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2.7 白居易诗四首》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掌握 了神策军的军权,盛气凌人, “夸赴”,写出耀武扬威之 态;“走马去如云”,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而宦官不是一 个两个,“满”、“照”、“皆”、“夸”、“如云”等字 眼,告知人们这是一大帮,令人触目惊心。这里语含讽刺, 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 社会现实。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 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 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 时弊,反映民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 称“元白”。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 一生有诗近 3000 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 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 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 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此诗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 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 在长安,闻见之问,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 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 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 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 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诗人将两方面结合 起来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宦官骄横跋 扈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 肥马,衣轻裘”之意,喻指宦官的奢侈生活。
7 白居易诗四首
后宫词 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熏笼坐到明。
【内容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宫怨诗,诗的主人公是一 位不幸的宫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盼得,时已深 夜,只好上床,已是一层怨怅。宠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梦; 辗转反侧,竟连梦也难成,见出两层怨怅。梦既不成,索性 揽衣推枕,挣扎坐起。正当她愁苦难忍,泪湿罗巾之时,前 殿又传来阵阵笙歌,原来君王正在那边寻欢作乐,这就有了 三层怨怅。
宪宗虽然颁布免税的命令,但具体执行政策的官吏们照 旧谄上欺下,横征暴敛,农民们并没有得到丝毫的实惠。这 首诗即是通过杜陵叟在大旱之年的不幸遭遇,严加痛斥了贪 官污吏们的可耻行径,替被剥削压迫者发出了不平之鸣。杜 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为杜县之地, 汉代宣帝葬于此处,故称杜陵。
《杜陵叟》这首诗的内容是同情农民生活的困苦。全诗 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中,白居易写了两个 使农民的生活受苦受难的直接原因,一个是上天的自然灾害, 另一个则是人为的灾祸。诗的深刻在于第二部分,指出官僚 制度的黑暗与腐败,横征暴敛,巧取豪夺。
3.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感伤”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夜半来”者如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 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似朝云 也,朝云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样,通过如花、似雾,如春梦、似朝霞的比喻,诗歌表现 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 念、惋惜之情。
1.诗的开头“杜陵叟”七句主要写了什么?特别点明 “三月”、“九月”两个时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开头 “杜陵叟”七句写出灾情之严重。 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 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轻肥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 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邽(今 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 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 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 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 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 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 白香山。
杜陵叟
此诗是《新乐府五十首》的第三十首,自序说是“伤农 夫之困”,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南和长安周围 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 “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据《资治通鉴·唐纪·宪宗纪》 载:“(元和四年)上以久旱,欲降德音。翰林学士李绛、白 居易上言,以为欲令实惠及人,无如减其租税。”
3.《秦中吟》共十首,“一吟悲一事”集中暴露了官场 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其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请 结合本诗分析此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文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 度奢靡的生活,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用重 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 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 这一乐一悲,令人惊心 动魄,揭露了悲惨的社会现实。
4.如何看待诗的最后“不知何人奏皇帝”八句中皇帝的 “下诏免税”做法?试结合背景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后八句诗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 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 统治者。无论是官员们的“求考课”,还是“里胥”等到“十 家租税九家毕”,都是统治者们惯演的把戏而已:“帝心恻 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 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
一种情思,六层写来,尽缠绵 往复之能事。而全诗却一气浑成, 如笋破土,苞节虽在而不露;如茧 抽丝,幽怨似缕而不绝。短短四句, 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失宠宫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夜来不寐, 等候君王临幸,写其希望;听到前殿歌声,君王正在寻欢作 乐,写其失望;君恩已断,仍斜倚熏笼坐等 ,写其苦望;天 色大明,君王未来,写其绝望。
Hale Waihona Puke 《轻肥》是《秦中吟》十首组诗的第七首。它着重暴露 那些为皇帝所宠信的宦官,他们不管人民的死活,整天过着 穷奢极欲、豪华糜烂的生活,诗中还用对比的手法,揭示出 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唐代政治腐败的根源之 一,就是太监专权。这首诗就是讽刺宦官的。
1.本诗是如何从正面描写宦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头八句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首 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 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 人惊异,从而引出“是内臣”的回答。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 奴,凭什么如此跋扈呢?原来这些宦官居然都穿着朱绂和紫 绶,做了高官,大权在握,怎能不骄?
2.试分析作者如何描绘“军中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樽罍溢九酝”这六句写军中宴会的豪华场 面。菜单是相当奢侈的: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 为天下美味,而“溢”、 “罗”、“擘”、“脍切”等词, 表现了宴会之奢靡。“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 “骄满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
花非花,雾非雾。 【鉴赏】 这句诗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 “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 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 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水 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 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 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2.“来”、“去”二字在诗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夜半来,天明去”,这里“来”、“去” 二字,在诗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来如”、“去 似”两个新鲜比喻。
诗歌写了一位女子“夜半来,天明去”,通过如花、似 雾,如春梦、似朝霞的比喻,表现出对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 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1.“夜半来,天明去”是否指“梦”?“梦”在诗中有 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夜半来,天明去”不是指“梦”。 从下句 “来如春梦”四字看,“梦”是诗人在作比,用“春梦”比 喻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
2.如何理解“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这两句诗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诗既是那些深受灾难的平民百姓在发 出愤怒的呼喊,也是深刻了解人民痛苦的诗人对那些残暴官 吏的强烈斥责。
3.诗的开始一直采用第三人称,为什么“剥我身上帛, 夺我口中粟”突然使用了第一人称“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 改用“杜陵叟”的口气,直接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发财而 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害却偏偏“不 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 在封建时代是具有相当典型意义的。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鉴赏】 这两句诗由内臣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 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 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花非花
白居易诗原本以通俗著称,这首诗却相当朦胧,作于何 时,为何而作,均无从定论,它被白居易自编于集中“感伤” 部分。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诗。
倘使人老珠黄,犹可解说;偏偏她盛鬓堆鸦,红颜未老, 生出四层怨怅。要是君王一直没有发现她,那也罢了;事实 是她曾受过君王的恩宠,而现在这种恩宠却无端断绝,生出 五层怨怅。夜已深沉,濒于绝望,但一转念,犹冀君王在听 歌赏舞之后,会记起她来。于是,斜倚熏笼,浓熏翠袖,以 待召幸。不料,一直坐到天明,幻想终归破灭,生出六层怨 怅。
4.结尾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分析其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对比手法。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 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 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 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