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一统编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作文练习“《红楼梦》读后感”导写及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高一统编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作文练习“《红楼梦》读后感”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材料一:“开口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惘然”,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材料一: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燃尽一生,终成巨制。
历尽人生百态,道尽世事无常,醒来终是空梦一场。
红楼梦是一本不读就是人生遗憾的书,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是一本从任何角度和眼光去读,都可以有所得的书材料三:“汲取一部红楼梦,一个大观园,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结局,或平淡,或激烈,或渺小,或凄凉……正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
《红楼梦》像是一个富矿,永远也开采不尽,其意蕴之深,永远值得我们去发掘。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整本书阅读《红楼梦》,那么学校将举行“汲取红楼文化,芬芳精彩人生”的征文比赛,请你写一篇有关《红楼梦》读后感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带有情景写作任务的材料作文题。
作文题目紧扣高一语文课本,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单元是有关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名著的内容。
而这个作文题目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红楼梦》,并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作文写作角度广泛,只要是有关《红楼梦》的感受即可,可以是主旨,可以是人物形象,可以是某一事件等等。
【优秀范文】
1读《红楼梦》三叹
哪知太平盛世,红楼一梦,竟误了终身。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作者曹雪芹创作于康乾盛世期间。
那盛世真的是太平景象吗?不过是封建时代退出历史舞台前的回光返照罢了。
《红楼梦》则真实映射了那个“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时代。
个人认为《红楼梦》是美学“天花板”——才子佳人,红颜薄命;世道黑
暗,内外腐朽。
是时代造就了曹雪芹,是时代造就了《红楼梦》。
读《红楼梦》我有三叹。
一叹《红楼梦》的爱情。
宝黛爱情是《红楼梦》中最明显、最深刻的悲剧。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都说他们金玉良缘,可黛玉只惦念二人的木石前盟。
初见时,宝玉便对黛玉一眼惊鸿,他说“这位妹妹我曾见过的。
”黛玉觉得奇怪,好像真见过似的。
这便是二人前世解不开留到今生的情缘。
最美的是爱情,最苦的也是爱情。
宝黛二人情起便情深,奈何情深却缘浅。
宝玉因黛玉生了场大病,有人说要娶个金命的女子来冲喜,病才能好,贾母便选择了宝钗。
连袭人都知道宝玉心里只有林妹妹,于是所有人都瞒着宝玉和黛玉。
偏偏命运捉弄人,黛玉偶然得知了这个消息,本就虚弱的身体一下子就病垮了,她日日呕心泣血。
那几日,除了丫鬟紫鹃和不能参加婚礼的寡妇李纨陪着她,府里上上下下几百号人都在准备宝玉和宝钗的婚事,竟无别人来探望黛玉,好在探春得知黛玉的事后马上去探望她,见了她最后一面。
宝钗出闺成大礼,黛玉焚稿断痴情。
黛玉临终前一直呼唤“宝玉”,他欢欢喜喜拜堂成亲之时,便是她凄凄惨惨香消玉殒之刻。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当真是阴阳两隔生离死别。
到底是意难平。
再说金哥和张家公子,两人早已心意相投,且张家已下聘礼,不想却遇见了李公子。
李公子对金哥一见钟情,也争着要娶金哥,那李公子财大势大,在各种关系链的作用下,王熙凤借贾琏的名义帮持着李公子,逼得张家退婚。
后来两人双双殉情。
操控权术的凤姐不仅拆散了一对有情人,还害得两家丧子丧女。
终归是意难平。
二叹《红楼梦》的女性。
在男权社会,习非成是的风气下鲜有尊重女性的男子,玩弄女性倒成为他们惯做的游戏。
且不说“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轮番上演,便是好不容易有了善待女性的故事,其中却不乏虚情假意,惺惺作态。
唯有宝玉以一腔痴情对待女子,甚至可以说在女性被视为玩物的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贾宝玉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怜香惜玉第一人。
他与丫鬟们打闹嬉戏,没有主子架子;他记着丫鬟们爱吃的点心,自己吃的时候也会想着她们。
女子悲剧上演了千年,宝玉的坚持与世人背道而驰,自然受世人诟病。
鲁迅先生说“悲凉之雾,便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一人而已。
”可见,宝玉的抗拒已经超越了他所属于的那个时代。
对于大观园里被封建礼教所压制的女性来说,他的关爱和尊重无疑是黑暗里的一缕阳光,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三叹《红楼梦》的时代。
写到此处,我想到三小姐贾探春,叹她生不逢时。
贾探春精明才智,极富现代女性的意识。
她的聪明绝非投机取巧的小聪明,而是能成就大事的思想意识。
她说过:“我要是男子,定做出番事业来,留在这做什
么!”可惜“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她虽有不同于寻常女子的志向和才干,可她深陷家族颓败的泥沼,《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的“软翅风筝”暗示了探春名定薄命司,命运终究还是被定格。
我佩服她的聪明才智,惋惜她的生不逢时。
又是意难平啊。
《红楼梦》无疑向世人展示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也从各个角度展示了女性之美,是展现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般的著作,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那时清朝闭关锁国,自诩天朝上国,贾府是典型的大家族。
小说呈现了钟鸣鼎食的诗礼之家“树倒猢狲散”没落的过程。
也暗示着太平盛世景象下,内部腐烂的实质。
是时掩卷沉思,叹红楼一梦。
2那一片洒脱的云彩
——贵族中的“贫家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我是来自高二(14)班的某某某,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那一片洒脱的云彩——贵族中的“贫家女”》。
在《红楼梦》当中,曹雪芹笔下描写了100多个女性,其中有一位是富有浪漫色彩、令人喜爱的豪爽女性。
说实在话,在如此众多形态各异、妙不可言的女性当中,她最吸引我了!她美丽大气又心直口快,乐观旷达又才华横溢、淘气又可爱,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
说到这,大家一定猜到她是哪一位贵族小姐了吧?没错,她就是“湘江水逝楚云飞”的史湘云。
这名儿包含有奔涌的湘江,有飘浮的彩云,还应有辽阔的楚天,“是真名士自风流”、“好一派霁月光风”。
史湘云出身金陵望族史家,是贾母史老太君兄弟的孙女、贾母的侄孙女,可以说是侯门之女。
虽出身高贵,但湘云却很贫寒,自小父母双亡,寄居在叔婶家,因而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富贵,对她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处。
从小说中可以得知,湘云由叔父抚养成人,婶子对其极为苛刻,虽然贵为小姐,却时常要像丫鬟般熬夜辛苦劳作,俨然成了一位“贫家女”。
尽管如此,她却没有养成林黛玉般的多愁善感,生活得乐观而又潇洒,为大观园带来了一份烂漫的真纯,一股潇洒的清流。
只要有她在,就有爽朗的笑声;只要有她在,就有大方的率真,不作不假不矫情。
对于史湘云,我想用“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自无碍”这两句诗来形容她。
在《红楼梦》里,史湘云不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但她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人物,总能在登场时,给人一种清爽自在的美好印象。
身为封建时期的大家小姐,
却一点也不受礼法的约束,没有半点扭捏之态。
她总能笑由心发,性由情生,怨从身来。
不怨天,不怨地,不怨人,更不自卑。
如在第六十二回中,原文是这样的一段文字:“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
这一精彩的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湘云喝醉了酒,枕着芍药花在凉石上香梦沉酣,竟也不会生病,也不怕人家笑话。
有些人评论说:曹公用芍药花衬托湘云这个“睡美人”,更体现了醉卧的湘云自然随性的性格,就像明媚的春光,带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总之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貌美、才情美、率真美的女性,近乎完美的化身!她有林黛玉的聪颖和真挚,却没有林姑娘的忧郁与偏狭。
如她能像林黛玉那样,真诚实意地教香菱写诗,两个人整夜整夜地谈诗,引得宝钗都吃了醋。
她有着薛宝钗的才思和情商,却不像宝钗那样冷漠和矫情。
湘云作诗的功底仅次于宝钗和黛玉,特别是“寒塘渡鹤影”这一句惊艳了众人。
她有着王熙凤的泼辣和爽利,却没有凤姐的残忍和贪婪。
在一个薛宝钗生日宴会上,王熙凤在无意中看出了其中的一个戏子,打趣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
”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这爽利的性格最终得罪了林黛玉,但湘云绝不带有恶意,让人生不起气来。
特别从她女扮男装、划拳吃酒、大块吃鹿肉,咬舌子把“二哥哥”叫成“爱哥哥”,都表现出她开朗豪爽、娇憨天真、襟怀坦荡的性格。
读《红楼梦》,品百味人生,虽然史湘云身世孤苦,但她的诗句“清冷香中抱膝吟”中,有“冷香”,有“悠然”,有吟诗的心境,无处不透着一种身处逆境时乐观洒脱的生活态度。
她吸引我的地方很多,而这潇洒的人生态度,我特别喜欢。
这不是咱们该多学的吗?
史湘云,豪迈而不空疏,生动而不矫作,就像是天边的那一片云彩。
在座的各位,你喜欢这样的人物吗?我的《红楼梦》阅读之感,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3宝玉挨打的反思
红楼梦中许多人物的命运反映了时代种种的缩影,在贾宝玉与贾父身上,我看见的是中国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父子现象。
比如,为元妃省亲而大动干戈修葺的大观园中,贾政一行人游览大观园,途经一处遍布奇花异草的地方,贾政说自己不认得这些花草,一旁的宝玉听见了,便很得意地一一指出这些花草的名字,但随即贾政不悦,喝道,“谁问你来”,
宝玉被吓住,不敢作声;在对对联时,宝玉学乖闭了嘴,这时贾政又骂道,“怎么你应说话时又不说了,还要等人请教你不成”,好像宝玉说也不对不说也不对。
后文贾政因宝玉结交戏子,在众人面前丢了脸,对宝玉大加鞭打,我们看出的贾政更多是为了家族门面鞭打宝玉,而不是作为父亲对儿子迷途的教导。
长此以往,宝玉和父亲那起源于中国旧家族的对父权的推崇与千百年来代代人的贯彻导致的思想观念相异而引发的沟通困难,让宝玉与父亲的关系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
宝玉与父亲的相处对宝玉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对贾父何尝没有痛楚。
鲁迅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深刻批判了这种世代相传的父子相处模式的缺点。
父与子之间的关系是僵硬的,不平等的。
不仅是宝玉的亲身经历,我相信许多的人仍然深有体会。
在封建父权社会,孩子与父亲存在思想与礼法上的隔阂,交流上父辈常高高举起的“我是你爸”的思想旗帜让处于天平上骨肉相连的两代人失去了人格的平等,失去了对话空间。
对待宝玉,贾政常厉声厉色,不免给人一种严父的即视感,他代表着封建礼教,要挟子女,甚至对子女施暴。
即使在现代社会,对父权的推崇,使得部分现代父母在教导子女时对父母应起的作用产生了偏差,正因为如此,相似的悲剧才会一次又一次重演。
鲁迅先生曾说:“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他自己将会与旧时代的黑暗抗争,但他会竭力让他的后代去往一个比他自己更光明的时代。
我们无法改变他人与过去,但新时代的人可以改变自己,选择不重蹈贾政的覆辙,摈弃高高在上的姿态,平等地与孩子交流。
小王子曾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宝玉挨打实质上是现代观念下的家暴,让我们记住对专制强迫的反感,自己经历过的苦难不忍心让他人承受,不忘记创伤,认真对待子女。
教新生命去发展,让子女比自己更强,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里写道: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带给我们恒久的思考与启示,而用现代理念反思文本细节,也许正是《红楼梦》这样的文学经典的当下意义所在。
4也谈《红楼梦》里的刘姥姥
寻一盏明灯,捧起一本《红楼梦),书页翻转间我看到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一个阳春白雪的女儿国。
也看到了一个下里巴下人的悲伤,不说宝玉黛玉,也不说宝钗熙凤,我想谈谈刘姥姥。
刘姥姥是普罗大众的一个代表,是《红楼梦》里难得的平民视角。
相传,刘
姥姥的原型是曹雪芹的邻居——一个姓白的老妪,曹雪芹在北京西山居住期间,虽自身生活艰辛,但也时常接济这位老妪,在谈话间,她常常逗得曹雪芹放声大笑。
因此,《红楼梦》》获得了一个难得的、珍贵的平民视角。
可以说刘姥姥不仅是刘姥姥,她是李姥姥,张姥姥,包子铺的王叔叔,卖面条的阿姨——她代表的是所有封建王朝统治下,盛世康乾皮囊包裹下的芸芸众生。
普通人的生活,吃饱是最重要的,为了一餐两餐的馒头,刘姥姥低下了头,因女婿与王家祖上连过宗,刘姥姥带着外孙子板儿到荣国府打秋风。
书中写道: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口的轿马。
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
只见几个挺胸迭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
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对看门的下人,刘姥姥如此卑微,我有以下两个理解,一是刘姥姥深明自己的目的且在别人的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二是刘姥姥目不识丁,见识浅薄,故面对荣府的阵仗,内心怯懦。
这样的伏低做小弯腰低头,只怕也是所谓盛世里平民的一个缩影。
这两点在刘姥姥进大观园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是低头,在吃饭时,凤姐偏拣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前,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惹得众人哄堂大笑,而后凤姐又撺掇刘姥姥用那浮夸的、不同众人的一双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去夹那碗里小巧的鸽子蛋,自然是不成功的。
然而,这一切刘姥姥是知晓的,也是愿意的,这回刘姥姥踏踏实实出了丑,确确实实低了头。
还谈一点“没见识”,大观园中的刘姥姥就是没有见识的代名词,说插花,便插了满满一头,大红大紫,不识得雅俗。
吃饭时把鸽子蛋当作鸡蛋,是来自穷人家大大的疑问……,看箱看柜,看糊窗的纱,这看,那看,怎么看也是刘姥姥不识的。
没见识,不是刘姥姥的错,是封建等级制度的错,低头也不是只有刘姥姥,还有千千万万在生活里熬苦的平民百姓,所以说刘姥姥,不只是刘姥姥,还是一个重要的平民视角。
时至今日,人们提起刘姥姥都觉得粗鄙,诚然,刘姥姥是粗鄙的,但不妨碍她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第一次打秋风成功之后,刘姥姥再上门便送来了枣子腰瓜野菜,物虽粗俗,只怕也是她能回馈的最好东西了。
然而,最能体现刘姥姥知恩图报的是,当狠舅奸兄欲将巧姐卖了,王夫人束手无策时,刘姥姥献上一计将巧姐悄悄带离荣国府,到乡下暂躲几日,到了家中,刘姥姥也是扫了上房给巧姐住,善待有加,而不是落难之时,踏上一脚。
这或许是凤姐得到的唯一善报!
在荣宁二府落魄时,刘姥姥不落井下石,并尽己所能回报贾家,这是刘姥姥
身上的一个闪光点,闪耀着人性永恒的光辉。
刘姥姥或许不完美,却是最贴近生活的一个角色。
这个大字不识一个,说话粗糙而又伏低做小的乡间老妪,才是万千贫苦百姓的一个合体。
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透过她,我们看到了世家贵族的骄奢淫逸,看到了世俗社会的人情冷暖。
若有人问我,《红楼梦》里,喜欢谁?我会大声说:刘姥姥!
5红楼一梦复悲歌
——大观园里的姑娘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红楼一梦复悲歌——大观园里的姑娘。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的主旨是通过宝黛爱情及其周围的人世浮尘来再现封建王朝末代的悲歌。
但悲在何处呢?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重悲来自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歌。
宝黛的爱情,归根究底,不过是天上人间戏一场罢了。
你为补天石,我为绛珠草。
本不该有的相遇却因仙家的一次凡尘历练,成了人间一场冤家虐恋。
你我情深意切,但于仙人而言,不过是历尽红尘,一场悲烈的记忆罢了。
文中他们的自由式爱情是不被容纳的,文末黛玉魂断大观园再化“珠草”,宝玉斩红尘所忆重做“石头”。
他们的爱情终于一人亡,一人忘。
宝黛爱情既是纯粹的爱恋,也是复杂的悲剧,固然它美的绚烂,悲的动人。
但它不为世人所容,仅能是理想化的的爱恋。
第二重悲来自大观园姑娘的人生悲歌。
有个问题值得思考,曹公写了众多姑娘但为什么要将姑娘们归入“薄命司”呢?据专家研究是因为——姑娘久了熬成婆了。
书中宝玉有言“姑娘的眼睛里都泛着光而嬷嬷的眼睛尽是死鱼眼。
”可见封建社会对人个性的荼毒,因而曹公写姑娘红颜薄命或是不愿让姑娘们终日饱受折磨吧。
我们言归正传,来聊聊姑娘们的人生悲歌,其本质上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无奈。
元春贵为皇妃,却觉“终日无意趣”;迎春误嫁中山狼,终被折磨致死。
她们姐妹二人生活在封建王朝,无论是被贾府嫁与皇家换荣华富贵的元春,还是被贾赦抵债的迎春。
她们婚姻大事都只能由家族决定。
而如今我们生活在了国泰民安的年代,有了自由选择恋爱或者婚姻的权利。
何其幸哉!再看探春虽“才自精明志自高”奈何“生于末世运偏消”;史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却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姑娘们纵使才情绝佳,只能能用于闺中,无法施展才华,而今我们男女平等,女子也能撑起一片天。
何其幸哉!其他诸如宝钗、探春、惜春、香菱、晴雯、袭人、鸳鸯、司祺、平儿、紫鹃、尤姐儿等姑娘们,
纵然她们的归宿都不尽人意,但她们鲜活了世情百态,诉尽了人世坎坷。
姑娘们的悲,悲,在美好事物的毁灭消亡。
悲在,所生活的末世的时代之悲,家族衰亡、社会动荡、王朝破败、民不聊生。
那是真正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一曲红楼梦,它唱尽了大观园姑娘们的悲欢离合,道尽了贾、史、王、薛四府的兴衰起伏,充满了对美好人生的惋惜和哀叹。
人有生老病死,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东升西落;花草有枯有荣,盛开凋谢。
但我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毁灭的现实,不能只是悲哀。
愿诸位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活在当下,过好美丽人生。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