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纪实真人秀《奇遇人生》的发展四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第2期 2020年01月

Vol.11 No.2

January 2020

105探析纪实真人秀《奇遇人生》的发展四力

刘体凤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摘 要:在泛娱乐化的综艺圈里,纪实性真人秀《奇遇人生》作为一档无剧本、无场景、无戏剧构架的纯记录式的旅行类综艺,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为探析该综艺节目的发展要素,本文从纪实性的创新、未知性的相遇、人文化的关怀及生命性4个方面进行思考,得出当前纪实真人秀发展需聚焦这四力,才能实现创新发展。

关键词:纪实真人秀;发展四力;人文关怀;《奇遇人生》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2-0105-02

一、奇:纪实性的创新

《奇遇人生》是一档将纪实风格融入真人秀的纪录片式综艺,是当前泛娱乐化综艺界的一股清流。《奇遇人生》从2018年第一季开播以来,豆瓣评分便居高不下,直到2019年的第二季,依旧风头强盛。[1]这档将“纪录片+综艺真人秀”结合的综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进行了创新,尤其体现在“真”与“秀”的相得益彰。一直以来,“真”与“秀”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真”强调真情实感,呈现最真实的状态。“秀”是带有夸张、伪装的表演。而这两者如何恰如其分地表现才能体现节目的主题特色与价值理念,这也是当前很多综艺节目需要思考的问题。《奇遇人生》的“真”在于采用纪录片式的技术手法,真实还原场景、人物心理变化,再配上真人秀,从而产生一种奇妙的观看效果。在这个无处不焦虑的新媒体时代,这档节目“真”与“秀”恰当结合生成的化学反应,不仅让嘉宾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也让受众相信,纪实性综艺中的“真”不是“秀”出来的,而是利用一些创新的模式与手段慢慢去接近真实的。

在戈夫曼“拟剧理论”阐述的前台与后台中,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肯定意义的表演场合。后台是相对前台而言,是不加掩饰,可以让表演者放松、休息以补偿在前台区域的紧张。[2]在《奇遇人生》中,其突破以往明星在媒介前台为维护公众形象,而呈现一系列的具有表演化的展示。将明星在后台的表现搬到了舞台,以更加真实、舒适、放松的状态表现自己。这种方式不仅模糊了前后台的界限,也让明星形象更接近于真实,角色定位更贴近于生活。如在第一季朴树那期,朴树一句“我好后悔”,称上节目让自己不舒服,不是自己爱干的事。这种状况如果在别的节目可能早就剪辑或者重播,但《奇遇人生》并没有停下拍摄,而是把明星这种后台真实呈现出来。这并不是一种人设的崩塌,而是人在旅途中的自然反应。人难免会在旅途中因为意见不合而产生矛盾,也会因旅途比较劳累而产生负面情绪。明星的后台通过媒介真实再现给受众,并没有适得其反,反而更引起了受众的情感共鸣。

二、遇:未知性的相遇

什克洛夫斯基阐述的小说陌生化手法主要体现在情节的陌生化与戏剧架构的陌生化。[3]这种陌生化也体现在《奇遇人生》中,旅行的遇见充满未知,未知的故事情节、人文景观等。唯一确定的就是有个目的地让他们感受,让他们相遇。《奇遇人生》的未知性突出体现在无故事情节设置,无戏剧架构,将嘉宾置于一个自然化的场景之中,一切的心理反应及变化都将真实呈现出来。如朴树在去古巴的路上打了退堂鼓,觉得自己可能不太喜欢通过电视表达自己的旅途感受,会很不舒服。该节目并未因为出现这样的窘境而退缩,他们将朴树在陌生化环境里的不适应真实呈现出来,让观众在这样的影像下直观感受到朴树的负面情绪。最后到古巴之后,朴树又通过古巴音乐找回了自己,重新思考旅行的意义。从朴树内心的变化我们也可看到,节目几乎全程无台本,只是根据嘉宾对未知的反应与思考来刺激他们的真情流露,从而最大化接近真实。

导演赵琦起初想在这个节目中加一些游戏环节来增加戏剧性,被主持人阿雅给驳回了。的确,弱化游戏环节甚至不设置游戏环节可以减少戏剧冲突,加剧嘉宾的陌生化、未知性,达到一种“失控状态”,更有利于节目的真实化呈现,也让受众真正达到共情。如《奇遇人生》第一季第一期,阿雅与小S去非洲看大象途中,突然遇到两只小象丢失事件。这本不关他们旅行者的事,但小S却因为对小象有着特殊的情感,觉得丢失小象就像丢失自己的女儿一样,便希望节目组能放下前往其他目的地的计划,一起寻找小象。面对这样完全没有戏剧架构的冲突,只是在陌生场景中遇到的未知事件,节目组仍继续拍摄,将小S心里的难过与焦急,以及最后找到小象的欣喜若狂都真实再现,让观众体会到了这档旅行节目的最大意义在于遇见未知——未知的场景、未知的故事及未知的自己。

三、人:人文化的关怀

综艺节目的核心皆是以“人”为本。人是千万种生活的碰撞,是千万种人生态度的融合。《奇遇人生》相较其他旅行类综艺,更加注重人的心理变化、情感流露以及人生态度。朴树在古巴之旅中,从一度想逃离节目,到慢慢领悟旅行的心理变化;杨颖从开始的乐于骑行,到中途的坐车追赶,再到最后后悔因为追赶而错过太多的风景的内心矛盾;还有刘雯从“工作就是我的男朋友”到“我不是想一个人生活,只是没找到合适的人”的内心释放,都体现了人心理的变化。而小S 焦急找小象的情感流露,周迅被一对老夫妻的爱情故事感动落泪,大鹏探访留守儿童回想儿时的苦难而落泪,这些都体现出人的情感的流露。当看到春夏渴望追逐龙卷风的勇敢,当看到道子女士面对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丈夫时的坦然,再看到72岁徐玉坤老人梦想骑完全世界的坚定,这便是体现人的生活态度。《奇遇人生》就是将一个个具象的“人”放在镜头前,让受众

106

影视动漫

通过观看一个又一个具有情感依托和人生态度的人而产生情感波动和心理诉求。

《奇遇人生》中的“人”是素人与明星的结合,有些时候更加突出用素人的故事来牵引明星的情感变化。如大鹏去探访留守儿童时,一个留守女孩在讲述自己的梦想:长大后走出大山,找一份不加班的工作,有时间多陪陪家人。女孩简单而真挚的梦想让阿雅和大鹏听后都心疼不已,大鹏更是因其回想自己一路走来的不易,当场落泪。这也向观众传达了在梦想的路上,人们即使面对重重苦难,也要充满期待。节目组将一个素人女孩进行特写,真实化再现素人的故事,更让受众感受到节目背后对人的重视,对人文的关怀。

四、生:生命性的思考

《奇遇人生》最大的创新是用纪实的力量去触碰生命的底色。它不单单是一些人去看风景,而是去遇见另一个人生,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奇遇人生》第二季中,周迅去探访日本一对老夫妻:幸贞先生和道子女士。周迅问道“人生是什么”,道子表述:人生就是一个人的活法,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态度。节目中,道子去看望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丈夫,面对丈夫渐渐忘记生命的过往,忘记家人,忘记深爱的人,忘记自己时,道子依旧坦然沉着。道子女士认为人生有很多的不幸,即使丈夫忘记了自己,忘记了爱人,但很快乐,觉得不是什么太悲伤的事情。她这种面对人生的乐观与豁达,让受众感动不已。

还有一个因为冒险找到生命的意义的老人——徐玉坤。他是一位72岁的农民,历时12年,共骑行11万公

里,横跨中外多个国家。当节目组安排他与杨颖一起

完成加拿大的一段骑行计划时,面对杨颖的拖延骑行行程,徐玉坤老人坚持继续完成自己严格的骑行计划。他认为自己虽快到生命的尽头,但依旧可以与生命赛跑。节目把老人这种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真实呈现给观众,让受众也从中看到这位老人的旅途中不仅有诗与远方,还有活在当下的勇敢。《奇遇人生》将这些具有生活态度的素人通过媒介真实呈现,让受众感受节目背后具有生命性的思考:尊重生命,顺其自然;享受当下,直面人生最后的旅程。

五、结语

媒介拟像化社会里,受众对真实的渴求愈加强烈。纪实性真人秀《奇遇人生》在模式、心理变化、情感流露、人文关怀及生命思考上都力求接近于真实,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对真实的心理期待和情感共鸣,也满足受众对人生的探寻与思考,是值得观看的综艺节目之一。参考文献:

[1] 高颖.真人秀节目中的纪实元素分析——以《奇遇人

生》为例[D].安徽大学,2019.[2]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8:15-16.[3] 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

方珊,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304.作者简介:刘体凤(1993—),女,安徽六安人,硕士在读,助教,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上接第100页)的成员应该多沟通,相互配合,争取每个

工作人员都能够掌握其他部门的工作内容,这样大家才能相互理解,更好地完成工作。(二)适应多媒体环境整合营销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媒体想要实现长足发展,就不能忽视对人才的培养,因此电视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应该深入掌握新媒体技术,并对新媒体背景下的整合营销方式有更深的了解,这样才能够意识到人们的需求,同时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进行改进与创新。新媒体背景下,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不同的媒体都在转变形式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电视新闻媒体也应该认识到改进传播方式的重要性,要对多媒体环境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够禁锢在传统媒体的思维方式中,否则不利于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因此,电视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应该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认识到转变自身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把握新闻媒体的发展规律,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和优势,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实现产业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提升信息的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

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媒体想要实现长足发展,

就需要有人才的推进。新媒体背景下信息海量式增长,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新闻工作人员要具备

较强的信息辨别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在众多信息中挑选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新闻内

容。同时,电视新闻媒体工作人员还应该提高自身的

信息整理和归纳能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处理和制

作新闻信息内容,第一时间将新闻内容发布出去,掌握新闻的热点期,吸引人们关注,进而提高电视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实现新闻报道的深度。此外,电视

新闻媒体工作人员还应该通晓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法律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与把握,具备丰富的知识面,进而实现对新闻信息

的快速整合、分析与归纳。[3]

四、结语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传统媒体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新媒体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传统电视新闻媒体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就要不断改进与创新,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掌握新媒体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中,抓住人们的眼球,在确保公信力与权威性的同时突破传统媒体的思维限制,转变传播途径,创新传播方式,让人们可以及时、方便地接收信息内容,进而推动电视新闻媒体更好发展。参考文献:[1] 朱岩.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媒体的创新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306.[2]

邢红文.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策划特点及创新措施[J].西部广播电视,2014(17)139+149.[3]

王蕾.论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72-74.作者简介:

张臻(1984—),女,安徽芜湖人,本科,中级记者职称,

研究方向:媒体融合,流量转化,用户连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