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全册古文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全册古文习题带答案【2020部编版】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目录:
(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习题
(二)第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
(三)第16课《诫子书》习题
(四)第20课《狼》习题
(五)第24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
(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检测题
班级: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一)、《咏雪》
1、【内集】
2、【儿女】
3、【文义】
4、【俄而】
5、【骤】
6、【何所似】
7、【差可拟】【差】,
【拟】,
8、【未若】
9、【因风】【因】, 10、【公大兄无奕女】
【无奕】,
二)、《陈太丘与友期》
1、【期行】【期】,
2、【日中】
3、【舍去】【舍】,
【去】,
4、【乃】
5、【尊君在不】【尊君】,【不】,
6、【相委而去】
【相】,
【委】,
7、【家君】
9、【顾】
8、【引】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
2、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
3、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
4、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翻译:
6、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
7、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
8、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
9、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
三、理解性默写:
1、你认为《咏雪》中对雪的比喻最恰当的一句是:
2、《咏雪》这篇课文交代咏雪的背景的语句是:
3、《咏雪》表明谢安赞赏谢道韫的才气的句子是:
4、《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应对得体,据理力争的句子是:
四、课内简答题:
1、《世说新语》由南朝人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2、指出下列称谓各指代的是何人。

①即公大兄
...:
②尊君
..在不:
③待君.久不至:
④君.与家君
..:
3、《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4、《咏雪》中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5、《陈太丘与友期》中请分别用一两个词语评价文中的人物:
6、《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7、如何理解“公大笑乐”这句话?
8、《咏雪》文章结尾为什么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
9、《咏雪》一文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10、《咏雪》中“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11、《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12、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写出一句与此相关的名言:
参考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一)、《咏雪》
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文义】文章的义理。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骤】急。

6、【何所似】像什么。

7、【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8、【未若】不如,不及。

9、【因风】乘风。

【因】,趁、乘。

10、【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

【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二)、《陈太丘与友期》
1、【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2、【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4、【乃】才。

5、【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7、【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8、【引】拉,牵拉。

9、【顾】回头看。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文。

2、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3、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4、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6、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7、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8、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9、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三、理解性默写:
1、你认为《咏雪》中对雪的比喻最恰当的一句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2、《咏雪》这篇课文交代咏雪的背景的语句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3、《咏雪》表明谢安赞赏谢道韫的才气的句子是:公大笑乐。

4、《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应对得体,据理力争的句子是: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四、课内简答题:
1、《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2、指出下列称谓各指代的是何人。

①即公大兄
...:公大兄:指谢太傅的大哥。

②尊君
..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③待君.久不至:君:您。

④君.与家君
..:君:您。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氛围。

4、《咏雪》中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答:“柳絮”一喻好,因为它有意像,即既有物像又有意蕴;而“撒盐”一喻仅有物像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5、《陈太丘与友期》中请分别用一两个词语评价文中的人物:
陈太丘:教子有方、做事有原则
友人:暴躁易怒,知错能改。

元方:聪明伶俐,知书识礼
6、《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答: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
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7、如何理解“公大笑乐”这句话?
答:表明谢太傅肯定了谢道韫的比喻,虽未作任何评价,但从他的“大笑乐”中可看出他十分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8、《咏雪》文章结尾为什么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
答:烘托道韫的不凡,暗示太傅赞赏她的才气。

9、《咏雪》一文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答:从“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公欣然”和“大笑乐”,可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10、《咏雪》中“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答: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11、《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答:假如是我,我会接受他的歉意,并告诉友人,会将这歉意转达给自己的父亲,并告诉他要做个讲诚信,进礼仪的人。

12、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写出一句与此相关的名言: 答:做人要讲诚信,尊重他人。

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二)第12课《论语十二章》检测题
班级: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子】
2、【时习】【时】,
3、【不亦说乎】【不亦……乎】,
【说】,
4、【愠
5、【君子】
6、【吾】
7、【日】
8、【三省】【三】,
【省】,
9、【为人谋】
10、【忠】
11、【信】
12、【传】
13、【十有五】【有】,
14、【立】
15、【惑】
16、【天命】
【命】,
17、【耳顺】
18、【从心所欲】
19、【逾矩】【逾】,
【矩】,
20、【温故而知新】
21、【罔】
22、【殆】23、【堪】
24、【之】
25、【者】
26、【好】
27、【乐】
28、【饭疏食,饮水】
【饭】,【疏食】,【水】,
29、【于】
30、【如浮云】
31、【焉】
32、【善者】
33、【川上】【川】,
3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往】、【斯】,【夫】,
35、【三军】
36、【夺】
37、【匹夫】
38、【笃志】【笃】,
39、【切问而近思】
【切】,
40、【仁】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翻译:
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
8、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翻译: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
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1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
1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
三、理解性默写: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来表示。

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6、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7、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8、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9、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10、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
是:
11、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1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四、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政治家,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论语》与、、并称“四书”。

2、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
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
3.文章关于学习的态度的有哪些?
4.文章关于学习的方法的有哪些?
5.文章关于道德修养的有哪些?
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7.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8.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9.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4、【愠】生气,恼怒。

5、【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日】每天。

8、【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9、【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0、【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1、【信】诚信。

12、【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3、【十有五】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4、【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5、【惑】迷惑,疑惑。

16、【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17、【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
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8、【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9、【逾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20、【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2、【殆】疑惑。

23、【堪】能忍受。

24、【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一说,指仁德。

25、【者】代词,“……的人”。

26、【好】喜爱,爱好。

27、【乐】以……为快乐。

2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吃。

【疏食】,粗粮。

【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29、【于】介词,对,对于。

30、【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31、【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2、【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33、【川上】河边。

【川】,河流。

3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用于句未、表示感叹。

35、【三军】指军队。

36、【夺】改变。

37、【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38、【笃志】志向坚定。

【笃】,坚定。

39、【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切】,恳切。

40、【仁】仁德。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

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8、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翻译: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三、理解性默写: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7、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1、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四、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2、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匹夫不可夺志、富贵浮云、箪食瓢饮
3.文章关于学习的态度的有哪些?
答: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文章关于学习的方法的有哪些?
答: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5.文章关于道德修养的有哪些?
答: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匹夫不可夺志也。

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参考:围绕“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回答即可。

7.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参考:围绕“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回答即可。

8.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参考:围绕“选择他人长处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短处就要改正”回答即可。

9.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参考:围绕“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勤奋好学;谦虚诚恳;温故而知新,日积月累”回答即可。

(三)第16课《诫子书》检测题
班级: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夫】
2、【静】
3、【以】
4、【淡泊】
5、【无以】
6、【明志】【明】,
7、【致远】【致】,
8、【广才】
9、【[淫慢】【淫】,
【慢】,
10、【励精】【励】,11、【险躁】
【险】,
12、【治性】【治】,
13、【年与时驰】
【驰】
14、【意与日去】
15、【枯落】
16、【多不接世】
17、【穷庐】
18、【将复何及】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
三、理解性默写: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2、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座右铭的两句话是:
3、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句子是:
4、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
四、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
2、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
3、本文作者主要从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4、【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5、【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6、【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7、【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8、【广才】增长才干。

9、【[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10、【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11、【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12、【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13、【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4、【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5、【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6、【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7、【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三、理解性默写: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座右铭的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句子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四、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
2、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

3、本文作者主要从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
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答: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示例: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要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答:诸葛亮认为,.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志、学、才。

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修养是成答: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四)第20课《狼》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屠】
2、【止】
3、【缀行甚远】 【缀】,
4、【投以骨】
5、【从】
6、【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 【驱】, 【如故】, 7、【窘】 8、【受其敌】 9、【顾】 10、【积薪】 11、【苫蔽成丘]】 【苫蔽】, 12、【弛】
13、【眈耽相向】【耽眈】,
14、【少时】
15、【径去】【径】,
16、【犬坐于前】
17、【久之】
18、【暝】
19 、【意暇甚】【意】,
【暇】,
20、【暴】
21、【洞其中】【洞】,22、【隧入】【隧】,
23、【尻】
24、【假寐】【寐】,
25、【盖】
26、【黠】
27、【顷刻】
2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变诈】,【几何】,
29、【止增笑耳】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翻译:
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翻译:
3、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
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翻译:
5、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翻译:
6、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翻译:
7、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翻译:
8、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翻译:
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翻译:
10、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三、理解默写:
1、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的性格的句子是:
2、表现狼狡猾的句子是:
3、表现二狼与屠户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的语句是:
4、表明“一狼洞其中”的目的的句子是:
5、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是:
四、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狼》选自,本文作者是,他的号是:,是著名文学家,世称。

2、从文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

3、原文有三处描述狼阴险狡诈(黠的本性)的句子,分别是:
4、在两狼的追击下,“屠大窘”说明什么?屠户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