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三阴乳腺癌的协同药靶-研究思路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ature:三阴乳腺癌的协同药靶-研究思路借鉴
看来Nature现在的要求在改变,如果临床意义大,分子机制深度上不做过多要求。
现在具体分析一下,给大家提供一个借鉴。
标题“Effective breast cancer combination therapy targeting BACH1 and mitochondrial metabolism”。
提出BACH1与线粒体代谢作为联合靶点,治疗乳腺癌。
一
组学筛选
1. 前期基于病人来源的数据,通过信息学分析发现BACH1与三阴乳腺癌(TNBC)病人预后相关,其功能为促进TNBC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这些数据已经发表文章。
2. BACH1敲除鼠,是可以存活的,且发育正常。这个数据也已经发表文章。这个地方其实就在评估BACH1作为药靶的副作用会怎样。结果显示,BACH1是个很好的候选靶点。
二
本课题研究内容
1. 临床相关性
虽然BACH1与TNBC的关系已经发表,本研究还进行了细致分析,分析了TNBC、basal-like型、luminal A、luminal B、HER2阳性及normal-like型的乳腺癌,发现BACH1在TNBC及basal-like型的乳腺癌中增高。因为这部分创新性不是很大,所以数据放在了扩展数据中,没有放正文。
2. 下游基因筛选
BACH1的功能其他地方已经报道了,这里把其下游进行了分析。在MDA-MB-231中把BACH1干扰后做了芯片,把差异基因进行了聚类分析。发现BACH1干扰后,能量代谢及线粒体内膜相关基因上调。(细节上,用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用了两条有效片段。下游基因检测用了干扰稳定株。注意: 1、BACH1干扰不致死,所以可以筛干扰稳定株。2、在进行实验时,同时检测BACH1的干扰效率,确保稳定株可用。细节决定成败,不清楚的时候,找吉凯科研顾问多问问。)
这一步是通过芯片找到了BACH1的下游基因,是否为直接下游呢?
3. 寻找直接下游
分析了BACH1可直接结合的下游靶基因,文章很早就发表了。(做了ChIP-seq)
联合BACH1的下游芯片数据及BACH1的ChIP-seq数据,发现ETC基因(电子传递链基因,多个)受BACH1直接调控。
(您想到什么了,是不是季博给您做指导时,遇到转录因子,都是建议做个转录组,拿到转录组数据后,要么跟ChIP-seq跨组学分析,要么与预测的直接靶基因联合分析。这样找到的靶基因:1、表达上受BACH1调控;2、启动子上有BACH1的结合位点,为直接调控。转录因子与靶基因的分析策略。)
并进行了WB验证。
4. 下游直接基因临床意义
很重要的一个分析来了,这些BACH1直接靶基因是否有临床意义呢,在临床样本中做了分析,确实在TNBC中有差异。数据放在扩增数据中了。
(实际研究中是不是按照这个分析顺序来的呢?不知道。经典的研究思路中,是以临床数据为核心,拿到BACH1后,为转录因子,首先是在临床数据中找其可能的靶基因,然后跟细胞上的比对。找的方法有多种,需要根据样品数据进行选择调整。不清楚的,科研遇困,找季博。)
5. BACH1在TNBC中代谢功能检测
在TNBC细胞中,干扰BACH1后做了代谢相关的实验,OCR、ECAR等一系列实验。证明BACH1确实跟线粒体代谢相关。(用了代谢组检测)
在下图ef中,展示的是BACH1直接调控PDK这个激酶的转录,PDK激酶磷酸化PDH Ser293位点,从而抑制PDH丙酮酸脱氢酶的活性。
BACH1-PDK-PDH,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虽然只有两幅小图,但怎么找到的呢?可以是文章中这么轻描淡写而来,也可以是BACH1干
扰后,转录组数据和磷酸化蛋白组数据跨组学联合分析而来。(想起啥了,是不是想到季博给您指导十分以上文章,也是处理条件后做转录组和磷酸化蛋白组,然后联合分析。)
(提醒一下,人的PDK是个家族,多个成员,e图中没有标是谁,f图中标了PDK1。人的PDH也是个家族,多个成员,文中没有具体标明是哪个。)
6. 寻找药物
这是本研究的重点,因为BACH1可以提高线粒体代谢,线粒体代谢上ETC基因是有抑制剂的。本研究就把其中一个抑制剂-神药二甲双胍拿来做了一下,发现在丙酮酸存在条件下,BACH1干扰后,联合二甲双胍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如上图h。(细节决定成败,这里的实验需要考虑丙酮酸。)
联合药靶研究中,是否可以联用?其实需要用两个抑制剂来做联合指数。用RNA干扰是不严谨的。因此,本研究就找BACH1的抑制剂,找到hemin血红素,血红素并不是BACH1的直接抑制剂,而是促BACH1降解。
发现两药联用,确实可以抑制TNBC细胞的增殖。不过,没有计
算协同指数,是个小小遗憾。(文章中还做了血红素对BACH1的抑制特异性检测,很严谨。)
7. 动物实验,临床意义
a、细胞株实验
MD436细胞中干扰BACH1后联用二甲双胍,及不干扰,血红素及二甲双胍两药联用。联合后都抑制肿瘤增长。
b、PDX动物模型
发CNS,做药靶研究,没有PDX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的靶点很重要。不过,这个实验得有BACH1高表达的PDX,烧钱的事,而且钱烧了,还不一定出结果。嗯,所以,季博的经验可以帮您少走弯路,节省经费。
c、展望
本研究基于BACH1找联合药靶及药物思路,在TNBC中依据线粒体代谢找到二甲双胍,这个思路是否可以用到其他肿瘤呢?本研究做了分析,展望了一下,找药靶的老师可以看看。
d、理论模型
最终给出了联用方案的机理模型。
这个模型中很多节点都是报道过的,关键在于从组学数据中分析挖掘,并通过实验来论证。
三
总结
一、临床样品组学筛选
提出临床问题,依据临床问题收集样品,采用组学筛选差异基因。
这个工作,前面已经发表文章。
二、基因功能
临床样品组学中差异基因,筛选出有功能的基因。这个可以用功能高通量筛选-HCS。这个工作前期也已经完成。
三、数据深挖
这个是今天要分享的重点。
BACH1虽然作为乳腺癌的功能基因,已经报道过了,但其跟预后相关,而且为转录因子,非常重要。那么就分析分析其下游,看看是否能够找到新的研究点。
1. 转录因子下游改变基因
因为是转录因子,这里的组学用转录组。转录因子干预后做组学筛选,拿下游改变的基因。ListA。
2. 转录因子结合基因
做ChIP-seq拿转录因子可结合启动子的基因。这里,如果没有好的ChIP抗体,或者降低研究的风险,可以进行信息学预测。拿转录因子结合基因。ListB。
3. 跨组学分析
ListA和ListB取交集,listC。交集基因,是转录因子调控的下游,同时转录因子可直接结合其启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