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小册子160篇背诵篇目及情境式默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知识梳理】
1.人君当.神器之重( 动词,主持、掌握 ) 2.永保无疆之休.( 名词,喜庆,福禄 ) 3.承天景.命( 形容词,大 ) 4.莫不殷.忧而道著( 形容词,深 ) 5.能克.终者盖寡( 动词,能够 ) 6.虽董.之以严刑( 动词,督察 ) 7.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动词,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易误写为“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jì)一跃,不能十步;驽(易误写为“弩”)马十驾(易误写为“架”),功在不舍。 锲(qiè,难写字)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也。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 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 思慎始而敬终,虑壅(yōnɡ)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chù) 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易误写为“烂”)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 者播其惠(易误写为“慧”),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 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 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文言知识梳理】
1.劝.学( 动词,鼓励 )
2.学不可以已.( 动词,停止 )
3.木直中.绳( 动词,合乎 )
4.虽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暴.( 动词,晒
)
5.金就.砺则利( 动词,接近、靠近 )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动词,检验 )
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同“智”,见识 )
8.声非加疾.也( 形容词,劲疾 ) 9.而闻者彰.( 形容词,清楚 ) 10.假.舆马者( 动词,借助 ) 11.非能水.也( 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 12.而绝.江河( 动词,横渡 ) 13.而致.千里( 动词,到达 ) 14.君子生.非异也( 同“性”,天性 ) 15.用心一.也( 形容词,专一 )
【情境默写】
1.荀子《劝学》中,“ 君子生非异也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
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善假于物也
”。说
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2.荀子《劝学》中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等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而
获得的。人要成为“ 知明而行无过(矣) ”的君子,就要
“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可见学习与自我检查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 “离骚”者 , 犹离忧也
。”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
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邪曲之害公也
,
方正之不容也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
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
【文言知识梳理】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动词,痛心 )( 动词,明察 ) 2.人穷.则反本( 形容词,处于困境,困厄 ) 3.其文约,其辞微.( 形容词,含蓄隐晦 ) 4.举类.迩而见义远( 名词,事物 ) 5.不获.世之滋垢( 动词,辱、被辱 )
【情境默写】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5.《谏太宗十思疏》起笔不凡,作者运用排喻的手法,用“ 求木之长者 ,
必固其根本 ; 欲流之远者 , 必浚其泉源 ”两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
6.《谏太宗十思疏》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
“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进
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 明道德之广崇 , 治乱之条贯 , 靡不毕见
。”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zhǎnɡ)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易误写为“竣”) 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 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 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小册子
一、60篇背诵篇目及情境式默写
语文
文言文(20篇)
(一)必修(10篇)
《论语》十二章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4.子曰:“见贤思齐焉(易误写为“也”),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易误写为“杉杉”),然后君 子。”(《论语·雍也》)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7.《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排比句阐明知人善任、简能择善效果的语句是:
“ 则智者尽其谋 , 勇者竭其力
, 仁者播其惠
,
。信” 者效其忠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易误写为“授”)业解惑也。人非生 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 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易误漏)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
【文言知识梳理】
1.君子喻.于义( 动词,知晓,明白 )
2.质.胜文.则野( 形容词,质朴、朴实 )( 形容词,华美、文采 )
3.士不可以不弘.毅( 形容词,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
4.敏.于事而慎于言( 形容词,勤勉 )
5.就.有道而正焉( 动词,到
)
6.克.己复.礼为仁( 动词,约束 )( 动词,归复 )
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3.《<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君子喻于义
, 小人喻于利
。”
4.《<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
是:“ 见贤思齐焉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 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 骨肉为行路。虽董(易误写为“懂”)之以严刑,振(易误写为“震”)之以威怒,终 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易误写为“唯”)人;载舟覆 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 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 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易误写为“逗”)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fǒu,易误写为“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 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呜呼!师道 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也欤!
6.《屈原列传(节选)》中评价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
“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 , 以浮游尘埃之外 , 不获世之滋垢 ,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
7.《屈原列传(节选)》中揭示屈原“穷”的原因的句子是:“ 屈平正道直行 ,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 谗人间之
, 可谓穷矣
。”
8.《屈原列传(节选)》中概括屈原《离骚》的内容的句子是:
3.荀子《劝学》一文中,作者以“木”为喻的句子“ 木受绳则直
”和
以“金”为喻的句子“ 金就砺则利 ”,形象地说明了只有不断地学习才
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易误写为“馋”)谄(易误写为“陷”)之蔽明也,邪 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 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 呼天也;疾痛惨怛(易误写为“坦”),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 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ànɡ),能无怨乎?屈 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易误写为“酷”),下道齐桓(易误写为 “恒”),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 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易误写为“旨”)极大,举类迩而 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易误写为“梳”)濯 淖(nào,易误写为“悼”)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 垢,皭(jiào,易误写为“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8.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动词,养
)
【情境默写】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两组比喻起兴,进而提出“ 思国之安者 ,
必积其德义 ”,指出治理国家要积聚民心。 2.《谏太宗十思疏》的观点是:“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想要求得国 家长治久安,无疑是“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大凡帝王都是开始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一旦功成名就则道德衰退,“ 有善始者实繁 , 能克终者盖寡 ”。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设问,引出更为 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 下; 既得志 , 则纵情以傲物 。”
7.子曰:“譬(p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 往也。”(《论语·子罕》) 8.子曰:“知(易误写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易误写为“怒”)’ 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10.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1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也已。”(《论语·学而》) 1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
“ 信而见疑
, 忠而被谤
”。
4.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
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其志洁 , 故其称物芳 。”
5.司马迁用日月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是:
“ 推此志也
,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
吾止也
”,而能够
持之以恒是因为“ 吾往也
”。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òng)绳, (róu)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gǎo)暴(pù),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 则直,金就砺(易误写为“厉”或“利”)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ǐng)乎己(易 误写为“已”),则知(易误写为“智”)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 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 易误写为“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天下归.仁焉( 动词,称赞、称许 )
8.请事.斯语矣( 动词,实践、从事 )
【情境默写】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
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人而不仁
,
如礼何
?”
2.《<论语>十二章》中,“
朝闻道
, 夕死可矣
”
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