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5篇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
这是一本讲述一个穆斯林家庭三代人的命运沉浮的故事。
在不同时代下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相关,最后衍变成一场悲剧,最终郁郁而终。
令人抽象地体会到命运的多舛以及爱的深沉。
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幼年的韩子奇如何在机缘巧合下入住了北京一户普通的穆斯林家庭后想当时的主人家学习琢玉的技术,历经磨难之后成就一番大业,但因时代背景以及命运的捉弄下使得家业不复存在,以及韩子奇与师傅两个女儿的情感纠纷为主线。
第二部分则以韩子奇的女儿韩新月为主人公,讲述韩子奇一家在经历“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以及一系列政治上的动荡后幸存下来,生活逐渐步入正规,但又因上代人的恩怨情仇以及韩新月有先天性心脏病最终衍变为一场悲剧。
令人感概“命运”与“情”这两个词。
这是一本将“爱”这个抽象的概念表达的如此真实的书。
有韩子奇与他师傅的大女儿“梁君璧”相互支撑的爱情。
有韩子奇与师傅的小女儿梁冰玉在身处异乡且生命受到威胁下相互依靠的“禁断之恋”。
也有三代人韩天星与其原本厂友—一个朴实的女孩容桂芳,因他的母亲梁君璧看不起容桂芳的家世,用离间计将两个相爱的人因误会而“咫尺天涯”的没有结果的爱情。
以及韩新月与其老师楚雁潮的师生之恋,但因回族的规矩以及韩新月的先天性心脏病从而变成一段凄美而悲壮的爱情。
无一不使人感概万分。
并不像一些小说的圆满结局,而是以悲剧结尾,使情的理解更为深刻且难忘。
当韩新月卧病在床,得知自己的病已不是现代医学可以力所能及的时候,她请求楚雁潮放弃自己,任自己自生自灭时,楚雁潮愤怒了,他向新月诉说:“爱是什么?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烧的是煤炭还是木材,是大树
还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爱就是爱,它是人类自发的美好情感,我因为你才爱你,此外没有任何目的,不要用’自我牺牲’这样的词来贬低我,我们双方都不是祭坛上的羔羊,我们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爱得越深,爱得强烈,爱得长久,这就是一切!”如此感人肺腑的一段话令多少读到这的人潸然泪下。
爱得浓郁,爱得深沉,此情此景,也不枉此书的好评如潮。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2
早就听说《穆斯林的葬礼》这部著名长篇小说,一部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里面有最纯洁的梦想和最痛楚的命运。
据香港《镜报》月刊报道,在中国青年最喜欢的二十本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中,《穆斯林的葬礼》排名第五位。
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小说。
然而在今天以前,我甚至不知道这本书有电影版和有声版。
在寒假中选择这本书,是出于对作者的崇拜,想知道是怎样奇巧的构思,怎样细腻的文笔,怎样的对于时事的巧解,才能够获得如此殊荣。
当读书成为了一种习惯,似乎一片读后感就会随之产生。
(一)他们是改变中的穆斯林
三代人的命运,与玉的几度兴衰融合在一起,如果玉碎,那么人呢?
一生以制作玉器为生的手艺人——梁玉清,雕得一手的好玉,但是一生清贫。
老实本分的他在呕心沥血三年,作品即将完成之日“无常(即常用的离世)”,临死前,没有留下一句话。
梁玉清今生唯一的弟子韩子奇,同样为玉痴狂,耗尽毕生精力收集玉器,并在危难时刻前往国外,只是希望爱好一生的玉可以免于毁灭。
年少时,韩子奇是虔诚的穆斯林,希望可以跟随他的巴巴(在此处有长辈的意思)到达麦加朝圣。
玉,改变了他的一生。
看到玉的一刻,眼前缓缓流淌的一条河流,将他拖进了这个世界,如痴如醉。
遂没有继续做穆斯林的各种朝拜。
在临终时是半信半疑地念着“清真言”去世的。
韩新月是韩子奇的女儿,是新一代的穆斯林。
她是中国较早的一批大学生,学习西语。
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穆斯林这个民族的改变。
没有排斥外教者,一心追求着心中的美好和神圣。
虽命运无常,仍然保持着心中最纯净的爱,最执着的追求。
新月在临终时则义无返顾地呼唤着她所爱的老师“楚潮”的名字去世。
作为少数民族的穆斯林,正在经历很多的改变。
而文中三代人的命运和不同的追求与生活轨迹,正式在说明,穆斯林的上一代还在受着伊斯兰——这道宗教枷锁的控制,无法完全摆脱。
而像新月这样的新一代穆斯林,面对自己向往的爱情时,更多的遵从了自己的心意,跨越了民族,宗教信仰的诸多束缚。
三代人临终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要表达的正是被她称为穆斯林的回回民族,在前进中的巨大的变革,回回民族要想发展,要想享受现代文明如教育、爱情等等,在作者看来必须抛弃伊斯兰的枷锁。
(二)她是新一代的穆斯林
新月死了,没有完成她梦想中的学业,没有成为梦想中的翻译家,也没有和梦想中楚老师的在一起。
她的死,在于一个这个民族的诸多的封建礼教,在于母亲的阻挠和限制,在于时代的枷锁。
新月的死不在于疾病的凶险,更多的是礼教的束缚。
新月代表着希望和梦想,是所有美好的事物的代名词,作者霍达在她的身上寄托了很多的希望。
她学习的是当时的冷门——英文,是新中国的希望;她热爱的是翻译,希望能够将中国的优秀作品译制成册,介绍到国外,比如鲁迅;她可能与汉人通婚,在当时的回回当时几乎不可能;在她的葬礼上,楚燕潮出现了,在为葬人“试坑”的时候,楚燕潮毫不犹豫的跳了下去,作为汉人,也是不符合传统的······可见,在新月身上,有了很多突破传统,走向现代化的东西。
(三)细节是作者的巧思
书分为十七个章节,玉与月穿插进行,两代人的命运在改变中渐渐有了眉目。
而最后归于月魂,所有的真相:身世,命运,结局一一揭晓。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3
上学期,我和室友在宿舍的阳台上各养了一盆小绿植。
因为不便,暑假我们都没有把它们带走。
我心里很惋惜,觉得我的绿植会活不下来,因为它本来就是喜阴的植物。
一个暑假过后,室友养的那颗根系发达的小发财树茁壮成长,叶子绿得发亮,叶尖一顺儿朝下,一片盖住一片,不留一点儿空隙。
而往旁边一看,我养的那颗“袖珍椰子”就显得十分可怜了:细长的叶子大约有二分之一都呈现的是被晒干后的枯黄。
但是,它还活着,这让我十分惊讶。
它本来就是不宜暴晒的植物,我已经做好了它会枯萎的准备,没想到它到如今也顽强生长着。
它奋力挣扎,努力生存,也许只是想告诉我它也有选择茁壮的权利,即使被放弃。
选择?权利?这是两个很深刻的词。
选择的意思是为自己所做的决定,而权利是指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
每个人都有选择权利。
有的人选择去做一粒尘埃,散落在这个世界的边缘地带,浑浑噩噩度过一生。
而有的人选择成为一棵大树,努力茁壮成长,撒下片片阴凉。
这都是他们的选择,他们都有选择的权利。
但是,如果你真的选择去做一粒尘埃,你不觉得遗憾吗?《穆斯林的葬礼》中新月即使病重,但她对生活仍充满希望,没有放弃过活下去的希望。
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在盼着天亮,她也仍有开花的权利。
那生在这个新时代,拥有健康身体的我们呢?就直接浪费我们拥有的这一切资源,浑浑噩噩地度日,按部就班地去过每一天,让生活就如一潭死水,不起一丝波澜吗?人生本就像一只导管,欢乐流过,悲伤流过,一切流过,最后都是一场空,所以,我们更要留下我们来过的印记。
今朝如醉终须醒,病马昏鸦踏前程。
趁年轻去奋斗吧!不要害怕
前程渺茫,未来的一切本来就是未知的。
不要害怕艰难辛苦,人生本来就是一段修炼之旅。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如果你向往广阔,就去拥抱大海;如果你喜欢自由,就去遨游天际;如果你热衷挑战,就去攀登高峰。
只愿你是一棵小树,任何情绪都只会滋养着你长大,而不是将你击垮。
只愿你能长成参天大树,去触摸星星。
只愿你不负韶华不负己!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4
周末无事,又把曾经给我以很大震撼的《穆斯林的葬礼》读了一遍,即使六年过去,重新品读,这本难得的经典之作仍然让人心里涟漪四起,难以平静。
这是一本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情节构造跌宕起伏,感情描写真挚动人,主题内涵现实深刻,让人初读后便欲罢不能的好书。
再次拿起这本书时,未曾翻开,书中的人物便一个个跃然于脑海,梁亦清的正直刚毅、韩子奇的有情有义、梁冰玉的敢爱敢恨、楚雁潮的浪漫温润,韩新月的纯洁无暇,无不让人印象深刻。
《穆斯林的葬礼》的内容主要描写了老北京一家玉器商人的商海沉浮,以及这一家三代和围绕他们的人们的恩怨、爱恨纠葛,从而表现了近代华夏文化和穆斯林文化相碰撞所产生的一系列因果循环,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副生动、激荡的民国画卷。
这本书的结构比较独特,分别以“玉”和“月”为主题,两条主线同时进行,“玉”篇描写主角韩子奇与其岳父梁亦清的商海经历和主人公的爱情,“月”篇讲诉主角儿女成长经历和爱情旅程。
毫无疑问,书中人物的结局是充满悲剧色彩的,梁亦清一生投生玉器业,结果却因为玉而激愤而逝,韩子奇为一代“玉王”,最终也落得个事业失败,爱情失意,爱女早逝的结局,还有韩新月与楚雁潮注定有缘无份的爱情,如此种种,无不读出作者字字含情,也句句泣血的悲剧性表达。
本书行文一气呵成,同时书中人物命运时刻牵动着读者的心弦,让我们时而为之忧,时而为之喜,当最后书中人物的命运均已以悲剧收尾时,读者积蓄的感情便如溃堤之水般汹涌肆虐,情不自禁的为他们的命运扼腕叹息。
结尾的悲剧性还体现在命运的无常和讽刺意味,韩太太,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以及历史上根深蒂固的习俗,竭尽全力阻挠自己儿女与汉族人的爱情,可以说,她儿女的爱情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她酿成的,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她看作一个坏女人,她也不过是一个可怜人罢了,到最后他的丈夫道出了自己是汉人的真相,瞬间让她崩溃了,所以,这个女人也值得同情。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能给人心灵上的震撼,读之,对我们的心灵也是一次洗涤。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5
所以全文中隐隐流露出一种雅致宁静,与世无争的气息,但是玉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君子爱其品质,当然也会有人因为其价值而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
文中作者分别用“月”“玉”为线索,分别描写了民国初期到解放前前到结束社会复苏的两个时期跨越六十年的历史。
在这段复杂纷乱的历史中,不管是对两类人物冲突的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鲜明的爱憎之感,同时这种情绪也深深地影响着读者的情绪。
动荡的社会中容易产生悲剧,六十年中家族兴衰变迁,三代人命运沉浮,最终是一个个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
读后会产生一种压抑的情绪,但却触及读者的心灵,令人有荡气回肠的舒畅,同时使人产生对历史对社会深沉的思索。
仅仅是这单薄的一遍已经令我的心绪久久无法得到宁静了。
在这大量文字的背后,更让我看到了知识的可贵,姐妹情深的碧玉两人,皆因为所受的教育不同,对于爱情,对人生竟也产生了天壤之别。
玉儿对于爱情的执着,对于自由的渴望,她的大胆,果敢与无畏,正体现了新时期中国青年的新气息!而作为一代妇女的代表,碧儿的迂腐和落后,以及对于爱情的盲目和对于生活的依附,又是我不得不为之悲哀……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6
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读完了《穆斯林的葬礼》,合上这厚簿子的时候,竟仿佛沉溺在了老ROSE讲起泰坦尼克号时候闪着泪光的深邃眼眸里,心情也湿漉漉的,像最近江南的梅雨季节里久久不能晾干的衣服。
那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起落、几代人的身世浮沉以及那颠沛流离曲折复杂的情感,始终在我脑际徘徊。
回家路上,车水马龙,尘埃飞舞,可最终还是悠悠落地,突然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尘埃落定,终归于黄土一捊。
想起小说里的情节,宛如红楼梦里透露的禅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切不过过眼烟云,只是红尘走一遭。
我跟着笔者游过了玉的长河,游过了半世纪的历史海洋,游过了穆斯林信仰的圣地。
我随着笔者叹过了月的圆缺,叹过了兵荒马乱的年代,叹过了这家几代人的悲欢离合。
穆斯林的葬礼,这是一个家族的葬礼,一个从清贫到富贵又回到清贫的轮回。
韩子奇一生系玉,惜玉如命,最终玉尽人亡。
韩新月一生如月,纯净美好,最终月落无声。
笔者笔触细腻、笔锋委婉,宛如一位两鬓苍白的老人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和两代人互相纠葛的情感。
以玉和月的篇章交错地展现了在同一地点的两代人,最终又以韩新月的身世将玉和月汇到了一起,进入尾声。
最动人之处莫过于几段不同形态却都以悲剧告终的感情。
墨香四溢,悲从中来。
有韩子奇与梁冰玉之间义无反顾却有悖伦理的爱情,有梁君璧对丈夫深沉的隐忍的感情,还有韩新月与楚雁潮之间刚开花就被生命无情带走的爱情。
“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消磨这幽深的夜晚,尽管这颗心仍旧迷恋,尽管月光还那么灿烂……”这是书中严教授弥留之际,让最爱的学生楚雁潮为他和老伴念的拜伦的诗。
而当我看到新月离世前对楚雁潮的期盼时,当我看到新月离世后楚雁潮在墓旁拉琴时,我觉得这几句诗也应该念给他们听的。
从此生死两茫茫,鬓如雪,念成伤,何处话凄凉。
我们不再一起漫游。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7
初次端起了它,是在别人的推荐下。
刚看到书皮上的那一弯新月,那种神圣和庄严,透彻的穿过身体,像是在探寻,又像是在欣赏。
书中的“路”坎坷复杂。
情节像是一团被人千百次蹂躏,一线绕着一线;又像是剥洋葱,一层又一层。
但那淳朴庄严的内容,根本不会让人觉得乏味、无趣。
反而让人钻了进去,成为故事中的一员!一次次跌倒的新月,又在亲情和爱情的帮扶下一次次的站起来。
终甩脱不掉。
哪怕是一个小人物糟遇了不测或是遇到了麻烦,心都像是被刀割!悲切凄凉的爱,终使人伤心。
一个个故事情节,成了人们常挂嘴边的话题。
一部真正饱含世间人情的文学巨作,永远都是那样高雅、神圣。
问世间情为何物?仍是以一声声悲凉的惋惜告终……
如同李清照的那首词: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8
两代人的一生。
从晶莹剔透的君璧到顽固守旧的韩太太,
从活泼可爱的玉儿到满面沧桑的冰玉,
从潦倒穷困的到富可倾城到身心俱碎一无所有的韩先生,
从活泼到面冷心热的天星,
还有那一轮新月,没有等到月圆就月落了。
印象最深的是韩太太,青年时一身烂漫,到中年无情冷酷,心胸狭窄,生活与环境的变化真的会造就一个人,特别是结婚后对家长里短的琐碎与烦腻,很容易变成只顾小家庭的妇人。
韩子奇我认为是一生软弱自私的,爱情亲情信仰家庭都比不上事业的爱好,这何尝不是很多中国男人现在的写照。
但社会又需要这样的痴,这样的热爱,来成为社会的不朽的传奇。
新月与天星,亦成为他们母亲守旧与传统的牺牲品,失去了生命与爱情,错失了一生的幸福。
在书中,我倒赞成梁冰玉的生活方式,为爱为自由,敢于争取敢于拼搏也敢于退出,可惜她对女儿的放弃,造成女儿不幸的命运,也是对她那种自由的不赞成吧。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9
“月落玉长河”,是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改编成电影剧本时所用的名字。
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
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
其视角之宏大竟令我无法为这篇笔记写下一个属于自己的题目。
这部作品以两条并行的主线、细腻的笔触构造出一个穆斯林家庭几代的生活图景。
同时,也以独特视角反映了当社会的某些侧面,比如战争带来的无奈离别与孤独,生意人之间的诡谲无情。
作者的文字力透纸背,直指人性。
细腻处将人内心的矛盾挣扎刻画的淋漓尽致,大气时又能表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战争的残酷、人们内心的普遍焦虑。
在作者霍达的笔下,有许多感人至深的细节令人难以忘怀。
当单纯坚强的新月带着她注定无法守候的爱情无奈离世的时候;当楚雁潮多年后再在新月坟前拉起那首梁祝;当一切美好的东西破碎的时候,不忍、难过,却发现,小说中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苦楚,都那么的让人不忍责怪。
曾听一位朋友说倘若君璧不那样绝情,也许新月便不会遭受那样的悲剧结局。
然而,人非圣贤,作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作为一个妻子,君璧自然也有自己的坚持与苦衷。
很多时候,人性中的弱点似乎都是可以包容的,只是悲剧就在那些弱点之中一点点凝积成形。
这让我不免想起周国平的话“没有哪一种人性上的弱点是我不能原谅的,只不过有的是出于怜悯,有的是出于不屑。
”当君璧的狠绝、子奇的懦弱共同扼杀了新月这样一个纯真女孩的生命时,我们又如何能够不愤怒,如何能够不惋惜?
同时,文中点缀着的燕园之景、拜伦之诗、梁祝之曲,都为__增色不少。
从整个穆斯林社会向中原文化融入的宏观角度看,韩亦清、梁君璧等人始终保持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尤其小说中写到的韩亦清细细雕琢宝船的专注,梁君璧每日进行宗教仪式时的虔诚,都让人感受到了来自这个并不大众化的群体中透露出的一种坚持,正是这种坚持使得这一民族在汉族的大众群体中长期生存却又未曾被同化,依然保持其独特的民族特色。
诚然,对于民族的坚持,禁止与外族通婚,在某种意义上讲扼杀了新月和天星的爱情。
但另一方面,书中所描写的回族
婚嫁、葬礼等又都勾起了读者浓厚的兴趣,被其或庄重热闹,或肃穆悲痛的气氛所打动。
作者在后序中说,“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
每天从早到晚,又夜以继日。
我为他们的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
我已经舍不得和我的人物分开。
当我把他们一个一个地送离人间的时候,我被生死离别折磨得痛彻肺腑。
”这又是一个作者对于自己作品的一种投入与坚持。
当作者与人物进入同一个世界的时候,文中的人物也变得更加真实和富有灵气。
也许正是作者的这种情感投入才让这部小说变得更加富有魅力,才让读者也深陷小说人物的情感世界中。
下面是对书中一些细节的摘录:
“啊,安拉!宽怒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为着他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们来做试验!——穆斯林葬礼上的祷辞”
这段祷辞在全文开头和结局处都曾出现,透露出葬礼上的肃穆庄严,开头时出现时物是人非,而结局处出现,则已是新月的葬礼了。
个中滋味,自是耐人寻味。
“拜师仪式是极为简单的,不必焚香叩头,穆斯林最尊贵的礼节就是“拿手”,师徒二人把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双和琢玉有着不解之缘的手、两颗痴迷于同一事业的心,就连在一起了。
“梁亦清带着他来到西便门外拜谒祖坟,这里埋葬着梁家世世代代的先人,高超的琢玉手艺就是这样传下来的,以后,就只有传给易卜拉欣了。
梁亦清希望
得到先人的谅解,他想:易卜拉欣虽不是梁家的骨肉,也是穆斯林啊,身上流着同样的血!
“面对眼前一片没有生命的荒家,易卜拉欣看到的是一条流动的河流。
六尺之躯,一抔黄土,穆斯林们一个个离去了,什么都没有带走,把一切都留下来了,汇成了玉的长河。
现在,他怀着衷心的敬仰,涉下河去,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改变了。
”
这段文字是梁亦清收韩子奇为徒时的一段描写。
其中,“拿手”的简单礼节却有着令人震撼的感染力。
收徒这一段也反映出了穆斯林内部的向心力,只要是穆斯林,身上就流着同样的血的这种观念让人动容。
“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
琴弓亲吻着琴弦,述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的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
这是多年以后,新月已死,物是人非,冰月回来看望女儿,在坟前见到已近中年的楚雁潮为新月拉响这首《梁祝》。
在此,不得不又为两人坚贞的爱情所感染。
这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更加遥远的未来里,这个故事会继续感染着更多的人。
作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0
听说《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也就是这两年的事。
巢湖实习的时候,请求朋友推荐几本认为最好的小说看。
一个最铁的哥们儿向我询问了几个问题,沉思了一会,张口说,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保准符合你的需要。
然后滔滔不绝地给我叙述里面的故事情节。
这是我最早听说《穆斯林的葬礼》和它的作者霍达,友人在我心间播下的种子经过时间的掩埋并没有沉寂,以后又从不同渠道的听到了对这本书的推荐和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