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1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技法突破 专题一 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1-1-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4 地质作用规律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的地质横剖面示意图,该地区裁弯取直开挖了引水隧洞,连接了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

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地质构造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位于向斜的槽部
B.隧道沿线地质条件稳定
C.图中的河谷均位于背斜构造之中
D.F1断层形成早于F2断层
2.图示地区岩溶地貌广泛存在,主要原因是( )
A.碳酸盐岩具有可溶性B.植被稀疏
C.降水季节分配不均D.地势起伏较小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向下凹,是向斜构造,甲位于背斜构造;岩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的是断层构造,断层处地质构造不稳定;图中的河谷处岩层向上拱起,故均处于背斜构造之中;F1断层与F2断层可能在同一时期形成。

第2题,图示地区岩溶地貌广泛存在,主要原因是该地岩层以碳酸盐岩为主,碳酸盐岩具有可溶性,A正确;植被稀疏、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地势起伏较小不是岩溶地貌分布的主要原因,B、C、D错误。

答案:1.C 2.A
科考队在大兴安岭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原始地貌为山前冲积扇前缘,土壤分为粗颗粒层和细颗粒层两种。

土壤类型主要为淋溶黑钙土。

但在背风坡海拔200米处(45°45′01″N,122°33′47″E)发现土壤变为栗钙土,并且该处地层的上部偏红,说明氧化铁(三氧化二铁)在该处富集。

据此回答3~4题。

3.若土壤温度与铁元素的富集能力呈正比,则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条件应为( )
A.高温多雨B.低温多雨
C.高温少雨D.低温少雨
4.当地越靠近冲积扇的前缘方向,土层的变化情况为( )
A.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厚
B.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厚
C.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薄
D.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薄
解析: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栗钙土的上层往往富集氧化铁,而铁元素的富集能力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说明栗钙土形成的条件为高温状态,又由材料可知栗钙土分布在背风坡,说明该地降水较少,因此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条件应为高温少雨。

第4题,冲积扇是由于河流冲积而形成的沉积地貌。

从出山口到冲积扇的前缘,流速逐渐减缓,携带能力逐渐减弱,沉积颗粒逐渐变细,因此越靠近冲积扇的前缘,土层的变化情况为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厚,故选B。

答案:3.C 4.B
(2021·岳阳模拟)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 ℃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下图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5~6题。

5.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 )
A.高温变质B.侵入冷凝
C.高压成岩D.喷出冷却
6.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
A.风蚀作用B.水蚀作用
C.溶蚀作用D.风化作用
解析:第5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岩石圈未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故选B。

第6题,该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 ℃左右的水,使其内外温度变化,岩石内外部温度的差异会使内部产生张力,进而使岩石产生裂缝,属于热力作用引起的物理风化,模拟的地质作用是风化作用,故选D。

答案:5.B 6.D
(2021·河南名校联盟高三尖子生六调)重庆地区地下热水资源比较丰富。

碳酸盐岩出露区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沿岩层深循环,获得来自深处的热流加热后上升,汇集到碳酸盐岩出露区地形低处形成温泉,下图示意某地温泉水体流动情况。

读图,回答7~8题。

7.能够示意图中虚线处岩层走向的是( )
8.在花溪河温泉处打井开采地下热水,最可能改变地下水的( )
A.流向B.温度
C.性质D.流速
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中“沿岩石层深循环”且从图中地下水流向可以看出虚线内岩层的倾斜方向。

故选A。

第8题,开采地下热水,加剧了温泉出露的速度,因此最可能改变地下水的流速。

故选D。

答案:7.A 8.D
(2021·湖南长沙一中高三高考模拟)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位于江苏省宜兴城西南约25千米的祝陵村螺岩山上。

面积约为5 000平方米,长约800米,全洞由上、中、下、水四层洞穴组成,最下面是水洞,上洞的规模最大,形成时间最长。

溶洞奇异而相通,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

水洞长120米,游人多以洞中泛舟为一乐事。

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狮象广场是一个面积达1 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厅,高达7米的钟乳石笋兀立洞口,名抵柱峰。

读图,回答9~11题。

9.溶洞内石钟乳、石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溶蚀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D.流水搬运
10.每一层石灰岩洞穴形成时( )
A.地壳持续上升B.地壳间歇性上升
C.地壳持续下降D.地壳稳定
11.善卷洞的四层洞穴形成,是由于当地地壳经历了( )
A.三次上升运动B.四次上升运动
C.三次下降运动D.四次下降运动
解析:第9题,石钟乳和石笋是石灰岩地区含有碳酸氢钙的水滴在一起,形成碳酸钙沉积,故C正确。

石灰岩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溶洞,流水溶蚀形成溶洞,与石钟乳的形成无关,
A错误。

风化作用与喀斯特地貌成因关系很小,B错误。

流水搬运作用主要是搬运物质,题目以物质沉积为主,D不符。

第10题,石灰岩洞穴是石灰岩被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出现不同层次的洞穴,说明每一层洞穴被溶蚀期间地壳稳定,没有受外界干扰而中断,D正确。

若同层洞穴形成期间地壳运动活跃,石灰岩溶蚀过程被中断,又重新溶蚀,便无法形成连续的洞穴层,故A、B、C不选。

第11题,善卷洞形成过程中若没有发生地壳运动,石灰岩被溶蚀后只形成一层洞穴。

“入口在中洞”“最下面是水洞,上洞的规模最大,形成时间最长”说明经历了地壳抬升,流水往地势更低的地区溶蚀。

目前洞穴分四层,说明地壳抬升了三次,A正确。

地壳下降,流水继续往低处溶蚀,则洞穴不会分层,排除C、D。

答案:9.C 10.D 11.A
二、非选择题
12.(2021·山西太原高三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人多地少是填海的内在需求,淤泥浅滩是造陆的自然条件。

澳门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也是世界上填海造陆比例最高的地区。

随着填海造陆工程的推进,海岸生态问题逐渐显现。

2021年7月底,我国推出限制围填海政策。

珠江水系素有“三江汇流,八口入海”之美誉,珠江河口的泥沙淤积状况是陆地径流和海水运动交互作用的结果。

2009年澳门大学搬迁至珠海市。

下图分别是珠江口及澳门位置示意图和澳门面积变化示意图,下表为珠江三条支流的统计数据。

干流长度
/km 集水面积
/km2
多年平均径
流量/亿m2
多年平均输
沙量/万吨
西江2214 353120 2200 6802
北江573 52068 410 515
东江562 35340 220 314
(1)
(2) 与香港相比,说明澳门填海造陆的自然优势。

(3) 说明澳门填海造陆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

(4) 填海造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资源的不足。

请为澳门走出这一困境献计献策。

解析:(1)从表中可以看出,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远大于北江和东江,河水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较强;集水面积更大,支流多,干流流程长,来沙量大;上中游流经云贵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2)从图中可以看出,珠江入海口大多处于珠江口西岸,入海泥沙多,沿海泥沙淤积严重;退潮从香港一侧流入,澳门一侧流出,加剧了西岸泥沙的沉积;澳门地处珠江口西岸,多淤泥浅滩,利于填海造陆。

(3)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澳门填海造陆造成海岸潮间带减少,红树林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澳门受台风和风暴潮影响大,新造陆地海拔低,海岸平直,台风、风暴潮等造成的水患增加;缺少海岸潮间带,海岸侵蚀严重。

(4)在现有的土地状况下,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占地面积大的传统产业的发展,促进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发展;借助越来越发达的交通,与内陆实现跨区域合作,转移部分城市职能等。

答案:(1)西江径流量大,河水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较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流程长,来沙量大;上中游地区流经云贵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2)珠(西)江入海口大多处于珠江口西岸,入海泥沙多,沿海泥沙淤积严重;退潮时海水自北向南,加剧了西岸泥沙的沉积;澳门地处珠江口西岸,多淤泥浅滩,利于填海造陆。

(3)滨海湿地减少,红树林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新造陆地海拔低,海岸平直,台风、风暴潮等造成的水患增加;海岸侵蚀严重。

(4)科学规划城市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借助越来越发达的交通,与内陆实现跨区域合作等。

13.岩层的空间方位通常用倾角和倾向来描述。

如下图中“”表示岩层与水平面成50°夹角且向东倾斜。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图中画出A—B一线的地形剖面图,并在垂直剖面图上画出岩层分布情况。

(要求:用粗实线表示岩层分界;用符号表示岩层名称;先用铅笔作图再用黑色水笔描黑。

)
(2)从地形形态看,年轻的褶皱地区,向斜往往形成,背斜往往形成。

(3)从地表形态看,甲处为。

从地质构造看,甲处为。

(4)简析甲处地表形态的成因。

解析:第(1)题,首先在图中标出A—B一线与等高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的海拔和与A、B的位置关系画出地形剖面图;然后在图中标出A—B一线与岩层分界线的各个交点,再根据各个交点的位置及相连两交点之间的岩层类型画出岩层的分布。

第(2)题,年轻的褶皱地区,受外力作用小,因而向斜成谷,背斜成山。

第(3)题,甲处等高线向海拔低的方向凸出,因而为山脊;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因而为向斜。

第(4)题,甲处地貌为向斜山,主要与向斜槽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有关。

答案:(1)
(2)谷地(或盆地) 山岭
(3)山脊向斜
(4)向斜槽部的岩石受到挤压,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形成凸起的山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