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词汇表达的影响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词汇表达的影响
摘要: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文化的载体。
通过对比词汇在中、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反映在涵义、日常生活、称呼、社交礼节、性别、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差异,探讨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融文化知识于语言中,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词汇词汇教学
Abstract :Language is a product of society,the carrier of culture. By comparing the vocabulary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reflects the context of the meaning of daily life,address,social etiquette,gender,emotional coloring and other differences ,how to finance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vocabulary and cultural knowledge in language,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vocabulary and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teaching vocabulary.
Key words:culture difference English vocabulary the teaching of vocabulary.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胡文仲,1999)。
每个社会都有它观察社会的独特方式,这种方式必然反映于语言,而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陆国强,1983),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
“brother”一词,含义极广,即“哥哥;弟弟”,而中文要表示同样的意思则要用“哥哥”、“弟弟”两个词语来表示。
中国人总想分清是“younger”,是“youngest”还是“eldest”。
可是对英美人来说,这并非是重要的。
在某些人看来,学语言,如英语,就是把一个个的词、词组、短句学好,掌握其读音、拼写及意思,同时掌握一些基本语法,知道如何把一个个的词、词组及短语连接起来。
掌握了这些,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
其实不然,如果只是把单位按字母意义串起来,而丝毫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运用中是行不通的。
例如:英语中green with envy是什么意思?人们忌妒或羡慕时脸色真的变绿或发青吗?又如:英语中说Paul was in blue mood;Paul(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还是什么?在上列两句中,green(绿)和blue(蓝)都不是指颜色,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
在词典上,green这个词有“(脸色)变绿”或“绿色的”的意思,但green with envy是个固定词组,表示“十分妒忌”。
blue这个词与mood之类的词连用体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忧郁的”,例2之意是保尔情绪低落。
以上两个例子就涉及到词的字面意义和联想内涵意义,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理解目标语(target language)时,遇到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造成的,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
2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词汇表达的影响
(1)群体文化特征与个体文化特征在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
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性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即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对某些单词所带有的褒贬色彩,中西两种文化就反映出不同的含义。
如ambitious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
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
人则取其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大不相同。
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
“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
“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李老”更是尊崇有加。
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
“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
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以倚老卖老而自称“old”。
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
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的年龄小,是多么的年轻。
(2)忌讳不同
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
说到fat 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
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士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士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
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经常听到人们说某东西是块“肥肉”或某差使是个“肥差”的话语,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东西或着求之不得的位置。
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
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东西”“赖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等之说。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于习语和谚语中,并把人比作狗。
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等。
(3)字面意义相同而内涵不同,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
不了解词汇涵义,就会在语言上犯严重错误,有时误把好言当恶语,引起谈话者的一方或双方不快;有时误把嘲讽当称赞,被人暗笑。
如“peasant”一词,是“农民”之义,但外国人眼里不是“农民”之意,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可能有不同的涵义,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
《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
《新编纬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在汉语中,“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无论在革命斗争中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丝毫无贬义。
再如,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词都是”政治家”的意思。
反过来说,汉语中的“政治家”这个词应该怎样译成英语呢?有些略指英语的学生译作politician,这是不合适的。
Politician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引起别人的蔑视,它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这个词还有“精明圆滑的人”(smooth一operator)之义,指一个人做事和说话时,信心十足,非常老练。
汉语“政治家””这个词应译为statesman,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当中都很贴切,statesman 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知之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称为statesman.
(4)社交礼节上的不同
语言学与语言的运用是紧密联系的(陈申,2001)。
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o”或“Hi”。
如果不理解其涵义,美国人会认为,这种打招呼是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
”总之,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
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去啊?”“到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
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它们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以please“请”为例。
但是在某些场所却不宜用英语please。
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 you。
但是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ou go first,这是不对的。
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一般用Help yourself,也不用please.
(5)表达方式的不同以“颜色”为例,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方式并不一样。
在中国代表一种意义,在西方又表示一种涵义,甚至对“颜色”的涵义理解恰恰相反。
如:green绿green—eyed嫉妒(“红眼病”而不用red eyed ) red 红red—faced不好意思、难为情、困窘in the red亏损、负债、赤字white白A white lie不怀恶意的谎言black 黑in a black经营一项企业盈利, yellow黄yellow journalism 不择手段地夸张沉浸以招揽或影响读者的黄色新闻编辑作风。
另外,英、汉两种语言中,在区分禽兽的性别时,用词也有区别。
在汉语中,一般只用“公”和“母”(或“雌”“雄”)二字来区分性别;比如“公牛”、“雄鸡”、“雌鸡”等等;在英语中则往往各有单独的称呼,小动物也另有名称。
如:chicken鸡cock rooster(公鸡)Hen (母鸡)duck鸭drake duck(公鸭)duckling(母鸭)等。
当然,并非所有禽兽都要用自然现象名称来区分雌雄,还可用male和female或she 再加上原名。
比如:female panda母熊猫,she—wolf母狼等。
3 、小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的思考
(1)教师要不断提自身的素质,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
”因此,中国教师除精通英语的语言形式外,还应该熟悉西方文化。
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是极其广泛的,如果教师对它较熟悉,那么在教学中就能正确取舍。
在教学过程中对词语的文化背景进行必要的解释,并同汉语进行比较,以便使学生较好地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异同点(王德春、孙汝建、姚远,1995),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而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邓炎昌、刘润清,1989),如六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B部分,look at the traffic rules, remember the traffic rules.平常我们说的,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即Stop at a red light. Go at a green light 。
Wait at a yellow light .当给学生讲解时,就可以问学生,为什么用红色、绿色、黄色来做标志,它们的来源是什么?这时老师就可以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了。
19世纪初,在英国中部的约克城,红、绿装分别代表女性的不同身份。
其中,着红装的女人表示我已结婚,而着绿装的女人则是未婚者。
后来,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经常发生马车轧人的事故,于是人们受到红绿装启发,1868年12月10日,信号灯家族的第一个成员就在伦敦议会大厦的广场上诞生了。
而黄色信号灯的发明者是我国的胡汝鼎,他怀着“科学救国”的抱负到美国深造,在大发明家爱迪生为董事长的美国通用电器公司任职员。
一天,他站在繁华的十字路口等待绿灯信号,当他看到红灯正要过去时,一辆转弯的汽车呼地一声擦身而过,吓了他一身冷汗。
回到宿舍,他反复琢磨,终于想到在红、绿灯中间再加上一个黄色信号灯,提醒人们注意危险。
他的建议立即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
于是红、黄、绿三色信号灯即以一个完整的指挥信号家族,遍及全世界陆、海、空交通领域了。
其实,用这三色来作交通讯号和人的视觉机能结构和心理反应有关。
我们的视网膜含有杆状和三种锥状感光细胞,。
杆状细胞对黄色的光特别敏感,三种锥状细胞则分别对红光、绿光及蓝光最敏感。
由于这种视觉结构,人最容易分辨红色与绿色。
虽然黄色与蓝色也容易分辨,但因为眼球对蓝光敏感的感光细胞较少,所以分辨颜色还是以红、绿色为佳。
所以由traffic rules 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也考验老师的知识面,让学生知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2)正确处理教学与文化教育的关系把文化导入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度,因为小学英语毕竟是实践课,而并非文化课,你需要使用有趣的教学方法,即首要问题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此基础上渗透一些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不要移植别国文化,
这是不切合实际的。
恰当地掌握简单口语在小学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如小学英语中提问用什么交通工具去哪里,句型How do you go there? 假如硬教学生,不结合图片,不用游戏,而直接讲解,回答可用by bike ,by bus ,by train ,by ship ,by plane.这样学生会没有兴趣学,毕竟是西方的母语,中国的学生接受英语学习的方法就要多些,因此我们可以用图片结合词语接龙游戏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使学生热爱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简单文化教育和导入简单文化知识,在教语言的同时结合语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一方面是经常给学生灌输一些英美文化习俗;另一方面要不断纠正一些不合英美文化习俗的语言。
如西方人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琐事等,而在中国,人们却把这些当成关心别人的问候话语。
因此要教学生学好英语,就要让他们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学习和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了解和认识所学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更好地运用英语知识去进行交际活动。
词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词汇教学不能为教词汇而教词汇,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比较,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集领会到词的涵义,并能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中进行交际,才能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1989《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2)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异。
每个社会都有它观察社会的独特方式,这种方式必然反映于语言。
(3)王德春、孙汝建、姚远,1995《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陈申,200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语言学与语言的运用是紧密联系的。
(5)陆国强,1983《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