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历史汇编: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章节综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末历史汇编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章节综合
A.都采用奴隶集体劳动的耕作方式B.都体现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
C.可用于研究世界古代的食物生产D.古埃及农业受到东汉的影响
6.(2022-2023年·北京朝阳·高二上统考期末)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①地区是小麦和水稻的原产地B.①地区最早驯化了骆马和山羊
C.①地区最早栽培了辣椒和大麦D.①地区是玉米和番茄的原产地
7.(2022-2023年·北京昌平·高二上统考期末)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大麦和小麦传入希腊后,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古罗马也以谷物为主;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等。

这段叙述表明了新航路开辟前()
A.古代不同地区的生产食物情况B.农作物没有洲际间的交流
C.粮食作物在各大洲间相互传播D.农耕起源于西亚和中美洲
8.(2022-2023年·北京顺义·高二上统考期末)《建始县志》记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

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材料佐证了清代()
A.玉米的传入解决了当地人的温饱问题B.山地适合种植玉米取代了其它农作物
C.人口急剧增长导致商品经济迅速发展D.大量开垦山林荒地自然环境受到冲击
9.(2022-2023年·北京海淀·高二上统考期末)1996年,中国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制定了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中国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476.5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65789.2万吨,中国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因为()
①政策支持①制度创新①农业科技进步①服务贸易发展
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
二、材料分析题
10.(2022-2023年·北京丰台·高二上统考期末)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
材料一农业仓库是一种起源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农业金融制度,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各县必须要有由农民银行设立的农业仓库”的决议,大力推行新型农仓建设,这是中国粮食储备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利用信货资金建设仓储设施。

这种新式农仓的推行,改变了过去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出资建仓进行管理的规定,鼓励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当时的农民、中国、新华等银行均在各地设立了仓库。

农业仓库还具有加工、包装、农产运销等业务,可起到活跃农村之效。

为指导各地农仓建设,国民政府陆续颁布《农仓法》《农仓业法》等法规,确立了农业仓库的法律地位。

农仓也从局限于储藏粮食,扩展到辅助农业生产的功能,加之金融资本的进入使得新农仓在当时获得了较快发展。

一定时期内,全国仓储容量大幅增加,对保障粮食供应发挥了作用。

然而,农业仓库毕竟属于新生事物,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在推广过程中出现政府财力匮乏、经营思路单一、农户受益不大缺乏热情、仓储农产品不足、存储设备简陋粮食发霉、不能有效防虫、交通运输障碍等问题,于1937年最终陷入低谷。

——摘编自白丽萍《民国时期关于“农业仓库”的研究和讨论》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处于积贫积弱状态,粮食安全问题突出。

为稳定民心,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政府着手恢复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粮食储备设施,出台一系列政策。

基本上形成了以甲字粮(国家统一管理的特种粮食储备,主要用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动用权属国务院)、战备粮、周转粮、农村集体储备粮四部分为主的粮食储备体系。

1978年以来,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粮食价格稳中有降,农民甚至出现“卖粮难”现象。

为此,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专项储备粮制度,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粮库,完善配备先进的储粮设备。

从2000年开始,分别设立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进行垂直管理。

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多层次、全社会的储备体系。

——摘编自金梅、刘洋等《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
(1)依据材料一,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仓建设。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11.(2022-2023年·北京昌平·高二上统考期末)马铃薯
印第安人在南美安第斯山脉发现野生马铃薯,开创了人类驯化与食用马铃薯的先河。

凭借马铃薯的给养,南美印第安人进入农耕社会,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缔造了显赫的印加帝国。

马铃薯来到欧洲之后,提高了所播种地区的食物供应能力,打破土地原有供养人口的极限,实现人口倍增,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将更多的劳动者从种植业中解放出来,促使人们转入乡村制造业,支撑英国跨越劳动力限制的门槛,引发最初的英国工业革命。

马铃薯约在明朝万历年间进入中国,传入后的400年里,中国人口从不足1亿增长到4.3亿。

马铃薯传入美国后,很快就成了美国人的主要食物。

随着科学技术在马铃薯食品加工中的运用,薯条、薯片加工业兴起。

20世纪50年代,美国现代快餐业步入高速发展轨道,随着一些快餐集团海外市场的拓展,油炸薯条、薯片迅速成为流行食物,风靡全球,影响至深。

21世纪以来,中国马铃薯播种面积稳定在8000千公顷左右,遍布各个省、市、区。

马铃薯的传入传播,对中国土地的开发利用、人口增长及社会发展、生态和谐持续、国民饮食营养的丰富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王秀丽陈萌山《马铃薯发展历程的回溯与展望》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马铃薯的驯化与传播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2.(2022-2023年·北京顺义·高二上统考期末)农业的发展
材料一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与山林。

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中国人的饮食开发出不少美味佳肴,可是其中最丰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质与素食的蛋白质。

材料二雅典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

……雅典的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城邦四分之一的消费量,更多的粮食需要橄榄油、葡萄酒等土特产品与外部交换。

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城邦饮食方面的不同点。

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13.(2022-2023年·北京朝阳·高二上统考期末)粮安天下
材料一工业革命以来,英国掀起开凿运河和修建铁路的高潮,保障了廉价且稳定的大宗货物运输,也为治理日益突出的粮食问题提供了条件。

1839年反《谷物法》同盟在曼彻斯特建立,同盟认为《谷物法》抬高了粮食价格,导致工人无钱购买工业制造品,也阻碍了欧洲大陆进口曼彻斯特的纺织品。

1846年英国政府废除《谷物法》后,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小麦。

1750年到1850年间,议会颁布法案推动了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大量荒地因被圈占而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提高了粮食产量。

注①:《谷物法》是英国1815年制定的限制谷物进口的法律,其目的是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

《谷物法》的实施,导致其他粮食输出国家对英国工业品提高关税。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析英国“粮食问题治理”的历史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持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粮食储备体系,开展粮食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建立规范统一的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

继续稳定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建立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

自2016年起,中国连续向亚非拉5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建立了3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近千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治理”。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和贸易发展,C项正确;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中国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粟麦,并不是只适合种植水稻,排除A项;美洲的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中国抗饥荒能力,但并未彻底解决饥荒问题,排除B项;世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是农业机械化、杂交育种技术突破等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并非只得益于农业机械化,排除D 项。

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①正确。

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式家庭劳作,是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①正确。

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促进了家庭劳作方式的产生,①正确。

家庭式劳作有利于保障小农的自给自足,有利于社会稳定,①正确。

D项正确;ABC项不符材料,排除ABC项。

故选D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是,使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为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说法①①①符合题意,A项正确;人类完全摆脱自然资源束缚说法太绝对,说法①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

故选A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国和巴西逐渐成为欧洲市场大米的主要供应者,反映了物种传播促使全球农业布局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水稻的原产地并非意大利,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欧洲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排除B项;欧洲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与美国、巴西大米大量投入欧洲市场不符,排除C项。

故选D项。

5.C
【详解】东汉牛耕反映了农业生产情况,古埃及人放牧反映了畜牧业的发展,二者可用于研究世界古代的食物生产,C项正确;A项不符合东汉,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古埃及,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古埃及农业受到东汉的影响,排除D项。

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玉米和番茄原产于中南美洲,①是美洲,D项正确;小麦原产于西亚,①是东亚,排除A项;公元前7500年,伊朗驯化山羊,公元前3500年,秘鲁驯化骆马,①位于欧洲,排除B项;辣椒原产于中拉丁美洲热带地区,原产国是墨西哥,①是非洲,排除C项。

故选D项。

7.A
【详解】材料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以及希腊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古罗马以谷物为主,古代中国主要种植粟、麦和稻,美洲主要种植玉米和甘薯,这直接表明了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生产食物情况,A项正确;大麦和小麦传播到希腊,属于洲际间的物种交流,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古代世界各大洲间粮食作物生产相对独立,传播交流很少,排除C项;材料涉及到了西亚、非洲、欧洲、中国和美洲很多地
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不能片面认为农耕起源于西亚和中美洲,排除D项。

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可知,由于大量开垦山林荒地,种植农作物,导致自然环境受到冲击,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地人的温饱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排除A项;山地除了种植玉米外,还种植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排除C 项。

故选D项。

9.A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取得成就的原因有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①①①符合题意,A项正确;服务贸易发展与粮食生产提高没有关系,①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选A项。

10.(1)评价:受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影响;国民政府推进现代农仓建设,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带动了金融、工商等行业发展;增强了乡村经济活力;确立了农业仓库的法律地位;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定时期内,使全国仓储容量的大幅增加,对保障粮食供应和抗日战争发挥了一定作用;因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农仓建设和社会作用有限。

(2)(2)特点:国家高度重视;统一管理;种类齐全;具有阶段性;形成体系;与改革开放相适应;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社会性的储备体系。

影响:新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不断发展,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事业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利于粮食等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粮仓仓容紧张和仓储水平落后的局面;积累了一整套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经验;对扩大国内需求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详解】(1)评价:根据材料一中“农业仓库是一种起源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农业金融制度”可知,受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影响;“大力推行新型农仓建设,这是中国粮食储备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利用信货资金建设仓储设施”可知,由政府主导进行;根据“改变了过去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出资建仓进行管理的规定,鼓励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可知,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根据“农业仓库还具有加工、包装、农产运销等业务,可起到活跃农村之效”可知,金融、工商等行业发展,增强了乡村经济活力;根据“国民政府陆续颁布《农仓法》《农仓业法》等法规,确立了农业仓库的法律地位”可知,确立了农业仓库的法律地位;根据“农仓也从局限于储藏粮食,扩展到辅助农业生产的功能,加之金融资本的进入使得新农仓在当时获得了较快发展”可知,有利于农业等相关领域的生产和发展;根据“一定时期内,全国仓储容量大幅增加,对保障粮食供应发挥了作用”可知,一定时期内,使全国仓储容量的大幅增加,对保障粮食供应和抗日战争发挥了一定作用;根据“政府财力匮乏、经营思路单一、农户受益不大缺乏热情、仓储农产品不足、存储设备简陋粮食发霉、不能有效防虫、交通运输障碍等问题,于1937年最终陷入低谷”可知,因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农仓建设和社会作用有限。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基本上形成了以甲字粮(国家统一管理的特种粮食储备,主要用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动用权属国务院)、战备粮、周转粮、农村集体储备粮四部分为主的粮食储备体系”“从2000年开始,分别设立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进行垂直管理”“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
多层次、全社会的储备体系”等信息可知,国家高度重视,统一管理,种类齐全,具有阶段性,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社会性的储备体系。

影响:综合材料二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国家治理等方面分析可知,新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不断发展,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事业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利于粮食等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粮仓仓容紧张和仓储水平落后的局面,积累了一整套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经验,对扩大国内需求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11.提取信息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人类驯化与食用马铃薯开始于美洲的印第安人;马铃薯提高了所播种地区的食物供应能力,促进了人口增长;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引发最初的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人民的食物结构;促进了马铃薯相关工业的兴起;中国广泛播种马铃薯,促进了中国土地的开发利用、人口增长及社会发展、生态和谐、国民饮食营养丰富。

【详解】根据“印第安人在南美安第斯山脉发现野生马铃薯,开创了人类驯化与食用马铃薯的先河”得出人类驯化与食用马铃薯开始于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根据“提高了所播种地区的食物供应能力,打破土地原有供养人口的极限,实现人口倍增”得出马铃薯提高了所播种地区的食物供应能力,促进了人口增长;根据“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引发最初的英国工业革命”得出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引发最初的英国工业革命;根据“马铃薯传入美国后,很快就成了美国人的主要食物”得出改变了人民的食物结构;根据“随着科学技术在马铃薯食品加工中的运用,薯条、薯片加工业兴起”得出促进了马铃薯相关工业的兴起;根据“对中国土地的开发利用、人口增长及社会发展、生态和谐持续、国民饮食营养的丰富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出中国广泛播种马铃薯,促进了中国土地的开发利用、人口增长及社会发展、生态和谐、国民饮食营养丰富。

12.不同:中国饮食以粮食等素食为主;古希腊副食种类比较丰富。

原因:中国自然环境适合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粮食多。

古希腊近海多山少平原,自然环境不适合农耕,粮食不能自给,适合工商业和海外贸易。

【详解】不同:根据“最丰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质与素食的蛋白质”得出中国饮食以粮食等素食为主;根据“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得出古希腊副食种类比较丰富。

原因:根据“田畴相接,庄稼丰茂”得出中国自然环境适合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粮食多。

根据“雅典的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城邦四分之一的消费量,更多的粮食需要橄榄油、葡萄酒等土特产品与外部交换”,结合所学得出古希腊近海多山少平原,自然环境不适合农耕,粮食不能自给,适合工商业和海外贸易。

13.(1)历史影响:有效解决了英国的粮食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提高工人生活水平;推动了交通运输的进步,促进了国内市场和贸易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和世界市场的扩展;打击了英国的土地贵族,推动了英国政治改革进程。

(任意4点)
(2)背景: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先天不足”(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人口激增,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国际形势动荡,粮食安全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确立了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
针。

措施:通过制度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乡村振兴战略等)和农业科技创新,保障粮食生产;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确保粮食流通有序畅通;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向亚非拉国家提供粮食、技术援助,促进粮食安全水平协同提升。

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构建了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详解】(1)历史影响:根据“英国政府废除《谷物法》后,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小麦”“议会颁布法案推动了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大量荒地因被圈占而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提高了粮食产量”和所学知识可知,有效解决了英国的粮食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提高工人生活水平;推动了交通运输的进步,促进了国内市场和贸易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和世界市场的扩展;打击了英国的土地贵族,推动了英国政治改革进程。

(2)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持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国连续向亚非拉5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建立了3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近千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背景、思想、措施、评价等方面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治理”,即背景: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先天不足”(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人口激增,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国际形势动荡,粮食安全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确立了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措施:通过制度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乡村振兴战略等)和农业科技创新,保障粮食生产;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确保粮食流通有序畅通;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向亚非拉国家提供粮食、技术援助,促进粮食安全水平协同提升。

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构建了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