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代导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
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
他们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程步高的《春蚕》、费穆的《小城之春》、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袁牧之的《桃李劫》等。
可以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蔡楚生
蔡楚生(1906年—1965年),参与了27部影片的创作,其中任编导的有10部,被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
1933年的《都市的早晨》是他的成名作,其代表作有:《新女性》、《迷途的羔羊》、《孤岛天堂》、《前程万里》、《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
《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郑君里合导)分别创造了当时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
1935年2月,《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使中国电影首次享誉国际影坛。
蔡楚生导演的影片艺术特色鲜明,故事曲折动人,人物性格刻画细腻入微,从多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
建国后拍摄的《南海潮》,曾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
郑君里
郑君里(1911年—1969年),演员、导演、电影理论家。
1930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曾在《大路》、《迷途的羔羊》等片中扮演重要角色。
其后与蔡楚生合导《一江春水向东流》,独立导演《乌鸦与麻雀》、《枯木逢春》、《林则徐》、《聂耳》。
《枯木逢春》体现了他在探索民族化道路上不懈的进取精神。
而《林则徐》、《聂耳》则达到了当时传记片艺术创作的高峰。
长期以来,他还致力于电影、戏剧的翻译和着述。
1936年出版中国第一部电影史着作《现代中国电影史略》,论着有《角色的诞生》、《画外音》等,译着有《演讲六技》、《演员自我修养》等。
费穆(1906年—1951年),他擅长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并调动电影的各种元素为塑造人物服务。
1933年,其导演处女作《城市之夜》公映,轰动上海滩。
1935年,与罗明佑联合导演的《天伦》开创中国电影的两项第一:第一部从头至尾配上音乐的影片,第一部采用中国传统古乐和民间音乐的影片。
1936年导演的《狼山喋血记》,被认为是国防电影的代表作。
1947年,他执导了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戏曲片《生死恨》,成为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
代表作《小城之春》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电影化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被海外影评家评为中国电影十大名片之首,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孙瑜
孙瑜(1900年—1990年),曾留学美国,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受过专业教育的电影艺术家。
其影片借鉴西方戏剧结构和新颖的电影手法,重视镜头的美感和剪辑的流畅,被尊为“电影诗人”。
中国最早使用升降机的导演,中国电影歌曲首创者。
孙瑜编导的故事片有:《风流剑客》、《故都春梦》、《小玩意》、《大路》、《长空万里》和《火的洗礼》等;1951年因《武训传》遭到批判,后来又执导了《乘风破浪》、《鲁班的传说》和《秦娘美》。
着有《孙瑜电影剧本选集》、《银海泛舟》。
汤晓丹
汤晓丹(1910年—)。
1932年开始执导影片,是国内最早一批拍有声商业片的导演。
《白金龙》让邵氏公司一炮而红,其后的《糊涂外父》也十分卖座。
他的商业片能抓住观众的心理,制造出好的喜剧效果。
《南征北战》(与成荫联合)、《红日》、《渡江侦察记》等知名主旋律影片是其代表作。
1977年后,他又以极大的热情先后导演了《祖国啊,母亲》、《南昌起义》、《廖仲恺》等片,充分显示了他把握历史、处理大事件、塑造历史人物的艺术功力。
他的影片遵循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故事性强,符合广大观众的审美观。
2004年,他获得第2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生成就奖,是第二代导演中惟一健在的导演。
吴永刚(1907年—1982年)。
1932年后参加影片《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的拍摄工作。
1934年编导处女作《神女》,一举成名。
他一生共拍摄了27部影片,有《忠义之家》、《终身大事》、《迎春曲》等。
1936年的国防影片《壮志凌云》,体现了团结抗敌的时代精神,使他成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着名导演。
解放后,他导演了新中国第一部表现土地改革的影片《辽远的乡村》。
1961年,他接连拍摄了戏曲片《碧玉簪》和《尤三姐》,堪称戏曲电影的精品。
1980年与吴贻弓合作的《巴山夜雨》是他艺术创作的高峰之作。
吴永刚一生治学严谨,素以“艺贵真实”律己。
在导演艺术上讲求质朴、真实,形成了独特的素描风格,成功地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群像。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个特殊历史时期,不管是进步电影还是回避政治的商业片,都空前繁荣,形成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使上海变成了东方好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