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高教践行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3No.9
Sep.2012
第33卷第9期2012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
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最新理论成果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所理解、接受和掌握,并转化为他们的自觉实践活动。
这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的宣传、普及,让大学生真正掌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实困境
胡锦涛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
”
因此,在高校中大力宣传、普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吸引力,增强大学生自觉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
当前,大量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潮、价值观念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高校中面临着信仰竞争与多元文化的挑战,一些大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期。
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中出现的拜金主义、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对大学生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表现为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
重权利轻义务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凸显了在大学生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实践先行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
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
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性的有力证明,更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结晶。
随着理论不断
地被用于指导实践,以及理论不断地被实践所检验,理论本身也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从而达到内化其心灵,外化其行为,也即达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的过程中,既要防止马克思主义被庸俗化,又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把正确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总结提炼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并上升为指导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以及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被实践所证明了的正确的科学理论。
所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路径,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力量之源。
三、本土发展
早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问题,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民族文化在世代传承中积累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是无法割断的历史链条,也是民族存在的精神依托和支柱。
来自国外的思想理论要在中国发挥作用,必须与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
近年来,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
相互交锋、互相激荡,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多重价值效应。
”[2]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必
须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断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放到中国社会现实中加以检验、运用和发展,而且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高教践行探索
于海军
(大同大学
大同师范分校,山西大同037039)
摘
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是我们党总结国内外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立足我国基本国情
提出的重大课题。
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是高校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要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让大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这些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信仰、人生准则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教育教学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9-0243-02
243--
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民族式的语言、形式、风格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方式来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加以转换和引伸,用以阐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重要原理或观点。
只有善于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采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通俗的文字、群众性的语言、鲜活的材料来加以阐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
四、时代要求
邓小平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博,反映时代特征,体现时代要求。
在不同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人民的诉求是不同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反映人民的诉求,准确地反映当代的特征,完整地回答当今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民族风格。
当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同时,思想理论界也不时出现一些噪音、杂音,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有所滋长。
因此,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矛盾中自我扬弃,在共生中尊重差异,坚决抵制各种错误的乃至腐朽的思想,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切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力量。
五、教育教学
(一)推进学科建设,完善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3]逐步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
专科教学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系统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
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开展中国近代史的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
(二)立足课程教材,改进教学方式
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
“要求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紧紧抓住大学生关心、热心、担心的普遍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来回答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使大学生真正意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从而激励他们真信、真学、真用。
”[4]组织由学术带头人、理论研究人员、教学人员编写出全面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全面反映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的课程教材,以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本身就是最鲜活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炼;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首先来自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鲜活性和科学性。
其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深入浅出地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抽象原理、书面语言、教材体系,转化为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通俗化、生动化、生活化的语言,以理论本身的吸引力和语言的表现力吸引学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提高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二是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三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电影电视资料等,提高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生动性、观赏性,让大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四是学校组织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把马克思主义教育融化在实践中,并利用寒暑假,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调查、社区文化服务活动,既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又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张博颖.在普及中引领思潮[J].理论前沿,2007(18).
〔2〕陈方刘.浅析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J].学术论坛,2009(5).
〔3〕冯刚.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4〕陈艳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J].社会科学家,2009(5).
(责任编辑张海鹏)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