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易传_性命合一论_穷理尽性以至于命_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性命合一论的理论建构在儒家看来性与命的关系问题亦即性命能否合一尤其是如何合一乃是事关儒家道德形上学能否得以建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确当性与权威性能否得以确立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整个儒家天人合一的理论出发点与归宿点能否一以贯之的根本问题
2 0 1 1年第4期 管子学刊
[ , 作者简介 ]刘玉建 ( 男,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1 9 6 1- )
3 9
构及哲学意蕴 , 基 本 得 以 确 立 。《 易 传》 所谓的本 , 体善性与 “ 继善成 性 ” 就是宋儒张载所首倡并为 ( 《 天地之性 ” 与“ 气质之性 ” 正 理学家普及赞同的 “ ) 。宋明理学家关于人性论的形上建 蒙·诚 明》 。 构, 基本思想则导源于 《 易传 》 《 同时 , 易传 》 对“ 命” 这一范畴内涵也给出了 、 “ 易传 》 曾提出 “ 将以顺性命之理 ” 乾道变 界定 。《 化, 各 正 性 命” 等。 在 《 易 传》 看 来, 所 谓 命, 就是 天命与天道 。 天 、 天命及天道原本是指西周天 天、 命神学思想中对自然与社会具有绝对支配主宰作 用的天神 , 属 于 宗 教 范 畴。随 着 春 秋 以 来 人 们 理 性觉醒与思想解放 , 尤其是战国中后期 , 天神主宰 之意的宗教 范 畴 内 容 已 经 荡 然 无 存 。 与 此 同 时 , 天、 天命与天道被 诸 子 尤 其 是 道 家 与 儒 家 注 入 了 认知层面的自然之义与价值层面的义理之义的新 内涵 , 从传统的宗 教 神 学 中 彻 底 的 抽 离 提 升 为 哲 学范畴 。 老子在哲学史上首次将主宰之天真正的 还原为自然之天 , 儒家在认肯自然之天的基础上 , 更加确信作为创 生 宇 宙 万 物 的 自 然 之 天 , 又是人 类生存的社会政治伦理的最高依据 、 根本原理 ( 天 或天道 ) 以及价值 信 念 的 终 极 源 头 ( 天 命、 孔子所 、 《 ) 。也就是 谓“ 天德” 易 传》 所谓“ 天 地 之 大 德” 说, 天 不 仅 是 自 然 天, 更 是 义 理 之 天、 道德之天与 这一点在 《 易 传》 的哲学体系当中彰明 价值之天 , 得尤为显豁 。 在 儒 家 看 来 , 就自然与价值相结合 天、 天命与天道在本质 的这一范畴根本内容而言 , 上是相同的 。 但 三 者 又 有 一 定 的 区 别 , 天与天道 是就宇宙自然的 客 观 必 然 性 而 言 ; 天命是说天授 于人 、 天命之于人 , 亦即宇宙秩序本然( 天、 天 道) 的客观必然性对 人 的 个 体 生 命 、 道德生命及人性 的本质与社会政治伦理秩序 ( 人道 ) 在根本意义上 的支配作用 。 因 此 说 , 天命是一个体现主体与客 自然与社 会 具 有 潜 在 密 切 联 系 的 范 畴 。 春 秋 观、 以来 , 儒家孔孟荀等对宇宙必然性的根本规律 , 只 笼 统 的、 客 观 的、 抽象的指向性 是给 予 了 盲 目 的 、 的认肯 。 至于对 天 、 天命与人道内在具体理性价 值认知的一片茫 然 , 自然是导源于蔽于人而不知 天的思维理 路 的 偏 颇 。 道 家 老 子 长 于 天 道 , 并开 辟了对天道内在 本 质 理 性 认 知 之 先 河 , 但最终未 对天道的 内 在 本 质 给 予 哲 学 上 的 高 度 抽 绎 与 概 括 。 先秦哲学中 , 真正深契天道 、 深邃而全面地揭 示与彰明天道 内 在 本 质 并 予 以 高 度 哲 学 概 括 的 , 。《 “ ” 正是 《 易传 》 说卦传 》 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 《 这表明 , 易传 》 确立了天道的本质内涵就是阴阳 。 4 0
了性命合一的思维理路与价值取向 。《 中庸 》 则直 “ ” 接断言 : 天命之谓性 。 体现了早期儒家对道德形 《 性自命 上学建构的高度自觉与理论探索 。 然而 , 出》 及《 中庸 》 对天命到底是什么以及性命何以合 一等问题 , 语焉不详 , 未做宇宙本体论视野下的具 体论证 , 性命合 一 仍 然 悬 而 未 决 。《 中 庸》 意识到 但其 仍 从 主 体 出 发 , 企图以体现“ 中 了这一问题 , 、 “ , 和” 中 庸” 精神的“ 诚” 来 贯 通 性 命、 天 人。 其 “ , 诚者 , 天之道也 , 诚之者 , 人之道也 ” 强调 “ 存 称: , 诚尽性 ” 以 达 到 性 命、 天 人 合 一 之 境 界。 然 而, “ 诚” 原本就是一 个 主 体 价 值 范 畴 , 且未被真正赋 予宇宙本体意义上的内容 , 因此 , 主客 、 天人 、 性命 仍未实现贯 通 。 这 种 形 上 学 , 至多是一种境界形 “ 如其称 : 诚者 , 上学 。 后来的孟子也有这种企图 , ” ( 《 ) 天之道也 ; 思诚者 , 人之道也 。 孟子 · 离娄上 》 但他关于性命关 系 又 提 出 了 另 外 一 个 重 要 命 题 : ” ( 《 ) “ 尽心知性知天 。 孟子 · 尽心上》 孟子同样对 天命是什么未做 具 体 回 答 , 只是强调尽心就能知 知性就能知天 。 这种从绝对的主体意识出发 , 性, 缺乏客观本体层 面 的 理 性 认 知 与 具 体 论 证 , 而简 单、 笼统地断言心 、 性、 天( 命) 之合一 , 显然也是一 种境界形上学 。 荀子出于儒家服务于新兴地主阶 级封建宗法等级 制 度 的 立 场 , 也有将人的伦理道 《 荀子·性 德归结于人 性 不 可 缺 少 部 分 之 企 图 ( ) 。 但由于其天人之分的自然观以及以本能欲 恶》 自然是对最适合儒家价值取 望为人性的性恶 论 , 向的性善论的反动 。 至于其性命是否合一及如何 合一 , 自然不 为 传 统 儒 家 所 关 注 。 而 真 正 在 理 论 上宏观而具体 、 内在而有机地对性命合一作出哲 学阐明 , 实现性命 、 天人 、 主客 、 物我 、 内外之贯通 , 完成先 秦 儒 家 道 德 形 上 学 理 论 建 构 的 正 是 《 易 。《 传》 易传 》 在确定性命内涵的前提下 , 多维向度 观 点 辩 证、 学 理 明 晰、 内容 地展 示 了 其 立 论 精 辟 、 丰富 、 境界高远的性命合一理论 。 。《 在《 易传 》 看来 , 性命合一于 “ 性命之理 ” 易 “ ” 传》 宇 宙 观 首 先 提 出: 盈 天 地 之 间 者 唯 万 物。 ( 《 ) 序卦传 》 这种 以 客 观 存 在 为 基 础 的 自 然 观 , 是 《 易传 》 认 识 论 与 辩 证 法 的 基 本 前 提 与 出 发 点。 《 易传 》 以宏大的 学 术 视 野 , 将宇宙天地人物亦即 自然与社会的万 事 万 物 , 收摄并确立为主体认识 系 辞 传》 所谓“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 的对象 。 如 《 、 “ ; “ 《 圣人有以见 天 下 之 动 ” 易》 与 天 地 准, 故 赜” 能弥 纶 天 地 之 道 , 仰 以 观 于 天 文, 俯 以 察 于 地 理, ; “ 是故知幽明之故 。 原始反终 , 故知死生之说 ” 知
、 在《 易传 》 话 语 系 统 中, 性命之“ 理” 一阴一阳之 “ 、 道” 乾道 、 易道等 , 与天道属于同一层次 、 同一内 易传 》 尽管未对命或天命给予直接的 涵的范畴 。《 概念定义 , 但其将天道亦即一阴一阳之道 , 视为性 命之 理 , 无 疑, 天 道 的 本 质 就 是 天 命 的 本 质, 天道 的阴阳就是天 命 的 阴 阳 。《 易 传》 赋 予 命、 天命以 无疑富有丰富的哲学意蕴 。 阴阳的范畴内涵 , 二、 性命合一论的理论建构 在儒家看来 , 性与命的关系问题 , 亦即性命能 否合一尤其是如 何 合 一 , 乃是事关儒家道德形上 学能否得以建构 、 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确当性与 权威性能否得以 确 立 的 重 大 理 论 问 题 , 也是整个 天人合一 ” 的理论出发点与归宿点能否一以 儒家 “ 贯之的根本问题 。 儒家创始人孔子出于重人道轻 天道的思维路向 、 重建道德学说的优先性与迫切 不能也不可能对何为性命 性等诸多因素的 缘 故 , 尤其是 性 命 关 系 问 题 给 予 明 确 的 回 答 。 尽 管 如 孔子对其仁学道德学说终极来源的形上诉求 , 此, 在《 论语 》 中亦隐 约 透 现 出 某 种 端 倪 。《 论语·为 “ 政》 说: 子曰 : 今之孝者 , 是谓能养 。 至于犬马 , 皆 ” 能有养 , 不敬 , 何以别乎 ? 这是说人与禽兽之区别 、 “ 、 亦即人之所以为人 , 就在于人具有“ 孝” 敬” 仁 这似乎是将人人都应 爱的道德自觉与 道 德 理 性 , , 具有的仁 、 礼等道 德 观 念 , 视为人之“ 性相近” 体 现了人对自 身 本 质 道 德 理 性 的 自 觉 。 其 于 天 命 , 除了神秘主宰之义 的 “ 时 命” 外, 孔子还有自然主 义的 天 命 , 如其称“ 天 何 言 哉?四 时 行 焉, 百物生 ( 《 ) ; 焉” 论语 · 阳 货 》 还 有 价 值 之 义 的 天 命, 如其 “ ( 《 ) 。至于性与命 称: 天生德于 予 ” 论 语 · 述 而》 “ 的关系 , 子贡说 :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 不可得而闻 ” ( 《 ) 也。 论 语 · 公 冶 长》 无论对此句作出何种解 有一点是肯定的 , 即孔子对性与天道 ( 天命 ) 的 释, 关系问题已经开 始 给 予 了 某 种 程 度 、 某种意义上 , 天生德于予” 也意 的哲学关注与 思 考 了 。 所 谓 “ 味着孔子业已开始将仁学道德理性的终极来源诉 “ 诸于形上的天命 、 天 道 了 。《 论 语 · 子 罕》 说: 子 ” 罕言利 , 与命 , 与仁 。 这表明孔子对性命问题的哲 学思考 , 在其观念结构中得以凸显 , 且集中表述为 “ 、 “ 。 因此 , 与命 ” 与仁 ” 尽管孔子尚未明确阐述性 但其肇始性命合一的价值 命及其二者关系 问 题 , 则无庸 置 疑 。 孔 门 后 学 承 继 孔 子 的 这 一 传 取向 , 统, 开始了儒家道德形上学建构的艰辛历程 。《 性 自命出 》 提出 “ 性 自 命 出, 命 自天降” 的 命 题, 确立
[ 收稿日期 ] 2 0 1 1 0 6 2 7 - -
告子的即 生 言 性 , 荀 子 的 即 欲 言 性 等 等 。《 易 性, 传》 在全面 、 深入审视前期儒家关于人性理论的基 础上 , 对人性的本质内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 , 亦即 《 “ ” 说卦传 》 所称 :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 在《 易传 》 看 来, 人性的本质就是人道的本质 , 也就是仁义之德 《 性 。 而仁义之德性亦即善性 , 由此 , 易传 》 又提出 了其著名的 “ 继善成性 ” 说 。《 易传 》 对人性范畴内 仁义之性 ” 的 界 定, 无疑承继了先秦人性 涵赋予 “ 论中最符 合 儒 家 伦 理 道 德 价 值 取 向 的 孟 子 性 善 易传 》 站 在 宇 宙 论 哲 学 的 高 度, 通过强调 论 。 但《 “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的“ 继之者善也 、 成之者性也 ” 深刻地提揭了人性的本体之善性 。 这既是对孟子 性善论给出了宇 宙 本 体 论 意 义 上 的 形 上 论 证 , 同 时也是对告子的无善无不善尤其是荀子性恶同一 说的理论纠 正 。 其 强 调 继 之 则 成 善 性 、 不继则难 成善性 ( 或成恶性 ) 的 理 论 观 点, 既是对孟子绝对 的性善同一说的矫枉 , 也是对战国以来 “ 性可以为 、 “ 善, 可以为不善 ” 有性善 , 有性不善 ” 等人性论调 的理论回应 。 同 时 , 也成为后世汉唐性品级说的 易 传》 强 调 人 性 的 本 体 之 善, 体 思想来源之一 。《 现了人性的普遍性 、 绝对性 、 超越性 。 强调人性的 “ 继善成性 ” 的特征 , 体现了人性的特殊性 、 相对性 与现实性 。 其性 善 论 乃 是 普 遍 与 特 殊 、 绝对与相 对、 超越与现实 的 辨 证 统 一 。 尽 管 《 易 传》 对人性 的这种辨证统一性 , 阐述得不够明晰 , 但其理论架
古代学术思潮
《 “ 易传 》 性命合一论 :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东 济南 2 5 0 1 0 0
[ 《 摘要 ]作为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哲学的集大成者 , 易传 》 对先秦尤其 是 战 国 时 期 儒 家 争 辩 愈 来 愈 激 烈 的 性 命 论 这 一 哲 学 主 题 , 给 予了积极 、 正面的理论回应 。《 易传 》 确立的以 “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 为标识的性命合一论 , 既是对先秦儒家性命论的一次全面、 深刻的理 同时对后世儒家性命之学的演变与发展 , 具有范导性的哲学意义 。 本文从 性 命 范 畴 内 涵 的 确 立 、 性命合一论的理论建构 论整合与开新 , 等方面 , 分析 、 揭示了 《 易传 》 性命之学的思想精髓 。 [ ; 关键词 ]《 易传 》 性命合一 ; 穷理 ; 尽性 ; 至于命 [ 中图分类号 ] B 2 2 1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 0 0 2 3 8 2 8 2 0 1 1 0 4 0 0 3 9 0 5 - - -
就其思想内容说来 , 涵 先秦儒家的性命之学 , 摄三个有机联系的问题 : 其一 , 性是什么 ; 其二 , 命 是什么 ; 其三 , 性与命的关系如何 。 前两者尤其是 前者亦即人的本性 、 本质是什么 , 是性命之学最为 基本的问题 。 对性与命这两个儒家哲学中的重要 赋予何种意义的思想内涵 , 不仅关乎到性命 范畴 , 论辩的理论出发 点 , 同时又关涉到性命之学的价 而且也标 明 着 人 们 对 人 与 自 然 的 本 质 认 值取向 , 识水平 。 对儒家 而 言 , 是决定性命关系的基本问 题 。 关于性命关系的问题亦即性命能否合一尤其 既是儒家性命论的核心内容 , 也是关 是如何合一 , 乎儒家道德形上学能否真正得以建构的重要理论 问题 , 更是儒 家 道 德 形 上 学 的 思 想 主 题 。 上 述 三 个方面 , 是先秦儒 家 关 于 性 命 之 学 争 辩 的 理 论 论 战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 易传 》 的性命论也是基于 这三个问题得以具体展开的 。 其最大的理论贡献 彰显为性命合一 论 的 哲 学 形 上 论 证 , 这也是本文 所要重点阐述的内容 。 一、 性命范畴内涵的确立 先秦儒家关于性命之学的论争 , 首先始于性 、 命范畴内涵 的 认 识 与 界 定 。 所 谓 性 就 是 人 性 , 关 于什么是人性 , 亦即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 先秦儒家 ( 争辩不一 , 众说纷 纭 。 如 《 性自命出》 郭店楚简) 及《 中庸 》 的 即 情 言 性, 孟 子 的 即 心 言 性、 即德言
2 0 1 1年第4期 管子学刊
[ , 作者简介 ]刘玉建 ( 男,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1 9 6 1- )
3 9
构及哲学意蕴 , 基 本 得 以 确 立 。《 易 传》 所谓的本 , 体善性与 “ 继善成 性 ” 就是宋儒张载所首倡并为 ( 《 天地之性 ” 与“ 气质之性 ” 正 理学家普及赞同的 “ ) 。宋明理学家关于人性论的形上建 蒙·诚 明》 。 构, 基本思想则导源于 《 易传 》 《 同时 , 易传 》 对“ 命” 这一范畴内涵也给出了 、 “ 易传 》 曾提出 “ 将以顺性命之理 ” 乾道变 界定 。《 化, 各 正 性 命” 等。 在 《 易 传》 看 来, 所 谓 命, 就是 天命与天道 。 天 、 天命及天道原本是指西周天 天、 命神学思想中对自然与社会具有绝对支配主宰作 用的天神 , 属 于 宗 教 范 畴。随 着 春 秋 以 来 人 们 理 性觉醒与思想解放 , 尤其是战国中后期 , 天神主宰 之意的宗教 范 畴 内 容 已 经 荡 然 无 存 。 与 此 同 时 , 天、 天命与天道被 诸 子 尤 其 是 道 家 与 儒 家 注 入 了 认知层面的自然之义与价值层面的义理之义的新 内涵 , 从传统的宗 教 神 学 中 彻 底 的 抽 离 提 升 为 哲 学范畴 。 老子在哲学史上首次将主宰之天真正的 还原为自然之天 , 儒家在认肯自然之天的基础上 , 更加确信作为创 生 宇 宙 万 物 的 自 然 之 天 , 又是人 类生存的社会政治伦理的最高依据 、 根本原理 ( 天 或天道 ) 以及价值 信 念 的 终 极 源 头 ( 天 命、 孔子所 、 《 ) 。也就是 谓“ 天德” 易 传》 所谓“ 天 地 之 大 德” 说, 天 不 仅 是 自 然 天, 更 是 义 理 之 天、 道德之天与 这一点在 《 易 传》 的哲学体系当中彰明 价值之天 , 得尤为显豁 。 在 儒 家 看 来 , 就自然与价值相结合 天、 天命与天道在本质 的这一范畴根本内容而言 , 上是相同的 。 但 三 者 又 有 一 定 的 区 别 , 天与天道 是就宇宙自然的 客 观 必 然 性 而 言 ; 天命是说天授 于人 、 天命之于人 , 亦即宇宙秩序本然( 天、 天 道) 的客观必然性对 人 的 个 体 生 命 、 道德生命及人性 的本质与社会政治伦理秩序 ( 人道 ) 在根本意义上 的支配作用 。 因 此 说 , 天命是一个体现主体与客 自然与社 会 具 有 潜 在 密 切 联 系 的 范 畴 。 春 秋 观、 以来 , 儒家孔孟荀等对宇宙必然性的根本规律 , 只 笼 统 的、 客 观 的、 抽象的指向性 是给 予 了 盲 目 的 、 的认肯 。 至于对 天 、 天命与人道内在具体理性价 值认知的一片茫 然 , 自然是导源于蔽于人而不知 天的思维理 路 的 偏 颇 。 道 家 老 子 长 于 天 道 , 并开 辟了对天道内在 本 质 理 性 认 知 之 先 河 , 但最终未 对天道的 内 在 本 质 给 予 哲 学 上 的 高 度 抽 绎 与 概 括 。 先秦哲学中 , 真正深契天道 、 深邃而全面地揭 示与彰明天道 内 在 本 质 并 予 以 高 度 哲 学 概 括 的 , 。《 “ ” 正是 《 易传 》 说卦传 》 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 《 这表明 , 易传 》 确立了天道的本质内涵就是阴阳 。 4 0
了性命合一的思维理路与价值取向 。《 中庸 》 则直 “ ” 接断言 : 天命之谓性 。 体现了早期儒家对道德形 《 性自命 上学建构的高度自觉与理论探索 。 然而 , 出》 及《 中庸 》 对天命到底是什么以及性命何以合 一等问题 , 语焉不详 , 未做宇宙本体论视野下的具 体论证 , 性命合 一 仍 然 悬 而 未 决 。《 中 庸》 意识到 但其 仍 从 主 体 出 发 , 企图以体现“ 中 了这一问题 , 、 “ , 和” 中 庸” 精神的“ 诚” 来 贯 通 性 命、 天 人。 其 “ , 诚者 , 天之道也 , 诚之者 , 人之道也 ” 强调 “ 存 称: , 诚尽性 ” 以 达 到 性 命、 天 人 合 一 之 境 界。 然 而, “ 诚” 原本就是一 个 主 体 价 值 范 畴 , 且未被真正赋 予宇宙本体意义上的内容 , 因此 , 主客 、 天人 、 性命 仍未实现贯 通 。 这 种 形 上 学 , 至多是一种境界形 “ 如其称 : 诚者 , 上学 。 后来的孟子也有这种企图 , ” ( 《 ) 天之道也 ; 思诚者 , 人之道也 。 孟子 · 离娄上 》 但他关于性命关 系 又 提 出 了 另 外 一 个 重 要 命 题 : ” ( 《 ) “ 尽心知性知天 。 孟子 · 尽心上》 孟子同样对 天命是什么未做 具 体 回 答 , 只是强调尽心就能知 知性就能知天 。 这种从绝对的主体意识出发 , 性, 缺乏客观本体层 面 的 理 性 认 知 与 具 体 论 证 , 而简 单、 笼统地断言心 、 性、 天( 命) 之合一 , 显然也是一 种境界形上学 。 荀子出于儒家服务于新兴地主阶 级封建宗法等级 制 度 的 立 场 , 也有将人的伦理道 《 荀子·性 德归结于人 性 不 可 缺 少 部 分 之 企 图 ( ) 。 但由于其天人之分的自然观以及以本能欲 恶》 自然是对最适合儒家价值取 望为人性的性恶 论 , 向的性善论的反动 。 至于其性命是否合一及如何 合一 , 自然不 为 传 统 儒 家 所 关 注 。 而 真 正 在 理 论 上宏观而具体 、 内在而有机地对性命合一作出哲 学阐明 , 实现性命 、 天人 、 主客 、 物我 、 内外之贯通 , 完成先 秦 儒 家 道 德 形 上 学 理 论 建 构 的 正 是 《 易 。《 传》 易传 》 在确定性命内涵的前提下 , 多维向度 观 点 辩 证、 学 理 明 晰、 内容 地展 示 了 其 立 论 精 辟 、 丰富 、 境界高远的性命合一理论 。 。《 在《 易传 》 看来 , 性命合一于 “ 性命之理 ” 易 “ ” 传》 宇 宙 观 首 先 提 出: 盈 天 地 之 间 者 唯 万 物。 ( 《 ) 序卦传 》 这种 以 客 观 存 在 为 基 础 的 自 然 观 , 是 《 易传 》 认 识 论 与 辩 证 法 的 基 本 前 提 与 出 发 点。 《 易传 》 以宏大的 学 术 视 野 , 将宇宙天地人物亦即 自然与社会的万 事 万 物 , 收摄并确立为主体认识 系 辞 传》 所谓“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 的对象 。 如 《 、 “ ; “ 《 圣人有以见 天 下 之 动 ” 易》 与 天 地 准, 故 赜” 能弥 纶 天 地 之 道 , 仰 以 观 于 天 文, 俯 以 察 于 地 理, ; “ 是故知幽明之故 。 原始反终 , 故知死生之说 ” 知
、 在《 易传 》 话 语 系 统 中, 性命之“ 理” 一阴一阳之 “ 、 道” 乾道 、 易道等 , 与天道属于同一层次 、 同一内 易传 》 尽管未对命或天命给予直接的 涵的范畴 。《 概念定义 , 但其将天道亦即一阴一阳之道 , 视为性 命之 理 , 无 疑, 天 道 的 本 质 就 是 天 命 的 本 质, 天道 的阴阳就是天 命 的 阴 阳 。《 易 传》 赋 予 命、 天命以 无疑富有丰富的哲学意蕴 。 阴阳的范畴内涵 , 二、 性命合一论的理论建构 在儒家看来 , 性与命的关系问题 , 亦即性命能 否合一尤其是如 何 合 一 , 乃是事关儒家道德形上 学能否得以建构 、 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确当性与 权威性能否得以 确 立 的 重 大 理 论 问 题 , 也是整个 天人合一 ” 的理论出发点与归宿点能否一以 儒家 “ 贯之的根本问题 。 儒家创始人孔子出于重人道轻 天道的思维路向 、 重建道德学说的优先性与迫切 不能也不可能对何为性命 性等诸多因素的 缘 故 , 尤其是 性 命 关 系 问 题 给 予 明 确 的 回 答 。 尽 管 如 孔子对其仁学道德学说终极来源的形上诉求 , 此, 在《 论语 》 中亦隐 约 透 现 出 某 种 端 倪 。《 论语·为 “ 政》 说: 子曰 : 今之孝者 , 是谓能养 。 至于犬马 , 皆 ” 能有养 , 不敬 , 何以别乎 ? 这是说人与禽兽之区别 、 “ 、 亦即人之所以为人 , 就在于人具有“ 孝” 敬” 仁 这似乎是将人人都应 爱的道德自觉与 道 德 理 性 , , 具有的仁 、 礼等道 德 观 念 , 视为人之“ 性相近” 体 现了人对自 身 本 质 道 德 理 性 的 自 觉 。 其 于 天 命 , 除了神秘主宰之义 的 “ 时 命” 外, 孔子还有自然主 义的 天 命 , 如其称“ 天 何 言 哉?四 时 行 焉, 百物生 ( 《 ) ; 焉” 论语 · 阳 货 》 还 有 价 值 之 义 的 天 命, 如其 “ ( 《 ) 。至于性与命 称: 天生德于 予 ” 论 语 · 述 而》 “ 的关系 , 子贡说 :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 不可得而闻 ” ( 《 ) 也。 论 语 · 公 冶 长》 无论对此句作出何种解 有一点是肯定的 , 即孔子对性与天道 ( 天命 ) 的 释, 关系问题已经开 始 给 予 了 某 种 程 度 、 某种意义上 , 天生德于予” 也意 的哲学关注与 思 考 了 。 所 谓 “ 味着孔子业已开始将仁学道德理性的终极来源诉 “ 诸于形上的天命 、 天 道 了 。《 论 语 · 子 罕》 说: 子 ” 罕言利 , 与命 , 与仁 。 这表明孔子对性命问题的哲 学思考 , 在其观念结构中得以凸显 , 且集中表述为 “ 、 “ 。 因此 , 与命 ” 与仁 ” 尽管孔子尚未明确阐述性 但其肇始性命合一的价值 命及其二者关系 问 题 , 则无庸 置 疑 。 孔 门 后 学 承 继 孔 子 的 这 一 传 取向 , 统, 开始了儒家道德形上学建构的艰辛历程 。《 性 自命出 》 提出 “ 性 自 命 出, 命 自天降” 的 命 题, 确立
[ 收稿日期 ] 2 0 1 1 0 6 2 7 - -
告子的即 生 言 性 , 荀 子 的 即 欲 言 性 等 等 。《 易 性, 传》 在全面 、 深入审视前期儒家关于人性理论的基 础上 , 对人性的本质内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 , 亦即 《 “ ” 说卦传 》 所称 :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 在《 易传 》 看 来, 人性的本质就是人道的本质 , 也就是仁义之德 《 性 。 而仁义之德性亦即善性 , 由此 , 易传 》 又提出 了其著名的 “ 继善成性 ” 说 。《 易传 》 对人性范畴内 仁义之性 ” 的 界 定, 无疑承继了先秦人性 涵赋予 “ 论中最符 合 儒 家 伦 理 道 德 价 值 取 向 的 孟 子 性 善 易传 》 站 在 宇 宙 论 哲 学 的 高 度, 通过强调 论 。 但《 “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的“ 继之者善也 、 成之者性也 ” 深刻地提揭了人性的本体之善性 。 这既是对孟子 性善论给出了宇 宙 本 体 论 意 义 上 的 形 上 论 证 , 同 时也是对告子的无善无不善尤其是荀子性恶同一 说的理论纠 正 。 其 强 调 继 之 则 成 善 性 、 不继则难 成善性 ( 或成恶性 ) 的 理 论 观 点, 既是对孟子绝对 的性善同一说的矫枉 , 也是对战国以来 “ 性可以为 、 “ 善, 可以为不善 ” 有性善 , 有性不善 ” 等人性论调 的理论回应 。 同 时 , 也成为后世汉唐性品级说的 易 传》 强 调 人 性 的 本 体 之 善, 体 思想来源之一 。《 现了人性的普遍性 、 绝对性 、 超越性 。 强调人性的 “ 继善成性 ” 的特征 , 体现了人性的特殊性 、 相对性 与现实性 。 其性 善 论 乃 是 普 遍 与 特 殊 、 绝对与相 对、 超越与现实 的 辨 证 统 一 。 尽 管 《 易 传》 对人性 的这种辨证统一性 , 阐述得不够明晰 , 但其理论架
古代学术思潮
《 “ 易传 》 性命合一论 :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东 济南 2 5 0 1 0 0
[ 《 摘要 ]作为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哲学的集大成者 , 易传 》 对先秦尤其 是 战 国 时 期 儒 家 争 辩 愈 来 愈 激 烈 的 性 命 论 这 一 哲 学 主 题 , 给 予了积极 、 正面的理论回应 。《 易传 》 确立的以 “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 为标识的性命合一论 , 既是对先秦儒家性命论的一次全面、 深刻的理 同时对后世儒家性命之学的演变与发展 , 具有范导性的哲学意义 。 本文从 性 命 范 畴 内 涵 的 确 立 、 性命合一论的理论建构 论整合与开新 , 等方面 , 分析 、 揭示了 《 易传 》 性命之学的思想精髓 。 [ ; 关键词 ]《 易传 》 性命合一 ; 穷理 ; 尽性 ; 至于命 [ 中图分类号 ] B 2 2 1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 0 0 2 3 8 2 8 2 0 1 1 0 4 0 0 3 9 0 5 - - -
就其思想内容说来 , 涵 先秦儒家的性命之学 , 摄三个有机联系的问题 : 其一 , 性是什么 ; 其二 , 命 是什么 ; 其三 , 性与命的关系如何 。 前两者尤其是 前者亦即人的本性 、 本质是什么 , 是性命之学最为 基本的问题 。 对性与命这两个儒家哲学中的重要 赋予何种意义的思想内涵 , 不仅关乎到性命 范畴 , 论辩的理论出发 点 , 同时又关涉到性命之学的价 而且也标 明 着 人 们 对 人 与 自 然 的 本 质 认 值取向 , 识水平 。 对儒家 而 言 , 是决定性命关系的基本问 题 。 关于性命关系的问题亦即性命能否合一尤其 既是儒家性命论的核心内容 , 也是关 是如何合一 , 乎儒家道德形上学能否真正得以建构的重要理论 问题 , 更是儒 家 道 德 形 上 学 的 思 想 主 题 。 上 述 三 个方面 , 是先秦儒 家 关 于 性 命 之 学 争 辩 的 理 论 论 战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 易传 》 的性命论也是基于 这三个问题得以具体展开的 。 其最大的理论贡献 彰显为性命合一 论 的 哲 学 形 上 论 证 , 这也是本文 所要重点阐述的内容 。 一、 性命范畴内涵的确立 先秦儒家关于性命之学的论争 , 首先始于性 、 命范畴内涵 的 认 识 与 界 定 。 所 谓 性 就 是 人 性 , 关 于什么是人性 , 亦即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 先秦儒家 ( 争辩不一 , 众说纷 纭 。 如 《 性自命出》 郭店楚简) 及《 中庸 》 的 即 情 言 性, 孟 子 的 即 心 言 性、 即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