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美学思想对当下社会审美观念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希腊美学思想对当下社会审美观念的指导意义
王伶羽
【摘要】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发展进程中重要历史阶段,其在艺术、美学方面都有有着巨大的贡献,而古希腊美学思想的高度在世界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
生活在快节奏的当下生活中,有浮躁有盲目有难以抗拒的诱惑,文章通过阐述古希腊
美学思想,在对当下人们的生活发展具有的思考意义,进行了相应的探究和分析。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8
【总页数】2页(P80-81)
【关键词】古希腊;美学;和谐;理想
【作者】王伶羽
【作者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1
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在色彩万千的艺术作品中,你可以发现层出不穷的美的事物:在栩栩如生的雕塑中,人们赞叹《断臂维纳斯》的婀娜,《大卫》的健美;在情境交融的绘画中,人们会发现的《西斯廷圣母》的庄重、《蒙娜丽莎》的含蓄,在节奏清越的舞蹈中,既有小天鹅的轻快奔放,也有龙腾的奔腾欢跃。
在生活中,美的表现形式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触目皆是。
它们使人倾心,使人陶醉,甚至使人癫狂。
美是激动人心的!但几千年,这样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人类:我们为什么会
觉得这个样子就是美,而另一外的样子可能就是不美的,甚或是丑陋的呢?历代的美学家和哲学家都为思考这个问题绞尽脑汁。
早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开始了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就最早提出并思考过美的本质的哲学家之一。
他写过他在柏拉图
的《理想国》中,虽然其在字面上没有“理想”或者“乌托邦”的含义,而且是“理想化”“浪漫化”的。
柏拉图认为,“城邦”产生于“需要”,从而才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特定关系,而且,按照苏格拉底雄辩的思路,城邦需要各种各样互相依存的职业与分工,一个城邦才有可能成立,成为一个整体,乃至于生存下去;在柏拉图对城邦的设想,必须最优先考虑的是城邦居民的分工问题,因为没有分工,就没有城邦。
每一个以及每一个阶层,都要各司其职,而不是互相僭越,这样才能各得其所,让城邦健全地运转起来。
如果是鞋匠与泥水匠互换了工作还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一个鞋匠想做统治者,那就天下大乱了。
这就是城邦的正义所在,而且在柏拉图看来,这是城邦的首要之务。
因为政治时间要落实在每一个体之上,每一个体的各司其职在心理学上的体现就是“专注”于其得到分工之“职”。
对此我们进行一个通俗的读解,“理想化”“和谐化”“专业化”是作为一个“理想国”美的基本要素。
而柏拉图在其另外一篇名叫《大希庇阿斯》的对话体文章,以其师苏格拉底和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争论问题的方式,系统地阐释了他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
柏拉图认为“至美”和“至善”紧密相连,能称之为美的,必须首先是善的。
另一位古希腊大哲学家,被人们称作美学开山始祖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80—前500年),比柏拉图更的早地提出了许多关于“美”的见解。
这一派中许多数学家,在研究世界的数的规律时,他们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因此,他们说“美”表现为比例,对称、数的和谐,最美的形式是“黄金分割”的比例线段和球形、圆形之类。
例如古希腊
雕塑著名雕塑作品《米洛斯的阿芙罗底德》,健康曼妙的女性人体,黄金分割的人体比例,都在诠释着古希腊式的审美观念。
我们这个时代总体的精神生态而言,本能欲望的泛化特征在于,人性赖以生长的文化环境更加趋于感官化和平面化。
如当下大众审美文化传播以及由此导向的文化消费,普遍呈现出重模仿和复制,轻创造和革新;重流行和孵化,轻个性和充实;重物质的功利崇拜,轻价值体系的构建等矛盾状态。
不健康的书刊和情色影视日益增多,已满足人的求新求变的消费心态。
而文化消费内容趋于淡化和消解,尤其严重的是高雅严肃的文化消费越来越淡漠,价值理性受到本能欲望的冲击。
当代高速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步伐,也导致大众审美心态的复杂状况其中不仅有表层的情感宣泄和欲望满足方面的问题,也有深层价值取向与价值认同的问题。
而不满、自嘲、厌世心理、虚无情绪等,都是自我根基丧失所带来的变化。
它以一种黑色幽默式的宣泄方式,表达了无可奈何的不满和苦涩的自嘲,以及带来喜剧化的色彩。
这种心态发展到极端,便是戏剧式的灰色调侃、人生无聊感与玩世不恭的态度。
大众审美的神奇魅力和情感诱惑也正于此,它能把人生的一切不幸、烦恼和心灵上的重负,在感官的刺激、欲望的满足、心理的补偿和情绪的宣泄中,得到转移和化解。
从审美文化的当代发展看,传统艺术理论中的形象,强调情境交融、虚实相生与韵味无穷,突出独特性与普遍性,丰富性与完满性的统一。
到了现代艺术阶段,形象开始出现变形,一方面变得内在化、心理化,另一方面趋于抽象化、几何化、象征化、符号化,其寓意性与哲理性更加突出。
例如作品《呐喊》,真切地表现了人在存在的真实性的失去,主张心理在异化的现实中变得扭曲。
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形象发生泛化,艺术复制出现,类象、仿象大量产生,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消失,艺术形象的补丁状态更加突出。
文化工业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技术化实践及其发展趋向已构成人类生存的基本文化语境。
当代社会的文化及艺术生产,也不可避免地遭到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一系
列问题。
所谓审美文化的媒体传播型,是指技术力量,一种从根本上直接驾驭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的叙事元素;技术的手段、材料与方式不再是游离于艺术活动之外的无关艺术本体的存在,二是直接关涉艺术“如何可能被最广泛的传播”的最基本要素。
艺术作为审美体验的一种结构性活动,在数字影视媒体技术的发展下,人们开始习惯声像影视的被接受,而懒于对传统书籍文字的阅读,大量的影视作品攻陷普通人们的审美习惯。
在影视作品中,往往出现了人类无法实现的情感与物质的满足感,广大观众渴望自己成为抗战剧中的英雄,偶像剧里的王子与公主,神话剧里的上神。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心理满足感之后,影视剧中的演员也就成了观众心目中的标榜。
希望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向其靠拢,而在上章节提出的“理想国”概念大概也成为了观众心目对影视作品的构想。
于是在国内某宝网站上出现最多的就是某某明星同款,这些影视演员的审美风格也深刻地渗透进去普通人们的视野。
或许人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构建自己内心的“理想”模式。
首先是“理想国”的概念。
在当下社会中,不免出现了许多矛盾冲突的支点,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引导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重建设,不再是对物质的盲目崇拜和享乐主义、感性消费高于一切的倾向。
把大众的日常引入到一种健康、文明、合理、有序的轨道上。
正像许多思想家所指出的那样,当代人类对物质、商品、消费、享乐过分的迷恋,不同程度上遮蔽了人文精神,甚至导致人性的畸形发展,人日益失去主动性和个性,内在情感变得消沉而匮乏,由此产生出苦闷、疏离、孤独、浮躁,人的本性、尊严、使命,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内在心理的健康都有待重新寻找和建设。
正如柏拉图的美学观念,一切“美”的,“理想”的基础皆是“至善”。
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转变,需要一种合乎人的转型和人的价值转变的现代思想与精神。
当下审美精神的重要根基是历史与传统的维度,并非是用传统精神来规范当代人的生存行为,而是要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中的有价值的要素,一种能适合当代人发展的
生存价值和精神,才能抵制人类情绪的虚幻性和盲目性,有效遏制主体意志和感性欲望的无限膨胀。
具体来说,这不仅应当是一种理想形态和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精神,它更应当立足现实,思考和解决与现代人生存密切相关的问题;它既为人类设定了理想,也充分尊重人的内在发展和要求;既弘扬了人性的崇高与理想,也充分尊重人的感情与多种需求。
如果在人的生活过程中,能把形而上的、理性化的和理想主义的价值设定与具体的、富有现实感的生存时间的价值取向相结合,使人的生活更多地体现出生存的主动性和自觉意识,当代文化就能从根本上适应新的人性的生存与发展。
早在古希腊时期的美学家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的理念,在“理想国”思想中的各司其职,和谐相处,却是充满了互在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关系。
“至善”的美,与毕达哥拉斯的“数和谐”之美。
无一不体现这人对社会的和谐理想之憧憬,在当时看来似乎有些缥缈,但当下这些思想不仅在深刻地指导这我们对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行为准则,也充分尊重了人的情感需求。
【相关文献】
[1]傅佩荣.西方哲学与人生.东方出版社.ISBN 9787506061643.
[2]刘彦顺.西方美学中的时间性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1270103.
[3]李泽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ISBN9787108030375.
[4][希腊]柏拉图,著.诗翁,译.理想国[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ISBN978720110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