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设计调研的目的和流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广角TheSocialAngle
38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简述设计调研的目的和流程
文/林叶丹
摘要:设计调研是设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设计开展的基础。

调研是一个持续和多次循环的过程,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让模糊的问题变得清晰明确、使设计立意变得更具创意和可持续性。

此阶段能帮助研究者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为后续的设计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近年来,高校设计学科专业的课程中也常常设置设计调研的环节,但效果却不尽人意。

由于课程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导致学生的调研过程浮于形式,调研分析缺乏依据,以至于设计内容凭个人经验和想象。

设计产出如空中楼阁,经不起推敲、缺少逻辑和创意。

本文通过梳理设计调研的目的和设计调研的流程,更加明确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前期考察调研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设计思维和洞察力,锻炼学生基本调研能力,最终改进公共艺术设计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1 设计调研的目的
1.1 发现真正的问题
“设计师经过培训,能够发现真正的问题。

对错误的问题提出精彩的解决方案,还不如根本不采取措施:我们要解决正确的问题。

”这是唐纳德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中对于“解决正确的问题”的阐述。

设计的开端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发现问题,是找准真正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

设计师在设计的初始阶段使用发散思维去寻找更多的问题,将疑惑和缺点搜集起来进行分析和讨论,挖掘设计背后深层的元素,这样的过程可以使得设计变成一个可持续并且有价值的过程。

我们会发现国外的设计课程会花费超过全课一半学时来进行调查研究,这可以看出调研是一个反复耗时的过程,它的结果是否准确是影响设计产出的关键一环。

因此在开始做设计时不能急于求成,而是沉下心来找准“靶心”,这个过程是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和团队讨论。

设计结果可能会因为设计者的能力不足而稍显稚嫩和浅显,但只要找准了正确的问题和方向,设计结果是可以被反复优化和改良的,而不是像某些设计快速地被淘汰。

设计问题的分析应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展开。

分析问题如同登山,站在山脚可能看到的是一棵树的树根和土壤,随着高度的增加,攀登者看到的是树中部的枝桠和鸟巢,当到达山顶时,看到的除了树顶端的嫩叶还有成片的树林。

不同的角度剖析问题,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

因此在设计调研中,要学会站在各个层面思考问题,从个人层面到社会层面,历史层面、文化层面、经济层面等,这样的分析才能将问题剖析得完全。

当学生通过调研搜集到问题时,在惯性思维的引导下容易从个人擅长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这是最容易角度。

但我们需结合时代背景、国家政策、地域文化等宏观维度去思考设计的方向才能更加的全面透彻。

设计关注的并不只是某个生产或功能的具体问题,应该关注社会问题、民生问题。

在设计中,学生最容易通过设计要素对应地去解决设计问题,包括通过改变设计对象的形态、颜色、材质、体量、比例等来设计。

这样的设计成果看似完整但缺乏从社会层面、民生层面思考,让设计结果缺乏设计内核和可持续研究的价值。

设计不仅是好看,更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这是设计的作用与责任。

1.2 可为后续的设计找方向打基础
设计立意是为后续的设计打基础并可以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设计调研可以帮助设计师明确设计主题,即为设计立意。

一个清晰的设计立意可以帮助设计师有更明确的研究方向和范畴,让设计构思的过程围绕一个主题来逐步深入。

好的立意可以让设计流程更加的有针对性,保证了设计产出除了视觉和功能的创新外,还有更多内在的意义,包括人文光环、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等。

设计的主题更多是对某个观念的梳理阐述,无论设计结果是具体的空间、产品还是服务,都可以将无形的主题附加在其中,好的立意可以让作品的价值更上一层楼,也会引发大众对于该设计的诸多思考。

设计调研可以推动设计的改良和迭代。

设计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反复校对,反复试错的过程,通过设计调研逐步找准设计的方向,然后再进行设计。

如果调研的方向偏离,可能导致设计进入“死胡同”或偏离原有的设计轨道。

学生在最初接触设计的过程时容易把一些表征的问题当作根本问题进行研究,比如数据资料搜集不完整,导致设计调研浮于表面,设计结果简单经不起推敲,进而阻断了对某个设计的研究道路。

设计调研是探讨创意的可行性的有效途径。

创意的提出有时是设计师深思熟虑反复调研和推敲的结果,有时也是突然的灵感迸发。

创意是否能够在各种约束条件,例如制造、加工工艺、经费预算等,相互作用下实施,这就需要通过设计调研来研究可行性的依据。

因此,为了验证创意的可能性,设计者需要借助设计调研的各种方广泛搜集资料、分析数据,由此将创意洞察作为设计切入点开展后续的设计。

1.3 最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设计调研作为设计的开端,是设计研究中重要的一环。

设计结果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设计调研将推导出结果。

设计调研过程是繁琐复杂的,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搜集、小组讨论等实践环节来提高自身的综合设计能力。

(1)批判思维能力。

批判思维是一种反省性思维,是以辩证的方式来思考的过程。

在进行设计调研时,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且防止个人偏见影响判断,而是需要运用批判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主动地理性地审视问题的合理性,在设问和怀疑中不断向成熟的结论靠拢。

学生要改变被“牵着鼻子走”的方式来做设计,而是要学会站在事物的对立面思考,客观地分析问题。

(2)观察力、动手能力。

设计调研是一个周期长任务多的阶段,如果只凭借设计师的记忆完成对资料的收集是不可能的,在此过程中需要借助各类调研工具和方法来进行完整的记录。

在现场的情况瞬息万变,在这变化的过程中考验学生动手记录和查阅资料能力和观察力。

现场的事物繁多,学生要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观察到与设计相关的事物,而不是胡乱记录一通。

同时选择准确高效的调研工具进行记录也很重要,这也考验学生灵活运用工具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不同情况下选择手绘、摄影摄像、录音、访谈都是调动调研者的主观能动性,快速记录数据和自己的所思所想,为后期的设计构思提供丰富的资料数据。

(3)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创造性思维包含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我们常以发散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三特征来测试某人创造性能力。

在设计调研中,设计师会反复运用发散和聚拢的思维模式来推进调研的过程的深入,如同英国设计协会提出的双钻石设计模式中,运用发散和聚焦来发现正确的设计问题,由此可以更高效的寻找到具有创见性的设计结果。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来源于日常的对于发散聚拢思维的运用,而设计调研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途径。

(4)团队合作能力。

设计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工作,设计研究往往是一个团队通力合作的过程。

调研过程需对团队的工作进行合理的分工,利用头脑风暴法、卡片归纳分类法等集体性的思维工具进行阶段性分析总结。

团队中每个人学科背景的差异和性格不同,设计调研的过程需要发挥整体的优势规避个人的劣势,取长补短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2 设计调研的流程
设计调研从宏观上说是一个发现正确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运用调研方法来寻找和挖掘最根本的问题。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设计调研是一个运用发散-聚拢思维的过程,先使用发散寻找到各(下转49页)
HigherEducationResearch
高教研究
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49
进度”时50%的同学选择同意,43.33%的同学表示部分同意。

自我认知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密切相关,是学习动机的基础。

移动学习融入形成性评估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控制力,学生对学习的行为和目标明确,切实地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回答“在移动学习中,我希望比其他同学表现更好”的问题时,同意和部分同意的同学都是43.33%。

83.33%的同学都同意在移动学习中,想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调查数据显示,在移动学习中融入形成性评估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心里带来推动激励作用。

这种全新的学习体验、交互的评价方式带给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享受学习的过程。

3.2.3 后果效度问卷统计
Weir(2005)指出后果效度包括宏观的后果(对机构、对社会的影响)和微观的后果(对个人、教师的影响)。

本部分包括8个小题。

在回答 “在移动学习过程中,来自自我、同伴、老师的压力”问题时,同意和部分同意的同学占了66.67% (如图三)。

调查结果表明,移动学习融入形成性评估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压力。

同时发现,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能促进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提高,同伴和老师的鼓励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效能。

面对“考试失败”这一问题时,90.36%的同学不能面对,因为对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得不到回报时,压力会更大。

3.3 访谈结果统计
实验结束后,我们采访了实验组16名同学,之后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分析。

在回答“你认为移动学习对你的听力学习有何效果”问题时,90%的同学同意有效,找到了听的感觉何方法,并且认同对自己的阅读速度何词汇量也有帮助。

1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基础太差,一篇文章听下来花的时间太长,有挫败感。

在听力学习过程中,笔者给了学习者听力文本,并要求同学在听后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归纳和词汇学习。

整理实验组同学的笔记发现,平均每个同学的新词汇摘抄是625个。

笔者随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四级阅读进行了独立样本分析。

对照组在实验开始前在听力和阅读上都优秀于实验组,实验结束后,实验组的阅读平均分还高出了4分。

表二中的p 值为.565,大于.05,说明两组数据的方差齐性没有显著差异,说明移动学习融入形成性评估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回答“移动学习对你的学习最大收获”时,
学生的答案大部分为: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同伴的鼓励和提醒增加了学习兴趣和动力;以后会继续采用这种方法学习等。

当问到“如何看待同伴评估和自我评估”问题时,被采访者的答案集中为:大家听力水平有差异,不好评估;时间长了,同学评估流于形式;听力遇到困难时,耐心不够,急于完成任务等。

总之,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学生感觉了学习的压力和动力。

与课堂教学评估相比,移动学习带给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

实验组同学对这种学习模式带给的学习体会给予中肯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如听力选材、难易度问题等。

这些都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结论
本研究是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证研究。

基于手机的移动听力学习融入形成性评估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听力学习效果,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词汇量也得到了提高和扩展。

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认知,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学习焦虑感。

学生对移动学习融入形成性评估的肯定,反映出这种模式的有效性。

研究同时表明,weir 提出的几个效度对学生进行测试时还存在争议,教师要结合具体课堂环境、学生个人特征、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来近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度,减少学生的焦虑。

参考文献:
[1] 毕鹏晖.大学英语微移动词汇学习融入形成性评估模式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7(02).
[2] 郭晋燕.形成性评估融入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J].外语教育,2013(10).
[3] 杨华,文秋芳.课堂即时形成性评估研究述评:思考与建议[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03).
基金项目:2018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信息化时代基于证据的移动学习形成性评估效度验证”(编号:18Y084)。

作者简介:周冬梅(1972—),女,湖南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外国语学院)
(上接38页)种可能性,然后再进一步的进行筛选和分析将焦点集中。

最终调研过程会落实成为书面形式,为后续的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撑。

具体来说,设计调研包含:调研背景、调研目的、制定调研方案、确定调研方法、拟定计划、明确对象、安排表、结果、分析、建议等。

当设计流程开始时,如果未经调研而快速草率的进入方案设计阶段会导致最终设计结果偏离预估的轨道,走向失败的边缘。

因此,在设计开展初期,发掘正确的问题是重中之重。

正确的问题可以让设计朝着精准的方向前进,并且可以让设计研究朝着更广更深的方向前进。

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如果有明确的问题可以避免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如无头苍蝇似的乱窜,取而代之的是每次朝着靶心的尝试。

英国设计协会提出的双钻石设计模式也可以帮助我们从设计思维的角度理解设计流程。

“英国设计协会将设计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发现’和‘定义’,确认正确问题的发散和聚焦阶段;然后是‘开发’和‘交付’,制定正确方案的发散和聚焦阶段。

”此设计模式用视觉化的两个矩形表达出设计流程中不可视的思维方式,便于设计者的学习和使用。

“发现-定义”阶段是第一次运用“发散-聚拢”思维的过程。

“发现”阶段是需要设计师着手调研并从中发现各类的问题和疑点,然后在定义阶段了解用户的需
求和愿景并从中确定具体需解决的问题。

“开发-交付”阶段是第二次运用“发散-聚拢”思维的过程。

其中就需要设计者根据第一个阶段发现问题开始探寻各种解决思路,根据易用性、审美性、可靠性等内容对众多方案进行评估,最终在交付阶段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方案实现出来。

设计调研是设计的开端,无论是在高校的专业设计课程中还是在具体的设计项目中都不能忽视。

虽然调研是一个复杂、耗时的过程,但它生成的结果直接影响设计的成败。

设计调研不仅能确保后续的设计流程顺利开展,也可以促进设计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简言之,设计调研让设计人员明确设计目的,促使设计流程更加高效和准确,从而在设计实践中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确保了设计结果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现。

参考文献:
[1] 唐纳德.A.诺曼. 设计心理学[M].中信出版社,2015.[2] 戴力农.设计调研[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林叶丹(1990—),女,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