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到第三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习与教学的五要素

1、学生

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二)学习与教学的三过程

1、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一、冯特的重要贡献

1879年,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

二、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并于1913-1914年将其扩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和《工作疲劳、个别差异及其原因》),提出了系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和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并提出了学习遵循的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他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建树成为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法

第二章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即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发展的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及特征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即乳儿期(1岁以前)、婴儿期(1岁至3岁)、幼儿期(3岁至6、7岁)、童年期(6、7岁至11、12岁)、少年期(11、12岁至14、15岁)、青年期(14、15岁到25岁)、成年期(25岁到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三、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定义: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二)关键期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发现幼禽的印刻现象时提出“关键期"的概念.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通过适宜环境的影响,某种行为习得比较容易,心理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个体的影响很小或没有。关键期有时又被称为敏感期.

四、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遗传和胎期环境的影响(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三)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四)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认知发展的机制

(1)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2)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客体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则是主体改变其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以适应外界刺激的变化。

(3)平衡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2、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于别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能力。

维果斯基把儿童独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经他人指导帮助后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称为“最近发展区”。

为此,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思想,也就是说教学“可以定义为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同时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根据对儿童认知结构发展阶段性的研究指出,必须遵循认知发展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教师必须考虑到每个阶段儿童的特殊兴趣和需要,提出不同的教育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对于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要根据这一阶段儿童的特点为他们选择有趣的、形象的教材;当儿童到了学龄阶段,教师就要通过各科教学活动,让儿童掌握各种基本的科学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使儿童从具体运算思维向形式运算思维发展。

第三节中小学生的情意发展(无)

第四节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发展概述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

关于人格的发展,主要理论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口欲期:从出生到1。5岁左右。

(2)肛欲期:从1.5岁到3岁左右.在此期间,儿童由排泄而得到感官满足。(3)性器期:大约从3岁到5岁.在此期间,儿童通过性器官满足原始欲望,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官的极大兴趣,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

(4)潜伏期:大约从5岁到12岁。

(5)生殖期:从12岁到成年。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

(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50岁- ):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二、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心理成分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概念,是伴随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在与周围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具有调控和完善自我的作用,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主要标志.

2、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