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技术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技术规定
(1:500 1:1000 1:2000)
2018年5月发布 2018年5月开始实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XXXXXX发布
目录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代号 (3)
3.1 术语 (3)
3.2 代号 (4)
4 空间定位 (4)
4.1 数学基础 (4)
4.2 图幅分幅及编号方法 (4)
4.3 有向点、线规定 (5)
5 要素分类编码原则 (5)
6 要素分类 (6)
7 要素编码 (6)
8 分类与代码扩充原则 (7)
9 要素分层及图层属性 (7)
10 入库数据的要求 (8)
10.1 数据编码、数据结构要求 (8)
10.2数据格式转换要求 (9)
10.3逻辑一致性要求 (9)
10.4接边处理要求 (9)
11 数据入库 (9)
附录A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大类、中类) (10)
附录B 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 (12)
附录C 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分层 (51)
附录D 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分层属性表 (53)
附D.1 一般规定 (53)
附D.2 测量控制点(CPTPT) (53)
附D.3 坐标公里网(CPTLN) (54)
附D.4 水系点(HYDPT) (54)
附D.5 水系线(HYDLN) (55)
附D.6 水系面(HYDPY) (56)
附D.7 居民地点(RESPT) (57)
附D.8 居民地线(RESLN) (59)
附D.9 居民地面(RESPY) (61)
附D.10 交通设施点(LRDPT) (63)
附D.11 交通设施线(LRDLN) (64)
附D.12 交通设施面(LRDPY) (65)
附D.13 管线点(PIPPT) (67)
附D.14 管线线(PIPLN) (67)
附D.15 管线面(PIPPY) (68)
附D.16 境界与政区点(BOUPT) (68)
附D.17 境界与政区线(BOULN) (68)
附D.18 行政区面(BOUPY) (69)
附D.19 地貌点(TERPT) (69)
附D.20 地貌线(TERLN) (70)
附D.21 地貌面(TERPY) (70)
附D.22 植被与土质点(VEGPT) (71)
附D.23 植被与土质线(VEGLN) (72)
附D.24 植被与土质面(VEGPY) (72)
附D.25 文本注记 (73)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1﹕500、1﹕1000、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用以标识数字形式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类型。
本标准适用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更新、管理、分发服务和产品开发,包括1﹕500、1﹕1000、1﹕2000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各种专业信息系统的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不同系统间的基础地理信息交换与共享,以及数字化测图、编图和地图更新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694-2009 地理信息术语
GB 21139-2007 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20257.1-2007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 20258.1-2007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字典
GB/T 21740-2008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
CH/T 9005-2009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
CJJ 103-2004 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
3 术语和代号
3.1 术语
3.1.1 平面控制系统
平面控制系统是最基本的地理定位系统之一,用于确定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平面空间地址,及地理平面位置,正确反映真实世界中各种实体之间的平面位置关系。
3.1.2 高程控制系统
高程控制系统是地理空间定位的另一重要系统,用于确定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相对于某一起始高程平面的高度(即高程)。
3.2 代号
DLG 数字线划图Digital Line Graphic
DOM 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 Orthophoto Map
DEM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4 空间定位
4.1 数学基础
4.1.1 的平面坐标系统需要有两套系统:一套采用CGCS 2000坐标系,另一套是基于CGCS 2000转换的西安80坐标系。
4.1.2 在使用时应保证地形图数据在两种不同坐标系之间的相互转换。
4.1.3 的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2 图幅分幅及编号方法
4.2.1 1:500、1:1000、1:2000的基本地形图采用正方形分幅。
图幅大小为50cm╳50cm。
4.2.2 1:2000的比例地形图作为包括1:1000、1:500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图号,以其图幅西南角之坐标整公里数作为它的图号,舍去X坐标首位数字,X坐标和Y坐标各以用三位字符表示。
格式为:XXXYYY。
图幅号共6位数字码。
4.2.3 1:1000比例尺地形图编号是以1:2000比例尺地形图编号为基本图号,附加一个子号数(用一位数字1、2、3、4 )作为它的图号。
4.2.4 1:500比例尺地形图编号是以1:2000比例尺地形图编号为基本图号,附加一个子号数(用两位数字01—16表示)作为它的图号。
4.2.5 1:500、1:1000、1:2000基本地形图编号说明如下:
1:2000地形图:106-606
1:1000地形图:106-606-1
1:500地形图:106-606-01
105
606 607
4.3 有向点、线规定
1、有向点方向
有向点的方向指与正东方向逆时针形成的夹角(度)。
2、有向线方向
线状符号如果由定位线向一侧生成,统一按前进方向的右侧生成。
5 要素分类编码原则
5.1 科学性。
.以适合现代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应用和管理为目标,按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特征或属性进行科学分类,形成系统的分类体系。
5.2 体系一致性。
同一要素在1:500、1:1000、1:2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有
一致的分类和唯一的代码。
5.3 稳定性。
分类体系选择各要素最稳定的特征和属性为分类依据,能在较长时间里不发生重大变更。
5.4 完整性和可扩展性。
分类体系覆盖1:500、1:1000、1:2000多尺度础地理信息的要素类型,既反映要素的类型特征,又反映要素的相互关系,具有完整性。
代码结构留有适当的扩充余地。
5.5 适用性。
分类体系充分考虑与原有体系的衔接,要素名称尽量沿用习惯名称。
6 要素分类
6.1 要素采用线分类法,要素类型按从属关系依次分为四级:大类、中类、小类、子类。
6.2 大类包括:定位基础、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土质与植被等8类;中类在上述各大类基础上划分出共46类,见附录A。
地名要素作为隐含类以特殊编码方式在小类中具体体现。
7 要素编码
7.1 代码结构。
要素的分类编码结构是在大类、中类、小类和子类的基础上添加图形码来描述要素的几何特性,分类代码统一采用8位十进制数字码表示,分别为按数字顺序排列的大类、中类、小类、子类、图形码和细分码,具体代码结构如下:
(1)左起第一位为大类码;
(2)左起第二位为中类码,在大类基础上细分形成的要素类;
(3)左起第三、四位为小类码,在中类基础上细分形成的要素类;
(4)左起第五、六位为子类码,在小类基础上细分形成的要素类;
(5)左起第七为图形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6)左起第八位为子类码的细分码,按1~9顺序添加,如没有细分类,则第八位为0。
7.2 要素代码。
1:500、1:1000、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见附录B。
8 分类与代码扩充原则
8.1 当附录B提供的要素类型仍不能满足分类需求时,可按8.2、8.3的原则扩充,原则上码位不应扩充。
8.2 要素的小类、子类应在同级的分类上进行扩充,扩充的小类和子类应归入相应的中类和小类,同时在相关数据中说明。
8.3 扩充类型与代码应符合第4章的规定。
已有的1﹕500、1﹕1000、1﹕2000代码不得重新定义。
9 要素分层及图层属性
9.1 1:500、1:1000、1:2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按照要素大类、要素类型(点、线、面、注记)进行分层。
图层大类共分为:定位基础、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土质与植被等8类;具体图层在上述各大类基础上划分出共31层,见附录C。
9.2 1:500、1:1000、1:2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对应的采集数据的提交、数据建库应按照此31层分类执行,可适当进行扩充。
9.3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以数据集为单位组织数据内容,数据集命名结构由比例尺代码、图层大类码两部分组成;数据集下的特征类命名结构由比例尺代码、图层大类码、
要素特征码三部分组成。
数据集命名结构如下:
╳╳╳╳
图层大类码
比例尺代码
要素类命名结构如下:
╳╳╳╳╳╳
要素特征码
图层大类码
比例尺代码
(1)比例尺代码代码此数据集的比例尺。
1:500比例尺代码为“K”、1:1000比例尺代码为“J”、1:2000比例尺代码为“I”。
(2)图层大类代码参考附录C中的规定。
(3)要素特征代码代表要素的特征类型。
采用“PT”代表点要素、“LN”代表线要素、“PY”代表面要素、“AN”代表注记要素;“APT”代表辅助点层、“ALN”代表辅助线层、“APY”代表辅助面层、“AAN”代表辅助注记层。
9.4 1:500、1:1000、1:2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各分类图层的属性表的结构要求按照附录D的规定。
9.5 各分类图层属性表的结构说明采用通用字段的方式,分别从属性项、属性描述、数据类型和字段要求、属性值域或示例、约束/条件、备注几个方面进行了描述,用于存储基本的表达信息,用户可根据需要扩充。
10 入库数据的要求
10.1 数据编码、数据结构要求
入库数据的分层、属性表定义及属性项、入库数据要素内容、分类代码等按《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一部分: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
典》GB/T 20258.1-2007。
10.2数据格式转换要求
数据格式转换要求转换前后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不得出现要素变形、属性错漏等问题,保证数据转换后要素数目、类型一致。
10.3逻辑一致性要求
要求平面坐标系统正确、高程系统正确、数据格式正确、各数据层命名正确、各层属性项定义正确、要素分层正确、要素表示正确、要素拓扑关系正确、要素方向表示正确、各要素间关系协调性正确。
10.4接边处理要求
以图块为单位,进行接边处理,保证要素图形和属性信息接边合理,相邻图块的接边要素数据坐标应做到无缝接边。
接边处理遵循“低精度接高精度、小比例尺接大比例尺”的原则,接边限差允许范围内自行接边,超出情况核实并修改。
11 数据入库
采用一体化软件,或借助南方CASS9.0国土版及辅助数据处理工具,将库前整理DWG 数据格式数据,转换为ARCGIS的SHP格式,并完成属性的自动提取并逐层核查,补充录入缺失、错误的属性信息。
利用ARCGIS拓扑处理工具,完成拓扑错误的修改,保证拓扑关系正确。
转换为ARCGIS GDB格式。
附录A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大类、中类)
附录B 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代码表中打“√”表示该比例尺段应包括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