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政策名词解释(双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three
1.isolationism: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长期奉行的不与欧洲大国结盟、不承担任何义务的外交政策。

美国独立初期,首先考虑发展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把活动主要集中在美洲大陆,在对外关系中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不承担国际社会的政治、军事义务,不与外国、特别是不与欧洲大国结盟。

早期外交上的孤立主义对保护刚建国的美国的国家利益有一定历史作用,曾对美国对外政策产生深刻的影响。

2.idealism: 理想主义可以被视为是第一个国际关系的理论。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第28任务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国会前发表著名演讲,提出了十四点和平计划,诸如公开外交、集体安全、国际法律、民族自决等等,被称为“威尔逊主义,象征着“理想主义”的浮现。

在威氏的倡导下,西方国家在1919年成立了国际联盟。

后来法、美等国又在1929年签定了“非战公约”。

理想主义是用以解决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控制和限制战争的无能的理论。

3.collective security: 集体安全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T.W.威尔逊为实现“领导世界”的对外政策目标,竭力抨击传统的欧洲强权政治与均势外交,从而倡导的体系。

集体安全保障体系以国际联盟为中心,力主航海与贸易自由、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民族自决、缔结和约、实现裁军等,并将这些作为“永远结束战争”,缔结世界和平的基本原则。

集体安全政策是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

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

4.political realism: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流派。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E.H.卡尔,美国的
H.J.摩根索等。

它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末。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政治理想主义的破产,促成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形成。

该理论认为人性本恶,人有权力欲望,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的意志,国家权力便是这种权力意志的扩大。

它信奉实证原则,主张研究社会和世界的现状实际如何,而不应把注意力放在社会和世界应该如何上。

它强调世界的竞争性和权势的重要性,认为国际政治充斥着权力斗争,各国通过这一斗争寻求自身的利益。

5.Thomas Paine: 托马斯·潘恩,美国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激进民主主义者。

他撰写了铿锵有力并广为流传的小册子《常识》极大地鼓舞了北美民众的独立情绪,他被广泛视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

潘恩推崇外交政策的不干涉主义和孤立主义,倡导美国不应该插手欧洲的事物。

他追求自由,认为当“全世界已经沦为由于追寻宗教自由和公民自由而被迫害者的收容所”,美国,作为微弱的“自由”火焰的保卫者,在全世界脱颖而出。

6.john winthrop: 约翰·温斯罗普,十七世纪初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总督。

他倡导他的跟随者把自己的国家看成一座“山巅之城”。

这个词语被美国的历届领导者们反复引用,去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即新建立的国家是区别于其他所有国家的特殊体。

因此造就了这个国家被人们热衷的政治神话中一个关键的因素:这个国家不仅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还是其他国家所效仿的榜样。

7.John Adams: 约翰·亚当斯,1797至1801年担任美国第二任总统。

“孤立主义”的倡导者,强调美国应该尽可能远尽可能久的把自己从欧洲事务和战争中抽身出来。

他担心同不值得信任的专制的欧洲政府一同参与进“均势政治”会最终导致外部的危险和内部民主自由的丧失。

“如果一个国家同腐败堕落的政府打交道,那这个国家就将变得和它们一样。

8.Manifest destiny: 天命论,表达美国凭藉天命,对外扩张,散播民主自由的信念。

天命论的拥护者们认为美国在领土和影响力上的扩张不仅明显(Manifest ),且本着不可违逆之天数(Destiny)。

天命论展现了一种自信,那就是美国,比起其他任何国家,在这个世界上有更高的目的,这不仅是一种特权更是一个特殊的责任:保护并促进自由。

为了满足这个目标
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美国孤立与其他国家,而非参与其中。

9.Monroe Doctrine: 1823年,由詹姆斯·门罗总统发表于第七次对国会演说的国情咨文中。

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

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分扩张;(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

门罗主义在当时未产生多少影响,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要大大超过美国。

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新提起门罗主义。

10.democratic promotion: 民主推广,即改造世界,使之更有利于“民主”的生存和发展。

主导了二十世纪的美国对外政策。

民主是指政治过程。

今天我们把一个国家称为“民主的”,如果这个国家中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投票,选举采取自由竞争,公民权利和自由都可以得到本质的保证。

11.liberalism: 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

其特色为追求发展,相信人类善良本性以及拥护个人自治权,此外也强调放宽或免除专制政权对个人的控制。

更广泛的,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思想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利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权利。

12.unilateralism: 单边主义是指举足轻重的特定大国,不考虑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单独或带头退出或挑战已制订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区性、集体性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度,并对全局或局部的和平、发展、进步有破坏性的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与倾向。

美国早期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均受单边主义影响,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判断,而不是根据国际社会的需求和意见来做有关全人类利益与安全的政策决定。

例如:1820s 美国一方单独促进利比里亚的建国;1880s 费尽力气争夺萨摩亚。

(着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在门罗主义的指导下,美国于1876年调解阿根廷与巴拉圭间的边界纠纷;1880年调解哥伦比亚与智利间的纠纷;1881年解决墨西哥与危地马拉间,智利与阿根廷、智利与秘鲁间的边界纠纷。

1895年美国在英属圭亚那与委内瑞拉边界问题上,迫使英国让步,同意成立仲裁法庭,以确定两国边界。

1904年T.罗斯福(1901-1909在任)提出“罗斯福推论”,进一步补充了门罗主义。

他指出,某个拉美国家一旦“闹事”,美国可以干涉其内部事务。


(19世纪末美国对委内瑞拉与英属圭亚那边界争端问题的干涉,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对门罗主义的实际应用,它对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美国外交政策的形成和转向有一定影响,委圭边界争端间题由来已久。

1814年8月13日,英国与荷兰签订一项条约,规定将荷兰在圭亚那的3个殖民地转归英国。

1831年3月,英国把它们合并为英属圭亚那殖民地。

英属圭亚那同委内瑞拉的边界很不明确,双方发生争执。

1840年,德国的南美考察家受英国政府委托,测量了委圭边界,并划定一条暂定线,即“朔姆布尔克线”。

英国政府提出以这条线作为双方边界,然而委内瑞拉政府拒绝接受,因为此线将威胁委内瑞拉对奥里诺科河的控制。


13.yellow journalism:黄色新闻是19世纪末美国纽约两大黄色报纸——《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惯用的煽情主义手法。

而它是那些为了迎合低层读者的情趣,以犯罪、凶杀、色情、小说连载等刺激性、消遣性文章和漫画为内容的“黄色报纸”经常使用的一种新闻报道手法。

也有学者认为:黄色新闻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式新闻思潮”。

在几位美国学者对美西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之中,都有提到黄色新闻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可见在当时,当时那几份报纸对美国国民狂热的情绪还是起了很大的塑造作用的。

14.Spainish-American war: 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
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

1898年2月15日,美国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国遂以此事件为借口,于4月22日对西班牙采取军事行动。

最终,美国以极小的代价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重要的海外殖民地,美西战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水岭,为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打开了一个新纪元。

外部根源(External Sources)、社会根源(Societal Sources)、政府根源(Governmental Sources)、角色根源(Role Sources)、个人根源(Individual Sources)
1.
为体的特征与行为。

外部环境通过影响决策者的心理认知来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影响。

⏹一方面在美国军事经济实力跻身于世界列强之列,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却已经将世界瓜分
殆尽,因此,老牌列强和新兴列强在经济实力和占有殖民地的多寡上存在极大矛盾。

西班牙曾经风云一时,但自l8世纪以来,国运日衰,在殖民地的统治也摇摇欲坠。

因此成为美国染指的目标。

⏹另一方面,在1895年前后,由于西班牙的残暴统治,古巴和菲律宾两地先后爆发了
反对西班牙人统治的革命,美国立即对外宣布支持古巴独立战争.博得了古巴人民的好感.取得世界舆论的支持.美国顺理成章挑起美西战争。

2.社会根源(Societal Sources):指塑造美国对外部世界态度的国内社会和政治制度的特征。

由于美国外交政策深深植根于其历史和文化,因此,社会因素的影响力很强。

⏹国内经济因素:南北战争后,美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工业生产得到迅猛发展,
为了攫取更大的剩余价值,解决国内愈演愈烈的阶级矛盾,美国积极投身于海外扩张。

⏹国内文化传统:美国的文化中宿有“天命论”,即美国凭藉天命,对外扩张,这是美西
战争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

另外,为了适应对外扩张需要.“新扩张主义”理论随之出现,这种思潮是欧洲扩张的产物。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用欧洲基督教的扩张主义来解释。

⏹国内舆论宣传:媒体对美西战争的参与程度之深.作用力量之大在世界新闻史上时绝无
仅有。

在美国国内,许多人将这场战争视为“报纸的战争”,《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采用极其夸张和煽情的手法,不久全美就掀起反西班牙的狂潮。

3. 政府根源(Governmental Sources):指对决策者的外交政策选择构成限制或鼓励的政府结构的方方面面。

政府变量很可能更多的是对美国对外行动和反应速度构成制约,而不是提高政府变革和迅速处理问题的能力。

当美国国会正考虑联合决议支持古巴独立,科罗拉多州的参议员亨利提出teller修正案以确保古巴之“自由独立”,并放弃所有美国兼并该岛之意图。

这个修正案,谴责任何吞并古巴的意图,最终以42票对35票在上议院通过,下议院也在同一天通过了该项决议。

此项修订决议西班牙撤出古巴并且授权总统,使用他认为必要的武力帮助古巴从西班牙手中夺回独立权。

麦金利总统1898年4月20日签署了联合决议,并且向西班牙递送了最后通牒。

4个人根源(Individual Sources):指决策者的性格(技能、个性、信仰、经历、心理倾向等因素)影响其决策行为。

若政府领导人享有相当高的受欢迎的人气,则易导致他们要么维持要么改变既定政策以迎合公众偏好。

美国第25任总统威廉•麦金利把自己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处理对外政策问题上。

“缅因号”
军舰被炸毁而沉没,使得许多美国人指责西班牙,要求美国向西班牙开战。

麦金利总统对此难以做出决定,因为他不想打战。

他曾经对一位朋友说过:“我参加过内战,不想再看到这样的场面。

”但是麦金利总统也知道,许多美国人希望打战,如果他拒绝向西班牙开战,那么他的共和党将会失去公众的支持。

所以,麦金利总统并没有立即要求国会宣布向西班牙开战,而是致函西班牙政府,要求西班牙立即在古巴停火;西班牙政府同意麦金利总统的建议时,他随即要求西班牙从古巴撤军,并放弃对古巴所有岛屿的主权。

西班牙立即宣布中断与美国的关系。

1898年4月25日,美国宣布向西班牙开战。

15.open door policy: 美西战争结束后,由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训令美国驻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提出的一个政策照会。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

一些学者认为门户开放政策表明了美国日益增长的对外贸易需求,另外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对于均势政治的道德主义的表现,同时这个政策也是基于对于美国实力的实用主义评估。

17. Roosevelt corollary: 罗斯福(开始干涉主义)推论是20世纪初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麦金利(讲话时说孤立主义已经不再可能)之后)对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宣布的门罗主义的最为重要的一次引申,它的核心是美国可以根据自己的逻辑任意武装干涉拉丁美洲,以实现“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的独霸西半球的野心。

以“罗斯福推论”为基础的拉美政策直到美国第三十二人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推行针对美洲的“睦邻政策”才宣告结束,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美国这一时期对拉美国家的外交政策深深打上了“罗斯福推论”的烙印。

(会动用军事力量搞定半岛事务,这是不同于门罗主义的)
18. Big stick policy:美国第二十六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和实行的以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

1903年,他提出了臭名昭著的“大棒政策”即:美国必须在手中握有一根结实的大棒。

他说,如果美利坚民族说得温和一些,同事却建立一支训练的海军,则门罗主义可以做更多的事。

美国的大棒政策和塔夫脱提出的“金元外交”政策使得拉丁美洲各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了美国的附庸国。

19. dollar diplomacy: 金元外交美国总统塔夫脱(罗斯福之后)提出的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外交政策。

1900年到1913年,美国的商业利益在加勒比和美国中心地带迅速扩大,美国利用罗斯福推论的原则保护这些商业利益,塔夫脱宣称美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就是用美元代替枪弹,利用经济渗透和施加压力,这就是“金元外交”的要义。

美国的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的结果就是使拉丁美会走各国不同程度上变成了美国的附庸国。

(一战完结后,在1919年1月28日的巴黎和会中,通过建立国际联盟的草拟法案,并在英法两国的操纵下,派一个以威尔逊为首的起草委员会来草拟《国际联盟盟约》(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准备筹组国联来反对共产国际。

1919年6月28日,盟约得到44个国家签订(44个国家中有31个国家是战时支持三国协约或者加入协约国)。

1920年1月10日《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的这一天,在威尔逊主持下国际联盟宣告正式成立。

凡是在大战中对同盟国宣战的国家和新成立的国家都是国际联盟的创始会员国。

虽然威尔逊致力
促成国联的成立,并得到诺贝尔和平奖,但因与英、法争夺领导权失败,美国最终未加入国联。

1920年1月19日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及《国际联盟盟约》,并否决加入国联。


20. Wilsonianism:用以形容后来为了推广民主所强调国际主义,和道德主义的对外政策Wilsonian idealism:内容:呼吁公开外交,海洋自由,消除贸易壁垒,自主决定权,总裁军,放弃国际政治权力平衡体系。

评价:理想主义是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对外政策之一。

理想主义的实质是建立以美国领导的新的世界秩序,从而取代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后来变成了描述强调国际主义和道德主义甚至是扩张主义的术语。

21.return to normalcy: 美国第29任总统沃伦·G·哈丁所倡导的外交政策,他强调回归“常态”,也就是提倡从干涉国际事务所带来的负担中解脱出来。

一战带来的惨痛损失使美国对外干涉的美好幻想破灭,削减了美国对于国际主义和“利他的”外交政策的信心。

这种低落的情绪在1930s尤为盛行,在此背景下,孤立主义再次主导了美国的外交政策
22. washington naval conference: 华盛顿会议1921-192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

亦称太平洋会议。

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

美国希望通过限制军备,从而限制美国,日本,英国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

各方还签署了一系列条约用以保持远东地区的现状。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

这一体系是在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凡尔赛体系未能包括的远东、太平洋区域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体系,它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但它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23. Kellogg-Briand Pact: 《巴黎非战公约》,1927年由法国外长A.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F.B.凯洛格倡议,次年8月由法国、德国、日本、美国、南非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主要内容是: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任何签字国如用战争手段谋求利益,即不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

24. creditor nation: 债权国,即国际收支出现了持续的经常账户顺差。

美国为了在战时给英国和法国提供资金,就为这些同盟国家提供信贷。

战争结束后,美国坚持这些国家必须偿还债务,最终这便和德国战后赔偿联系在了一起。

为了解决债务偿还问题,设计了多种方案,但是没有一个给出满意的结果。

这个问题使得美国和欧洲的民主国家逐渐疏远。

当1930s的金融危机来临时,战争的乌云又再一次漫步在欧洲上空。

25. economic nationalism:经济民族主义是一种在发展阶段上各个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后必然产生的结果,即一个民族在完成自己取得独立的历史任务后,必须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经济才能使自己真正地站起来。

类似于重商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

26. lessons of the 1930s:是指美国外交在20世纪三十年代获得的两大教训:1)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民族主义变成了衡量标准,一国建立起的保护本国经济的关税制度终将遭到别国报复。

“和平”与“繁荣”的关系引发了美国的思考。

美国认识到经济民族主义是阻碍世界和平的主要原因。

因此,二战后美国试图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并建立了世界关贸总协
定。

2)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的绥靖政策失败。

慕尼黑会议后,德国就以突袭波兰掀起了对英、法的全面帝国主义战争。

美国从慕尼黑会议中得到了教训,即“侵略者根本无法平息”,因此,二战爆发后,罗斯福为支持西方民主而放弃了孤立主义政策。

27.Peace in our time:短语“和平时代”是1938年9月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在关于慕尼黑协议和英德合作的声明中提到的。

这个短语呼应了本杰明迪斯雷利Disraeli,1878年从柏林的国会回来后所说的:“我已经从德国返回,带回了我们和平的时间。

”然而,“和平年代”极具讽刺意义,因为这个短语刚刚出台不久,德国就开始占领苏台德地区。

协议达成后的不到一年内,德国又继续入侵波兰,欧洲陷入二战。

28.munich conference:是1938年9月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张伯伦(首相)、达拉第(总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的会议。

英法为避免战争爆发,签署慕尼黑协定而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是一项绥靖政策。

有历史家把这次会议称为慕尼黑阴谋.1939年9月1日,德国就以突袭波兰掀起了对英、法的全面帝国主义战争。

随后不久,相继入侵法国、英国。

张伯伦“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

这种为了一时和平而牺牲他国利益的“绥靖政策”臭名远扬。

1930s理想主义支持孤立主义
29.lend-lease act:租借法案(Lend-Lease Program)是美国国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通过的一项法案,目的是在美国不卷入战争的同时,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

法案在1941年3月11日生效,授权美国总统“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

租借法案改变了原来军事物资需要现金交易的惯例,亦改变了原来“中立国”的意义。

引发了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的争论。

30.Liberal internationalism:自由国际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大战略思想。

它深受威尔逊理想主义思想的影响,主张在民主自由国家之间,建立以国际机制为基础、以权力为支撑、以大国自律为条件,以开放经济、集体安全为核心内容的国际秩序。

自由国际主义支持者认为通过多边组织,如联合国,国家间关系可以避免陷入糟糕的“强权政治“。

二战初期,由于美国受到珍珠港事件的打击,逐渐抛弃了对外政策上的孤立主义,而倾向于自由国际主义。

open door policy:
美西战争结束后,由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训令美国驻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提出的一个政策照会。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

一些学者认为门户开放政策表明了美国日益增长的对外贸易需求,另外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对于均势政治的道德主义的表现,同时这个政策也是基于对于美国实力的实用主义评估。

外部根源(External Sources)、社会根源(Societal Sources)、政府根源(Governmental Sources)、角色根源(Role Sources)、个人根源(Individual Sources)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