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详细讲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详细讲稿
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解读】
重点:
1.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

(尤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的区系划分以及各自的特点)
2.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早期国家与秦汉后大一统帝国比较:相同点—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
3.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传世文献史料价值打折扣;考古材料不可替代,但比较零碎散乱;二者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

难点:理解生产力的发展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新课】
本课题目包含两个关键词:文明、国家。

这涉及比较复杂的概念:什么是文明,标准是什么?什么是国家,标志又是什么?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关于这些问题,学术界也是有很多的观点和看法。

文明的概念:广义——①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②指与“野蛮”相对的人类社会进步状态。

本课的文明主要是第二种意思。

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也可以表述为具备哪些要素)。

大体来说有这么几个,可分为两个角度:技术发明——冶炼金属、城市及礼仪性(祭祀)建筑、文字;社会组织——国家。

这些要素是否都要具备才算进入文明了呢,学术界是见仁见智。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里对文明的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状态”。

中国的主流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判断文明最主要的标志是国家。

换言之,一个社会形成国家了,必然进入文明了。

什么是国家,国家的标志一般来说有两个:一是阶级的存在(社会出现阶级分化、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二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强制性权
力系统的设立(比如军队、监狱、警察等国家机构暴力机构)。

“国家及其强制性的权力机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最初的统治与管理机构,是为了解决经济上的冲突而发展起来的,是统治阶级压制被统治阶级的机器。


所以,文明和国家之间是什么关系?“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一般已进入国家阶段”。

简而言之,文明、国家、阶级社会其实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社会阶段的不同概括。

什么时候国家产生了什么时候就正式迈入文明了,或者说正式迈入文明的主要标志就国家产生。

因此,本课的核心问题就出现了:“国家产生-即文明形成”,在中国是多久产生国家的呢?最早的国家是哪个,夏朝吗?顺着这个线索和思路:往前——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即中国境内人类产生以来,先民们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产生国家的,即对应的“文明的起源”。

往后——国家产生以后是如何发展的,也就是标题里的后半部分“早期国家的发展”,即对应的“文明的发展”。

过渡:如果把这个过程比作一个人的成长历程,第一阶段就是孩童时代,一个人在童年时代形成的气质、性格会影响伴随终身,历史也一样,早期历史对今天仍然会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要去追溯。

自中国境内有人类产生以来的这段历史,按照课本第一个子目,将其称之为石器时代。

一、石器时代(或者“史前时代”、“原始时代”)
三种说法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原始社会是按照马克思唯物史观划分的几种社会形态(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史前时代是指没有文字记录以前的历史(如何了解?方式主要有两种,考古或者传说);石器时代是从考古学的角度(石器、青铜、铁器,按生产工具来划分)。

在考古学上,石器时代又可以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主要运用的是打制石器(距今200万-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主要运用的是磨制石器(打磨方式相结合,距今约1万年-4000)。

时间段限是非常漫长的,以万年为单
位。

因为越往前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越低下,社会的发展往往越缓慢,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越往后发展就越快,日新月异。

但一切的历史就是从这个初始阶段开始的。

(一)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
人是从哪里来的?女娲补天后剩的土捏的,还是上帝造的?人是从古猿(一种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来的。

由于进化的过程非常久远漫长而且进化不是单一路径,基因突变会将进化劈出很多分支,比如现在的考古发现的古人类已经消失,比如人类究竟是单一起源还是多起源,所以人具体怎么进化的这个问题就太复杂了充满争议。

根据目前世界各地的考古资料,大体把人的进化分为这么几个阶段:古猿→能人→直立人(俗称猿人)→智人。

智人又可以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时候基本上体质形态上原始性消失了,已经和现代人比较接近了。

目前中国发现的属于古猿阶段的化石有:云南的腊玛古猿禄丰种、开远种化石,距今约800万年。

在湖北、广西也发现了属于南方古猿的化石,距今四五百万年。

这些考古其实就印证了单元导言里提到的“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具有原生性、本土性。


但是目前能人阶段的化石中国境内尚未发现,还有考古缺陷。

到直立人阶段,我们的考古发现比较就多了,比如:元谋人(距今170万年)、蓝田人(距今115-70万年)、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

1.代表:
旧石器时代早期:元谋人、北京人(属于直立人种,俗称猿人,因为体质上还保留了不少古猿的特征)
元谋人: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其化石只有两颗牙齿,是一位青年男性的左右上内测门齿。

据测定,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是中国境内已经最早的原始人类。

北京人:迄今国内发现材料最丰富、最重要的猿人化石。

1921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上山洞里发现,最著名的就是那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

测定其生活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初中学过比较熟悉: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

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在体质上已脱离了猿人阶段,但仍与现代人有一定区别,被称为早期智人,或者古人。

代表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年前起,人类在体质上的原始性消失,与现代人大体相同,被称为晚期智人,或者新人。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是在北京猿人故居——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中发现的,距今3万年,体质形态已经明显表现出黄种人的特征。

会制作一些比较简单的磨制石器,会人工取火。

2.生产工具:打制石器
3.生活方式:采集、渔猎
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主要依靠双手采集现成的野生植物,或者使用比较简单的工具围猎野生动物,而且都是集体行动。

随着工具的改进,渔猎的范围扩大,但采集始终占更重要的地位。

我们把这种采集渔猎经济称为攫取型,即来自大自然现成的赠予。

4.社会组织
在旧石器时代的绝大多数时间,社会组织都处于原始人群阶段,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一个个群体,群体内部婚姻关系是群婚、乱婚,这种情况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即只有母子关系是明确的。

再往后婚姻关系有了最初的限定,只允许同辈之间群婚,叫“班辈婚”。

再往后,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差不多进入到氏族公社阶段,婚姻关系就更限定,排除本族兄弟姐妹之间,即族外群婚。

当然,氏族公社真正的繁荣期是在新石器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距今1万-4000年)
距今大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

观察教材插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思考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在分布上有何特点?
1.分布特点:
(1)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空间上看,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都有)
(2)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
2.代表
按照课本来梳理,分成两个阶段,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和晚期:
中期:距今7000-5000年
仰韶文化:最先发现于河南省仰韶村,后来把在黄河中游发现的这种类型相同的众多文化遗址都以仰韶文化命名。

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的仰韶文化类型就是陕西
西安半坡遗址。

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饲养猪狗牛(黄牛),制陶业以彩陶最为著名,居住半地穴式建筑。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农业以稻为主,也会饲养家畜猪狗牛(水牛),也会制作陶器,还会纺织麻布,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居住干栏式建筑。

晚期:距今5000年
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被龙山文化取代。

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得名,后把发现于黄河中下游的同类型文化都命名为龙山文化。

和之前比起来,磨制石器更精致,出现了一些新型农具。

家畜种类更多,牛羊鸡等开始被饲养。

陶器以一种黑色、陶胎极薄的“蛋壳陶”为主要特征,还出土了较多的玉器。

建筑技术有所提高。

红山文化:因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而得名,同类型遗址主要分布在辽河上游。

出土了很多精致的玉礼器,还发现了包括祭坛和女神庙在内的大型祭祀建筑遗址。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也出现了祭坛和以琮为中心的系列玉质礼器。

简单介绍完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代表,将其横向对比:比如以同为中期的半坡和河姆渡遗存,在种植的作物、饲养的家畜、房屋建造类型,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和各自特色,主要是因为各自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引起的,但是在这种差异性里也有相同性,都出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制陶业、房屋建筑。

比如同为晚期的龙山、红山、良渚,都提到了玉礼器。

古人观点里,玉是山川赋予的精华,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神鬼的灵性,作为礼器祭祀时使用。

良渚的玉琮,红山的玉璧、玉猪龙,龙山的……这些从材质、造型、用途(文化内涵)均相似。

总而言之:各地史前文化是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家都达到较高水平,各有特点,此所谓多元性。

不同的文化遗存在本质上又蕴含了许多相同的元素,比如:制作磨制石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使用陶器、修建村落、建造房屋生活逐渐稳定、敬天祭神。

这说明,各地史前文化它们之间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都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此所谓统一性。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华文明从起源
上具有多元性、统一性,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中华文明从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中逐渐汇聚发展而来。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4.生活方式:出现原始农业(种植业、畜牧业)(生产型、种植经济、原始农业起源阶段),但是采集渔猎仍然在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原始先民们在之前采集渔猎的过程中,慢慢积累了一些关于野生植物动物的经验。

比如偶然发现掉地上的种子第二年发芽长出了果子,吃不完的动物先养着,于是开始了有意识的人工种植、驯化动物,出现了原始种植业、畜牧业,有了原始农业。

所以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采集经济基本依靠自然界的植物,而种植经济则要通过人类自身的种植而得,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转化为生产者,这是人类食物生产方式的一场重要革命。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也能予以证实,发现了很多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尤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为密集。

江西省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了一万年前的稻种,此外华北华南这些也都有发现,说明那时起就有了原始农业,最早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前。

距今七八千年,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了,就是河姆渡、半坡遗址那会儿。

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水稻遗迹,山西半坡遗址发现粟遗迹。

中国的农业起源非常早,三大起源地之一。

①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森林覆盖率很高,早期人类居住在近山靠水的山洞,周围大多是山林荒野,适宜种植的区域不大。

因此,只能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

然后用石犁、或者尖头竹木棒打穴挖洞,最简单的翻土播种。

这种方式称之为刀耕火种。

好处是: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焚烧的树木可作肥料。

坏处就是:耕种一两年之后,肥力下降;土壤越压越沉实结块;杂草多。

而当时生产工具很有限,工具有限、更不知道施肥。

所以一般种了一两年之后,土地肥力耗尽,就要撂荒,易地而种,另外去烧树重新开荒,经常迁徙,即撂荒农作制。

这种刀耕火种的方式一般是人类最初采用的一种农作制度,由于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农业生产力水平极低决定的。

③农作物:粟(北方)、水稻(南方)
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种植业上就是作物南稻北粟,主要原因是由于两种农作物的特性和南北方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的,水稻适合在高温多雨的地方生长,所需要的光热都很多,所以适合在南方生长。

粟,即小米,它比较适合北方温差较大的地方生长,对光热要求较小,适宜北方种植。

新石器时期,主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采集渔猎仍然在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综上,新石器时代属于原始农业的起源阶段,中国的农业起源早,自成体系,但是工具非常简单,生产力非常低下,刀耕火种,不耕(犁地)不耘(除草、培土)不灌(灌溉)不肥(施肥),总之非常原始。

横向对比后,再将新石器时代早晚期纵向比较。

材料一:仰韶文化陕西西安姜寨临潼聚落遗址。

包含五组房屋,分属五个大家族。

每组中间有一座面积为100平米左右的大房子和一座30平左右的中型房子,其余是面积15平左右的小房子。

大房子应该是大家族举行集体会议的公共房子,中型的应该是族长使用,小型就是各家族成员使用。

若干亲属组成一个大家庭,五个大家庭组成一个氏族。

姜寨遗址是一个300-500人组成的氏族公社。

有公共墓地,各个墓室随葬品差不多,差别不大。

材料二:陶寺遗址发现于山西襄汾陶寺村,是中原龙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址。

发现墓地一千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

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小墓随葬品极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

材料三:《良渚文化玉琮刍议》中提到“玉琮一般多出土于规模较大、随葬品丰富的墓葬,出玉琮墓的主人均为男性。


材料四: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在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合葬墓48号坑墓中,男性仰面居中,两位女性侧身屈肢于旁,且贵重陪葬品玉璧多铺陈于男性身下。

以上四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都是关于墓葬,分属于不同时期。

材料一仰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墓葬差别不大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尚未产生。

材料二三四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材料二提到墓地有大小之分且区别很大,反映墓主人生前社会地位的巨大差距,出现了贫富分化,社会等级之分。

材料三四又
进一步指出了在这种等级分化里,男尊女卑,男性在社会上居尊或处于统治地位,女子处于屈尊或被奴役的境地。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即贫富分化、男尊女卑?
材料五:“2010-2012年,考古人员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碳化稻谷2.6万斤,2017年又发现了至少20万公斤。


贫富分化容易理解,随着磨制石器工具改进、生产经验积累、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生产力提高,产品增多逐渐出现了剩余,而这些剩余产品最终被部分人占领,成为他们的私产,私有制产生,自然就会出现贫富分化。

出现了穷人和富人的矛盾,富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保护自己的私产,就更加加强手中的权力,出现了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统治,贫富分化就演变为阶级分化。

为什么又会出现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材料六:裴李岗文化中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女性墓随葬劳动工具多数为石磨盘、石磨棒等谷物加工工具,偶有伴随石斧之类农业生产工具。

男性墓随葬多数是……骨镞、骨镖之类的狩猎工具。

——韩香花《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研究》
材料七: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在男性墓葬品中大多数是磨制的石斧、石铲等农业生产工具,砾石、石凿等手工业工具,而女性的随葬品大多是陶制和石质纺轮以及骨锥、骨针等纺织、缝纫工具。

——刘式今《从墓葬发掘试探我国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与解体》
这两段材料其实反映了男女社会分工的变化。

早期社会中,工具还比较粗糙,生产力水平仍比较低,采集渔猎在社会生活中比重比较大,采集渔猎中采集又更稳定更重要,一般女性采集(谷物加工),男性渔猎(狩猎)。

因此女性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就更高,自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就更高。

一个氏族,以最年长妇女为首,领导生产、主持分配,财产归全氏族所有。

实行族外婚,族外群婚,不同氏族同辈之间群婚,夫妻仍不固定,子女随母亲生活,世系按母系计算。

这就属于氏族公社里的母系氏族社会。

往后渐渐,随着工具的改进,经验的积累,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农业种植畜牧业在生活中比重增大。

在农业劳动中,男性的体力优势就体现出来了,逐渐替代女性称为主要的生产资料谋取者,便于男性获得剩余产品,积累私有财产。

此时男子需要有确定的子女继承财产。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婚姻形态改变了,由组外
群婚,已经确定主要配偶的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固定制过度。

于是处于弱势的女性跟随男性生活,生养的子女亦随父系一脉计数,母系氏族社会由此转入父系氏族社会。

5.社会组织:氏族公社(母系→父系)
对应的婚姻关系:组外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
再倒回去理解刚才的墓葬变化就明白了,为什么出现贫富分化?最根本的原因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加剧,往后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

为什么男尊女卑,男女社会地位变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男女分工的不同,男性成为生产资料主要谋取者,经济地位提高自然社会地位提高。

过渡:所以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一个社会产生剧烈变化的时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加剧,进而产生阶级分化。

随着积累私有财产成为主流思想,为了更快的积累财产,氏族之间可以会挑起战争,为应对战争,一些氏族选择联合,形成部落乃至部落联盟,最后到国家产生。

二、从部落到国家(原始社会晚期到早期国家产生)
课本本子目其实和上个子目在时间上有重叠,主要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这一段。

本子目又将这个阶段单独拎出来,主要是因为这是一个社会剧烈变化转型的时期(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分化),孕育着早期国家的雏形。

上个子目主要是依据考古材料,这个子目主要依据传世文献,因为古史传说里面涉及到这一部分的资料很多。

(一)古史传说:三皇五帝
中国史前史传说的核心人物就是三皇五帝。

三皇时代较早(旧石器时代到新时期时代早期),人物说法不一,曾被列入里面的有:教人结网驯服鸟兽的伏羲氏,教人构木为居的有巢氏,教人钻燧取火的燧人氏,教人播种五谷的神农氏,以及身为女性、曾经补天造人的女娲氏。

从这些传说中大致可以看到早期人类从采集渔猎、钻木取火、到原始农业、建造房屋等等这样一些不断积累生存经验的过程。

这与上个子目所学通过考古证实的石器时代的历史是吻合的。

传说和史实什么关系?传说不是史实,但传说在某个成都反映着史实。

所以传说、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都是我们研究史前史的途径,只是作用略有不同:传世文献史料价值打折扣;考古材料比较零碎散乱,二者一定要结合。

五帝时代晚于三皇(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部落、部落联盟),人物说法也有很多,按照《史记》所载这五个人最常见,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1.炎、黄联盟
黄帝姓姬,名轩辕,是生活在黄土高原一代的部落首领。

相传他和另一位部落首领炎帝,之间有争斗然后又有融合,然后他们又结成联盟一起打败了东方的蚩尤部落,势力扩展到黄河中游中原地区,形成了以炎黄部落联盟为主体的华夏族,成为汉族的前身,因此炎黄二人又被尊称为人文初祖、华夏始祖。

(也有些材料说炎帝就是之前提到的神农)→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长江黄河辽河多个起源地、相互影响、战争的方式,逐渐融合。

这个过程开始显现出朝着一个地方聚拢(出现高地、核心区域):黄河流域,以中原为中心。

无论是同时期考古发现,还是后面夏商周三代统治区域,可以说明。

黄帝之后是颛顼和帝喾。

据记载颛顼命“南正”之官“司天以属神”,“火正”之官“司地以属民”,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专门的神职人员(掌管祭祀)和民众管理人员的专职人员,产生社会分工。

→(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养活人口越来越多,氏族、部落规模越来越大,对食物需求更多,氏族之间就会发生战争。

比如打仗也好,还是种地需要开沟挖渠灌溉也罢,都需要有人组织,所以有些人慢慢脱离生产一线,去从事所谓的专职管理。

私有制产生后你争我夺是不是需要民主管理?为了避免自己部落被抢,是不是需要专门的士兵?越是原始社会人们对天地神等自然神秘力量越是崇敬,有人就专门负责这个解释自然,帮助人们得到一些精神的慰藉。

)氏族规模扩大、社会生产生活、社会组织复杂化、要求管理职能越来越细、分工。

2.尧、舜“禅让制”
尧、舜,比较熟悉,初中学习过,通过禅让的方式,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通过考察的方式传给德才兼备之人,就反映的是部落联盟时期首领的民主推选制度,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二)万邦时代:国家的初始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