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加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踝背屈障碍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针加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踝背屈障碍治疗作用的临床
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电针加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踝背屈障碍治疗作用的临床
观察。

方法:将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接诊的60例脑卒中偏瘫后踝背
屈障碍患者按照接诊顺序的单双号均分为两组,对单号组患者进行电针加康复训
练(观察组),对双号组患者进行单纯康复训练(对照组),对比观察二者的临
床治疗效果。

结果:在FMA-L评定方面,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有所提高,但观察
组的提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方面,观察组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采用电针加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踝背屈障碍不仅可以有效
提高下肢运动功能,而且还能改善其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电针;康复训练;脑卒中偏瘫;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FMA-L 评定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7-0187-02
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来讲,恢复行走能力是其最主要的康复目的。

在众多康
复方式中,过去习惯于采用传统的康复训练治疗踝背屈障碍。

本文就我院患者为
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中医针刺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接诊的60例脑卒中偏瘫后踝背屈障碍患
者按照接诊顺序的单双号均分为两组,其中单号组(观察组)包括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分布于58~89岁,平均年龄(82.17±3.63)岁。

双号
组(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分布于59~87岁,平
均年龄(82.26±5.02)岁。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必须符合以下标准才能被纳入本文研究:1)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
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年龄必须大于45岁,小于90岁;3)没有
失语及中重度认知功能等障碍;4)胫前肌肌力不足3级;5)临床生命体征较为
平稳,发病时间不超过90天;6)患侧下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量表评估小于
Ⅱ级者。

1.3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的康复训练,具体如下:运用以Bobath技术为主的
神经促通技术进行康复训练,内容涉及患肢良肢的摆放,被动关节活动度的维持
及改善,床上翻身平移等体位变化训练、上下肢运动功能训练、从坐到站等基本
活动动作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步态矫正训练等。

按照这种方法每天进行
1次,每周维持5次,每次1个小时。

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具体如下:选择患肢阳陵泉、足
三里两穴一组,解溪、悬钟两穴一组,针刺穴位出现麻胀针感后用HM6805—1型经穴治疗仪,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每次半小时。

体针穴位选患侧的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风市、血海、行间,平补平泻,以患者出现麻
胀针感为度,留针半小时。

按照这种方法每天进行1次,每周维持5次,每次1
个小时[1-2]。

1.4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0次后进行对比,采用简化化Fugl—Meyer运
动量表评估下肢功能(FMA-L),累计最大积分为34分[4]。

采用关节量角器测
定踝背屈主动的最大关节活动度(AROM)进行评估。

2.结果
1)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FMA-L评定为(13.15±3.82),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
为(12.97±3.31),二者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
疗之后FMA-L评定为(22.42±8.31),远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6.99±6.01),二
者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观察组更具优势(P
<0.05)。

见表1。

表1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FMA-L的对比(x-±s)
组别患者总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 30 13.15±3.82 22.42±8.31
对照组 30 12.97±3.31 16.99±6.01
P值<0.05
2)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为(5.96±1.87),对照组
患者为(6.01±1.31),二者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之后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为(20.88±5.01),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
(13.70±5.01),二者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
观察组更具优势(P<0.05)。

见表2。

表2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的对比(x-±s)组别患者总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 30 5.96±1.87 20.88±5.01
对照组 30 6.01±1.31 13.70±5.01
P值<0.05
3.讨论
脑卒中又称为脑血管意外,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
的急性脑部血管疾病。

在患者遗留的功能障碍中,踝背屈障碍是常见的表现之一,主要表现为足下垂。

偏瘫患者踝背屈障碍,使其在步行摆动相中不能克服足下垂,严重影响其步行能力的恢复。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穴位刺激了内皮的触痛觉感受器,产生各种冲动,通
过触痛觉传导束将冲动最后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经各级神经中枢整合后由
锥体系或锥体外系的运动传动通路传出,支配相应的骨骼肌,防止肌肉萎缩,抑
制肌肉痉挛。

本文就我院诊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后踝背屈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研究发现,在FMA-L评定方面,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
有所提高,但采用电针加康复训练的观察组患者的提高程度明显高于采用单纯康
复训练的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
度的改善方面,观察组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电针加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踝背屈障碍不仅可以有效
提高下肢运动功能,而且还能改善其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雅宁,郝正玮,李建民,等.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
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1):1015-1017.
[2]张通.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04(06):55-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