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斜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占全部腹外疝的90%。
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
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环,可进入阴囊中,占95%。
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也从不进入阴囊,仅占5%。
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多数。
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
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生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为多见。
常见的内容物以小肠多见,少数是大网膜
[临床表现]
(1)腹股沟部肿块:
腹股沟斜疝的重要临床表现是腹股沟部有一肿块突出。
早期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不舒适感觉,肿块较小可局限于腹股沟部,随病程进展,肿块逐渐增大并进入阴囊,形成上端狭小并向外斜行入腹股沟管,下端宽大,类似梨状的典型腹股沟斜疝肿块。
易复性腹股沟斜疝,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劳动或咳嗽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在回入腹腔时常可听到“咕噜”的声音,。
难复性腹股沟斜疝是由于疝内容物与疝内壁经常摩擦发生轻度炎症,使两者之间逐渐形成粘连,以致疝内容物不能完全推回腹腔。
故肿块仅有不同程度缩小,而不随体位、腹压的变化而完全消失。
常见于病程长、疝囊大的病人。
(2)局部胀痛:易复性腹股沟斜疝除腹股沟部有肿块外,常无特殊症状,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坠胀感。
难复性腹股沟斜疝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酸胀和下坠感。
这些症状随肿块出现而发生,肿块消失而缓解。
(3)消化不良或慢性便秘:此症状多见于滑动性腹股沟斜疝。
由于盲肠、乙状结肠或膀胱等脏器已构成疝囊的一部分,故病人常有一些“消化不良”和慢性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及排尿不尽感。
滑动疝一般肿块巨大,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且右侧多于左侧。
2.体格检查
①咳嗽冲击试验:检查者用手轻按肿块,嘱病人咳嗽,可以感到有膨胀性冲击感,
同时可见肿块随之膨大微微下移,张力增大,即为“膨胀性咳嗽冲击试验”阳性,
是疝的一大特征。
当手指进入外环后,嘱病人咳嗽,指尖有冲击感为斜疝,此试验
对确定疝囊位腹股沟管内,尚未突出外环的不完全性(或隐匿性)腹股沟斜疝有重要
意义;若指腹有冲击感为直疝;若为股疝,手指伸入外环后嘱病人咳嗽,因股疝位
于腹股沟韧带下,肿块依然可以脱出。
②疝块回纳试验:手法回纳时,让病人仰卧,检查者托起疝块,紧压其下端,向腹
股沟管走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开始常有轻微阻力,随即很快肿块被推入腹腔而消
失,在其进入腹腔时,若疝内容是小肠,则听到咕噜声,内容物若为大网膜则有一
种坚实感,无弹性。
疝块回纳试验也可以病人站立时进行,检查者站在病人患侧旁,一手扶住病人腰背部,另一手从上而下地放在腹股沟区,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位置,
手法同前述,也可使疝块回纳。
③压迫内环试验:待疝块回纳后,检查者用手紧压内环,再嘱病人用力咳嗽,疝块
并不出现,但若移开手指则可见疝块自外上方向内下方鼓出,则可肯定为斜疝。
这
种压迫内环试验可以在术前用来鉴别斜疝和直疝。
若肿块触痛明显,质硬不能回纳,或肿块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炎症表现,
则应考虑为嵌顿性或绞窄性疝。
疝块回纳腹腔后,以手指尖经阴囊皮肤伸入外环,可发现外环扩大(图1),一般情
况,外环的大小临床意义不大。
而在外环扩大时,指尖可顺之进入腹股沟管,检查
和了解内环和腹股沟管后壁情况,对提出适宜的手术方式有指导意义。
有的隐匿性
斜疝可通过此试验而确立其存在,但这种检查方法给病人造成极不舒服感觉,对诊
断明确者不必常规施行。
当手指进入腹股沟管,并很容易进入腹腔扪及腹腔内肠曲,说明内环扩大,且腹股沟管后壁已重度破坏,须作加强后壁的修补术。
腹股沟斜疝在很多方面都是与直疝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病年龄: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人。
2.疝突出途径:斜疝是经腹股沟管突出,病程长者可进入阴囊;直疝是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3.疝块外形:斜疝的疝块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直疝的疝块为半球形,基底较宽。
4.回纳疝块后压住疝环:斜疝可不再突出;直疝的疝块仍可突出。
5.精索与疝囊的关系:斜疝发生时,精索在疝囊后方;直疝者精索是在疝囊的前外方。
6.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斜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
7.嵌顿机会:斜疝发生疝嵌的机会较多;直疝发生嵌顿的机会极少。
腹股沟斜疝早期症状有哪些?
检查时,病人仰卧,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纳消失,常因疝内容物为小肠而听到咕噜声。
疝块回纳后,检查者可用食指尖轻轻经阴囊皮肤沿精索向上伸入扩大的外环,嘱病人咳嗽,则指尖有冲击感。
有的隐匿性腹股沟斜疝,可以通过此试验,确定其存在。
检查者用手指紧压腹股沟管内环,然后嘱病人用力咳嗽、斜疝肿块并不出现,尚若移开手指,则可见肿块从腹股沟中点自外上方向内下鼓出。
这种压迫内环试验可用来鉴别斜疝和直疝,后者在疝块回纳后,用手指紧压住内环嘱病人咳嗽时,疝块仍可出现。
以上为可复性疝的临床特点。
其疝内容物如为肠袢,则肿块柔软、表面光滑、叩之呈鼓音。
回纳时,常先有阻力;一旦开始回纳,肿块即较快消失,并常在肠袢进入腹腔时发出咕噜声。
内容物如为大网膜,则肿块坚韧无弹性,叩之呈浊音,回纳缓慢。
(2)腹外疝分为可复性疝、难复性疝和嵌顿性疝。
可复性疝是指站立、咳嗽、负重、排便等增加腹内压时,疝内容物进入疝囊,当平卧及腹内压下降时能很容易返纳腹腔。
难复性疝为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腹腔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
多因疝内容物和疝囊粘连,或腹壁缺损大、疝环宽大。
滑动性疝通常也属难复性疝。
滑动性斜疝往往表现为较大而不能完全回纳的难复性疝。
滑出腹腔的盲肠常与疝囊前壁发生粘连。
临床上除了肿块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
滑动性疝多见于右侧,左右发病率之比约为1:6.
难复性斜疝在临床表现方面除胀痛稍重外。
其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1.嵌顿性疝:通常都是斜疝,常在强度用力劳动、剧烈咳嗽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
的情况下,疝块突然增大、变硬,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使之回纳腹腔,疼
痛明显加剧,呈持续性并有明显触痛。
嵌顿的内容物为大网膜,局部疼痛常轻
轻微;如为肠管,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吐、
便秘、腹胀等机械性肠梗阻的病象,疝一旦嵌顿,自行回纳的机会较小;多数
病人的症状逐步加重,如不及时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
1.绞窄性疝嵌顿疝若不及时处理,进一步发展则形成绞窄性疝,引起严重并发症如肠穿
孔、腹膜炎等。
绞窄性疝一般发生在嵌顿时间超过24~48h,但少数严重者不到24h也可发生绞窄。
绞窄性疝,疝块有红、肿、热、压痛等急性炎症表现。
有严重的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晚期肠管缺血坏死、穿孔,肠内容物外溢,引起急性弥漫性腹炎。
有时全身感染、高热、畏寒等症状极为明显,重者可并发感染性休克。
预防:除一部分婴儿病例外,腹股沟斜疝一般不能自愈。
可复性腹股沟斜疝症状一般较轻。
而一旦出现疝嵌顿。
即症状剧烈,如处理不及时,可出现疝内容(多为网膜或肠管)的绞窄坏死,愈后相当严重。
因而有疝患者一般宜早行手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腹股沟斜疝西医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斜疝不可能自愈,且可能发生嵌顿或绞窄,故应手术治疗。
如果是两岁以下的小儿,平常又不大经常掉下来,可以暂时观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患儿有可能自己长好。
斜疝的手术原则是疝囊高位结扎和疝修补。
对患儿仅作疝囊高位结扎
腹股沟管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1/2的上方由外向内下斜行的肌肉盘膜裂隙。
长4~5c m,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股沟管有4个壁及内外两个内外口。
管的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在外侧1/3处有腹内斜肌的起始部,后壁为腹横筋膜,在内侧1/3处有联合腱,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内口为腹环,外口为皮下环。
腹股沟管和海氏三角都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
在病理情况下,若腹腔内容物经腹股内管环,进入腹股沟管经皮下环突出下降入阴囊,形成腹股沟斜疝;若腹腔内容物不经腹环,而从海氏三角处膨出,则形成腹股沟直疝;若腹腔内容物经股环、股管,隐静脉裂孔脱出到大腿根部皮下,则形成的是股疝。
斜疝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直疝多发于老年男性,股疝多见于女性。
内口: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形成的
一个卵圆形裂隙,即腹股沟管深环(内环
或腹环)。
外口:腹外斜肌腱膜纤维在耻骨结节上外方形成
的一个三角形裂隙,即腹股沟管浅环(外
环或皮下环)。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
后壁:腹横筋膜。
上壁: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内容物:精索或子宫圆韧带。
直疝三角(Hesselbach 三角,海氏三角)是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三者之间形成的一个三角区。
该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比周围薄,故易发生疝。
由该处发生的疝称为腹股沟直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