然不能因为《A&P》中并未给出明确的解释,便
否定厄普代克对爱欲的爆发力缺乏有意识的认识,但至少可以说,萨米———爱欲爆发的承担者———几乎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作出这种选择的。

换言之,爱欲的爆发在某种程度上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萨米,你不想对你的父母作这种事吧(指辞职)。

’他(伦吉尔)对我说。

”(《A&P》)“当我感觉到,从此以后,对我来说,这个世界将会多么艰难的时候,我的胃就有些下沉。

”(《A&P》)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到,爱欲的爆发具有一种毁灭的功能。

它首先否定了个体自身的社会责任,并且还有可能通过个体,将这种毁灭辐射到其他个体身上。

这实际上就违背了文明发展的基本要求,因而构成了对文明的反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点与弗洛伊德的观点有所不同。

《A&P》承认,爱欲与文明是对立的,爱欲是对文明的反动,但却并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将他们摆在非此即彼的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从而让它们具有相互扼杀的力量。

《A&P》中,爱欲之于文明,个体本能之于整体本能,是十分渺小的。

爱欲无力左右文明,个体本能亦无力改变整体本能。

简而言之,它是一种苍白的反动。

厄普代克也许可以凭激情创作,但他的人物似乎却不能凭激情生活在那个别人早已为他设定好了的现实文明之中。

爱欲的激情是斗不过文明的理性的,虽然有时它也会给文明的秩序添一点麻烦。

总之,《A&P》中,个体本能所支持的爱欲的爆发非常之猛烈,大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之势。

而爱欲的冲动所带来的破坏性,恰似一柄双刃剑,既挫伤了个体自我,使其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满足,又间接地构成对文明的一个反动。

实际上,正是透过《A&P》中爱欲对文明软弱的反动这一主题,我们依稀看到了厄普代克那张无可奈何的脸在若隐若现。

注释:
①《约翰・厄普代克》,见《当代文学批评》(英文版),底特律:盖尔公司(G ale),1987年,第43卷,第426页。

②厄普代克《拾零》(英文版),密执安:克卢扑夫公司
(Knopf)1989年,第517页。

③荣 格《心理学与文学》,冯 川译,三联书店, 1987年,第42页。

④霍勒斯《诗之艺术》,见《文学批评・从柏拉图到屈
莱墩》(英文版),纽约,1940年,第139页。

⑤⑥⑦《约翰・厄普代克》,见《短篇小说批评》,大卫・塞盖尔(David Segal)主编,底特律:盖尔公司
(G ale),1993年,第372页。

⑧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
1979),当代著名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是西方五六十年代青年人崇拜的精神偶像,被誉为威震西方世界的“3M”(Marx马克思,Mao毛泽东,Mar2 cuse马尔库塞)之一。


λϖ
λω
λξ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 勇薛 川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1—35、14、11、29页。

λυ λζ弗洛伊德《超越快乐原则》(英文版),纽约,1950年。

λψ乔治・亨特《约翰・厄普代克和三大秘密:性爱、宗教、艺术》(英文版),密执安:伊尔德曼斯公司(Eerdmans),1980年,第101页。

(责任编校:路小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