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银川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银川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①
【唐】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梁州梦
【唐】元稹
梦君②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梁州梦》写于同一天。
联系两首诗歌内容,结合“梁州”一词,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
2.阅读下面诗歌选段,完成小题。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或是鬓如霜雪
却又是深不可测有人喜欢它
它最爱真实因为自己美
决不隐瞒缺点有人躲避它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因为它直率
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甚至会有人
或是醉后酡颜恨不得把它打碎
(1)概括诗歌前后两节的内容。
(2)这首诗歌中的“镜子”是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
(3)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遣意①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________”字看出。
颔联中的“②________”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戏题盘石
王维
可怜①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①可怜:可爱。
(1)请发挥想象,描绘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无数山”和“毕竟东流去”在词里都有着丰富的含义,请任选其一加以解析。
(2)“山深闻鹧鸪”和“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两句中“深”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7.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落叶
(隋)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不肯下,犹言惜故林。
(写作背景)诗人孔绍安原是南朝陈的达官子弟(其父孔奂为陈的吏部尚书)。
隋灭陈时,孔绍安才13岁。
他曾对表兄虞世南说过:“本朝沦陷,分从湮灭。
”这首诗是陈亡后不久,孔绍安徙居京兆鄂县(今陕西户县)闭门读书期间所作。
(1)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心境和身份的是“”一字。
(2)傅庚生先生在《联想与比拟》中写道“方人之情有所会、感有所触也,往往将其内在情感之颜色涂染于外在事物之表”,请结合诗句中的意象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1)诗中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字是,点题的诗句是。
(2)品析“炉存火似红”一句中“似”字的表达效果。
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结合全词,“”、“”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颂钓者
(唐)德诚禅师
千尺丝纶①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注释】①丝纶:钓鱼丝线。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江水的什么特点?
(2)诗的后两句蕴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请结合内容分析。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暮热游荷池上
(南宋)杨
细草摇头忽报侬①,披襟②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注】①侬:我。
②披襟:敞开胸襟。
齐安郡中偶题
(唐)杜牧
两竿①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注】①两竿:形容落日有两竹竿高。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2.细读全诗,品析画线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吊扶苏
(宋)孔武仲
天下精兵掌握间,便宜长啸入秦关。
奈何指剑区区死,不辨从来赵李奸。
【注释】赵李:赵高与李斯。
二人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当时在边疆带兵的秦始皇长子扶苏。
13.阅读下列一首诗,完成各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苦闷、惆怅、等情绪。
(2)请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及所包含的寓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5.阅读诗歌,回答小题。
樵夫
(宋)萧德藻
一担乾(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1)樵夫居住的环境远离城市喧嚣,从诗中、两处可以读出。
(2)有读者觉得诗中樵夫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也有人说樵夫的生活充满忧伤。
试结合诗歌
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6.阅读《月夜忆舍弟》,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2)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第一句中两个“难”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请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颔联。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眼眉儿
(南宋)左誉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
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注释):①绮窗人:想象中站在花格窗前的离人。
②秋水,指眼睛;下句中“春山”,指眼眉。
(1)“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勾勒出一幅早春黄昏图,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具体分析这首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
19.古诗阅读
悯农
杨
稻云不雨不多黄,
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
更堪岁里闰添长。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两首以农家生活为题材的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2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①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花浮午盏②,蓼茸③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罢汝州职,游南山作此篇。
②午盏:午茶。
③蓼(liăo)茸:蓼菜嫩芽。
(1)词中“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别有风味,请结合诗句体味妙处。
(2)细读全词,谈谈你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白居易醉酒之后,忆起元稹,计算他的行程应该到梁州了。
而元稹在梦中与白居易一同游玩,惊醒之后,发现身处梁州。
两处“梁州”形成对应,表达了两位诗人心有灵犀,相互思念之情。
2.(1)前一节诗从正面描述了镜子的特征,后一节诗节写了镜子的遭遇。
(2)本诗中的“镜子”是直言刚烈之士的典型,“平面”展现了镜子出身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谁都从中发现自己”表现了镜子的率直与忠诚。
(3)主要运用了拟人等,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
【解析】【分析】(1)本题抓关键句子回答即可。
前一节诗,“平面”“深不可测”“最爱真实”“不隐瞒缺点”“都能从它发现自己”,从正面描述了镜子的特征,后一节诗,“恨不得把它打碎”,写了镜子的遭遇。
(2)本题结合对此形象的客观描写和直接评价分析。
“仅只是一个平面”,点明其身份的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 “忠于”“发现自己”,平面的反射,直来直去,毫无掩饰躲闪,写出了镜子的真实与率直,诗中的镜子意象已不是一个物了,而是熔入了诗人艾青对人生的深切体验,象征着那些敢于直言的刚烈之士。
(3)“最爱”“不隐瞒”“忠于”“直率”等词本是写人的心理和性情的,却用来写镜子,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且具有象征意义,诗中的镜子意象已不是一个物了,而是熔入了诗人艾青对人生的深切体验,象征着那些敢于直言的刚烈之士。
而人们对镜子的种种态度,“有人喜欢它”“有人躲避它”“恨不得把它打碎”,则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这种现象的批判,从而表达了对那些如镜子般刚烈之士的正直无私品格的赞美与弘扬。
故答案为:⑴前一节诗从正面描述了镜子的特征,后一节诗节写了镜子的遭遇。
⑵本诗中的“镜子”是直言刚烈之士的典型,“平面”展现了镜子出身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谁都从中发现自己”表现了镜子的率直与忠诚。
⑶主要运用了拟人等,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
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在概括归纳时抓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好发现的能力。
考生要理解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结合意象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诗歌的修辞的运用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那个辨析,其次是要结合语句的内容和情感进行分析理解。
3.(1)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2)【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
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
示例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简单,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从诗句筛选出内容相关的诗句即可,苏辙在《怀渑池寄子瞻兄》中说如果我们下次再在这里相遇,还要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诗。
而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告诉子由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苏辙在《怀渑池寄子瞻兄》中说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而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告诉子由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据此答题即可。
(2)首先要理解苏辙诗中的“怕雪泥”所表达的感情,然后再简析苏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句话的用意。
“怕雪泥”中的雪泥有有两层含义,一是本义,二是比喻义,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仕途的艰难。
苏辙的意思是说,当年我们曾经一起讨论仕途的艰难。
而苏轼在应答诗中说,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苏轼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故答案为:⑴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⑵【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
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
示例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整首诗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中
筛选出合适的诗句即可。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4.(1)泛;野花落
(2)幽居郊野,资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颔联中的“野花落”对应着“春水生”。
(2)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本诗表达了作者幽居郊野,闲适与从容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泛;野花落
⑵幽居郊野,资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遣词的运用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感悟诗人的情感。
注意概括要准确。
5.(1)在清澈的泉水边上,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着。
春风习习,碧绿的垂柳飞舞在岸边的巨石之旁,不时拂过高高举起的酒杯。
(2)三,四两句诗歌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自得意趣。
【解析】【分析】⑴要注意调动想象,结合诗歌内容来描写。
注意诗中的盘石、泉水、垂杨、春风这些景物不能落下,要发挥想象,把画面描绘出来即可。
⑵“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诗人反问若春风不善解人意,怎么会送来落花呢?实际上就是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
这就综合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独得意趣。
故答案为:⑴在清澈的泉水边上,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着。
春风习习,碧绿的垂柳飞舞在岸边的巨石之旁,不时拂过高高举起的酒杯。
⑵三,四两句诗歌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自得意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描绘图景画面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的前两句写盘石临水、杨柳拂杯,已是可爱之至,而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
画面:可爱的巨石大如席,下面濒临泉水。
垂杨拂水,临泉举杯,是多么高雅的情趣。
⑵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
句的妙处。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写春风飞花低吟高唱,春风啊难道不解人意?如果说你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以问答和猜测的语气抒情遣意,耐人咀嚼回味。
泉水激石、垂杨拂杯、春风送花,都在无意之间,“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自然万物生灭变换,各随其宜,各得其所,是生动形象的禅理论。
6.(1)“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朝廷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
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
(2)“山深闻鹧鸪”中“深”字渲染了沉郁凄迷的氛围,抒发诗人沉郁苦闷之孤怀。
“禅房花木深”中“深”字把禅房所在位置的僻静凸现了出来,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或“深”字写出环境的幽深静谧,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恬淡情怀。
)
【解析】【分析】(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
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
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
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或指投降派。
(2)“山深闻鹧鸪”“深”字写出江晚山深、暮色苍茫,渲染了沉郁凄迷的氛围,抒发诗人沉郁苦闷之孤怀。
“禅房花木深”中“深”写出花木之多,禅房所在位置之幽深。
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恬淡情怀。
首先要读懂诗句,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意境揣摩词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朝廷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
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
⑵“山深闻鹧鸪”中“深”字渲染了沉郁凄迷的氛围,抒发诗人沉郁苦闷之孤怀。
“禅房花木深”中“深”字把禅房所在位置的僻静凸现了出来,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或“深”字写出环境的幽深静谧,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恬淡情怀。
)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思想情感,写作背景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遣词的理解,考生要在整体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注意读懂诗句,联系上下文的已结束进行理解。
7.(1)客
(2)秋气早来,树叶飘落,令人心惊;凋零之情就如同这远客的遭遇。
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
这首诗是借落叶以慨叹身世,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入秋落叶所引起的游子思归怀乡之情。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根据诗歌内容及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
《落叶》这首诗借描写落叶抒发了游子的思归怀乡之情。
“飘零似客心”中“客”的意思是漂泊他乡的游子,因此“客”字体现了诗人心境和身份。
(2)《落叶》这首诗歌的意象选择了入秋的落叶,运用比喻手法,把自己比喻为在空中漂浮不定的落叶,还运用拟人手法,写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形象表明了作者身处他乡的无奈,凄凉。
故答案为:⑴客
⑵秋气早来,树叶飘落,令人心惊;凋零之情就如同这远客的遭遇。
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
这首诗是借落叶以慨叹身世,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拟人
的手法,描写入秋落叶所引起的游子思归怀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根据诗歌内容及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解答此题首先是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题干的要求,按照要求进行分析,从诗人运用的表现手法、寄与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理解作者的情感。
8.(1)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2)“似”字意蕴丰富。
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
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
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
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
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解析】【分析】(1)一空,诗的开头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
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
三、四两句,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
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
由此分析,可提取“愁坐正书空”的“愁”字作为答案。
二空,点题的诗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这两句正面写出题目。
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
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
(2)“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
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
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
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
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
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故答案为:⑴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⑵“似”字意蕴丰富。
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
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
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
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
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诗人的情感。
结合语句的内容,抓关键词语感悟情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9.(1)寒山;暝色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