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年人教版物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一、认识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并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二、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表和秒表,并用计时工具测时间。
●教学难点
1、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2、误差的概念,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教学方法
1讨论法: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对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引起对生活现象的关注,提高学习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2、实验法:通过体验和实践,学会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预学
(一)温故
1、叫速度,速度是表示的物理量。
2、速度的主单位是;常用单位是;它们的关系是。
3、速度的公式。
4、我们是如何知道一个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
(二)知新
1、阅读课本36页“长度的测量”,完成下列填空题: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常用符号表示,比它大的单位有,比它小的单位有。
学生常用的测量工具是,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有等。
请你通过阅读教材和平时的使用经验谈谈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阅读课本38页“时间的测量”,完成下列填空题: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常用符号表示,时间单位还有等。
常用的时间测量工具是。
4、阅读课本38—39页的“误差”,完成下列填空题:
测量时:由于的限制,之间会有差异,叫做。
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哪些?
二、探究与精导
教学点1 国际单位制
1、阅读课本35—36页的“国际单位制”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什么叫做单位?
国际单位制(SI)的来历及产生的意义?
【学点训练】
1、我国的法定单位采用。
教学建议:
教学点2 长度的测量
1、通过阅读课本和平时的使用经验,归纳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
(2)零刻度线对准被测长度的始端,如果零刻度线磨损,可从其他刻度线量起;
(3)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记录结果时,应写上数据和单位,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
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尺的分度值是,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3、特殊的测量方法:
(1)化曲为直法;(2)滚动法;(3)累积法。
4、学习小组内讨论课本37页的“想想议议”。
【学点训练】
2、教室门框的高度最接近于()
A、1m
B、2m
C、5m
D、8m
教学建议:
教学点3 时间的测量
阅读课本38页的“时间的测量”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常见计时工具和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小组讨论并交流“想想议议”。
【学点训练】
3、探究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先把物体将要通过的路程分成若干段,再分别测量物体通过每段路程所需要的时间。
如下图所示,将运动员跑步的路程分为长度相等的三段,分别测量运动员跑过每段路程所需的时间,就可以确定运动员跑步时速度的变化情况。
由图可知,运动员在此运动过程中的速度是()
A、不变
B、逐渐变大
C、逐渐变小
D、先减小再变大
教学建议:
教学点4 误差
1、阅读课本38页到39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误差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误差存在的必然性及一般减小误差的方法?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有哪些?
2、学生阅读课本39页的“科学世界”,谈谈读后感。
【学点训练】
4、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三、提升
1、单位换算:5400km= m= cm;85um= nm= cm。
2、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为0.65 ;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
(3)一课桌的高为0.52 ;
(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
3、刻度尺的使用,读数时视线要与就面,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和单位。
4、(最新中考题)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进行估测。
以下估测比较接近实际的是()
A、学生课桌的高度大约在1.2m—1.5m之间
B、一百元人民币的长度约15cm
C、这张试卷的厚度大约为2cm
D、新的2B铅笔的长度为30mm
●教学反思
第3节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超声和次声的概念,知道超声的应用。
难点:声呐定位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
教学设计:
进行新课
1、超声与次声
2、学生阅读第一段,回答什么是超声、次声。
超声的应用
1、引入竞赛方式,探究超声的应用。
宣布竞赛的规则和赛题。
2、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3、宣布进行分类。
待学生分类完,然后启发学生问:以上分类是不是唯一
的?还有没有更科学的分类?
4、关于声呐,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定位的原理。
次声的危害
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次声”一栏中的内容,回答次声的危害性。
师生共同进行评估。
2、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发声频率。
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
巩固和小结
1、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及学习本节知识的方法。
2、在欢乐、优美的《蓝色多瑙河》的交响乐中下课。
布置作业
竞赛成绩,归纳声利用的实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举手回答:超声和次声的概念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积极参与,举手回答。
其他学生可进行评估。
按照声音在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医疗、军事等方面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声呐定位原理:S=vt/2。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常识性的,教学设计中注重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新技术应用的兴趣。
如引入新课时利用蝙蝠的故事,就是此目的。
教学设计中注重鼓励学生多方查找有关超声及其应用,次声及其危害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分类。
该设计中没有用多媒体等方面的软件资料,建议教师注意搜集该方面的音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