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内镜下肠息肉大小及形态选择不同内镜治疗方法的对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内镜下肠息肉大小及形态选择不同内镜治疗方法的对比
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内镜息肉切除术的肠息肉大小、形态及术中并发症的差异。
方法:选取100例肠息肉治疗患者,采取不同内镜息肉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APC)、电凝电切术、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共4个治疗组,进行两两治疗方法间比较,评估各组间息肉大小、形态及手术并发症的差异。
结果:肠息肉采取四种不同内镜息肉切除术进行两两治疗方法比较。
息肉大小在各种治疗方法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息肉形态在各种治疗方法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在各种治疗方法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根据息肉大小、形态来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可以降低术中出血的风险。
【关键词】肠息肉;APC;EMR;ESD;内镜治疗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ize, shape and complications of different endoscopic polypectomy.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polyps were treated with different endoscopic polypectomy: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 electrocoagulation, 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 (EMR) an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The differences of polyp size, shape and surgical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four different methods of endoscopic polypectomy were used to treat intestinal polyps. The difference of polyp siz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difference of polyp shap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differ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size and shape of polyp, choosing the appropriate treatment can reduce the risk of bleeding. [Key words] intestinal polyp; APC; EMR; ESD; endoscopic therapy
结肠息肉是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到结肠肠腔内的隆起状的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1]。
临床上一旦发现消化道息肉则应积极处理,目前结肠息肉的切除普遍采用内镜下治疗。
本文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分析各治疗组息肉大小、形态的差异来判断选择适宜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切除直、结肠息肉病例100例,共计切除息肉187枚。
本组男性5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58岁,平均住院天数3-5天。
将所收集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APC组、EMR组、电凝电切组及ESD组,分析各组间的息肉大小、形態、手术并发症。
息肉大小根据镜下评估,分为四类:0.3~0.5cm;0.6~1cm;1.1~
2cm≥2cm。
息肉形态按照山田分型[2]分为:Ⅰ型:隆起的起始部平滑,界限不清;Ⅱ型:隆起起始部界限较为清楚,但无蒂;Ⅲ型:隆起的起始部略小,有亚蒂;Ⅳ型:隆起的起始部明显狭小,形成长蒂。
1.2 仪器
采用奥林巴斯PCF-260AZI肠镜进行肠镜下诊断及治疗。
APC发生器及电凝电切均为德国ERBE VIO200D型。
1.3 内镜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肠镜检查并取病理活检诊断。
病理提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病变则采取APC、电凝电切、EMR治疗。
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超声检查明确位于黏膜层、黏膜肌层或黏膜下浅层(且结合其它方法判断无黏膜下深层浸润)的病灶采取
EMR或ESD术切除。
术中在镜下仔细观察息肉,分别对不同大小、不同形态息肉选择APC、
电凝电切、EMR或ESD治疗。
1.4 术后观察
术后患者留院观察3~5天。
留院期间,大块息肉EMR及ESD术后予以禁食、预防性抗感染、止血治疗3天后停用药物。
其余治疗方法除非发生并发症否则均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
2 结果
2.1 息肉大小、形态结果
本组资料中,息肉大小在各组治疗方法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息肉形态在
两两治疗方法间比较发现,ESD、EMR、APC、电凝电切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术中并发症分析
所有患者均一次切除息肉并且均未发生消化道穿孔及迟发性出血,但有 3枚息肉切除时存在
术中出血,出血率 0.016%(3/187),其中ESD1枚,EMR2枚,APC与电凝电切治疗无并发
症出现。
ESD、EMR术中出血均予以局部APC或者热活检钳处理后再行钛夹夹闭;上述病例均
止血成功,未发生迟发性出血。
3 讨论
临床上肠镜下息肉治疗已取代开腹手术,以安全、有效、便捷等优势成为临床首选方法。
随
着内镜技术逐年发展,内镜下切除肠道息肉及癌前病变的方法也越来越多。
根据息肉大小、
形态的不同的选择适宜的内镜治疗则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将每种方法有机结合应用,可达
到安全根治的目的。
APC、电凝电切治疗与EMR、ESD治疗相比拥有较多优势,包括一次可
进行多枚息肉切除,手术并发症概率低。
本组资料中,APC治疗对平均大小 0.5cm的小型息肉以及山田Ⅰ型息肉具有良好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无出血、穿孔。
APC治疗更是在一次治疗中,切除 10余枚扁平息肉,较其他治疗组优势明显。
但是APC不能完整切除较大及带蒂息肉,并且不能对标本进行回收做病理诊断。
因此较大息肉及Ⅱ、Ⅲ、Ⅳ型息肉则应尽量避免APC治疗。
对于Ⅲ、Ⅳ型息肉,只要圈套器
能嵌入,电凝电切均可一次性切除。
对于无明显蒂且体积较大息肉,则治疗效果不佳,易引
发出血及穿孔并发症。
本组资料中,电凝电切主要用于切除山田Ⅲ、Ⅳ型息肉,最大切除息
肉为0.6cm。
有时在一次治疗过程中发现其他体积较小、扁平型息肉,部分医师则会采取圈
套器顶端点灼处理。
该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电凝之后可出现组织粘连、撕裂引起出血,甚至穿孔。
考虑与此操作及选择治疗方法有关。
一般认为1.5cm以下的良性病变或黏膜内癌
是EMR 治疗良好指征。
ESD则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大范围、更完整的切除病灶。
但是,EMR与ESD的并发症则明显高于其他治疗方法,但是ESD、EMR能更完整切除病灶,对病理的诊断
更准确及浸润深度判断更精确。
在本组资料中,3 枚息肉切除中出血,均是EMR或ESD治疗
时发生。
出血情况在各息肉形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在息肉大小与治疗方法的比较中具
有统计学差异,表明息肉形态可能并非是决定出血的因素,息肉大小与治疗方法才是影响术
中是否出血的因素。
综上所述,根据不同息肉形态、大小选择适宜的内镜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术中出血与息肉大
小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结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J]. 慢性病
学杂志, 2013, 14(7):481-485.
[2] 郭强,梁志松,张杰,等.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内镜治疗.消化内镜微创治疗的基本方法[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