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平衡图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化学平衡
(6 化学平衡的图像)
【归纳与整理】 一、读图程序
一看面(弄清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二看线[看清曲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所在位置上下、升降、左右、走向等)];三看点(分析原点、交点、转折点、终点等含义);四看辅助线(等温线、等压线等)。
二、典型图像分析
1.建立在平衡体系上的C%~P(T)图像 请针对一般反应
mA(g) + nB(g) pC(g) + qD(g),反应热效应
表示为△H
A%表示反应物A 在平衡混合气体中所占的体积分数。(若:A%表示反应物A 的平衡转化率?)。
△H 0 △H 0 △H 0 △H 0
m+n p+q m+n p+q m+n p+q
m+n p+q
若A%表示反应物A 的平衡转化率
2.平衡建立过程中的A%~p(T)~t 图像
p 1 p 2 T 1 T 2 p 1 p 2 T 1 T 2
m+n p+q △H 0 m+n p+q △H 0
注:图中A%或C%表示平衡混合物中A 或C 所占的体积分数。
【基本练习】
1
2
1.右图纵坐标为
反应物的转化率,横坐标为温度(t℃),
下列符合此图情况的反应是
(g) 2CO(g);△H>0
A.C(s)十CO
(g)十Br2(g) 2HBr(g);△H<0
B.H
(g)+3H2(g) 2NH3(g);△H<0
C.N
D.2SO
(g) 2SO2(g)+O2(g);△H>0
2.往一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H
2
,发生反应H2(g)+I2(g) ;
和I
△H<0,当达到平衡后,t0时改变反应
的某一条件(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不
..........
变.),且造成容器内压强增大,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容器内气体颜色变深,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B.平衡不移动,混合气体密度增大
C.H2转化率增大,HI平衡浓度变小
D.改变条件前后,速度图象为(如右图)
3.在下图中a曲线表示一
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g)+Y(g)
+W(s) △H<0的反
应过程。要使a曲线变为b曲
线,可采取的措施是
A.加人催化剂
B.增大Y的浓度
C.降低温度
D.减小体系压强
4.下图表示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的变化对下列反应的影响:
L(?)+G(气)△H___0
由图可知以下叙述中正确的
A.Y轴是平衡混合气体中G的百分含量B.Y轴是平衡混合气体中R的百分含量
C.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即△H<0)D.物质L在发生反应时是气态
5.可逆反应
△H<0,气体的
平均摩尔质量(M)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和Y可能都是固体
B.X和Y一定都是气体
C.若Y为固体,X一定是气体
D.X和Y可能都是气体
6.反应2X(g)+Y(g
(g)△H<0,在不同温度(T1和T2)及压
强(p1和p2)下,产物产物Z的物质
的量(n z)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
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T1<T2,p1<p2 B.T1<T2,p1>p2 C.T1>T2,p1>p2D.T1>T2,p1<p2
7.(2001年全国,14)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
某一反应中M、
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
t
n
的曲线如右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8.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N2(g)+3H2(g)
(g);△H<0
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下列关系图:
下列判断一定错误的是
A.图Ⅲ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乙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低
B.图Ⅱ研究的是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温度较高
C.图Ⅱ研究的是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压强较高
D.图I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乙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
9.今有反应X(g)+Y(g(g);△H<0
右图表示该反应在t1时达到平衡,在t2时因改
变某个条件而发生变化的曲线。则右图中的t2时改
变的条件是
A.升高温度或降低Y的浓度
B.加入催化剂或增大X的浓度
C.降低温度或增大Y的浓度
D.缩小体积或降低X的浓度
10.对于可逆反应2AB
(g) A2(g) +3B2(g) ,△H>0,下列
图像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1【解析】C 2【解析】AD 3【解析】C 4【解析】A 5【解析】CD 6【解析】C
AB 3
AB 3
6Pa
5
Pa AB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