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元的课文。本单元所选古代诗文,皆为传统的名家名篇。散文都是名胜记游之作,诗词都偏于抒发个人的情志、怀抱。苏轼的中秋咏月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继承了屈原、李白等人的问天传统,富有浪漫主义气息,表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传统主题,发出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核心素养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诵读,体会音韵美和意境美

2.知识目标:品读,体会作者心理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悟读,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重点了解作者,结合诗歌内容及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走向,熟读成诵。

难点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苏轼也以秋月为题材,写了一首词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今天,我们来赏析苏轼的这首咏月绝唱,看看这首备受后人推崇的词妙在何处。

【学习目标】

1.能力目标:诵读,体会音韵美和意境美

2.知识目标:品读,体会作者心理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悟读,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人,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 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四大家”;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但细数《东坡乐府》,340多首传世之作中,真正称得上 豪放”的也不过十分之一。

【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因与当权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到各地为官。写此词时,作者“39岁,在密州做官。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读音停顿】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óng)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chán“juān)。

【整体把握】

1、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这首词小序部分,它有什么作用?明确: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背景和写作目的——怀念弟弟子由。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词,自读、合作朗读。

【合作探究】

1、作者在“937年前的那个中秋之夜做了些什么?

明确:欢饮大醉、把酒问天、起舞弄影、怀人无眠

2、你从中读出来一个怎样的苏轼?明确:孤独、对弟弟强烈思念、乐观旷达。

3、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明确:政治上的失意让作者产生了乘风飞往月宫的奇想,但他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理。

(出世指对世俗之事不关注,消极避世;入世指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积极用世)

4、 高处不胜寒”现在常用在什么语境里?明确:比喻身居高位感觉到孤单寂寞。还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5、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我在月下翩翩起舞,与自己的清影为伴,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世间呢?这两句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词人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6、简析 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 转” 低” 无眠”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明确: 转”和 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眠的情景,自然引起下文。

7、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中“ 此事”指什么?

明确: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8、怎么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明确:这几句富有哲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世上没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作者受到月的启发,惆怅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旷达的胸怀。

9、如何理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确:意思是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月光。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的情怀。这两句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成为中秋祝福的千古名句。

10、赏析《苏东坡传》里的两段文字,谈一谈自己的感触。

密州是一个很穷的县,主要只长麻、枣、桑树,此地的生活和杭州有着天壤之别。““““““““““““““““““——林语堂《苏东坡传》

这次我来到密州,想想总能吃饱吧,谁知厨房里冷冷清清,家里人要吃饭,同僚们要吃饭,整日忧愁。随后我和通守刘廷式每天沿着城墙在荒废的菜园里找枸杞和菊花来吃,摸着肚子看着对方大笑......“““““““““““““

——苏轼《后杞菊赋》

译文节选明确:在大家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苏轼,记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1、归纳主旨明确:这首词上阕饮酒问月,下阕对月怀人,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怀念以及乐观旷达的胸襟。

12.请结合具体词句,说说词人表达出怎样的情感变化?

13.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1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 婵娟”指_________

15.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 转” 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D.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中秋怀人——深情的思念

醉中遣兴——旷达的胸襟

月下哲思——普世的悲怀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流程就是 读” 赏” 悟气让学生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借助一定手法进行诗词赏析,最后,体悟作者的情感。读懂古诗词需要以读为基本抓手,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文本状态,需要与课文、与作者同喜同悲的激情。所以,开课伊始,我就让学生自由朗读,不带着我的引导,不作过多地点评和干扰,让学生读出自己预习时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并决定让学生自己范读。这样既激励着学生勇于展示自己,又能为其他同学作出良好的示范。自读、范读几遍以后,由于平时阅读习惯的培养,再加上书下注释,学生就能够从中理解词的大致意思。接下来,我抓住“兼”字使学生明白了作者写这首词的两个原因。其一,显而易见——念弟。我们带着另一个写作目的推进课堂学习。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和几个关联的问题的教学方法,展开对下片思念的情感的赏析,再又回溯到上篇,理解词人忠君、忧民的政治倾向。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得到的启示是:教师备课必须充分,扎实。教师备课不仅要熟悉新课标的要求,更要钻研教材,多翻阅资料更要备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因为,教师所备的内容不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吃透、吃准,有的放矢,这样,教师自己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应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教材或资料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因为现在的资料,包括教材和教参,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就不难发现,问题相当多。教师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精神去阅读资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