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30, 40——解密三大职场心理谜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30, 40——解密三大职场心理谜团
作者:暂无
来源:《职业(上半月刊)》 2012年第1期
你可能是初出茅庐的毕业生,你可能是期待突破事业瓶颈的跳槽者,你可能是混迹行业江湖已久的精英……在职场中,不论你的角色是什么,迷茫、困惑、徘徊、自卑等负面情绪随
时可能阻碍你的思考、判断和选择。
职场心理看似无形,却有着左右职场行为的魔力。
本栏目
专注解开你的职场心结、关心你的内心健康,为你打开一扇通往职场成功的心灵之窗。
本期做客嘉宾:刘琳琳,心理咨询师,北京仁能达生涯研究中心主任,之涯工作室负责人,长期从事青年心理咨询与大学生、职场人士生涯咨询工作,致力于推广生涯教育体系在学校、
工作场合的应用。
幻想和错觉让他脱离现实
1.王旭,男,22岁,出国未果,待业
王旭大专毕业之后进入建筑行业工作,实习与工作加起来不到半年的时间。
在这半年里,
王旭承受不了与民工一起,做“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且每月还拿不到两千块钱的心理失衡压力,愤然辞职。
之后,王旭留在家里复习英语,并说服父母变卖了老家的一套房产,拿出所有
积蓄(约一百多万元)支持自己去国外读书。
可是,出国留学失败,让王旭挫败感严重。
王旭是在妈妈的要求下前来作心理咨询的。
在咨询的过程中,王旭表达了自己要勇往直前、不留退路的信念。
嘉宾琳琳:青春期的孩子不容易冷静地直面现实,常沉浸在“个人英雄主义”的幻想中。
对工作现实不满辞职、孤注一掷出国留学,王旭像一个青春期孩子一样想用一次豪赌证明自己
的价值。
但他却对工作现实、父母的辛劳、未来可能的风险视而不见。
王旭对于现实抱有很多
的幻想和错觉,且把清高和傲慢变成保护自尊的方式,在留学未果之后还责备父母的不支持、
中介的不给力,认为只有自己是最受委屈与磨难的人。
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被现实的挑战冲击
得七零八落,想靠“留学生”这顶光鲜的帽子引来众人羡慕,并且幻想这顶帽子可以带给自己
无穷的好处以弥补以前丧失的一切。
“真相比表面的和谐重要”,我告诉王旭的父母,如果我是王旭,有可以依赖的温床,有
房子住、有很多零用钱花、有父母掏钱上培训班,还有出国的可能,我也会采取现在的方式。
我提醒王旭的父母,把王旭当成需要开始立业的小伙子来看待,慢慢督促其离开温室走向
现实,或许还来得及重新培养出一个四肢健全、头脑发达的优秀工作者。
为不确定的未来而困惑
2.刘静,女,30岁,从事IT管理工作
刘静是位高薪女性,她在充满挑战的IT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统筹一个高速运转的部门,每天工作忙碌,节奏紧张。
起初沉醉于巨大的成就感中,认为自己热爱这般忙碌而快节奏的生活,似乎除了较少的休闲时间之外,自己已经拥有了不少:地位、金钱和朋友羡慕的眼光。
工作6
年后,起初的新鲜和成就感褪去,慢慢浮现在刘静眼前的现实是身体状况不佳、没有谈恋爱的
时间、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少……而且她发现,自己除了IT领域的这些内容外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一直以来的个人爱好—美术也早已经成为历史。
嘉宾琳琳:人们总是为不确定的未来而彷徨困惑:“我走的路是正确的吗?”“除了这条路,还有没有其他的路可走?”“如果走别的路,我是不是走得更好呢?”……大多数人不清
楚何为憧憬,何为现实,不知道自己是喜欢这种忙碌的成就还是喜欢安静的生活。
其实真正的答案是:如果你没有经历过,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追求什么。
有一篇文
章专门介绍临终者最后悔的事情,其中有一件事就是没有坚持自己的梦想。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
生物,当存在一种梦想或者幻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念念不忘,总感觉存在只属于自己的伊
甸园,在那里自己会获得完全的满足和幸福。
如果第一个案例是在追求社会意义上的标准,而
刘静则是在经历成功获得社会意义光环之后的落寞——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但是对现在
仍有留恋。
刘静在30岁时就凭自己的实力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她自己却觉得路越走越窄。
其实
这种焦虑是人生普遍的规律,建议她根据自己的能力、性格特点和兴趣发展,写出未来想要从
事的领域列表,然后凭借6年磨练出来的态度和能力重新探索和拓展自己的生活。
没有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
3.刘侨,男,35岁,程序员
刘侨是一位普通的程序员,他想换工作,理由是讨厌现在死气沉沉的工作环境。
他想要在
教育领域工作,想要跟人打交道。
刘侨说,从高中开始就想从事教育领域的工作,但十几年过去了没有采取过任何行动。
大
学选择专业是听父母的意见:男生最好选择理工科,于是念了理工科专业,大学毕业后自然而
然地进入现在的工作领域。
刘侨曾经非常诚恳地制订了一周的探索计划,但渐渐地那张计划表
就成了一纸空文。
嘉宾琳琳:最让工作者抓狂的不过如此了吧:工作将近十年都是在煎熬中渡过。
而最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虽然有如此强烈的想要逃离这个圈子的意愿,但本人竟然没有任何的举动。
高中本来是获得自己认同感的最佳时期,通过叛逆也好、探索也好、反思也好,应该慢慢
明确人生的主题:我是谁?我要去向哪儿?我怎样才能到达我想去的地方?但刘侨将选择的权
利交付在了父母手里——自己本来是生活的主角,但导演却是别人。
逃避了追寻宝藏的艰苦过程,也把自己丢失在生活的波涛中。
当自己采取行动改变环境的时候,又开始隐匿了。
每个人在决策过程中的风格不同,有理智型、直觉型、自发型、逃避型和依赖型。
而刘侨很明显属于依赖和逃避型。
少年时被剥夺了学习决策的机会,这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意味着“我
无能力为自己做出决定,我也无能力承担我的生活”,于是就将这种权利转介到了他人身上。
其实,我想跟刘侨说:“我看到这十几年中你一直在努力记住自己的梦想,想要追寻真正
属于自己的宝藏,我看到了你的辛苦和努力”,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自己掌控,你还有机会。
中年遭遇消极恐慌
4.李博,男,40岁,贸易主管
李博现在是一家贸易公司的主管,最近半年里,情绪很差,相继跟自己的上级、下属和妻
子发生冲突。
有一次,他受到年龄比他小的上级的呵斥,忍不住摔门而出。
李博对现在的工作、
生活感到非常倦怠,他觉得自己已经竭尽全力了,可是现实却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更糟。
他想
知道自己到底还需要做什么来改善现状。
嘉宾琳琳:李博评价自己“高不成低不就”,充满了自我否定。
从人生发展的阶段来说,
40岁左右的职场人应当已经明确了自己人生的定位和发展领域,并且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或者取
得了一定成就,在这个基础上积极地应对“中年危机”,也就是为自己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担
负更多责任。
特别是对于男性来说,是否能够成为家庭中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顶梁柱,是否能够
游刃有余地应对工作和家庭中的问题,其结果直接影响他们的自尊。
而对于李博来说,这两个
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焦虑、恐慌、失败感席卷了他的生活,情绪不可控制地爆发,这是其对
自己无力和无价值感的一种恐惧心理的反应。
情绪是弥漫性的。
人到中年,一旦这种恐慌感占据主导,那么个人也会忘了自己的优势、
资源甚至原本的坚持。
消极的情绪一般都是预警我们生活将要或者正在发生动荡,所以提醒我
们为此做准备。
消极情绪的背后是消极的信念,对于李博来说,这种恐慌的来源是“如果我做
不到……,所以我很无能”“如果我表现得无能,我的生活就没有意义”。
这种信念是李博从
小养成的,当陷于这种恐慌时,无论自己目前身高如何、年龄多大都会缩回到小时候被父母、
老师指责的状态。
当李博与咨询师一起追溯这种想法的来源,重新界定生活的意义时,他的负
面情绪开始消散,逐渐发现自己无论在家庭还是工作中,仍然有无限的发展可能。
心理咨询师手记: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处于二十几岁、三十岁、四十岁的职场人虽然性别不同、工作领域
不同、表现出来的困惑不同,但相通之处在于他们都在经历寻找自己和证明自己的过程。
这个
过程展现了追求外在的价值标准的热切、经历喧嚣之后的寂寞、放弃自己主角身份的无力和没
有证明自己价值带来的恐慌。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
”
备受心理学从业者推崇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牧羊少年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中感到恐慌,迷失了自我,于是踏上寻找宝藏的路途。
在经历冒险
的过程中,他体验了金钱地位、爱情和磨难的种种滋味,仍然不断听到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声音,呼唤自己前行。
牧羊少年听从内心的召唤,最后发现宝藏竟然在自己的出发之地。
这个过
程在我看来就是寻找“认同”的过程。
“认同”代表了我们人生当中最珍贵的宝藏,是个人突破各种迷雾认可自己的价值、独特
性的过程。
从生命的全程来说,每个人都从出生就开始追寻存在的意义,希望得到全世界特别
是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认可,如此才会感到存活的价值。
渐渐地,我们头脑中也逐渐清晰了一些
信念——“只有我优秀了,我才能存活”,“只有权威人物高兴了我才能存活”……
朱德庸在《我们都有病》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情绪变得很多,感觉变
得很少;心思变得很复杂,行为变得很单一;脑的容量变得越来越大,使用区域变得越来越小。
更严重的是,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城市面貌变得越来越相似,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也变得越来越
雷同了。
”
当所有的人都因为追寻雷同的、大众认可的标准而把自己迷失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时,迷茫、困惑、沮丧、失望也就自然而然地取代了幸福感和成就感。
而认同的过程则是在履行这些信念的过程中,不断锻炼、认可自己,最终这些信念像牧羊
少年一样历经艰险又回到原点、回归本真:我知道我是谁,所以不需要以别人的标准证明自己;
我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不因一时的得失、迷茫而遮掩;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我会在选择的路上果断、自由地作出判断。
若您在职场心理方面有任何疑问,可发邮件至栏目编辑信息369@,我们将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您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