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节日》说课稿
一、说教材
《传统节日》是一首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

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联结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

全文共有八句话,前七句话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七个一年中重要的传统佳节和相关习俗。

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相呼应,表示新春佳节转眼又至。

全文语言平实,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

配合韵文内容,安排了贴窗花、赛龙舟两幅插图,体现了传统佳节的热闹、喜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直观地了解节日习俗。

二、说学情
本课的内容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学生喜闻乐见。

教学时,主要让学生根据图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这些传统节日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

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是: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说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词。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齐读。

(2)听写词语。

2.谈话导入。

导语:上节课,我们详细了解了我国的四个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感受到了我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其他几个传统节日,继续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二)朗读感悟,学文识字
1.指四名学生接力朗读前四句话。

2.学习第五句话: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1)学生齐读、思考:
①这句话介绍了哪个传统节日?(乞巧节。


②“乞巧”是什么意思?(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


③认识生字“乞”“巧”,“乞”和“气”对比识记;“巧”组词识记:巧妙、巧手。

(2)谁知道“牛郎织女会鹊桥”的故事?(指名讲述,教师补充)
①(课件出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图)补充。

②学习生字“郎”,可对比识记:郎—朗。

(3)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民间故事?
(4)师生对读第5句话,男女生对读,同桌对读。

3.学习第6句话: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1)自由读,然后跟同桌说说中秋节的习俗。

(2)明白中秋代表团圆的节日意义。

(3)认读生字“饼”,说说自己吃过什么馅的月饼,回忆八月十五和家人吃月饼赏月的情景。

过渡:“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关于月亮,关于中秋,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你们知道吗?
(4)多形式朗读。

4.学习第7句话: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1)自由读,想一想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2)说到登高,我便会想起王维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学习生字“赏”“菊”:“赏”和“堂”对比识记,“菊”
借助菊花图片识记。

(4)教师简介重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5)拓展:九月九日重阳节,让我们牵起爷爷、奶奶的手,让我们牵起外公、外婆的手,去踏秋,去赏菊……
(6)多形式朗读。

5.学习第8句话: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1)学生齐读句子,边读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最后一句话与第一句话相呼应,表示新春佳节转眼又至。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三)练习排序,指导表达
1.给节日排序。

(1)(课件出示节日名称)指名读。

过渡:本篇韵文共介绍了我国的七个传统节日,除了“乞巧节”告诉我们是“七月七”以外,其他的都没说具体时间,你知道这些节日的时间吗?
(2)学生说每个节日的时间,教师对应展示。

(3)学生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重新排列这些节日。

2.指导表述: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的。

(1)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节日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2)回忆自己是怎样过节的,如是跟谁一起过的,都做了些什么,过得怎么样等。

(3)分小组交流后,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四)明确要点,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卡片:敬、转、团、热、闹。

2.引导观察生字结构和各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明确书写要点。

3.教师范写并讲解书写要点,学生书空。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投影展示学生书写作品,集体评价,评价指明比例和关键笔画,然后再练写。

(五)回顾课文,作业设计
1.教师小结。

2.画一画关于传统节日的画,在班上做一个“传统节日画展”。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说板书设计
七、说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以我国传统节日为题材的韵文,在识字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每个传统节日的内涵,感受传统节日的欢庆方式及其独特的节日习俗,并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的目标。

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1.在导入课题环节,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传统”,知道春节、清明节等就是传统节日;“过春节、贴窗花”等就是传统习俗,既让学生认识了生字,理解了词意,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这篇课文源于生活,很多场景是学生所熟悉的。

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如在了解春节的习俗时,我让学生闭眼倾听,边听边想象,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踊跃地讲述着过年时的情景,既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课堂气氛变得热烈、欢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