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油田详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新疆,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
盆地处于天山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之间。
东西长1500 公里,南北宽约600 公里,面积达53 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800 至1300 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为山麓、戈壁和绿洲(冲积平原)。
盆地边缘砾石带枣山足戈壁滩是由古代暴流洪积扇群组成,微向盆地中心倾斜,坡一般6°~8°,宽度10~30 千米,厚度千米以上,表面由2~ 3 米厚砾层组成,水均渗入地下,地面草木不生。
盆地边缘绿洲带塔里木盆地河流出山之后,坡度突降,水流分散,沙泥沉积,形成扇状平原,现有疏勒、莎车、阿克苏、和田和库
车等大小绿洲100 多个。
绿洲灌溉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水稻和棉花等,河道迁移,绿洲也会迁移。
即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6 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沙漠面积的47%,为世界上第二大沙漠。
主要是流动沙丘,占85%,沙丘高大,多50 米以上,成沙较老的可达250 米,呈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复合型沙山、长条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等形态。
盆地东部的罗布泊湖盆区大部由盐壳组成,范围曾有多次变动,多风蚀雅丹地形。
塔里木河基本汇集了盆地的全部大河,全长2000 千米,为中国最长的内陆河。
河流冲积平原土地资源丰富,胡杨林和灰杨林分布面积广,对防御风沙、调节气候、供应木材有重要作用。
地质地貌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西部四大相邻的盆地之一。
它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塔里木盆地里南北最宽处520 公里,东西最长处1400 公里,面积约40 多万平方公里。
地质特点是: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地块基底为古老结
晶岩,基底上有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覆盖层,上有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层,第四纪沉积物的面积很大,构造上的塔里木盆地地块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范围并不一致。
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最大厚度达万米,是良好含水层。
盆地呈不规则菱形,四周为高山围绕。
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并有绿洲分布。
盆地地势西高东低,微向北倾。
旧罗布泊湖面高程780 米,盆地最低点塔里木河位置偏于盆地北缘,水向东流。
土壤特点是:盆地沿天山南麓和昆仑山北麓,主要是棕色荒漠土、龟裂性土和残余盐土。
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北麓则以石膏盐盘棕色荒漠土为主。
沿塔里木河和大河下游两岸的冲积平原上主要是草甸土和胡杨林土(土壤学上亦称吐喀依土)草甸土分。
布广。
区域构造特征基地构造格局:整个断块是被切割的两组菱形断块。
断块区内具有明显的前震旦纪刚性结晶基地。
断块区外为地槽褶皱带。
盆内大小不一的菱形断块构成了X 型共轭剪切网格。
基地构造对盖层构造的控制:北西向正负相间的线性异常。
北东走向的短轴状磁异常。
盆南一系列局部异常。
盆地构造与盆缘构造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一致性:盆内构造的展布规律与盆缘山系构造协调一致。
差异性:盆缘坳陷呈规律分布的不对称性。
盆缘构造多以线状、紧密断层为主。
盆内构造平缓、多呈箱状短轴背斜为其特征。
构造应力场在时间上的统一性及空间上的独特性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应力状态。
相同应力情况下各种承力物质的条件会引起多种形式的形变。
构造简介:塔中1 号坡折带奥陶系油气藏地层情况塔中地区奥陶系分为上奥陶统桑
塔术组、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和下奥陶统鹰山组、下奥陶统蓬莱坝组。
塔中I 号坡折带的井均来钻至蓬莱坝组地层,出油层位主要是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的5 个层段和下奥陶统的鹰山组.
上奥陶统桑塔木组:发育灰色、深灰色厚层泥岩和灰质泥岩,井夹有多种不同岩性的其它岩层。
包括泥灰岩、灰岩、粉砂岩、细砂岩以及凝灰岩和凝灰质砂、泥岩等。
受后期差异抬升剥蚀的影响,本组钻厚变化大,为348—1129 m 不等,总体上表现为东厚西薄和北厚南薄的变化趋势,与F 伏的良里塔格组为不整合接触。
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为一套厚度达1000 多米的灰色、褐灰色灰岩.为礁、滩、丘相发育段,与下伏鹰山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根据岩电特征及层序地层研究,本组从上到下可细分为以下三个岩性段:1、泥质条带灰岩段(良l 段1 以泥质条带和泥质条纹发育为特征。
上部岩性主要为泥晶生屑灰岩、含生屑砂屑的泥晶灰岩、含泥灰岩及泥晶灰岩。
下部岩性主要为灰色、深灰色中层一薄层状含泥灰岩、泥晶灰岩、生屑粘结岩、生屑泥晶灰岩,局部发育生物障积岩。
2、颗粒灰岩段或纯灰岩段(良 2 段)以岩性较纯为特征,主要为灰色、褐灰色、浅灰色中厚层块状泥晶一亮晶颗粒灰岩、隐藻灰岩和生物礁灰岩。
颓粒类型多,以藻砂屑、生屑、砂砾屑为丰,少量为鲡粒、球粒、核形石等,颗粒含量高,一般为50-80%,亮晶方解石胶结为主。
生物种类多,数量丰富,常见灰泥丘和生物礁相沉积。
古泥灰岩段(良3~良5 段)以质不纯和泥质含量较高为特征,
岩性主要为灰色、深灰色厚层状泥晶灰岩、泥质泥晶灰岩,夹褐灰壤褐色薄层一中层状生屑泥晶灰岩、藻屑或藻砂屑泥晶灰岩,上部有时发育颗粒灰岩、隐藻灰岩或者礁灰岩。
岩心中常含泥质条纹,或者因泥质分布不均而呈现出特有的‘嘛点构造”。
生物种类和含量明显少于第二段。
下舆陶统鹰山组与上奥陶统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缺失了鹰山组上部、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及E 奥陶统的恰尔巴克组。
下奥陶统鹰山组岩性为灰色厚层亮晶砂屑灰岩与泥晶灰岩、含砂屑泥晶灰岩不等厚互层。
沉积相塔中I 号坡折带奥陶系为台地边缘相,主要发育生物礁、灰泥丘、粒屑滩和濉间海4 种沉积相相(图1.4),不同沉积亚相的岩性特征见表1-1。
塔中I 号坡折带的沉积相具有南北分带的特点:外带滩体颗粒粗,以亮晶胶结为主,礁体具有抗浪格架;内带实际为丘滩体组合,颗粒灰岩中含灰泥,显示水动力条件相对
较弱的特点。
生物礁可分为礁核、礁坪.礁顶、礁翼等沉积微相。
礁核微相位于礁体的中心部位,是礁体的主要组成单元,主要是骨架岩、藻粘结生物礁灰岩等,具有典型的骨架支撑结构和骨架孔洞构造。
礁坪微相位于礁体的顶部或礁项部的侧后方,由于受到前方礁顶凸起地貌的遮挡,水体能量降低,藻粘结结构发育,主要为藻粘结生物灰岩,以含藻灰结核、发育藻粘结结构及晶洞构造为主要特征。
在井下剖面中,礁坪和礁顶微相较难区分,合称为礁顶.礁坪微相。
礁翼微相分布于主礁体翼部与非礁相的过渡部位,岩性由藻粘结生物砂砾屑灰岩不等厚互层组成。
棚缘灰泥丘以隐藻凝块石灰泥丘类型为主,其次有含海绵、珊瑚一凝块石灰泥丘,含珊瑚、层孔虫一凝块石灰泥丘等复合灰泥丘类型,可分为丘核、丘翼、丘坪 3 个微相。
丘核是灰泥丘的主体,以隐藻泥晶灰岩、凝块石灰岩为主,多发育窗格孔洞构造、层状晶洞构造及收缩缝构造。
丘坪微相发育于灰泥丘的顶部,主要为藻粘结灰岩、藻砂屑灰岩。
丘翼微相处于灰泥丘侧翼向非灰泥丘相过渡的地带,岩性主要为泥晶砂屑灰岩、含生屑的亮~泥晶砂屑粉屑灰岩。
粒屑滩亚相发育于陆棚边缘的碳酸盐岩浅滩,以藻砂屑滩为主,其次是生屑滩、砂屑滩,鲕粒滩少见。
粒屑滩亚相又分为砂屑滩微相、生屑滩微相和砂砾屑滩微相。
砂膊滩徽相的岩性主要为亮~泥晶藻砂屑灰岩,生屑滩微相的岩性为亮~泥品生屑灰岩、亮~泥晶棘屑灰岩。
砂砾屑滩
微相的岩性为亮晶藻砾屑灰岩,泥~亮晶含砾砂屑灰岩、亮品生物砾屑灰岩、亮晶藻
砂屑灰岩及泥晶砂屑灰岩等。
粒屑濉可以发育于高能带的台地边缘地区(台缘滩),也口J 出现在台内浅水区的局部水下凸起地貌带(台内濉)。
滩(丘)间海是指位于滩(丘)问地形相对低洼,水体相对较深的环境。
它位十正常浪基面之下,海底能量通常较低。
主要发育泥晶扶岩、古生屑粉屑的泥晶灰岩。
油气藏分布塔中I 号垃折带奥陶系油气藏自1996 年发现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勘探,己取得了重大进展。
现已发现7 个油气藏(图1-5),除中古 2 井区只上变控制储量外,其它井区均己上交探明储量,大部分为凝析气藏,也有剥挥发性油藏(塔中45 井区和塔中722 井区)。
塔中86 井区和塔中45 井区均位于塔中I 号坡折带西段。
塔中86 井区为一东南高、西北低的大型鼻状构造.于2008 年上交上舆陶统凝析气藏探明储量。
塔中45 号构造是晚古生代披覆于早古生代断背斜上的近穹窿背斜,是一个继承性较好的构造,形成于加里东~海西期,2008 年上交上奥陶统弱挥发性于油藏探明储量。
中古2 井区位于塔中I 号坡折带的中段,塔中北部斜坡带的北部边缘,于2007 年上交奥陶系凝析气藏控制储量;塔中82 井区位于中古2 井区的东部,于2007 年上交了奥陶系凝析气藏探明储量;塔中62 井区和塔24.塔中26 井区分别于2005 年和2007 年上交了奥陶系凝析气藏探明储量。
塔中83.塔中722 井区于2008 年上交奥陶系油气藏探明储量,油气藏平面上分为两个单元,分别为塔中83 井区凝析气藏和塔中722 井区的弱挥发性油藏,合计石油探明地质储量843.88 万吨、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327.9 亿方。
油气分布规律
横向上油气的分区性纵向上油气分布的多层性区域上油气分布的成带性与构造发育定型期有关的油气分布以断垒或古隆起为背景的古潜山、古背斜及按披覆背斜的含油气分布
不整合面上下局部圈闭的含油气目前所发现的油气田或出油构造,在横向上主要分布于“两
坳两隆”四个区域构造单元上,即西南坳陷和车库坳陷,塔北隆起和中央隆起。
根据各区域构造单元的地质演化差异特点,这些油气田在横向上按区带分布并非偶然,而是具有其区域地质背景的。
总体来说,有以中新生代盆地型的含油分布规律。
据已知油藏分析,油气在纵向上分布具有多层系含油的特点。
从下至上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三系中新统等8 个含油层系,并且在这些层系内部获得了高产油气流。
构造带上的某一局部构造经钻探入获油气,即该带很有可能成为油气富集带。
从盆地内目前已发现的12 个油气田出油构造分析,它们都分别处于不同构造单元的2 级构造带上,如塔北隆起的上的轮南油田,为轮南断垒潜山——背斜。
从塔里木的油气藏所在构造圈闭的形成分析,发现有油气构造主要形成于两个大时期,即海西——印支运动发育定型期及喜马拉雅运动定型期。
这两种形成期的构造圈闭,分布上又有地区上的差异,海西——印支运动期发育、定型的含油气构造,主要分布在盆地内古生代长期隆起的塔北及塔中大区;喜马拉雅中晚期发育、定型的含油气构造,都分布在两个中新代坳陷的山前地带及其斜坡地带。
通过盆地内众多的已知油气田或含油气构造的仔细分析,发现它们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具有“Y”字型背冲断裂结构的断垒或古隆起背景之上所形成的古潜山、古背斜及披覆背斜等局部
全闭上。
塔里木盆地由于多起构造运动的影响在盆地内形成一系列具有区域性的不整合面。
据盆内已发现的油气藏分析,盆地东部的众多油气藏在纵向上都分布在各个不整合面上下。
具有不整合面上下的局部圈闭普遍含油的油气分布规律。
油气藏地质特征
塔中I 号坡折带奥陶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只有塔中83 井区
在下奥陶统鹰山组获得了工业油气聚集。
目前对上奥陶统塔中I 号气田(图1.6)的认识比较清楚,主要包括以下4 个方面的特征:①巨型岩性圈闭:塔中I 号气田沿塔中I 号坡折带呈条带状展布,向南相变为台内致密的泥晶灰岩,向北相变为斜坡一盆地相的泥岩,上覆桑塔木组厚层泥岩,底部为含泥致密灰岩,沿塔中I 号坡折带形成巨型的岩性圈闭。
②大型礁滩复合体储层:受古地貌及海平面升降等的的控制,塔中I 号坡折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滩复合体在纵向上多期次叠置,在横向上多期次加积,形成了东西长200 km,南北宽2"---8 km 的大型礁滩复合体,有利勘探面积达800 多平方公里。
礁滩复合体沉积相带稳定,从东段的塔中26 井区到中段的塔中82 井区再到西段的塔中86 井区,礁滩复合体近层状
分布于良里
塔格组项部。
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孔、洞、缝
三大类,总体上以溶孔、溶洞为主,其次为裂缝。
根据孔、洞、缝的组合特征可以把储层划分为孔洞型、裂缝型和裂缝-孑L 洞型三类,以裂缝-孑L 洞型为主。
⑧准层状凝析气藏:钻探证实受礁滩复合体储层控制,塔中I 号气田的产油气层位主要集中在良一段、良二段和良三段油气层内无明显的隔层,厚度150 米左右:根据常规和高压物性分析,塔中I 号气田为一大型凝析气藏,生产气油比一般大于1000ms/m3,凝析油相对密度小于0.82 g/em3,偶见地层水,但并非边、底水;从塔中26 井(测试气层顶4300 m),到塔中828 井(测试气层顶5600 m),到塔中86 井(测试气层顶6273 m),都在良里塔格组良二段获高产油气流,气藏全充满,油气柱高度近2000 m,属于典型的准层状非常规凝析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