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流向天空的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向天空的水
水怎样才能流向天空
一切皆有可能
改变自己,流向高处
有同学自暴自弃的想法,老师跟他谈心。
老师问,水能流向天空吗?
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水怎么可能流向高处、流向天空呢?学生回答。
水不能流向天空,哪天空的雨是怎么来的呢?天空的雨,就是地上流向天空的水。
当然,水不能直接流向天空,但当水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形态,成为一种气态,它就能袅袅地“流”向天空,成为天上的雨水。
老师说。
当我们无法改变一种环境,无法改变一种自然的限定,我们可以像水一样,去改变自己,去改变自己的心态,成为一种流向天空的“水”,创造一种令人惊叹的奇迹。
一、审材料
1、材料形式是一问一疑一答,
2、一问:水能流向天空
3、一疑:水怎么可能流向高处、流向天空
4、一答:水不能流向天空,当水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形态,成为一种气态,它就能袅袅地“流”向天空,成为天上的雨水
5、一答的潜台词就是:当我们无法改变一种环境,无法改变一种自然的限定,我们可以像水一样,去改变自己,去改变自己的心态,成为一种流向天空的“水”,创造一种令人惊叹的奇迹。
6、材料关键词句:水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形态,
二、审题:水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形态
分析:当水不能流向天空,当水无法改变一种环境,无法改变一种自然的限定,水可以由液态改变为气态,水就能流向天空。
引申:人也是一样,环境不能改变,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形态,改变自己的心态,
三、立意:
水怎样才能流向天空
一切皆有可能
改变自己,流向高处
范文一:三引文题材料,三议莫言事例,由浅入深,一例而三用。
《一切皆有可能》
有人常常觉得自己是农家子弟,没有背景,成绩平平,不可能有大作为,于是随波逐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其实,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把自己看定看死,丑小鸭说不定就能成为白天鹅,一切皆有可能。
【针对思想现状,提出“快乐”的论题】
水能流向天空吗?答曰:绝对不可能!可是,天上的彩云却正是地面流向天空的水,当水变成气体,它就能袅袅地“流”向天空。
人生不也这样吗,不要以为自己没有升腾之日,一切皆有可能。
2012年10月11日17时,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在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一个小学即辍学、靠帮人推磨换书看的放牛娃,能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吗?在一般人看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但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正是50年前的那个放牛娃。
【一用文题材料和莫言事件,直接证明论点:一切皆有可能】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总是同诸多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因而其发展就具有多种可能性。
水为什么只能向低处流?这跟地球的引力有关,也跟水的形态有关,当水是液体的时候,它只能流向低处,可当它成为气体的时候,它就有了向上的可能。
一个小学即辍学的放牛娃能不能成为文学大师,能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跟他接受的基础教育有关,跟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也跟他日后的努力有关。
当时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文学的园地里耕耘采摘,放牛娃成为诺奖获得者,这又有什么奇怪呢?【二用文题材料和莫言事例,运用哲学观点阐述为什么一切皆有可能】
好吧,既然一切都有可能,那我们就等天上掉馅饼吧!
不!一切都有可能,一切也都可能是泡影。
恩格斯说:“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
”偶然进入蚌中的沙,若拒绝磨砺,不会成为温润赛玉的珍珠;偶然被蒸发的水,若惧怕颠簸,也不会成为自由飘荡的云;偶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若没有几十年在文学田地里的摸爬滚打,也绝不会成为诺奖的幸运得主。
对于莫言而言,小学即辍学,固然是事实,然而靠帮人推磨换书看,这同样是事实,而后者正是他“偶然”获奖的“必然”之因。
【三用文题材料和莫言事例,批评错误观点】
也许现在的你是一株小草,但一切皆有可能的自信会助你长成苍天大树;也许现在的你是一朵无名的花儿,但一切皆有可能的付出会助你将来艳压群芳。
朋友,一切皆有可能,我辈当努力。
【抒情作结,照应开头,回扣论点】
点评:
文章采用纵式结构谋篇,提出论点之后,沿着“事实论据——理论根据——辩证分析”的思路展开议论。
文章用例精省,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题材料和莫言事例,反复运用,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文章的成功告诉我们,写作时精选一个典型事例,并按照一定的议论层次,对典型事例和话题材料进行切割,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引用和阐述,让其为每一个层次的议论服务,一样可以把文章写得很精彩。
范文二:四用文题材料,三析孟非事例,变角度用例,多侧面分析。
《我辈能腾飞》
有道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普遍规律,毋庸置疑。
但是,当水成为气体的时候,它照样可以袅袅地“流”向天空,成为自由飘荡的云。
水的经历启示我们,我辈能腾飞,自卑要不得。
【一用文题材料,引出论点】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腾空飞翔呢?
首先要真正了解自己,确定腾飞的方向。
有什么样的质地,就会有什么样的运动方式。
水有三态,当水成为气态的时候,它就能流向天空。
但是,它不是火箭,即便流向天空,它也不能冲破地球的引力,像天宫一号那样在太空自由翱翔。
孟非1990年参加高考,数理化三科总成绩不足100分,他想插班复读,但人家一看他的成绩,立刻摇头拒绝。
后来他到电视台打工,利用当招待员的机会,努力学习记者业务,终于当上记者,直至成为著名节目主持人。
从一个落榜生一步步走向了人生的巅峰,孟非的腾空,是了解自我的成功,如果他坚持复读,非考北大、清华不可,非要去做科学家攻克尖端科学不可,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用话题材料,首议孟非事例】
其次要及时改变自己,寻找腾飞的捷径。
水流向天空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它必须改变自己,成为气态;若要固守液态,那么它只能永远地流向低处,而不是天空。
人也如此,你要腾飞,要改变目前的地位,你就必须改变自己。
孟非在落榜以后,坚持走复读之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相信用自己的毅力总会感动某些学校,从而接受他去复读,但是即便如此又能怎样?他放弃了复读的打算,走打工之路,在实践中坚持学习,这一改变改出了他的一片天地。
条条大路通罗马,总有一条适合自己,问题在于要学会自我调整,找到有助于自己腾飞的捷径。
【三用话题材料,二议孟非事例】
再次要学会安定自己,制造腾飞的心境。
所谓安定自己,就是要随缘而化,不要急功近利。
水没有想到非成为飘动的云不可,它只是在被太阳蒸发的时候便升腾,在升至一定高度的时候便凝聚,于是成了美丽的云。
孟非也没有想到非要成为大红大紫的主持人不可,落榜以后他只是觉得人生不能白白地度过,于是便去找工;打工时接触到了记者,他觉得不能放过这学习的机会,于是便学习记者业务。
就这样,不经意间做了记者,当上了节目主持人,成了大红大紫的人物。
腾飞需要实力,需要机遇,也需要平和的心境,心慌吃不得热粥。
【四用话题材料,三议孟非事例】
流向低处的水也能流向天空,我辈能腾飞,自卑要不得,不过要实现真正的腾飞,是有许多讲究的。
【归结论点,照应开篇】
点评:
本文以“我辈能腾飞,自卑要不得”为中心论点,以“要真正了解自己,确定腾飞的方向”“要及时改变自己,寻找腾飞的捷径”“要学会安定自己,制造腾飞的心境”为分论点,从怎样才能实现腾飞的角度展开多侧面的论证,纲举目张,结构谨然。
文章四次引用文题材料,三次分析孟非事例,变换角度用例,多侧面议论材料,论证深刻有力。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很多人说,我们天天不都在读书吗?天天都在看教科书、教辅书。
但是,这些并不是我的阅读观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这些书相当于母亲的乳水,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很安全又容易吸收。
但如果一个孩子终生都吃母乳,我相信他肯定是一个发育不良的孩子。
每个孩子在两三岁之后就要开始自主进食,甚至更早。
最有效率的课堂教育方式,将人类的知识高度集约化、效率化和组织化,在有效的时间内教给我们的孩子,作用就相当于母乳。
但教科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的思想。
一个人
的精神发育如果离开了自主阅读,离开了对于人类经典的阅读,就不可能走得很远,精神发育肯定不健全。
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
主要的教育任务应该说就算完成了。
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
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成绩虽然普普通通,但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他的未来一定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
学校教育不仅要像提供母乳一样给孩子们提供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提倡自主阅读让孩子们学会自由飞翔。
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
只要有了书,孩子们就有了阳光,有了成长的空间。
让孩子们真正走进图书的精彩世界。
一个人的精神饥饿感是在中小学形成的。
古代的士大夫说“三日不读,面目可憎”,这正是精神的饥饿感造成的。
人的很多习惯和能力的养成是有关键时期的,在这个时期如果适当地给予刺激,只要一学习就能够掌握。
精神饥饿感的形成也有关键时期,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时期,再想养成阅读习惯,就很困难了。
现在,我国学校和学生的图书拥有量是很可怜的,民众阅读相当匮乏。
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我们却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
不仅仅是普通民众,大学生也没有阅读习惯。
据复旦大学的一个调查: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仅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只有9.3%,阅读外文文献的更是只有5.2%。
而美国的大学生,平均每周阅读量至少是500页。
美国大学是怎么上的呢?不是满堂灌,不是学生“课堂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美国的大学首先是重视阅读,在有了共同语言的前提下再进行接下来的课程,这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对话。
而我们的老师甚至二三十年来都拿着同样的备课稿去给学生们讲课,这被人戏称为“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
没有阅读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难有阅读的习惯;没有阅读习惯,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半成品甚至是废品。
面对未来的社会和挑战,他们将很难有完整的精神生活和充实的人生。
让我们的学校,都成为阅读的天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