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易错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剖析:因忽略了古诗文相关的语言现象, 望文生义,牵强附会。这两个词属于古今 异义现象。“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 上的拘谨局促,“放荡”指自由自在,无 所拘束。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 运用对比指出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 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 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 不尽的畅快。再联系后两句诗,一个心花 怒放、志得意满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眼前了。
易误点六:随心所欲,忽略暗示信息,偏离出题 人本意 【例7】 江宁夹口三首(其 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试题: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 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 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 体内容简要赏析。
剖析:该答案就“风”论 “风”,忽略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人咏风的实质是为了赞人。 这本是首借物抒情诗。诗人以 风喻人,托物言志,风不舍昼 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诗人 以风及人,着意赞美具有高尚 品格和勤奋精神的人。
典故不明,情感主旨理解悖谬。 【例12】 塞下 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道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本诗首句用了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欲击 匈奴时说的“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 革裹尸还葬”一语;二句反用定远侯 班超晚年思归上书“愿生入玉门关” 之意;三句引《公羊传》中“晋人破 秦,……匹马只轮无返者”表明奋力 杀敌,莫使敌人逃回巢穴之心志;四 句取薛仁贵三箭射杀匈奴,击退敌兵 的典故,表达要继续威镇边关的心意。 综上所解,本题就不难做答了。
易误点五:孤立解析诗句,一叶障目。 【例6】 谢亭 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试题:分析“红叶青山水急流”这句诗 的妙处。
误答:这句诗写出了枫 叶红了,大山青了,溪 中的流水在急匆匆流着 的美好景象。一切景语 皆情语,欢快的景象暗 示欢快的心情。
掊析:该答孤零零地鉴赏“红叶 青山水急流”,而没把该诗句放 在整首诗中鉴赏,是一叶障目, 不见森林的结果。正确理解首先 要抓住题目中的“谢亭”这一特 定意象和“送别”这一事件,辅 助以诗句中“劳歌”“行 舟”“日暮”“酒醒”“风雨” 等意象,就会品味出诗中的“离
易误点九:
不熟悉答题格式,思路混乱剖析: 这类错误出现在所有类型的诗歌鉴 赏题中。考生往往因为不清楚答题 的步骤和格式,或遗漏要点,或重 复赘述,或语无伦次。即使理解了 诗意,也答不到点子上。所以应该 掌握基本答题格式。
辽宁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以主观 题为主,相对客观题型来说,更开放 灵活,对考生能力要求也提高了,可 以说是集知性、感性、理性于一身的 能力测试。难度增加,新题型下的新 问题也随之产生。
易误点一:古诗文特殊语法功能不明, 望文生义,颠覆诗歌形象和意旨。 【例1】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试题:结合“龌龊”和“放荡”在诗中 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 误答:这两个词都揭示诗中人物放浪形 骸,不思进取,纵情享受的丑陋嘴脸
Biblioteka Baidu
易误点八:表现手法不明,理解肤浅。 隐喻双关不明,不解诗中“委曲”。 【例9】 纳凉 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试题: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误答:在波光粼粼的 莲池旁,随风飘浮的 柳荫下纳凉,表现诗 人闲适的心情以及对 田园生活的喜爱。
剖析:未解诗中双关语义。诗贵含蓄, 诗文中往往有双关词语,委曲生成双 重含义,言此而意彼,体味时,除把 握表层义外,还要深品言外之意。本 诗中,表层义体现作者对凉意的追求, 同时题目中的“凉”字和诗中表明态 度的“追”字都具有双层含义,再加 上 “参差起”的“船笛”与“自在香” 的“池莲”对比,隐喻自己的心愿: 渴望远离狂热的官场社会,着意追求 理想中的清凉世界。
易误点三: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例3】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试题:这首诗主要写村行之景请主要 概括诗人笔下的景物特点。
误答 :本诗描绘了曲折 的山间小径 ,初黄的菊 花,斜阳映照下的山峰, 飘落的棠梨叶和像白雪一 样开放的荠麦花 。
易误点七 :采点不全 ,遗漏要点 【例8】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试题:这首诗中“断弦”很具有表现 力,请就此细节简要赏析 。
误答:流落江湖的艺人在 弹奏乐曲,对着悲凉的月 色,用情至深,情到深处 时把弦弹断已是泪流满面。 “断弦”表现月人四处流 浪和亲人失去联系的悲伤。
试题: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 “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 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 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误答:许多考生没注意到“且 用意基本相同”这几个字,而把两 首诗的氛围作了截然不同的分析或 就其中一首大力评价。
剖析:这背离了出题人的本意,从 而造成了答题的偏差。在整体把握 上顾此失彼,不注重题干中提示的 比较角度;在表述上要点不全,带 有明显的个人感情色彩。问题体现 着命题者的思路,决定着考生的答 题方向,不能以“我”为主,忽略题 干中暗示信息。除了题干信息的暗 示作用外,还要注意题目的暗示、 序文的暗示、注释的暗示等。
正确理解首先谢这要抓住题目中的谢亭这一特定意象和送别这一事件辅助以诗句中劳歌行舟日暮酒醒风雨等意象就会品味出诗中的离定意象和送别这一事件辅助以诗句中劳歌行舟日暮酒醒风雨等意象就会品味出诗中的离愁别绪来易误点六
古典诗词鉴赏
易错易混题剖析
付子婷
2008年3月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是: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 巧;(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
忽略“物与志”的必然联系,弱化 形象的典型意义。 【例11】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试题:请谈谈你对“风”这一形象 的理解。
误答:清风袭来,吹散浊 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当 万籁俱寂时,她又不辞辛 劳地吹响松涛。这是清凉 快意,勤快辛劳,惹人喜 爱的风的形象。
古诗文语法功能或行文规则不明造成的文辞误解 现象还包括:
①一词多义,如“闲居少邻并”中“少”的意思是 “少有”,若理解为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 伴,就错了;②两个单音词被看成一个合成词,如 “今朝试卷孤篷看”的“试卷”是动词性质的“试着 卷起”的意思,不能理解成“考试的卷子”;③词类 活用,“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冷” 都因用了使动用法产生新的意义;④倒装句式,如 “多情应笑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的倒装,若不 明此特点,必产生误解;⑤互文修辞,如“秦时明月 汉时关”一句,“秦”和“汉”互相补充,是“秦汉 时的月亮和关隘”的意思,理解成“秦代的明月,汉 代的关口”就错了。
剖析:此答只写了“断弦”所反映的一个方 面——从弹筝人的心理来鉴赏,不全面。其 实这个题可紧扣断弦的原因,从三个角度分 析:首先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岭色 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的音乐形象,想 象瑰丽,表现乐曲繁促酣畅;“断弦”表明 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其次,“断 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创造着 音乐形象,又被音乐形象感动,心潮澎湃, 不能自已,拨断琴弦。)最后,断弦也揭示 了 “泪很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 乐人倾情,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拿张小纸条,考道政治小题我是大孟我怕 谁~~~~~嘿嘿嘿)
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 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2)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 为力 (3)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4)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 办事 A、(1)(4) B、(2)(3) C、(1)(3) D、(2)(4)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 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 多。 试题: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 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 结合词句简析之。
误答:通过“扁 舟”“风雨”“孤” 等词语可见,诗人孤 身一人飘泊江湖,心 中充满惆怅和孤寂。
剖析:上述答案没有写出“层 次变化”,结合的词句也没找 准,所谓的关键词不关键。正 确答案是,“夜如何”写出诗 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 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 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 无限欣喜之情。
误答:作者写了诗人的羁 旅早行的情景,通过“疏 木”“残星”“两三 声”“霜重裘冷”营造了 荒凉冷寂的氛围。表现了 诗人孤独凄凉、思乡怀人 的心境。
剖析:不分主次,受辅助信息干扰,没有 把握本词的关键句——心共马蹄轻。本词 是通过“疏木”“残星”“两三声”“霜 重裘冷”等辅助信息,采用反衬的表现手 法以动衬静营造清幽静谧的氛围。诗人的 心情是轻松愉悦的。有直接表现:尽管霜 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 有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 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可见关键词 句之所以成为关键是因其有不可替代性:
剖析:这个答案回答了此时描写 的景物 却没有对其特点进行概 括,属于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本题答题要点有二:一是概括, 二是分析特点。把握特点可以从 两方面分析。首先分析“形”, 包括形声色味;其次从“神”方 面分析,即对景物的主观感受。
易误点四:主次信息不分,忽略关键 词句,误品意旨。 【例4】少年游 早行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 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话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 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试题:诗中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 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 要赏析
浅近理解哲理诗中的形象化解说, 事与理分家。 【例10】 泛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试题:本诗通过形象的思维,创造 出一种自然真切的意境,巧妙地说 明了什么哲理?
误答:说明只有足 量的江水,才能浮 起大船。阿
剖析:未将诗中事理延伸升华,解 题力度不够。本诗将做一件艰苦工 作,比作水上行船,“春水生”, 则浮力大,大船便轻似鸿毛;反之 就要“枉费推移力”。就是说,无 论做什么事情,只有基础厚功力深, 才能驾驭自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此为朱熹治学心得。欣赏这类 诗句,一定要透过形象地描绘,挖 掘隐含于其中的深刻哲理。
误答:通过对春社情 景的描绘,表现了当 地百姓的思想麻木、 愚昧无知的可悲现实。
剖析:该答案完全脱离诗歌文本, 仅是根据“是古代农村祭祀土神的 日子”这一注释,妄加推测,结果 得出完全违背诗歌本义的答案。其 实认真阅读不难看出,本诗通过 “稻粱肥”“豚栅鸡栖”“桑枳” 等景物描写,形象地点染出一幅物 阜人丰、欢快清新的农家生活图景。 最后一句从侧面烘托出春社的热烈 场面,人们的倾情之乐。
试题: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误答:1、这是一首边塞诗。作 者对年老仍需戍守边关的抱怨情 绪,希望能活着入关,回归故里。 2、面对战士的尸首,作者控诉 战争的残酷,并表达了同情之情。 3、作者表达了收裹战士尸体战 败而归,仅留下“一箭”在边关。 事业未成却返回海窟,壮志难酬 的遗憾。
剖析:以上错答同因——不了 解诗中典故。完全背离原诗意。 典故的运用使作品含蓄凝练, 表意丰富,耐人寻味。但又往 往给不了解典故的读者带来理 解上的困难。以致学生回答肤 浅、张冠李戴、离题千里。
易误点二:脱离文本,主观臆测。 【例2】 社日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社日”是古代农村祭祀土神的 日子,每年春秋两次。 问题:本诗通过春社情景的描绘,表现 了什么? 误答:通过对春社情景的描绘,表现了 当地百姓的思想麻木、愚昧无知的可悲 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