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
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1.通过图文材料,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综合思维)2.观察、描述常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说出其特点及成因。
(地理实践力)3.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典型地貌类型及成因。
(区域认知)
一、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
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
2.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流水、风、冰川等。
3.过程:风化侵蚀的产物,经搬运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河流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
二、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1.含义: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类型及作用
类型作用
物理风化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
化学风化伴随着岩石化学成分的改变
生物风化生物参与下的风化作用,是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行的
[图表点拨] 教材第37页图2—38,该图展示出生物风化作用。
1.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作用形式作用地区形成地貌
侵蚀切割作用构造抬升区青藏高原周边山高谷深、水拍云崖的雄奇景
(1)含义:河流中挟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时,会发生机械沉积作用,在河床上沉积下来。
(2)特点: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积物逐渐变细。
(3)形成地貌:在构造沉降区,河流可形成冲积平原。
四、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蚀作用
(1)含义:指风力对地表岩土的破坏作用。
(2)类型:
1吹蚀作用:指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
2磨蚀作用:指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
(3)对地貌的影响:造成地表物质的损失,使地表遭到破坏,从而形成各种风蚀地貌。
2.风积作用
(1)含义:指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堆积。
(2)对地貌的影响: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
(1)干旱区有风力侵蚀作用,没有流水侵蚀作用。
()
(2)“泥沙俱下”是指沉积作用。
()
(3)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
(4)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往往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
(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有()
A.河流阶地、大峡谷B.喀斯特地貌、陡崖
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D.角峰、U形冰川谷
[提示] (1)×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但也有流水侵蚀作用。
(2)ד泥沙俱下”指的是搬运作用。
(3)×我国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的结果,但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则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4)×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而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5)C [大峡谷、喀斯特地貌多为流水侵蚀地貌;角峰为冰川侵蚀地貌;河口三角洲、冲积扇是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
]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材料外力作用被称为“大自然的雕塑师”。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
下面是常见的侵蚀和堆积地貌景观图。
图A 图B 图C
图D 图E 图F
问题1(综合思维)写出图A、B、C、F的地貌名称。
提示:图A——冲积扇,图B——三角洲,图C——沙丘,图F——风蚀蘑菇。
问题2(综合思维)说出图中地貌的成因。
提示:图A、B——流水堆积作用,图C——风力堆积作用,图D——冰川侵蚀作用,图E——流水侵蚀作用,图F——风力侵蚀作用。
错误!
1.侵蚀作用与地表形态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典型景观
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风蚀洼地、沟谷、风蚀
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流水冲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
坡面破碎,沟壑纵横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流水
溶蚀
形成石林、溶洞及地下暗河、漏斗等喀斯特地
貌,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
可溶性岩石地区
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峡湾高山和高纬度冰川地区
海浪
侵蚀
形成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柱、海
蚀拱桥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2.沉积作用与地表形态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典型景观风力
沉积
形成沙丘、沙垄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燥内陆及临近地区
流水
沉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冰川
沉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
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
度地区
海浪
沉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
1.读黄土高原和埃及狮身人面像图片,完成(1)~(2)题。
(1)“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现今地表形态的典型写照,其成因主要是()A.风力侵蚀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D.冰川侵蚀
(2)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D.海蚀作用
(1)C (2)B [第(1)题,千万年的流水侵蚀塑造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第(2)题,埃及绝大部分国土地处干旱的沙漠地区,风化和风蚀作用明显。
]
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地貌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中的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及三座峡之间的香溪宽谷和大宁河宽谷所组成,全长193km。
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人们传颂:西陵峡滩多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瞿塘峡雄伟壮观。
寥寥数语,概括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问题1(综合思维)长江三峡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三峡地区地块上升,河流下切侵蚀而成。
问题2(地理实践力)三峡属于河流地貌中的哪一种?
提示:河流侵蚀地貌。
错误!
1.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切侵蚀、侧向侵蚀三种类型,三种侵蚀类型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
具体如下表所示:
溯源侵蚀下切侵蚀侧向侵蚀概念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
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
河流向横向发展
关键影响伸长加深展宽
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示意图地貌特点
洪积—
冲积平原
由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
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
由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形成多为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叉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
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
图中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
2.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
下图反映了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
据此回答(1)~(2)题。
(1)形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起伏大
B.地面断裂下陷
C.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
(2)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沉积地貌的是()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C (2)B [第(1)题,图中河流形态呈蛇曲状,形成这种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在河流弯曲处,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沉积,使河流的弯曲程度加大。
第(2)题,诗句中的“白鹭洲”属于流水沉积地貌。
]
综合思维:认识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由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等地貌组合。
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
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1)下面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有()
1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2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3地面支离破碎
4土墩奇形怪状
A.123B.234
C.124D.134
(2)下列省区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A.山东B.云南
C.新疆D.广东
(1)D (2)C [第(1)题,读图可知,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的特征是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1对;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平行,2错;地面支离破碎,3对;受风力侵蚀作用,土墩奇形怪状,4对。
第(2)题,由题目材料可知,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说明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省份是新疆,山东、云南、广东位于季风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
]
[素养立意] 该题组通过分析雅丹地貌的景观特征及其分布,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题组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武夷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地质时期沉积的巨厚的红色岩层,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片红色群山。
太姥山属典型的花岗岩地貌,是地质时期由岩浆上升冷凝而成的花岗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而形成,花岗岩的球状形态是其典型的地貌特征。
图甲为“武夷山丹霞地貌景观图”,图乙为“太姥山花岗岩地貌景观图”。
读图,完成1~2题。
图甲图乙
1.形成图甲山体陡峭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壳上升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D.风力侵蚀作用
2.形成图乙岩石球状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
C.火山活动D.风力侵蚀作用
1.B 2.A [第1题,武夷山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丰富,流水侵蚀作用显著,图示山体陡峭,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第2题,在风力、流水等外力风化作用下,花岗岩的棱角被剥离,形成球状形态。
]
(生活中的地理)八卦洲是长江南京段中的一个河心岛,读图,回答3~4题。
3.八卦洲的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A.地壳抬升作用形成的
B.地壳下陷作用形成的
C.长江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D.长江挟带的泥沙堆积形成的
4.由于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长江河道及八卦洲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可能是()
A.八卦洲将与长江南岸相连
B.八卦洲将与长江北岸相连
C.八卦洲以侵蚀为主,面积缩小
D.长江河道左偏,南岸淤塞
3.D 4.B [第3题,在长江下游,由于河道展宽,流速减缓,挟带的泥沙便会堆积下来,后出露江面,形成八卦洲。
第4题,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长江水流向右偏转,故右岸(即南岸)冲刷严重,而左岸(北岸)流速较为缓慢,泥沙淤积,故八卦洲最终将与北岸相连。
]
教材P38活动
1.气候寒冷或干燥地区,生物稀少,寒冷地区降水以固态形式为主,干旱区降水很少,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和生物风化为次。
气候潮湿炎热地区,降水量大,生物繁茂,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体分解过程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具有较强的腐蚀能力,故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十分强烈。
2.风化壳的厚度取决于气候、地形、构造等许多因素。
一般说来,在气候湿热、地形平坦、构造活动比较稳定的地区,风化作用较强,剥蚀作用较弱,风化残余物质易于保存,故风化壳厚度较大。
在相反的条件下,风化壳厚度就较小,甚至可能为零。
教材P41—42活动
1.(1)恶沟源头较陡,流水侵蚀作用较强,不断进行溯源侵蚀,切断了原来的分水岭,进而袭夺了原来流入另一条河流的支流,使其在地淤沟以南突然转向流入恶沟。
(2)旋峰峪附近的河谷上源被恶沟袭夺后,导致该段河谷缺少水源补给,宽谷内水流变细小,径流量很小。
水流细小,搬运能力大大减弱,大量的河流冲积砂砾石及亚沙土在此沉积下来。
(3)发生袭夺后,恶沟的径流量加大,侵蚀能力加强,河谷会不断变宽变深。
2.(1)物质条件:河流挟带大量的泥沙和胶体物质。
(2)动力条件:1河流流速变缓,如河口地势低平、海潮的顶托等;2入海口的海底坡度平缓;3入海口的潮差小,潮流的搬运能力弱。
教材P43活动
1.(1)1黄土物质的颗粒细小,适宜风力搬运。
2黄土富含CaCO3,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所堆积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似,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
3全球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物理风化强,风力大,搬运能力强。
4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5黄土覆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地貌类型上,并保持相似的厚度。
(2)黄土墚和黄土峁的形成过程:顶面平坦的称为平顶墚,由黄土塬被沟谷分割而成;顶面倾斜的为斜墚,是黄土堆积在缓倾斜地面上的产物。
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墚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
黄土塬演化成黄土墚,黄土墚演化成黄土峁,如果环境继续恶化,黄土峁将演变成黄土柱。
(3)略。
2.(1)至少发生过3次地震。
C、B、A三个裂缝上覆岩层层数由多到少,由此可判断3次地震发生的先后顺序为C、B、A。
(2)被堆积的沉积物覆盖。
(3)地壳下沉—堆积—断层—地震C—堆积—断层—地震B—堆积—断层—地震A—堆积。
3.(1)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
宝瓶口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如果遇到洪水时期,大量的水被宝瓶口阻拦,水面就会上升,当水面超过旁边的飞沙堰时,就会被飞沙堰后面的排洪渠排往外江,达到二次排洪,从而保证灌区不受洪水威胁。
枯水季节水位较低,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则大部分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有足够的水量进入灌区。
(2)宝瓶口位于弯曲河段凹岸中部,是内江河水进入灌区的入口,入口处窄而深,在宝瓶口的右侧是内江的凸岸,有宽而浅的飞沙堰。
夏季岷江含沙量大,在鱼嘴分流后,内江凹岸的洪水直接进入宝瓶口,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流向凹岸,流速快,含沙量少;底层水流流向凹岸,一部分泥沙在内江凸岸沉积,而随洪水来的泥沙大部分随底层水流流向外江,进入宝瓶口的泥沙少。
4.(1)澳大利亚波浪岩:形似一片席卷而来的洪涛巨浪,色调会随着阳光的照射而发生不同的变化。
波浪岩在27亿年前是一块被埋在地下的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在长期的地质变化中,水分慢慢渗透到岩石中,并不断受到化学物质侵蚀。
后来暴露到地面,又被风雨冲刷,形成一条条有规则的各色条纹。
其形成过程可概括为: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美国波浪谷:其砂岩上的纹路像波浪一样,是一个由五彩缤纷的奇石组成的风景区。
其是在较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由以内陆湖泊相为主的红色碎屑形成的岩沉积地貌,它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湖相沉积期、上升剥蚀期、景观形成期。
(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